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14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作者:张帅师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1期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
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教学课型】新授◆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C60的分子结构及其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2)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准备】教师用具:玻璃片、玻璃刀、6B铅笔、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玻璃片、铅笔刀、铅笔一只、干电池、导线3根、小灯泡、蜡烛一根、火柴、活性炭、红墨水、烧杯、药匙、注射器(50mL)、棉花。
◆课前预习1.(1)观看教材图6-1金刚石的结构和用途,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纯净的金刚石是色、形状的固体。
②金刚石的结构图中,若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请你观察金刚石中每一个碳原子最多与个碳原子相连。
③图片上金刚石的用途分别是和。
其中,金刚石用在玻璃刀刀头上是利用了金刚石的性质。
(2).观察教材图6-2石墨的结构和用途,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石墨是一种色的,状固体。
②石墨的结构图中,若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
那么,石墨中每一个碳原子最多与碳原子相连,并且碳原子是排列的。
③说出图中石墨的用途分别是和。
其中做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很,且在纸上划过后会留有色痕迹的性质。
做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性。
2.焦炭、活性炭、木炭和炭黑是碳单质吗?(1)由于它们主要是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构成的。
故它们是,而不是单质。
(2)在书写这四种物质的名称时,要写(填“碳”或“炭”)这一个字。
(3)在这四种物质中,和,具有的结构。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
木炭和活性炭的主要成分都是碳的单质,而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因此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放在石墨的内容中介绍。
本课题内容既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充分体现科技的发展,同时还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片、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金刚石和石墨结构模型,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改变结构可以创造物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无止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用途对应性质,性质归因结构【教学难点】改变结构可以创造物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按照“了解用途,对应结构——认识结构,问题归因——改变结构,创造物质”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
通过师生共游“碳府”进行课堂导入,欣赏美丽的图片和有趣的视频,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效果很好。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信息——整理信息——验证信息”等三个环节来获取新知。
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活动开展有序、高效。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验证信息”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裁玻璃、验证铅笔芯可导电、活性炭的吸附性”等三个实验,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也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到强化。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金刚石、石墨和C60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金刚石、石墨和C60二、考点清单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潜在应用前景。
三、全面突破考点1 碳的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
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是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了它呈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滑腻感、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作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滑腻感)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4、C60: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典型例题】例1:下列有关碳的物质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A. 金刚石中混有杂质就呈现不同颜色B. 铅粉和少量石墨粉制作铅笔芯C. 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锁,可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来作润滑剂D. 活性炭可作冰箱的去味剂【解析】本题主要利用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对应的用途。
如:金刚石经过仔细雕琢,可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
利用石墨质软的性质可制成铅笔芯,因为石墨具有滑腻感,可用来作润滑剂。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作冰箱的除味剂。
【答案】B例2:金刚石和石墨的不同点是A. 金刚石是纯净物,石墨是混合物B. 金刚石是单质,石墨是化合物C. 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D. 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内部结构不同【解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由于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的单质。
课题 1·金刚石、石墨和C·知识要点60【要点1】碳的单质1.金刚石和石墨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对比,更明确地看出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差异.(表6-1)思考: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会有很大的差异呢?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组成单质时原子的排列不同(见课本图6-1、图6-2),所以物理性质会有很大的差异.2.C60分子C60也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见课本图6-4),有人因此称它为“足球烯”.说明:C是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克罗脱(Kroto, H. W.)和史沫莱60(Smalley, R. E.)等人在1985年发现的.我国北京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分子.研究小组也研制出了C601991年科学家又发现一种碳的单质——碳纳米管,它是由六边环形的碳原子构成的管状大分子(如图6-1),它的直径只有几个纳米.讨论: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一定为单质?不是,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几种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如果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经检测,虽然只有碳元素,但金刚石和石墨不属于同种物质,所以应该是混合物.我们应该说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点2】木炭木炭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与木炭类似的,还有焦炭、活性炭和炭黑.说明:木炭和活性炭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的还要强.在吸附的过程中,只是把物质的微小粒子吸附到疏松多孔的表面上,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要点3】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说明:碳受日光照射或跟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例如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的字画,可以保存多年而不褪色(如图6-2);我们填写的档案资料均要求用碳素墨水书写,碳素墨水写字不易褪色.讨论:木桩做电线杆埋入地下之前,通常将其表面部分微烤焦,为什么?烤焦的表面形成一层木炭,减慢电线杆的腐烂速度,使其经久耐用.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1)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说明:这个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碳可以用作燃料.(2)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说明:这个反应过程中也放热.注意:反应的生成物一氧化碳有剧毒,对人体有害,室内用煤取暖时要注意安全.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分析:红色物质应该是铜,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应该是CO2讨论:在上面的反应中,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上述反应中,碳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说明:碳能够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碳的还原性可以用在冶金工业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具有广泛应用高科技材料”。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
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探究点一无定形碳提出问题无定形碳是碳的单质吗?它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类物质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几何形状,所以叫无定形碳,⑴木炭具有吸附能性,可以吸附气体、色素,可用来作冰箱的去味剂。
(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可以用在防毒面具中吸收毒气、制糖工业中脱色制白糖、处理水等。
(3)焦炭用于冶金工业,作还原剂。
(4)炭黑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橡胶工业的填充剂等。
知识拓展1.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的脱色吸附是物理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具有不同用途的探究,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铅笔伴你从小到大,你一定不陌生。
你们也许还见过名贵的钻石,但你知道它们其实是“一家人”吗?化学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二、推进新课1.金刚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归纳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
[过渡]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庞大的碳家族成员,其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投影展示][归纳总结]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其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等。
2.石墨[过渡]金刚石对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但同样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
阅读教材第107页石墨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石墨的相关性质。
[归纳总结]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
[提出问题]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它们都具有哪些主要性质呢?[演示实验]实验6-1,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
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从
得、失氧的角度理解的化学变化。
过程与
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进一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
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
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前
预习
1.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①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②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
点燃2CO。
(填化学方程式)
3.还原性:碳在高温条件下能够还原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高温2Cu+CO2↑。
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几种碳的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碳的化学性质。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常温下。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①碳燃烧的产物可能不同,但现象相似,都放出热量。
②一般情况下,未特殊说明碳是否充分燃烧,通常就是指碳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进行
[学生实验]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
分析: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结论:化学方程式:2CuO+C高温2Cu+CO2↑
[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小结]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能夺得
备课笔记
知识拓展:
该实验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异同。
相似点:①装置类似,因为反应物的状态都是固体,又都需要加热,所以都采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②实验完毕都是先将导管从液体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不同点: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
②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条件是高温,故需在酒精灯上加一个网罩。
规律总结: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②氧化剂是指能够供给氧的物质,还原剂是指能够得到氧的物质。
氧化剂、还原剂指的都是反应物。
教学
板书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3C+2Fe2O3高温4Fe+3CO2
注: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
材
习
练习与应用(P112)
5.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
为什么?
解:由于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因此用碳素
备课笔记
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设计]
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若试管内溶液无色、还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__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
体,证明______同学的猜想正确。
若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证明小华同学的猜
想是正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
【解析】因为CuO与H2SO4反应生成蓝色CuSO4溶液,加入稀H2SO4,若溶液变蓝,证明有CuO,若溶液为无色,证明没有CuO;若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有木炭,
否则,没有木炭;木炭在空气中加热生成CO2气体,黑色固体逐渐消失。
备课笔记
方法点拨: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常温时,化学性质稳定,但点燃时具有可燃性,高温时具有还原性。
【答案】小玉小兰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有黑色固体
CuO+H
2SO4 CuSO4+H2O 木炭 C+O2
点燃CO
2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
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