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病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摘要】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家禽健康的疾病,本文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防控措施和策略应该立足于此。
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和流行病学预警监测也是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强调了鸡绿脓杆菌病防控的重要性,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治策略,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这对于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鸡绿脓杆菌病、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生物学、防控措施、预警监测、重要性、防治策略、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鸡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导致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严重且难治的感染病,尤其对免疫力低下患者威胁更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鸡绿脓杆菌病在近年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医院和长期护理机构。
感染方式多样,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分析,揭示了鸡绿脓杆菌病的散发状况、高危人群、传播途径等关键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还揭示了鸡绿脓杆菌病的季节性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的感染情况差异等特点,为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鸡绿脓杆菌病的传播方式和规律,为加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鸡绿脓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由鸡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病,其实验室诊断是确诊和监测该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鸡绿脓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两种方法。
在病原微生物学检测方面,鸡绿脓杆菌病的诊断通常依靠对临床标本(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等)的细菌培养和鉴定。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以及生化反应,进而确定是否存在鸡绿脓杆菌感染。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动物疾病,由革兰氏阴性细菌鸡绿脓杆菌引起,主要影响禽类,包括家禽和家鸽。
本文将重点介绍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1. 感染途径鸡绿脓杆菌病的感染路线主要包括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多种途径。
在感染过程中,病原菌主要通过禽类的饮水、食物和呼吸等方式进行传播。
2. 潜伏期禽类感染鸡绿脓杆菌后,约需数天至数周的潜伏期,其间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病菌已在禽体内繁殖并逐渐侵入各器官系统。
3. 相关危害鸡绿脓杆菌病病原菌具有强烈的毒力和传染性,引起的疾病可引起禽类的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畜禽业的正常生产。
二、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检测鸡绿脓杆菌病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方法之一是病原学检测。
该方法主要包括对患鸟标本的细菌培养、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认病原菌的种类和病程。
2. 分子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鸡绿脓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可以检测和鉴定鸡绿脓杆菌的基因和蛋白质,从而提高诊断精度和速度。
三、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适当的疫苗接种是控制鸡绿脓杆菌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市场上已有多种鸡绿脓杆菌菌苗,可以有效地调节宿主免疫力,减少病原菌感染和传播。
2. 提高禽舍卫生禽舍卫生的好坏直接决定禽类健康水平,因此应及时清理禽舍内的各种杂物,保持地面的清洁干燥。
3. 合理饲养管理禽类在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性别、品种和年龄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饲养和喂养方案。
同时应避免过度密集饲养,提高饲养环境质量,缩小禽类发生疾病的机会。
4. 杀灭蚊蝇害虫蚊蝇是传播鸡绿脓杆菌的重要媒介,因此应采取杀灭蚊蝇害虫的措施,如使用化学杀虫剂、安装飞行器杀虫装置等。
总之,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动物疾病,需要相关从业者前期做好禽舍卫生、饮水环境、杀灭蚊蝇等预防措施,对已发生疫情者,应及时采取措施隔离治疗,同时配合实验室检测手段开展饲养管理,加强排查,确保鸡绿脓杆菌病的防控。
动物绿脓杆菌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措施作者:徐尤田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17年第09期摘要:绿脓杆菌病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正常人和动物的肠道、皮肤上,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人主要是外伤、烧伤尿道感染,多种动物都容易感染,鸡鸭引起心包炎肝周炎,牛羊引起乳房炎,水貂引起出血性肺炎,狐狸引起子宫内膜炎,通常情况只感染受伤动物,由于机体抵抗力低感染,属条件性致病菌,但是近几年条件较好的大型养殖场也时有爆发该病。
关键词:动物;绿脓杆菌;流行;诊断;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9-0041-011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绿脓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假单胞菌属中的铜绿色假单孢菌(或称绿脓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长中等大杆菌,多单在或成对,能运动,能产生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
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水、尿、粪等潮湿环境中可存活2~3周,在干燥条件下2~3d内死亡,55℃加热1h可灭活。
但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如5%漂白粉溶液、1%石炭酸、2%来苏儿及氢氧化钠液等能很快将其杀死。
本菌对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金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等敏感。
患病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随粪、尿、分泌物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草、用具、场所及环境等;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中和正常人、畜的肠道和皮肤上。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各种创伤而传染。
2流行特点动物绿脓杆菌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更为多发,一般为散发,某些动物如鸡、貂也可造成流行。
例如,貂对该病易感性很高,幼貂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成年很少发病。
初发地区常呈暴发性流行,多取急性经过,死亡率也很高,后转为慢性经过或散发,有时也会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可诱发该病。
3临床特征鸡。
病鸡主要表现为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严重病鸡粪中带血;腹部膨胀,手压柔软,病鸡后期呈腹式呼吸;有的病鸡周围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部破裂流出液体,形成痂皮,眼全闭或半闭,流泪;颈部皮下水肿。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由鸡绿脓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该菌种主要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植物、动物等环境中,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给动物,引起疾病。
由于鸡绿脓杆菌病在鸡、鸭等禽类动物中传播迅速且病死率高,给禽类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显得格外重要。
一、流行病学调查(一)鸡绿脓杆菌病的病原学特征鸡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革兰氏杆菌,能在37℃以下迅速生长繁殖,可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繁殖,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因此不仅传染力强,而且对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宽松。
(二)病原传播途径鸡绿脓杆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 空气传播:禽类饲舍内空气携带鸡绿脓杆菌,鸡只吸入感染;2. 水传播:水源中含有鸡绿脓杆菌,禽类饮水感染;3. 饲料传播:饲料中存在鸡绿脓杆菌,食用饲料感染;4. 各种污染物传播:包括禽舍内的粪便、死亡动物尸体、饲料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交叉感染等。
(三)病原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鸡绿脓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极强的抗干旱能力,寄主易感性广泛,对多种广谱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特性对其在传播途径、生活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防治的难点之一。
(四)疫情的季节分布和地域分布鸡绿脓杆菌病主要集中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如夏季和雨季。
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气候温暖、湿度较大的地区。
(五)临床症状和病变鸡绿脓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方面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腹泻、恶臭性粪便、消瘦、死亡等。
在病变方面,主要表现为肺部、肠道等器官组织的感染和炎症病变。
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鸡绿脓杆菌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鸡绿脓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病原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两个方面。
(一)病原学检验1. 细菌培养:从感染的组织、器官或排泄物中分离出鸡绿脓杆菌,进行细菌培养、纯化、鉴定等操作。
雏鹅绿脓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雏鹅绿脓杆菌病是由绿脓杆菌引起雏鹅的一种败血性疾病。
绿脓杆菌病多见报道发生于鸡。
杨瑞平(2002.8)报道,鹅也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必须引起注意。
诊断依据一、临诊症状患病雏鹅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
羽毛粗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白色或淡绿色或黄绿色。
严重的病例粪中带血。
口角边缘皮肤、头部、下颌、腿(有毛部)等处,有绿豆大至蚕豆大脓疱,触之柔软、有波动感。
有些病例颈部皮下水肿,双腿内侧部水肿。
眼半开半闭,流泪,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水肿,水肿部破裂后流出液体,形成痂皮。
呼吸困难,呼吸音粗而有哕音,病雏最后极度衰竭,突然倒向一侧,全身抽搐而死亡。
二、病理变化病雏颈部、头部皮下呈黄绿色胶冻样浸润,切开,见有淡绿色黏稠液体流出。
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充血、出血。
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黄色斑点状坏死灶。
肾肿胀,呈暗红色。
脾肿大、充血,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
心冠沟脂肪出血,并有胶冻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
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显示肠炎变化。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主要见于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定,约5%~10%。
杨瑞平等报道雏鹅患病后的死亡率为 2.6%。
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创伤感染,尤其鹅只上笼育肥时受损伤或在注射疫苗时受感染,或由注射器及疫苗稀释液未经消毒而感染绿脓杆菌而得病。
这种疾病的一个例子是在一群后备鹅接种后发现的。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是绿脓杆菌(属假单孢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能运动。
双个或单个存在。
无荚膜,无芽孢。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湿润、圆形、呈淡黄绿色,并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生长,培养基呈淡暗绿色,菌落呈灰色。
在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稍混浊呈淡绿色,并形成一层菌膜。
在血琼脂培养基中生长大而平坦的灰绿色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能够导致家禽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减产以及死亡。
鸡绿脓杆菌病主要通过感染性腹泻、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羽毛等途径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并对家禽业的健康和生产安全构成威胁。
鸡绿脓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是保障家禽养殖业安全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分布范围广: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全球家禽繁殖场的疾病,尤以在农村家禽养殖场集中罹患。
据报道,鸡绿脓杆菌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大中城市及重点蛋鸡、肉鸡区等地区发生率较高。
2. 感染性强:鸡绿脓杆菌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家禽群体中一旦出现病例,极易引发疫情和大规模感染。
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包括跨物种传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羽毛等传播方式。
3. 病程短、死亡率高:鸡绿脓杆菌病的病程短,病变迅速,死亡率高,能够直接影响家禽生产性能和禽肉、蛋品质量。
病情严重者常表现为先倒羽、后头摇、眼睛翻白、呈脓性水肿、腹泻等症状。
二、实验室诊断方法1. 细菌学检查:通过对家禽粪便、肠道、呼吸道分泌物、羽毛、组织和血液样本的细菌学检查,能够初步判断家禽中是否存在鸡绿脓杆菌。
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酸性加蓝染色、大鼠法、肉汤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2. 分子生物学检测:该方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可大量并快速地检测病菌核酸。
主要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嵌段PCR、DNA芯片、核酸杂交、基因测序等。
3. 免疫学检测:该方法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家禽体液和血清中的抗鸡绿脓杆菌抗体水平来判断其是否感染该病毒。
主要方法包括凝集反应、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三、防控措施1. 环境卫生控制:加强家禽饮用水和饲料的质量监管,保持家禽栏舍的干燥通风、清洁卫生,避免积水、滞留粪屑带来的环境污染。
同时,对家禽栏舍进行定期消毒,防止外界因素的感染传播,保持家禽养殖环境的卫生安全。
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由于其对家禽的危害性和传染性较强,给家禽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鸡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病原体特点鸡绿脓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偶氮菌科偶氮单胞菌属。
该菌在土壤、水体和粪便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细菌。
该菌主要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宿主体内,引起感染。
2、传播途径鸡绿脓杆菌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被污染的饲料、水源传播等途径传播。
在鸡农场中,如果饲料、水源受到了鸡绿脓杆菌的污染,就会引起疾病的蔓延。
鸡蛋、鸡肉等食品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3、易感动物鸡绿脓杆菌病的宿主主要是家禽,特别是鸡、鸭等禽类。
而且,幼鸡和蛋鸡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一旦感染,病死率很高。
二、鸡绿脓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鸡绿脓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患禽出现喘息、呼吸急促、粪便异常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瘫痪、眼睛水肿等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就需要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
2、病理学检查鸡绿脓杆菌病的病理学检查主要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病情。
一般来说,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支气管和肺部出现的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坏死等病变。
3、实验室培养实验室培养是诊断鸡绿脓杆菌病的金 standard,采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可在24-48小时内得到快速而准确的检测结果。
实验室培养检测主要通过细菌的培养和纯化、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来确定病原菌。
4、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主要通过PCR扩增等方法检测鸡绿脓杆菌的DNA,从而得到较为敏感和快速的诊断结果。
这种方法对于病原体的检测非常准确,但需要实验室条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
鸡绿脓杆菌病鸡绿脓杆菌病,由绿脓杆菌引起的雏鸡传染病。
以拉稀、呼吸困难、皮下水肿为特征。
治宜抗菌消炎。
绿脓杆菌病本病由革兰氏阴性的绿脓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危害10日龄内的雏鸡。
本病同近年来在各地时有发生,已成为威胁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简介鸡绿脓杆菌病(Infec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hicken)是由绿脓杆菌引起雏鸡的一种败血性疾病。
该病在以前并不多见,但随着我国养禽业的迅速发展,至今北京、天津、河北、福建、辽宁、四川等地均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对养鸡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病原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能运动,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细菌大小为1.5~3.0µm×0.5~O.8µm,单在或成双排列,偶见短链。
二、流行病学该病主要危害雏鸡,发病多为1~35 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不一,有时高达50%,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据刘尚高等(1987)报道,我国流行的鸡绿脓杆菌主要是血清Ⅳ型,属于IATS9型。
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并可在正常人、畜肠道及皮肤上发现,本菌通常多见于创伤感染,因此该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污染及疫苗的注射有一定关系。
三、临床症状病鸡主要表现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严重病鸡粪中带血;腹部膨大,手压柔软,病鸡后期呈腹式呼吸;有的病鸡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水肿,水肿部破裂流出液体,形成痂皮,眼全闭或半闭,流泪;颈部皮下水肿。
严重病鸡两腿内侧部皮下也见水肿。
魏华德(1992)报道雏鸡绿脓杆菌性关节炎,病鸡表现跗关节和跖关节明显肿胀、微红,跛行,严重者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
四、病理变化病鸡颈部、脐部皮下呈黄绿色胶冻样浸润,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充血、出血。
肝脏脆而肿大,呈土黄色,有淡灰黄色小点坏死灶。
动物绿脓杆菌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措施作者:徐尤田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7年第9期摘要:绿脓杆菌病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正常人和动物的肠道、皮肤上,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人主要是外伤、烧伤尿道感染,多种动物都容易感染,鸡鸭引起心包炎肝周炎,牛羊引起乳房炎,水貂引起出血性肺炎,狐狸引起子宫内膜炎,通常情况只感染受伤动物,由于机体抵抗力低感染,属条件性致病菌,但是近几年条件较好的大型养殖场也时有爆发该病。
关键词:动物;绿脓杆菌;流行;诊断;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9-0041-011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绿脓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假单胞菌属中的铜绿色假单孢菌(或称绿脓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长中等大杆菌,多单在或成对,能运动,能产生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
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水、尿、粪等潮湿环境中可存活2~3周,在干燥条件下2~3d内死亡,55℃加热1h可灭活。
但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如5%漂白粉溶液、1%石炭酸、2%来苏儿及氢氧化钠液等能很快将其杀死。
本菌对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金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等敏感。
患病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随粪、尿、分泌物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草、用具、场所及环境等;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中和正常人、畜的肠道和皮肤上。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各种创伤而传染。
2流行特点动物绿脓杆菌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更为多发,一般为散发,某些动物如鸡、貂也可造成流行。
例如,貂对该病易感性很高,幼貂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成年很少发病。
初发地区常呈暴发性流行,多取急性经过,死亡率也很高,后转为慢性经过或散发,有时也会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可诱发该病。
3临床特征鸡。
病鸡主要表现为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严重病鸡粪中带血;腹部膨胀,手压柔软,病鸡后期呈腹式呼吸;有的病鸡周围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部破裂流出液体,形成痂皮,眼全闭或半闭,流泪;颈部皮下水肿。
鸡绿脓杆菌病怎么治?鸡绿脓杆菌病,由绿脓杆菌引起的雏鸡传染病。
以拉稀、呼吸困难、皮下水肿为特征。
主要危害10日龄内的雏鸡。
那么鸡绿脓杆菌病怎么治?鸡绿脓杆菌病,由绿脓杆菌引起的雏鸡传染病。
以拉稀、呼吸困难、皮下水肿为特征。
主要危害10日龄内的雏鸡。
那么鸡绿脓杆菌病怎么治?鸡绿脓杆菌病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危害雏鸡,发病多为1~35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不一,有时高达50%,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据刘尚高等(1987)报道,我国流行的鸡绿脓杆菌主要是血清Ⅳ型,属于IATS9型。
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气中,并可在正常人、畜肠道及皮肤上发现,本菌通常多见于创伤感染,因此该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污染及疫苗的注射有一定关系。
鸡绿脓杆菌病症状临床症状病鸡主要表现吃食减少,精神不振;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淡黄绿色,严重病鸡粪中带血;腹部膨大,手压柔软,病鸡后期呈腹式呼吸;有的病鸡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水肿,水肿部破裂流出液体,形成痂皮,眼全闭或半闭,流泪;颈部皮下水肿。
严重病鸡两腿内侧部皮下也见水肿。
病理变化病鸡颈部、脐部皮下呈黄绿色胶冻样浸润,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充血、出血。
肝脏脆而肿大,呈土黄色,有淡灰黄色小点坏死灶。
胆囊充盈。
肾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出血小点。
肺脏充血,有的见出血点,肺小叶炎性病变,呈紫红色或大理石样变化。
心冠脂肪出血,并有胶冻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
腺胃粘膜脱落,肌胃粘膜有出血斑,易于剥离,肠粘膜充血、出血严重。
脾肿大,有出血小点。
气囊混浊、增厚。
人工感染病鸡的病变为注射部位呈现绿色的蜂窝织炎,免疫器官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胞排空。
脾鞘动脉周围纤维素性变性,多数鸡见化脓性脑膜脑炎,少数见局灶性肝坏死和间质性心肌炎,个别鸡肺小叶出血性坏死性炎。
鸡绿脓杆菌病的治疗方法方案一:药物可用氟哌酸混饲,每1千克炒加药0.5克,连用3~5天;庆大霉素肌注,雏鸡每只2000~5000国际单位,育成鸡1万~2万国际单位,每日2次,连用5天;多粘菌素E肌注,每1千克体重3~8毫克,每日2次,连用3天。
浅析动物绿脓杆菌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措施摘要:绿脓杆菌病是多种家畜、经济动物以及野生动物都可感染的一种传染病,人也可感染。
由于动物种类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在有些动物体内,绿脓杆菌多是作为一种继发性病原菌与其他化脓菌共同存在于化脓创或脓肿中,加重了病程;有的则以败血症病程而引起动物死亡;有的可导致出血性肺炎等变化。
现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特点、临床特征、病理剖检特点、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动物;绿脓杆菌病;流行;诊断;预防;治疗ABSTRACT: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can be infected by many kinds of livestock,economic animals and wildlife,as well as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different. In some animals,Pseudomonas aeruginosa,as a secondary pathogen,coexists with other pyogenic bacteria in the abscess or abscess,aggravating the course of disease;in some animals,the course of sepsis causes animal death;in others,it can lead to hemorrhagic pneumonia and other changes.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diseases,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features,pathological features,diagnostic point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described.Key words:animal;Pseudomonas aeruginosa;epidemic;diagnosis;prevention;treatment1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绿脓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假单胞菌属中的铜绿色假单孢菌(或称绿脓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长中等大杆菌,多单在或成对,能运动,能产生绿脓菌素和荧光色素。
鸡绿脓杆菌病有哪些症状概述:一、病原绿脓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端印圆,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能运动,单在或成双排列,偶有短链。
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产生绿脓素和荧光素。
该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加热至55℃经1小时可灭活,干燥条件下2~3天死亡,潮湿环境中存活2~3周。
一般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可感染鸡、火鸡、鸽。
以2月内禽易感发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该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和空气中,禽类肠道、呼吸道、皮肤也存在。
感染途径是种蛋污染、创伤和应激因素及机体内源性感染。
三、主要症状急性败血型: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减食,卧伏嗜睡;眼睑、面部和肉垂水肿,胸部膨大,呈暗青色,俗称“绿腹病”;腹泻,排黄绿色或白色水样稀粪,伴有呼吸困难;站立不稳,颤抖,抽搐等症状,衰竭而死。
关节炎型:跗、跖关切肿大,跛行;伤口感染的流黄绿色脓液。
眼炎型:眼睑肿胀,结膜炎或角膜炎,有眼屎,重症单眼或双眼失明。
以上三型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出现。
四、剖检特征颈部和脐部皮下有黄绿色胶胨样浸润,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肝肿而脆,土黄色,有淡灰色小点坏死灶。
脾和肾肿大,有出血小点。
肺充血,有出血点,肺小叶炎性病变,呈紫红色或大理石样变化。
腺胃粘膜脱落,肌胃粘膜有出血斑,易剥离;肠粘膜充血、出血严重。
气囊混浊,增厚。
五、实验室诊断(1)取死禽心血、肝、肺及皮下水肿液,接种于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或麦康盖琼脂平板等培养基,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观察菌落的特征和颜色。
菌落呈蓝绿色,可初诊为该菌。
(2)动物试验取24小时肉汤培养液,腹腔接种健康雏鸡,每只0.2毫升,设立对照。
从试验死鸡的心、肝等器官分离到该菌,可确诊。
六、防制要点平加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重视对种蛋、孵化器等一系列环节消毒,禽笼应尽量平整,以免刺伤皮肤。
在禽舍空出后要做彻底消毒。
药物可用氟哌酸混饲,每1千克炒加药0.5克,连用3~5天;庆大霉素肌注,雏鸡每只2000~5000国际单位,育成鸡1万~2万国际单位,每日2次,连用5天;多粘菌素E肌注,每1千克体重3~8毫克,每日2次,连用3天。
【概述】 绿脓杆菌在⾃然界⼴泛分布,对⼈类⽽⾔,属条件致病菌。
长期应⽤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
【病因】 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 saeruginos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蓝绿⾊绿脓素,感染伤⼝时形成绿⾊脓液。
本菌为⽆荚膜、⽆芽胞、能运动的⾰兰⽒阴性菌,形态不⼀,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长温度为37℃,致病性绿脓杆菌在42℃时仍能⽣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鉴别,本菌⽣长对营养要求不⾼。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为内毒素蛋⽩,是⼀种保护性抗原,另⼀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绿脓杆菌分成12个⾎清型,此外还可利⽤噬菌体或绿脓杆菌素分型。
绿脓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1⼩时才被杀灭。
【流⾏特征】 正常⼈⽪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及⽿道内,呼吸道和肠道均有该菌存在,但分离率较低。
绿脓杆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病⼈与病⼈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
除院内感染外,绿脓杆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穿刺感染、⼼内膜炎、滥⽤药物所致的⾻髓炎、眼部感染、新⽣⼉感染性外⽿炎、游泳池等引起的⽪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发病机制】 绿脓杆菌有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则在发病上⽆重要意义。
其分泌的外毒素A(PE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敏感细胞后被活化⽽发挥毒性作⽤,使哺乳动物的蛋⽩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疾病过程。
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绿脓杆菌感染有保护作⽤。
绿脓杆菌病
绿脓杆菌病是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化脓性炎症和败血症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病原: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成员。
革兰氏染色阴性,为中等大小杆菌,有鞭毛,能运动。
本菌是专性需氧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活,对干燥、紫外线有较强抵抗力。
绿脓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有天然的抗药性,也易在使用抗生素后发生获得耐药性。
流行病学: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无论土壤、水、动植物、空气和环境中都存在。
易感动物也十分广,几乎所有动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感染发病。
本病的传播途径也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下呼吸道或创伤接触感染。
多呈散在发生。
临床症状:猴绿脓杆菌多数由外伤感染引起,而饲养环境污秽不洁、消毒不彻底则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到39.5℃以上,呈稽留热型。
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初厌食后拒食。
稍后出现咳嗽,流鼻液,眼结膜炎有分泌物,呼吸迫促。
继而体况消瘦,呼吸困难,脱毛,腹泻,血尿。
病程1-2周,多转归败血症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肺、肝、肾。
肝脏肿大,有坏死灶和出血点。
肺水肿,有出血点、斑,呈暗紫色实变。
气管、支气管黏膜出血,有多量泡沫性液体。
肾脏出血,有坏死灶。
肺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肠粘膜出血。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维护和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改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在治疗上,应注意早发现、早分离菌、早做药敏试验,在隔离条件下用大剂量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消瘦,皮肤有针尖大红色小点,全身皮屑,肺脏肿胀呈暗红色与白色相间呈花斑样。
镜检肺脏以间质多核巨细胞肺炎为主,伴有细菌感染科引起小叶性肺炎。
预防接种疫苗麻疹疫苗与预防该病的首要措施。
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各种动物疾病的总称,是一种以败血症、肠炎为特征的人兽共患病。
健康动物的带菌现象普遍存在,在动物抵抗力降低、应激因素干扰下潜藏在肠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的病菌活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并连续通过易感动物致使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
可见患病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多通过消化道感染。
鼠类则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拥挤、通风不良时发病多。
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病猴体温升高,食欲不振乃至废绝,精神沉郁,水样腹泻,粪便有脱落的肠粘膜。
随后精神萎靡,被毛松乱,迅速脱水、消瘦,不活动。
偶尔出现呕吐。
特征性的病变是小肠卡他型炎症变化。
小肠粘膜充血,并覆有粘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加强饲养管理。
抗菌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