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诊治分析作者:王黎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12期【摘要】目的:总结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方法:选取94 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首发症状以呼吸困难和咳痰咳嗽为主。
90例有明确的发病原因,80.00%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发病原因。
采用卧床休息、吸氧、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疾病诱因、应用抗心衰药物、饮食与运动指导等措施后,81.91% 病情好转出院,12.77% 无效死亡。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疾病诱因较多,临床症状不典型,联合用药治疗原发疾病及相关并发症,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心内科疾病,统计资料显示本病的五年生存率与癌症接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健康与生活质量[1]。
现将我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 年6 月~2016年6 月收治的94 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并经临床与病史检查证实。
男性55 例,女性39 例,年龄58~90 岁,平均(78.36±5.44)岁,住院时间10~33d,平均(18.86±11.24)d。
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3 例,Ⅲ级38 例,Ⅳ级23 例。
1.2 方法搜集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及预后情况等。
2 结果2.1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有疲劳乏力表现,多数患者有胸闷气短症状(59 例,62.77%),46.81%(44/94)有心律失常症状,咳嗽咳痰38 例(29.79%),肺部湿啰音13 例(13.83%),夜尿增多、体重增加各21 例,各占22.34%,少数患者有低钠血症表现(10例,10.64%)。
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病因分布和诱因变化,为心衰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以来榆垡镇中心卫生院内科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352 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分布前三位为: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而导致上述病因存在而反复入院的诱因关键在于饮食、吸烟饮酒、运动、睡眠、生活质量等。
结论:慢性心衰病因变化与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关。
【关键词】心力哀竭;慢性病;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35-02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eadmissi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alysisguxueyun(beijing’s daxing district hospitals yufazhen center 102602)【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recent years in our hospital readmission etiology distribution and cause of chang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ure of heart failure. 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anuary 2001 since yufazhen institutes of medicine department at the centre of theclinical data of 3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results: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auses the three distribu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exist due to the above causes and repeated hospital incentive is the key to eating, smoking, drinking, exercise, sleep and quality of life, etc. conclu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cause change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living standards and medical conditions.【key words】heart cry of exhaus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而此类患者出院后若不注意自我保护易导致病情加重再次入院,严重时甚至很容易发生猝死[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探析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危害性较大,该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心脏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患者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目前,如何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目前临床上将导致慢性心衰的成因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第二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第三为心脏重塑,以上三个原因互为因果关系,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心功能在不断的恶化[1]。
药物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和有效手段,包括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两种[2],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西医治疗现状、常见的西医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现状、常见的中医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现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治疗理念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长时间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甚至逆转心室重朔,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强心剂药物可以有效刺激心脏收缩,扩心管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的射血分数,这些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均可改善心衰症状,但是在长时间使用的前提下会提高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中心力衰竭的经典用药方向逐渐由“扩血管、利尿、强心”向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及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转化[3],并选择性的使用地高辛药物,且还有众多临床研究专家认为,传统治疗心衰的方案仅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呼吸急促、肢体浮肿等临床症状,而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及ACEI等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生存质量,制止和减缓心室的重新构建。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表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早期联用ACEI或者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均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但在联合使用的前提下,加上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和曲美他嗪类药物效果会更好[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39 期2018 Vol.5 No.3981基层医院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分析丁四海(湖北省利川市凉雾乡卫生院,湖北 利川 445401)【摘要】目的 对基层医院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实际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方法 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入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100例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选为本次实验的主要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特殊治疗方法。
及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以便为后续分析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统一判定标准(P <0.05)。
结论 使用常规结合特殊治疗方法对慢性肺心病心肺衰竭患者给予临床诊疗服务,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负担随之减轻,节约医疗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起来。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基层医院;治疗效果;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9.81.02引言:近年来,基层医疗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临床医务人员有必要针对该病进行一个系统性研究,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便探究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会造成患者的肺结构发生变化,肺功能有严重损伤,同时还会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等。
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常见于重度吸烟人群、老年人群。
基层医院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愈率相对较低,且治疗时间过长,患者需要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这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确立,因此需要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服务。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篇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70例,年龄≥65岁,其中男204例,女166例,平均年龄(70.96±16.98)岁。
心功能Ⅰ级72例,心功能Ⅱ级164例,心功能Ⅲ级130例,心功能Ⅳ级4例。
原发病:肺源性心脏病98例,冠心病9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均好转出院。
2护理讨论2.1住院期间护理2.1.1体位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削减,肾脏供血增加。
有利于水肿的减退。
如消失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时,要马上实行半卧位或坐位,以削减回心血最,改善肺瘀血,增加肺活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使患者舒适。
方法:摇高床头,或用靠背架及枕头将上身抬高45°或90°使成半卧位或坐位,腰部垫以薄枕,下肢屈膝,抬高30°,以防下滑。
2.1.2吸氧患者消失气急、发绀时,必需马上给氧气吸入,一般为低流量(2mL/min)持续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2mL/min,病情掌握后改间断吸氧。
2.1.3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常有紧急、焦虑、烦躁担心,这些因素能影响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系统,加重心脏负荷。
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削减,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使心衰加重。
护士要留意怜悯,劝慰患者,准时执行医嘱,主动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在患者面前不任凭谈论患者的病情,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量避开一切不良刺激。
本组16例患者由于家属协作不好,造成患者烦躁担心,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2.1.4饮食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水分,予以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少吃多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钠盐限制一般不必过严,由于利尿剂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良好。
另外,老年人体液总量较少,远侧肾单位重汲取钠的力量下降,使钠丢失增多,易引起脱水,血压下降,血液浓缩、血栓形成,对食量少的患者,可不限钠,以免影响食欲,但在心力衰竭急剧加重期间,特殊是利尿剂失灵的状况下,需严格限钠,每天不超过2g,要鼓舞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论文摘要:目的对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入院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100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入院并缓解出院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对其体征与相关症状进行监测。
结果 100例慢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有60例患者在出院1年内再次入院,再入院率为61.86%。
而患者在饮食习惯、对药物的依从性、前次入院心功能状况、精神心理压力等方面的情况是造成患者再次入院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以后,必须遵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药物,进行适当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减少再次入院的次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再入院;生活习惯近年来,我国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正在逐渐的上升,大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虽然我国在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对患者的病情控制并不是很理想,部分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内会出现再次入院的情况[1]。
因此,为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必须对其再次入院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而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次数。
选取我院在2009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100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入院并缓解出院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对其体征与相关症状进行监测,现将报告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100例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入院并缓解出院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其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50~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则为(69±3)岁。
选取标准:所有患者均按照WHO以及我国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在入院期间进行规范的治疗后缓解出院,且所有患者均资源参加本次研究[2]。
排除标准:有语言功能障碍或精神不正常的患者;由于神经、骨、关节性疾病而导致出现活动障碍的患者;末期癌症患者或预计生存时间在1年以内的患者。
龙源期刊网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治疗体会
作者:陈文骏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96-0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基层医院治疗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选取2010
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系统性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结果:通过我院的干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定州市农村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定州市住院患者以农村地区患者居多,通过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其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的差距,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580例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病。
住院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逐步上升。
住院期间改善率递增,死亡率下降。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主要病因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演变为冠心病,其治疗药物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明显增加,但与指南有明显的差距,积极推行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
【关键词】定州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66-02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近期内心衰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
20世纪初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模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2],由传统的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向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拮抗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过
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我们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诱因、用药情况、治疗效果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1)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且为第一诊断,心功能(nyha)分级ii一ⅳ级;(3)同一患者在该年内住院两次或以上者,每次住院为一个病例;(4)年龄≥18岁。
选择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及nyha分级标准的患者580例,男300例,女280例;年龄36~96岁,平均76.53岁;其中ⅱ级53例,ⅲ级164例,ⅳ级363例。
1.2 研究方法参考与国际标准化方法相一致的调查表格制订慢性心力衰竭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因、临床表现、心衰程度,用药种类及剂量、用药时间、治疗效果、随访等。
疗效评价标准:(1)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上调大于1级,症状基本消失;(2)好转:心功能分级上调大于1级,症状明显改善;(3)未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或症状无改善;(4)恶化:心功能分级下调1级或症状恶化;(5)死亡:分为猝死、泵衰竭、心律失常及其他。
2结果
2.3 住院期间的转归:入院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约9.14%,ⅲ级患者约28.27%,ⅳ级患者约62.59%,心衰明显改善率和好转
率占92.8%、未愈率和恶化率占3.1%,死亡率为4.1%。
住院期间明显改善率呈现逐年段递增,而死亡率则明显递减。
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心律失常、猝死及其他原因。
3讨论
研究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病因谱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变化,可有助于降低其死亡率[3]。
中华医学会报道了1980- 2000年我国心衰病因分布的变化:冠心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居各病因之首,从1980年段的36.8%上升至2000年段的45.6%;而风湿性心瓣膜病从病因首位34.4%下降至18.6%,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则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次调查结果:冠心病在心衰病因中位于首位;而风湿性心瓣膜病,在心衰的病因中退居第四位,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
在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高血压亦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约占90%左右。
这提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引发慢性心衰的重要原因。
而死亡患者的主要病种也呈同一趋势,风心病减少,而冠心病或高血压增多。
利尿药是首要的基础用药。
所有心衰患者有液体潴留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均应给予利尿剂。
指南建议襻利尿剂应作为首选;噻嗪类仅适用于轻度液体储留、伴高血压和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
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旦病情控制(肺部哆音消失、水肿消退、体重稳定)即以最小有效量长期维持。
本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利尿药的使用率92.93%,住院患者口服药物以噻嗪类为主;因临床医师害怕其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
未能作到调整剂量和长期最小有效量维持,大部分患者液体潴留消退即停药。
acei类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
多数acei类药能降低心衰死亡率约20%,对此全球已达成明确共识。
acei类药物适用所有慢性心衰患者,需终身应用,需从小剂量递增达到目标剂量。
欧美国家已有60%~90%的心衰患者使用acei,但目前我国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本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i类药物的使用率
64.48%,主要是用在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当中,以达到降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而忽视其改善心肌重构的作用。
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acei类药物应用很难达到目标剂量。
arb类药物:指南将“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和“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不能耐受acei的病人,使用arb”[4],但由于认识不足和经济因素,使用率仅为1.19%。
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能改善临床情况和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此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独特之处就是能显著降低猝死率41% 一44%。
需要因人而异地应用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本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仅达35.86%,是因基层医生过于关注其不良反应,抱有心衰慎用的老观念,限制了应用,并很难达到目标剂量。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适用于nyha ⅲ-ⅳ级的中、重度心衰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衰且lvef < 40%的患者亦可应用。
应明确的是:心衰中应用此类药物的目的是“生物学治疗”,而不是作为利
尿药[5]。
调查发现基层医生并未认识到其生物学治疗的作用,而基本是作为利尿剂来使用,且用量偏大,同时未能正规监测。
地高辛是重要的辅助治疗。
洋地黄主要用于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慢性心衰的住院率,尤其适用于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患者;,但是高剂量的治疗浓度有增加死亡的趋势。
在基层医院已经鲜有医生应用负荷量的地高辛。
慢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间以静脉应用洋地黄类药物为主,口服地高辛的使用率为20.86%,大部分患者于出院后停用。
说明医务工作者宣教工作做的很不到位,病人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不充分,对疾病长期治疗依从性低。
综上所述,定州地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积极推广和普及指南,加强基层医院医师的培训,规范用药;在有条件的医院成立心衰门诊,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指导用药治疗,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水平,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 35(12):1076-1095
[2] 胡大一.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规范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3):153-155
[3] 吴彦.全国心力衰竭门诊经验交流会纪要[j].中国医药导刊, 2002,4(2): 155
[4] 吴学思. 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2007版要点[j]. 中华内科
杂志,2008,47(4):267-268
[5] 林曙光. 当代心脏病学最新进展2008[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8:49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