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我国妊娠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 格式:docx
- 大小:34.90 KB
- 文档页数:13
全国糖病患病率调查报告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报告摘要:本篇报告旨在调查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现状,并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我们采用了大规模的抽样方法,并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且存在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
这一调查报告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将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患病率。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糖尿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
2. 调查方法2.1 抽样方法我们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按照省份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个省份中再进行抽样。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在每个省份中选择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然后从中抽取样本,形成最终的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我们的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疾病史、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体检等方法,全面了解受访者的健康状况和糖尿病的相关信息。
3.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全国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全国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XX%。
其中,城市地区的患病率为XX%,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为XX%。
3.2 地区差异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糖尿病患病率差异。
某些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低,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3.3 年龄差异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在我们的调查中,XX岁以下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较低,而XX岁及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3.4 影响因素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因素与糖尿病患病率密切相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家族病史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营养监测调查分析【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摄入各类营养素的情况及结局的发生情况,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我院250例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建立营养监测表,记录其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孕期、孕前体重、当前体重、bmi指数)、各类营养素的实际摄入量情况和结局发生情况。
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摄入情况与推荐量的差别;运用频率法对结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营养摄入方面,仅维生素a实际摄入量与推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明显差异(p <0.05)。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取不达标准率分别为52%、87%、82%。
三餐供能比分别为24.8%、38.7%、36.5%。
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营养素摄取方面普遍存在摄取不平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营养监测;营养素【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68-02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耐量异常,gdm约占妊娠合并糖尿病发病率的80%~90%。
有资料显示,我国1999~2008年gdm 的患病率为2.4%~6.8%[1]。
尽管大多数gdm患者产后糖代谢状况能恢复正常,但产后追访发现gdm者将来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2]。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的意义在于尽可能降低其发病率、减少孕妇和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对2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各项营养素摄入量及结局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营养素摄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正确指导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合理饮食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就诊并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250例孕妇,基本情况见表1。
妊娠期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与影响因素调查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女性586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情况。
收集孕妇一般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探讨妊娠期孕妇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5.46%。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和无糖尿病孕妇在年龄、产次、BIM、家族史以及Hb水平、职业安全性、孕期保健检查情况上有显著差异,P<0.05。
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产次、BIM、家族史以及Hb水平、职业安全性、孕期保健检查情况均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结论:孕妇妊娠期发生GDM的影响因素较多,根据孕妇实际情况对高危孕妇及时进行血糖筛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孕妇GDM的发生率。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流行病学;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70-03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GDM【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e factors for patients with GDM. Method 586 pregnant women of receiving the antenatal examination from May 2014 to August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GDM was observed. The clinical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DM were discussed. Result The incidence rate of GDM was5.46%. The index of their age, times of birth, BMI, family history, the level of Hb for pregnant women with or without GDM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DM included their age, times of birth, BMI, family history and the level of Hb.Conclusion There are multiple influence factors for pregnant womenwith GDM.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conditions, it is necessary for high-risk pregnant women totake the screening of blood sugar and actively take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GDM.【Keywords】 Pregnant; Diabetes; Epidemiology; Influence factor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女性在妊娠期首次出现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表现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之一[1]。
妊娠糖尿病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杨晓燕;任楠楠;张文香【摘要】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评估妊娠期糖尿病与年龄、孕前体质指数、一级亲属2型糖尿病家族史、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产检孕妇6342例,在妊娠24~28周以及28周后首次就诊的孕妇进行75 g OG T T 试验,观察并统计妊娠糖尿病发病率,并采用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6342例孕妇中共诊断妊娠期糖尿病406例,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6.40%;非GDM 组与GDM 组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年龄的增加GDM 发病率增加,与年龄小于30岁孕妇比较,年龄大于等于30岁孕妇GDM 患病风险O R为1.490(1.118~1.862);与年龄小于35岁孕妇比较,年龄大于等于35岁孕妇GDM 患病风险OR为2.345(1.669~3.021);与孕前BMI小于24.1 kg/m2者比较,孕前BMI大于24.1 kg/m2GDM 发病风险OR为2.711(2.252~3.170);相比于无一级亲属患2型糖尿病者,一级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时,GDM 发生风险 O R为2.001(1.443~2. 570);研究还发现既往有巨大儿不良分娩结局的孕妇再次妊娠时患GDM 的风险显著增加,O R为3.763(2.462~5.064).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有孕妇年龄大于35岁,孕前体重指数大于24.1 kg/m2,一级亲属有2型糖尿病及既往有巨大儿不良分娩史.【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47)005【总页数】4页(P577-579,589)【关键词】糖尿病,妊娠/流行病学;葡萄糖耐量试测验;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作者】杨晓燕;任楠楠;张文香【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西安710004;西安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西安710004;西安市未央区妇幼保健站,西安7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妊娠期糖尿病(Gestas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疾病[1],是一种危害着母亲及胎儿健康的常见疾病。
20xx年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考试题库(含答案) 【多选题】具有下列()危险因素者,可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A.年龄≥35岁B.超重或肥胖和或向心性肥辟C.-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D.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E.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正确答案:BCDE(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A.二甲双肌B.胰岛素促泌剂C.c-糖苷酶抑制剂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E.胰岛素正确答案:ABCDE(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A.17.1%B.10.4%C.8.2%D.15.3%正确答案:B【多选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主要管理对象为:A.1型糖尿病患者B.≥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C.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D.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正确答案:B(多选题)糖尿病初诊时建议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A.身高B.体重C.BMID.腰围E.足背动脉搏动正确答案:ABCDE【多选题】请判断下列哪种情况是空腹血糖受损(IFG):D.空腹血糖6.2mmo1/L,OGTT2h血糖7.5mmol/L【多选题】诊断糖尿病依据是:A.静脉血浆葡萄糖(多选题)关于糖尿病的检查,下列正确的有:B.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2-3个月血糖总水平D.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通过测定E.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线索,可间接反映血糖变化【多选题】肥胖的定义是BMI≥OKg/n2:D.28【多选题】下列哪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C.胰岛素作用下降或/和分泌不足【多选题】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正确:D.所有患者都需行0GTT试验进行诊断【多选题】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Kg/m2:B.18.5-23.9【多选题】关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B.可作为糖尿病确诊的依据(多选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是:A.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B.不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不同日两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mmol/LC.0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不同日的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mmol/LD.不同日两次0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多选题】下列哪项能够确诊为糖尿病:C.具有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12.0mmol/L【多选题】下列空腹血糖哪个在正常范围(mmol/L):B.3.9-6.1【多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mmol/L,0GTT2h血浆葡萄糖8.1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C.糖耐量异常可能(多选题)糖尿病初诊时建议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A.身高B.体重C.BMID.腰围E.足背动脉搏动(多选题)具有下列()危险因素者,可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B.超重或肥胖和或向心性肥胖C.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D.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E.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多选题】以下哪项可以确定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B.年龄36岁,FPG6.7mmo1/L,2hPG7.1mmol/L【多选题】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既往()的血糖控制状况:B.2-3月【多选题】女,45岁。
糖尿病工作总结最新7篇工作总结促使我们可以及时反思工作中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冲突和困难,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2024年糖尿病工作总结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糖尿病工作总结篇120XX年我中心在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XX 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XX版)》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严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中心20XX年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首诊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工作,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定期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2、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确保对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早诊断、早管理。
3、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纳入健康管理,并定期随访,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定期随访管理,探索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辖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
二、慢病建档及管理1、高血压患者建档及管理①20XX年高血压筛查:2805人。
②20XX年首诊查血压:95%(随机抽查门诊日志首诊100份,其中测血压94份)。
③20XX年高血压患者规范建档率31.2%=年内已规范建档高血压人数582÷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总人数(估算)1500X10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年我国妊娠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篇一: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成年人1/10患糖尿病
据今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
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这一结论一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以上54240人的调查,最终47325人最终完成了调查。
此项调查还显示,糖尿病已经开始在20岁至39岁的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占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更是达到了9.0%。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xx-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
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
93.7%......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原文链接:
/html/paper/1004-7484/20xx/04/125.htm
糖尿病管理必须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增的这些来自城市的“富贵”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肥胖、血脂紊乱、和/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糖尿病患
者同时伴随有肥胖,或同时伴随有高血压和血脂紊乱。
纪立农教授指出,当高血糖与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三者“会师”,不但加大了血糖控制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约80%左右的糖尿病相关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因此,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是改善“富贵”糖尿病患者生存的关键,也是中国未来十年糖尿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挑战。
口服二甲双胍在中国有超过10年的临床使用经验,过去十年的临床研究表明,在所有口服降糖药中,二甲双胍是唯一被证明能够全面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
二甲双胍除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肥胖等。
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并用可降低27%的心血管死亡
率
城市中的“富贵”糖尿病人群多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对疾病不重视。
有不少人认为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控制血糖,但患者往往难以长期坚持。
研究发现,仅通过饮食控制与运动,患者血糖达标率不到10%,且多数患者在这段时期内血
糖得不到控制,相反对胰岛细胞和大小造成了损害。
ukpds
研究数据显示,早期实施二甲双胍与生活方式干预齐头并举的方案,不仅可充分遏制高血糖前期的步伐,而且可降低27%的心血管死亡率,并对减少心血管风险具有后续效应。
目前,二甲双胍已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等国际权威指
南推荐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并用的一线治疗药物。
必须长期治疗贯穿全程
糖尿病是渐进性疾病,疾病进展目前仍无法被彻底阻止,但却可以被有效控制。
然而规范用药,尤其是贯穿全程的治疗方案是控制疾病的前提。
如果都市“富贵”糖尿病患者不能早期接受诊断,或者用药不规范,随意停药,则治疗疗效大打折扣。
邹大进教授指出,规范治疗至关重要,若要最大限度发挥二甲双胍全面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患者不仅要在起始治疗时就开始使用,而且必须贯穿全程,长期用药。
篇二: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
惊人数据: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在糖尿病人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按照20xx年的发布的统计数据,20xx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9.7%,这一数据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然而,虽然近几年中国群众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但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xx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
1.139亿人。
新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东亚病夫”的噩梦似乎再次降临。
令人震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超11%
据了解,本次研究是我国首次应用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6.5%),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的2型糖尿病调查。
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
本次研究随访了98658名成年人,并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实验室统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结果显示,20xx
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12.1%,女性为1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14.3%,农村居民为10.3%。
按照之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现在全球共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数据意味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来自中国。
而这一数字与20xx年相比短短3年中国就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和。
密切关注:中国成年人一半是糖尿病后备军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弱),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国人在身体质量指数(bmi)远低于美国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代谢疾病。
这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身体活动减少,导致与肥胖相关疾病提前出现。
现在,有40%的18-29岁的青年人为糖尿病潜在人群,这些人罹患中风、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
控制。
宁光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属于亚洲最高的国家之一,绝对数是全世界最大。
“社会发展太快,胚胎和童
年营养不良、后期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相结合,造成糖尿病加速蔓延。
”
篇三: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
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
wenyingyang,m.d.,juminglu,m.d.,jianpingweng,m.d.,weipingjia,m.d.,linongji,m.d.,jianzhongxiao,m.d.,ph.d.,zhongyanshan,m.d.,jieliu,m.d.,haomingtian,m.d.,qiuheji,m.d.,dalongzhu,m.d.,jiapuge,m.d.,lixianglin,m.d.,lichen,m.d.,xiaohuiguo,m.d.,zhigangzhao,m.d.,qiangli,m.d.,zhiguangzhou,m.d.,guangliangshan,m.d.,ph.d.,andjianghe,m.d.,ph.d.forthechinanationaldiabetesandmetabolicdisorde rsstudygroup摘要
背景由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糖尿病有可能成为流行性疾病。
从20xx年6月至20xx年5月,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研究,以评估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
方法这项研究使用了全国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自中国14个省市
年龄≥20岁的46239名成年人参与了调查。
经过一夜禁食后,参与者接受了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血糖水平和2小时葡萄糖水平,以识别未诊断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