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上海教育版物理九上7.4《并联电路》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91.51 KB
- 文档页数:5
第七章7.4 并联电路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并联电路特点,包括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
在本节内容前,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特点,并已经掌握了串、并联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从串联电路的特点探究方法引入,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公式推导得到并联电阻规律,以类比串联电路的探究贯穿其中,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计算数据得到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通过实验对并联电阻规律的验证,再次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通过实例的分析,感悟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联电路的概念和特点。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并会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感受类比的科学方法。
(2)经历对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关系的探究过程,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的实验方案的讨论,动手操作及数据交流,形成互相合作、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若干导线。
2.演示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若干导线。
3.自制PPT幻灯片,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是并联电路的特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与“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的规律”进行类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进行探究。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并且再一次与探究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进行类比,利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是:通过与“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的方法进行类比,学生经历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连接电路、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归纳结论的过程,得出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的规律。
初中物理并联电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联电路的概念,掌握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并联电路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并联电路的定义及特点2. 并联电路的规律3. 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串联电路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并联电路的定义:介绍并联电路的概念,解释并联电路的特点。
(2) 并联电路的规律:讲解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3) 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联电路的实际意义。
3.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联电路的特点,验证并联电路的规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讨论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的概念。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联电路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并联电路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并联电路规律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灯泡、导线、电压表、电流表等。
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并联电路的知识。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资源信息表第七章 7.4 并联电路执教: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丁正建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总电阻概念及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之间关系。
并联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需准备的知识有:(1)电路;(2)电流;(3)电压;(4)电阻;(5)欧姆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类比研究串联电路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计算得出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
采用尝试法找到一个电阻来等效替代并联电路中的两个电阻,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推导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之间的关系。
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分析数据、理论推导建立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归纳、类比、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例的分析,感悟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
(2)掌握欧姆定律。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并联电路特点”的过程,认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及归纳的方法。
(2)经历对总电阻概念的认识过程,感悟类比、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并联电路电压、电流实验情况的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通过对家庭电路的分析,感悟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并联总电阻的得出。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若干节干电池、电键、灯、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若干导线等。
2.演示实验器材:电源、电键、演示电流表、演示电压表、灯、若干导线、等。
3.自制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常见现象为情景引出并联电路,引导学生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并领会研究并联电路特点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再利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7.4并联电路复习教案一、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在经过了单元复习以后,对于电路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并且熟悉电学的基本物理量及基本概念。
本节并联电路复习课作为学段复习,在知识的呈现上面应该是综合的而非独立的。
在教学基本要求上,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的学习要求均达到了C级,也就是需要学生能够达到掌握的层次,而在教学基本要求上对掌握的要求有能联系本单元以外的一个相关学习内容,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也就是能够把并联电路的特点联系欧姆定律和电功率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其实对于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等之间的联系缺乏综合性的认识。
并且电路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脱节,忽略了物理学习的本质需求,即物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建立在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已经复习完,学生对于电学基本物理量也很熟悉的基础上。
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等方法来加强学生对并联电路的理解掌握,同时应用欧姆定律、电功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并联电路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特点2、能用欧姆定律联系并联电路特点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3、能用电功率联系并联电路特点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4、经历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的过程,体验电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通过探究家用电器的构造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并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来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联系欧姆定律、电功率和并联电路解释家庭电路中的问题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
(2)自制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家庭电路出发,通过跳闸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并联电路,在讨论跳闸成因的过程中简短的复习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并联电路电流、电阻、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
在学生对并联电路进行了大概的回忆复习后,创设家庭中场景引发学生思考总功率的问题。
接着综合应用之前复习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解释取暖器的高低温档的原理,加强并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的应用。
7.4 并联电路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能够区分串、并联电路;2.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3.知道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4.能够将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结合起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并联电路1.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
2.并联电路的特点:①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相连。
②电流路径: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③用电器工作特点: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一个灯坏了,其它灯还亮。
④开关控制特点: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要点诠释:1.并联电路从电源正极出发在分流点分成几条支路,在汇流点集合流回电源负极,如图1所示,A点是分流点,B点是汇流点,从电源正极到A点,电源负极到B点是干路,A点和B点间是支路。
2.节点法判断串并联电路:①找节点找出“”字和“丅”字在图中标出如图2中的A、B、C、D四点;②找出每个“节点”连接电源的正极还是负极方法:如果节点只经过导线和正极相连就标“+”如:A点、B点,如果只经过导线和负极相连就标“-”如图C点和D点;③如图2所示,三个小灯泡的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绿色箭头标出),所以电路是并联,电流路径如图3所示。
3.生活中的并联电路:①装点天安门等高大建筑物上的成千上万只灯泡是并联的,浦江游船上的彩灯是并联的(如图4),家庭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街道两旁的路灯是并联的,竞赛时的抢答器的电路是并联的,电冰箱中的灯泡和发动机之间是并联的。
②家庭电路图可简化成下图5所示:电路中的灯泡、电视机、台灯以及小彩灯的整体是并联方式接在电路中的,灯泡和开关是串联,单个小彩灯是串联。
要点二、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化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①先通后补:从电源正极出发,先画出电路元件最多的一条通路;找到分流点和汇流点,再将其它支路分别连到分流点和汇流点。
②先支后干:先画出支路,找出分流点和汇流点连接干路。
7.4 并联电路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物理电学占有重要地位,综合运用了之前所学的各种电学知识,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学生已有以下知识:(1)串、并联电路的有关知识;(2)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3)欧姆定。
学生也初步具备使用仪表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通过观察,得出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让学生学会观察以及为之后亲自操作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归纳出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让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根据实验,提出电阻的等效替代问题,介绍等效电阻的概念。
根据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得出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规律。
通过例题,巩固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规律,并进一步熟悉欧姆定律等知识。
困难是并联电路的连接和电阻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知道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知道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规律的过程,认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及归纳的方法。
经历寻找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过程,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并联电路特点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2.难点: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探究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二是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概念;三是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其次通过实验探究找到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然后以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得出等效电阻的公式,进而证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再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并联电路中有关电阻的计算。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的求解。
方法是:首先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结论”,让学生自己探索、归纳出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介绍等效替代的含义,分析实验数据,求出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然后用理论加以公式推导,得出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上海初中物理学科辅导讲义——并联电路课题:并联电路教学目标:1.能区分一般实际线路中哪些是串联电路,哪些是并联电路。
2.能解释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
3.能根椐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分析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电流强度在各支路上的分配规律。
4.能综合运用串并联电路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电路的联结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内容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实物图并联电路电路图用导线把用电器并列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由此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有多条路径,并联的各用电器能彼此单独工作。
实验表明: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如右图所示,电源电压用U表示,电键闭合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分别用U1、U2表示,那么U = U1 = U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关系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如右图所示,如果用I表示干路电流,用I1、I2分别表示各支路电流,那么I = I1 + I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关系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可用一个电阻来替代使干路中的电流与原来的相同。
这个起替代作用的电阻R叫做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I =、I1 =、I2 =。
因为I = I1 + I2,所以=+又因为U = U1 = U2,所以=+上述结果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由I = I1 + I2可以看出,当两电阻并联时,支路电流I1 和I2都是从干路电流中分得的。
那么,I1 和I2的大小与各并联电阻的阻值R1和R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由于U1 = I1R1、U2 = I2R2 ,又U1 = U2 ,可得I1R1 = I2R2 ,即=这表明: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各支路的电流跟支路电阻的大小成反比;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而且各支路的电流是根据各支路电阻的大小按反比例分配的,阻值越大(小)的支路中电流越小(大)。
并联电路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并联电路的特点,是并联电路的第一课时。
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和并联电路的简单计算都是本节课掌握的内容。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支路两端的电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对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不仅通过实验去探索,而且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领会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测定和理论推导。
本节课主要是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三个特点及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简单的电学知识,也已经学会怎样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流和电压,已掌握了欧姆定律,在与串联电路的特点的类比下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
(2)知道并联电路中总电压和支路两端电压的关系。
(3)知道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4)学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推导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具有分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支路两端的电压,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和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得出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
(2)经历运用类比研究串联电路的方法,利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采用尝试法找到一个电阻来等效替代原来的两个电阻,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得出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不断思索、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将所学电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感悟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得出。
四、教学资源1、器材:电源、导体、电建、电流表、电压表、若干导线等2、课件:自制PPT、学生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原有电学基础上,类比于串联电路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探究过程中对电路的设计、电路的连接、表格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读取、实验数据的处理有着一定的要求,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
7.4 并联电路的应用一 . 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为上教版新教材初三第七章第四节中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
在学习本内容前,需准备的知识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及并联电路的特点等。
本节课的教学,类比研究串联电路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意支路上的分电阻都小。
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的推导体会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设计电路、实验、演示课件、例题分析等活动,使学生体验类比、等效替代等科学方法。
摆脱学习物理只是为了解题的状况,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2)知道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设计、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的过程,感悟并联电路设计的方法。
(2)经历“分析生活中的并联电路”的过程,感悟类比、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并联电路的简单设计、交流、讨论,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通过对生活中的简单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并联电路的应用。
难点:设计简单的并联电路。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干电池(1节)、电键(3个)、小灯(2只)、导线(若干)。
2.演示实验器材:干电池(1节)、电键(1个)、演示电流表、小灯(1只)、电阻(若干)、导线(若干)。
3.多媒体课件。
五、研究主题新课教学中课堂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如何有效的渗透进新课教学之中。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常见现象为情景引出并联电路,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对生活中的简单并联电路进行设计及分析。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并联电路的应用。
上海初中物理学科辅导讲义
——并联电路
课题:并联电路
教学目标:1.能区分一般实际线路中哪些是串联电路,哪些是并联电路。
2.能解释并联电路的两个基本特点。
3.能根椐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分析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
电流强度在各支路上的分配规律。
4.能综合运用串并联电路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电路的联结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内容
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联电路实物图并联电路电路图
用导线把用电器并列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由此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有多条路径,并联的各用电器能彼此单独工作。
实验表明: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如右图所示,电源电压用U表示,电键闭合后各支
路两端的电压分别用U1、U2表示,那么
U = U1 = U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关系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
之和。
如右图所示,如果用I表示干路电流,用I1、
I2分别表示各支路电流,那么I = I1 + I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关系
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可用一个电阻来替代使干路中的电流与原来的相同。
这个起替代作用的电阻R叫做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I =、I1 =、I2 =。
因为I = I1 + I2,所以=+
又因为U = U1 = U2,所以=+
上述结果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由I = I1 + I2可以看出,当两电阻并联时,支路电流I1 和I2都是从干路电流中分得的。
那么,I1 和I2的大小与各并联电阻的阻值R1和R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U1 = I1R1、U2 = I2R2 ,又U1 = U2 ,可得I1R1 = I2R2 ,即=
这表明: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各支路的电流跟支路电阻的大小成反比;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而且各支路的电流是根据各支路电阻的大小按反比例分配的,阻值越大(小)的支路中电流越小(大)。
因此,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
由R1和R2组成的并联电路,当R1的阻值逐渐减小时,通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
若R1的阻值变为零,它就相当于一段导线,此时总电流就全部从R1(导线)上通过。
这种现象称为R2电阻被短路。
在并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只电阻被短路,电源就被短路了,这时通过电源的电流非常大,
会烧坏电源。
因此通常必须严格防止这种电源短路发生。
在串联电路中,如果有一只电阻被短路,叫做局部短路。
串并联电路的比较:
并联电路的动态分析:
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一、各电表示数之比
例1.如下图,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与任一电流表的示数之比为:
电压表V与电流表A
1的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
电压表V与电流表A2的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
电压表V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
例1图
例2.如下图,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两电流表的示数之比为:
电流表A与电流表A1的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
电流表A与电流表A2的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
电流表A2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比值将__________。
例2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