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张氏家族兴衰探原
- 格式:pdf
- 大小:381.71 KB
- 文档页数:4
南轩堂蜀湘张氏先祖迁徙路线开地(韩相居廩延)—平—良(留侯居陈留)—不疑—典(清河郡公居清河)—默—金—乘(阳陵公居咸阳)—嵩—壮—胤(南迁犍为武阳)—皓—宇(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逊—孟成—平—华—祎—舆(随晋南迁江左)—次惠—穆之—弘籍—缵—伟—守礼—君政(韶州别驾居曲江)—子胄—弘愈—九皋(南康伯迁长安)—抗—仲方—孟常—克勤—浔—纪—璘(国子监祭酒随唐僖宗迁成都)—庭坚—文矩(妻杨氏依外家迁汉州绵竹)—紘—咸—浚(谪居谭州)—栻(占籍宁乡)—焯(居宁乡龙塘)—明义—翔(因官居泰和复寓辰州)—庚(迁溆浦)—中至—仕龙—秀成(武冈路总管)—国甫(随父迁居山门水口)—文遂—良臣—泌文(迁石江吊水)—受益(迁黄桥石背)—二斌—仕仲—景春—福道—志可—廷钱—显泰—祖光—烁鹏—汉弼—朝仕—国壁—正秀(迁四川资州舒家桥张家沟)—天厚—心泰—顺安—中和—邦彦—颂良—治模—兴全—居高(迁成都武侯)—家睿。
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生于青阳(今河北清河),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赐姓张,即始祖张挥。
共工与颛顼争帝引发洪水,2世昧公入晋治水,3世台骀继父业,宣汾障泽封汾川,张氏先民由此定居太原尹城(今山西)。
58世文昌帝君张仲,徙居曲阜防山(今山东)。
67世奉义,事晋为大夫,徙居曲沃(山西临汾)。
76世孟谈,其后仕韩,徙居河南廩延(开封延津)。
秦末汉初,80世张良,先祖五世相韩,因黄石公授《太公兵法》,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居陈留(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82世张典,封为清河郡公,遂居清河里仁乡孝节坊。
汉宣帝上念留侯之功,诏封85世张乘为阳陵公,世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留侯世家家道中兴。
西汉末年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唯87世张壮留守关中祖业,其子孙张胤、张皓父子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第一次入川安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90世张宇因逃避仇人追杀,成年之后不惜再走一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急急地“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官北平、范阳太守。
御书楼中怀冰雪,清俭传家冠遂宁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0年第20期文本刊见习记者曾那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4月,有“小于成龙”之称的于振甲抱着“河工未成”的遗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接过治河重任的是51岁的时任两江总督张鹏翮。
张鹏翮出生于遂宁蓬溪县的黑柏沟。
明清两代,张氏家族是蜀中望族,共出了6名进士、18名举人,为官者达80余人。
其中以张鹏翮政声最高,做了26年地方官、29年京官,担任过内政、外交等各种重要职务。
位极人臣的同时,张鹏翮以清操廉洁深得皇帝、同僚、百姓的认可,被誉为“清代第一清官”。
除张氏外,遂宁席氏、杨氏也以诗书传家,科甲蝉联,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都以清正的家风家训传承成为士人群体的楷模。
“廉能”典范清似竹“此君霜后青,密叶欲停雪。
丛篁傍小山,清节依然洁。
”这首《竹盆诗》为康熙帝专门赠予张鹏翮,意在以竹称赞这位忠臣廉吏数十年的表率作用。
张鹏翮的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于遂宁。
他自小以圣人自期,16岁时县州道试皆排第一。
因勤学好问,他深得书院先生喜爱。
一次,先生外出十天未归。
学子们读书闷倦了,便放下书本出去玩耍。
张鹏翮站在山坡上,遥望涪江问同学:“茫茫世间,人以何为首?”“人以官为首”,一名同学答道。
张鹏翮却不以为然道:“茫茫世间,为民造福之志为首!”后来,张鹏翮用55年的仕宦生涯践行了这一回答,身居高位仍坚守廉洁奉公的操守。
康熙九年(1670年),年仅22岁的张鹏翮中进士,从此深入宦海,历任江南学政、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
在苏州知府任上,他发现当地百姓田粮、税捐太重,又逢连年干旱,便向朝廷申请缓交粮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调任兖州知府后,他坚持查断积压疑难案件,使许多冤案昭雪。
在朝廷开展的一次全国“保举清廉有守之员”的评选中,时任兖州知府张鹏翮被康熙帝树立为“廉能”典范之一。
因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张鹏翮很快就被调任河东盐运使这一“肥缺”。
到任后,他修复“北傍运城”的盐池,并疏浚姚暹渠,便利了河东盐池的生产。
遂宁巨商“三典”“三丰”“三泰”和“八大家”兴衰遂宁是川北重镇,地处成渝之间,涪江中游、物质丰富,交通也极为方便。
外地客商纷纷来此进货和销售。
资金雄厚者,选择县城中心地段开设店铺进行营业。
远在清代中期的嘉庆年间就有陕西人阎老陕、杨老陕、刘老陕等到遂宁开设规模宏大的“定一”“珍益”“谦益”三家当铺,这就是名噪斗城的三典,他们典当货物,低价进,高价出。
兼做借贷放利的金融周转业务,日积月累,获利颇丰。
清朝道光年间,遂宁商业日趋繁荣又有绅商资本出现,当时具规模的郭聚丰、肖源丰、夏荣丰。
这就是遂宁赫赫有名的“三丰”家族资本。
从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又在商业资本渐成气候中,形成了很有经济实力的曾鸿泰(鸿泰正)、杨三泰、聂广泰(同福公),这就是极负盛名的“三泰”。
到清朝同治年间,遂宁商业家族资本又逐渐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郭聚丰、曾鸿泰、肖源昌、赵谦益、谢和春、夏荣丰、肖源丰、刘昌和等时人称之为遂宁商业巨商的“八大家”。
“三典”:“定一典”、“资一典”、“谦益典”,是三典企业的简称。
他们在嘉庆年间从陕西省来遂宁的三家绅商大户,在遂宁城区开设了三家典当铺。
张郁荪在顺南街开设了“定一典”、张谦益在天上街开设了“谦益典”,阎老陕在海椒街开设了“贞一典”。
他们到遂宁时,适逢遂宁工商业恢复发展的良好机遇,在经营中,以自有的雄厚资本,选择了低进高出的金融业和利益极高的典当业务,在短期内就积累越来越多,聚集了大量资金后,把一家当铺分散为几家当铺,加大了他们的快速积累进度,并利用自己雄厚资本经营其他业务,他们介入的主要业务有烟叶、麻织品、估衣、毛裘等业务,他们还抽出一些资金大量在遂宁购置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
后来受到辛亥革命的冲击,他们都是以大利盘剥,巧取豪夺等手段起家,生怕革命军打破他们既得利益,因此将典当业务全部停业,转向于经营麻袋,烟叶、皮毛等生意,当时他们的店铺不再是雄伟宽敞的高柜台,而是门前只摆一些烟叶和麻布口袋及几件皮衣,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店铺了。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4月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第31卷第2期vol.31No.2Apr.2021遂宁古代著述考录(续2)胡传淮(蓬溪县政协,四川蓬溪629100)摘要: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
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
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
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关键词:巴蜀文献;陈子昂;杨名;陈讲;谢端;张鹏翮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094(2021)02-0086-07Suining Ancient Works Study (Two)HU Chuanhuai(Pengxi CPPCC,Pengxi 629100,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wenty Five Histories ,Sichuantongzhi,Tongchuanfuzhi,Suiningxianzhi,Pengxixi-anzhi,Shehongxianzhi ,Songdaishurenzhushucunyilu,Qingdaishurenzhushuzonglu ,every township records and every family trees in Suining,unearthed documents and database,the author does the textual research fully about the ancient works of Suining city (Shehong city,Chuanshan district,Anju district,Pengxi county and Daying county),and then tries to form this paper.The work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major catego-ries of Jing,Shi,Zi,and Ji.It collects the works of the authors whose native place is in Suining or out of Suing before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records Suining ’s literature history.The deadline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family trees are the Republic of China.Family tree is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Chinese people (official history,chronicles and family trees).The author tries his best to select good works so as to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eserve rural documents.Key words :Bashu documents;Chen Ziang;Yang Ming;Chen Jiang;Xie Duan;Zhang Penghui 二、史部(一)别史类《后史记》,唐射洪陈子昂撰。
元末明初张氏避难迁徙缘由张氏资公后裔张士诚公,十八根扁担反元起义的大英雄,曾以少胜多击败元丞相脱脱的百万大军(实为四十多万)。
原与朱元璋结盟反元,朱元璋羽翼丰满后背信弃义于1366年进攻士诚公,士诚公兵败被俘威武不屈,拒不投降,于西元1368年自缢而死,朱元璋气急败坏,将士诚公挫骨扬灰,血洗江西,苏州阊门赶散。
我张氏资公后裔八祖各支派为避朱元璋迫害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各徙他鄉。
各支系谱载:《台湾苗栗西湖九份张氏家谱》载:八公亲兄弟,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兄弟各移他鄉。
《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载:洪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大田洞容村住,即为長乐开基一世祖也。
《丰顺埔寨张氏族谱》载:始世念三郎公,本贯八闽人也。
昆季七,而公行三。
一旦超然远引为避地,举撇宁化而迁蓝田。
所谓见机而作,审择所处者欤。
《七峰下潮》和《七星伴月》:泥沟张氏始祖翠峰公生于元末,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大菜园村,明朝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因避战乱,带着妹妹翠娥和族内六位兄弟名叫铁峰、德峰、锦峰、裕峰、乐峰、继峰等一起下潮,寻找安身之处,另创基业。
分别在今澄海、普宁、揭西等地安居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七峰下潮》和《七星伴月》的由来。
《新泉張氏族谱》载:开基始祖荣兴公(荣兴公疑似五郎公后迁连城新泉村的千六郎)有兄弟六人,因上祖在战乱年间得罪皇上,许多遭受株连,于南宋末年分散逃难而迁至漳州、宁化、连城等地,荣兴公则迁居于新泉村。
当时不敢承认自己姓張,传至第七代,时际太平,才全部恢复姓張。
《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迁梅州的历史背景》陈汉民原载《客家风情》当今梅州客家人先祖,大多数(百分之七十以上)于明初从福建迁入,少数(百分之二、三十)于元末、明初从江西迁入…………朱元璋限令陈、林、李、黄、何、张等八大姓必须离开,将他们“赶入湖海”。
洪武二十年(1387)……客家人顺汀江而下,来到梅州。
《客家新探》(客家学者谭元亨)(客家)迁入湖南……与明代皇帝朱元璋有关。
自古文光照巴蜀____四川历代出诗文大家探源及其对当代诗坛的启示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子曰社员下午好!来之前,唧会长即转来贵县县委宣传部下发的红头文件:《诗刊》讲座通知,安排得如此隆重、周到,我看完顿感诚惶诚恐。
四川是什么地方?是我平生最景仰的古代文学大师司马相如、李太白、苏东坡的故乡!富顺是什么地方?富顺号称才子之乡!来到四川富顺,我是抱着朝圣的心情要虚心向大家请教的,没想到反而要求我俨然以得道之士的身份登上五尺讲台向大家说点什么,实在让我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既然坐在这里,非说不可,我想就自己极感兴趣、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也是自古以来大家既一致公认的一个事实,又是令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谜,这就是为什么历代超一流的诗文大家都出在四川?原因在哪里?对于当代旧体诗坛有哪些启示?相信大家作为四川人,对此早有思考,我在这里以一个外乡人的身份,说说自己思考的结果,很不成熟,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自文翁化蜀,大兴教育之后,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其中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历代超一流的顶级的诗文大家皆出于巴蜀。
自古就有这一共识:蜀中不出人物则已,出则为一代大家,足可领袖群伦,笼罩百世,非他省可比。
我们可以单单列举一下四川历代超一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文大家。
一、西汉赋圣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
成都人或篷安人。
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第一批派到长安学习的四川子弟,毕业后直接留在朝廷做武骑常侍。
鲁迅先生说“西汉文章两司马”,首先是指司马相如。
我手头有一部岳麓书社版上下册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足足34页。
34页在《史记》里是个什么概念?就是除了秦始皇42页,他的篇幅是最多的,不仅比汉高祖28页多,而且比汉武帝的20页多得多。
不仅如此,在《史记》里,除了孔子名列世家,位同侯王,其他文化人老子与韩非同传,屈原与贾谊同传,再没有人单独立传!二、西汉扬雄《甘泉赋》、《长杨赋》《解嘲》《逐贫赋》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清代四川第一家”续修族谱,遂宁张氏,曾经的名门望族《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非常厚重张氏族谱颁谱仪式上,族谱编委会和张氏族人部分代表合影张鹏翮弟弟、定远将军张鹏翼画像四川百家姓·百姓摆谱/背景资料/遂宁张氏遂宁张氏,特指以清朝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历任刑部、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一品大员的张鹏翮,及其玄孙、著名性灵派诗人张问陶为代表人物的“清代四川第一大望族”,发源于今四川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大樟树湾的张氏家族。
从明朝洪武2年(1369)张氏家族入川始祖张万开始,600多年来,张氏家族在明清两朝中人才辈出,文武双全,一共出了7个进士(含武进士一个)、19个举人(含武举人两个)、18个贡生,有70多人出仕为官,40多人得到朝廷封赠,10人去世后受到崇祀。
张氏家族在明末清初战乱中遭受重创,张鹏翮的父亲张烺劫后余生,曾出席康熙帝举办的千叟宴,著有反映明末清初战乱的《烬余录》一书,对研究当时的四川历史有很大的价值。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诗书画造诣精深,与袁枚、赵翼合称清朝“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朝“蜀中诗人之冠”,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今遂宁市船山区之名即由他来。
12月2日,《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颁谱会举行,来自四川、重庆、辽宁等地的张氏族人及文史界学者、专家近200人参会。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是继1924年修谱后的一次盛大规模修谱,中间相隔93年。
在中国民间,族谱向来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因为各种原因,民间修谱自1980年代后才重新兴起。
这次《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重修,耗时3年多。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集文史界、谱学界之大成的谱书,无论是成书规模、编修队伍,还是谱牒世系、史料内容,都相当厚重,远超《遂宁张氏族谱》历史上的各个版本。
张氏家族入川始祖张万画像族谱全书130万字,16开本厚达上千页因历史上出现了以清朝初期一代名相张鹏翮、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张问陶为代表的多个名人,发源于黑柏沟的张氏家族在蓬溪县、遂宁市,乃至四川、中国都非常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