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陶行知先生说的好:怎样生活便怎样学习。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
陶行知批评当时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的教学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陶先生认为先生的教必须是“在做中教”,学生的学必须是“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导入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练习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
实践证明,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点即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不下雨”“可能又会变晴了”,“可能会打雷”……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通过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在例题中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感受生活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好数学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数学教师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关键词: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数学的认识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
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
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课堂产生了厌倦和恐惧感。
数学并不应该被局限在枯燥的公式和算术之中,它实际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味”,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食物、交通、购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比例时,可以通过模拟烹饪过程来让学生计算原料的比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运用的知识。
在引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拼图比赛、数学算术比赛、数学趣味运算等活动,通过竞赛、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渊源和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定理的发现历程以及数学应用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知识,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学科。
通过讲解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一、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活动1. 让孩子参与购物每次去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帮助记录购买的物品价格、品种和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和货币计算。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基本数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管理能力。
2. 让孩子参与烹饪在家里做饭时,可以让孩子帮忙称米、糖、盐等食材的重量。
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到不同食材的重量和比例,同时也培养孩子的细心和耐心。
3. 让孩子参与家庭收支记录可以利用家庭账本、记账本等工具,让孩子记录家庭的日常收支情况,孩子通过记录每一笔开销和收入,可以学习到记账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对金钱的认知。
二、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习数学1. 数学游戏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如数独、数学题卡、巧算游戏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2. 数学玩具数学玩具是培养孩子数学能力的好帮手,比如拼图、积木、计算器等。
这些玩具可以帮助孩子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孩子学习数学1. 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现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比如让孩子观察天气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数量、蔬菜水果的重量等,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
2.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孩子学习数学在家庭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装修、修电器等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比如测量尺寸、计算面积和体积等。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1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严谨的学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对它产生畏惧心理。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生活化的体验和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应该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和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
可以通过购物、做饭、测量等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应用。
我们需要提倡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系,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引入数学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而且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观察、测量、推理,从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数学游戏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知识生活化,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是数学教学体现新课标的重要一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因此,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应体现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又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伊时间=路程”中的“速度”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举行了一次竞走比赛比赛。
上课时,联系竞走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速度”这一抽象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的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上目标是基于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而提出的。
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应成为我们课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呢?如下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
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有关圆的周长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这一生活例子进行引导学生探讨思考有关的数学问题。
如自行车的三脚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做成三角形不容易变形,骑车时才有安全感;有的同学说做成三角形美观好看等;又如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同样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做成圆形容易滚动,行使起来比较平稳,骑车时比较省力等不同的见解;而对于绕运动场跑道骑车走一圈,车轮要滚动几周?若自行车轮子每分钟转20周,从学校到电影院要多少分钟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就说课后进行实践走一走,数一数;而有的同学就说不用走也可以计算出多少分钟,只要求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即圆的周长),再用学校到电影院的距离除以车轮滚动20周的路程,就可以计算出多少分钟,这些都是由各种生活经验和掌握知识所得出的各种答案和想法。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充分运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来引入数学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为教师教好数学,学生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习的需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但这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生活实际,而是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与利息有关的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银行的利率表及人们存取人民币的一些生活片段;或者组织学生到银行进行实地参观,访问银行工作人员,了解有关利息、利率等知识,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你过年收的利是钱打算怎样合理安排利用?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而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
学生通过讨论,不但解决了利是钱怎样合理安排利用的实际生活问题,也使学生感受到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讨论有利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德育渗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多实践,才能使学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们应向学生提供圆柱与圆锥体积比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动手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分析思考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就能从中探索归纳出:当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决更多有关圆锥与圆柱体积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用,做到学用结合。
例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桌椅的
维修小组,让学生在维修桌椅的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处。
从而做到自觉地学数学用数学,养成一种良好的数学意识。
实践出真知,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是通过实践得出来的。
学习数学知识也不例外。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使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并从中体验实践成功后的喜悦,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以上的点滴见解将是我数学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是指导我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