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一课时,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量、降水柱状图、降水的季节变化分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较熟练的利用降水柱状图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读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2、谈话法:本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图表分析法:通过分析、解读降水柱状图,获得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如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等方面存在认知上的不足,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尚未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福州三中金山校区地理组陈诗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包括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分布三大内容。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来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二来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我们知道,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绘制、判读图表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才七年级,也要开始初步培养,并且要一直贯穿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
所以,降水柱状图的读绘和年等降水量图的阅读应当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二者对学生的数形转换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同时本课还涉及了气象观测中降水测定一般方法的介绍,所以这一节的内容丰富,重难点集中,能够初步引导学生形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以学定教)选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和心理特点,即所谓的“以学定教”。
本节教材的结构和思路与上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相同,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统计图和等值线图的分析能力,故而虽然降水柱状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难度较大,但学生可以将气温的时空差异分析方法进行迁移,把降水的相关新知识架构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同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有意注意的作用时间不长,如果课堂上长时间的进行数据分析和读图训练,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注意引入了实验的方法、游戏的方法、分组作图的方法,这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力求将理性的数据分析建立在感性思维认识的基础之上,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目标设定(强化目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最后所要达到的效果,而效果的要真正得以体现,则需要我们对课标进行细化,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描述出学生可以达到的操作目标,这样才能使课标目标在课堂上得以强化。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概念、单位和测量。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3.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并掌握世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重点)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三个谜语导入: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雨)2)百色花,无人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原来它从天上来。
(雪)3)大豆小豆天上撒,人畜庄稼谁都怕,尽干坏事伤天理。
(冰雹)雨、雪、冰雹等这些都属于降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自学质疑1)降水的概念是_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_雨量器和量杯。
降水量的单位是_mm_2)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_来表示。
3)人们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4)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降水量线。
5)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
6)印度的乞拉朋齐,被称为地球“雨极”,因为它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3.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图4.9,完成课本55页“图上所得”,归纳总结出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
(提示:可总结为“四多四少”)(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_少。
(2)位于中纬度的亚欧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_少_。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高大山地的迎风坡降水_多_,背风坡降水_少_。
4.拓展训练1.号称世界“雨极”的是下列哪个地区( A )A. 乞拉朋齐B. 火烧寮C. 吐鲁番盆地D. 沙漠2.地球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带是( C )A. 温带大陆西岸B. 回归线穿过地区的大陆西岸C. 赤道及其两侧D. 极地地区3.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的变化规律是( C )A. 多→少B. 少→多C. 多→少→多D. 少→多→少4.图中点A ,降水状况( A )A.背风坡,少B.迎风坡,多C.背风坡,多D.迎风坡,少5.知识小结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的概念、单位、测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四多四少”)(1)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2)亚欧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3)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4)高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少《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晋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3、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四)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①降水的形成条件。
②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1、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
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2、学习的拓展。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延续和深化,又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的要素,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然后通过阅读降水柱状图来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最后通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来探讨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机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降水柱状图,分析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学生能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2)阅读降水柱状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教学难点(1)理解降水的形成机制。
(2)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
本文主要围绕降水的形成、变化和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观念,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的降水规律。
1. 作用与地位本文在地理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承上启下:本文在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的基础上,为后续学习气候、水文等知识打下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地理素养:本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连接气象、气候、水文等多个地理知识点的纽带,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具有关键作用。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降水的形成与分类: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主要类型及特点。
(2)降水的变化规律:分析全球、我国以及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
(3)降水的分布特点:探讨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分类和主要特点。
(2)掌握全球、我国及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降水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降水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点。
(2)全球、我国及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1)降水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原理。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隆尧尹村中学张潇莉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力求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气温、降水两大气候要素,它既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它还能让同学们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两大内容,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也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教材的处理气候知识是自然地理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为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学会对图表进行阅读、分析和比较,而将降水量的测定及降雨的等级划分等较易理解的内容放在课后习题中让同学们自学完成。
降水量的影响因素这一内容可放至第四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通过举例认识到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掌握降水量季节分配的几种不同类型。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的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得认识。
2.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绘图能力及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描述降水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地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参与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知识与技能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学习情境类型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②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③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⑤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2.学习的拓展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
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
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
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
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
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
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
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