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8 分散系及其分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11
"【红对勾】2021-2021学年高中化学 1-1-1化学实验大体方式课堂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1. 以下实验操作中,要紧不是从平安因素考虑的是( )A.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预热C. 查验SO2-4时,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D. 盛装浓硫酸的铁桶,用水冲洗,并用打火机照明2. 以下图示中的灭火方式错误的选项是( )3.以下物质与经常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侵蚀品B.CH4——易燃液体C.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氧化剂4.以下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或液体的操作方式中,错误的选项是( )5.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若是将砝码放在左盘,称量物放在右盘,平稳时,所用砝码为10 g,游码读数为1.9 g。
这种做法可能致使( )①称量方式不正确②称量方式正确③无法确信称量物的质量④可知称量物的质量为8.1 g⑤可知称量物为11.9 gA.①和③B.①和⑤C.②和⑤ D.①和④6. 小强同窗进行的以下实验操作(如图)中,正确的选项是( )7.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选项是( )A.当某实验没有明确的药品用量说明时,为看到明显现象,取用药品越多越好B.取用细口瓶里的试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瓶子,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C.胶头滴管量取完一种试液后,可直接量取另一种不与其反映的试液D.取用粉末状固体或固体小颗粒时,应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时,应用镊子夹取8.2020年2月,江苏、浙江接踵发生化工厂爆炸的平安事故,一幕幕惨状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请完成以下化学实验平安的有关问题:(1)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以下警示标志中的________。
(2)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填序号)。
1.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易产生沉淀,溶液均一、稳定、静置不产生沉淀B.溶液和胶体都是纯洁物,浊液是混合物C.光线通过时,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丁达尔效应D.只有胶状物如胶水、果冻类的物质才能称为胶体解析:大多数胶体是均一、稳定的,A错误。
溶液、胶体、浊液都是混合物,B错误。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较小,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正确。
烟、云、雾等都是胶体,并不是只有胶状物才称为胶体,D错误。
答案:C2.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淌性。
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 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5.5~36 nm之间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所得的分散系中水是分散质D.将所得分散系过滤,在滤纸上能得到分散质解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磁流体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5.5~36 nm之间,因此磁流体属于胶体,A错误。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
所得的分散系中,水是分散剂,C错误。
胶体能透过滤纸,D 错误。
答案:B3.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A.胶体粒子带电B.产生丁达尔现象C.胶体粒子做布朗运动D.胶体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解析:由胶体与其他几种分散系的性质可知,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分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故D正确。
答案:D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雾天打开车灯会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解析:雾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在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氢氧化铁与酸反应而溶解;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是乳浊液,不是胶体。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选题表基础过关(20分钟)1.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可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B )A.豆浆B.NaCl溶液C.蛋白质溶液D.Fe(OH)3胶体解析:NaCl溶液属于溶液分散系,无丁达尔效应;豆浆、蛋白质溶液、Fe(OH)3胶体分散质大小介于1~100 nm,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故选B。
2.下列事实或现象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 )A.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B.煮沸的FeCl3溶液冷却后,用一束光照射,有一条光亮的通路C.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玻璃中制成有色玻璃D.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解析: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胶体的性质无关,故A符合题意;煮沸的FeCl3溶液冷却后形成胶体,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照射,会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与胶体性质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玻璃中制成有色玻璃,形成的是胶体,属于固溶胶,具有胶体的性质,与胶体性质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聚沉性质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3.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本质原因是( A )A.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 nmB.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布朗运动C.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相同电荷D.发生丁达尔效应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故A正确;雾是一种胶体,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布朗运动,不是形成胶体的本质,故B错误;雾是一种胶体,胶体呈中性,胶粒带相同电荷,但这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故C错误;雾作为一种胶体,确实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这也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故D错误。
4.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溶液、胶体、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C.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D.利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胶体和溶液解析: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的形成的分散系为溶液,大于100 nm 的为浊液,1~100 nm的为胶体,故A正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的形成的分散系为溶液,大于100 nm 的为浊液,1~100 nm的为胶体,故B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溶液无此性质,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故C正确;胶体和溶液都能透过滤纸,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故D错误。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A组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粉笔灰B.冰块C.食盐D.色拉油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3.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材料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
如果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水中所得混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能全部通过滤纸B.有丁达尔效应C.纳米材料能通过半透膜D.有电泳现象4.下列关于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分散系B.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 nm之间C.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D.FeCl3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5.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粒子不能通过滤纸C.胶体粒子做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6.目前在制药机械中有一种胶体磨,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剪切、研磨及高速搅拌作用对物质进行细化,得到纳米材料。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细化后的纳米材料与分散剂形成胶体B.胶体磨的细化是物理作用C.纳米材料都有丁达尔效应D.纳米材料都能发生电泳7.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光照的方法鉴别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B.用稀硫酸来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溶液C.用BaCl2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别Na2SO4和AgNO3两种溶液D.用CCl4来鉴别FeCl3溶液和溴水8.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制备Fe(OH)3胶体后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净化B.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C.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都带电D.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9.医学上对血液中毒最常用的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是( D )A.Zn +H 2SO 4===ZnSO 4+H 2↑B.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C.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D.S +O 2=====点燃SO 2【试题解析】:A 项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保持+6价不变;B 、C 项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为+4价;D 项中硫元素由0价升高至+4价。
2.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D )A.煤液化制得清洁能源B.用酒精测试仪检测酒驾C.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制漂白粉D.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试题解析】:A 项,煤的液化过程中C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B 项,用酒精测试仪检测酒驾,乙醇被氧化,C 、Cr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项,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制漂白粉,Cl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项,海水中存在氯化镁,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在沉淀中加盐酸,发生的均为复分解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3.现有2 mol Na,其中1 mol Na 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另1 mol Na 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则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D )A.1∶2B.2∶1C.4∶1D.1∶1【试题解析】:钠与氧气反应无论生成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钠元素都是从0价升高到+1价,1 mol Na 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另1 molNa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消耗的钠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转移的电子数相等,故选D。
4.某种飞船以N2H4和N2O4为动力源,发生反应:2N2H4+N2O4===3N2+4H2O,反应温度可高达2 700 ℃,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N2H4是氧化剂C.N2O4是还原剂D.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试题解析】: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无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该反应实际上是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发生的归中反应,N2H4是还原剂,N2O4是氧化剂,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必修一化学红对勾答案化学必修一相关答案第四章第一节(P80课后习题)1.(1)⑧⑩ (2)④⑤⑥⑦⑨ (3)①②③④2.略3.Na2SiO3242442444232(注:从水溶液里析出的硅酸其实都是原硅酸H4SiO4,书上为了简便,就把它写成了硅酸)4.B(注:SiO2+4HF = SiF4+2H2O;NaOH与SiO2的反应太慢,故并不选D。
)5.玻璃、石英、陶瓷里都含有大量的SiO2,熔融烧碱时有:SiO2+2NaOH=Na2SiO3+H2O反应发生,对坩埚造成腐蚀。
6.河沙主要成分是石英,其化学成分为SiO2晶体,属于原子晶体,非常坚硬,可以做磨料。
7.SiO2+2NaOH=Na2SiO3+H2O、Na2CO3+SiO2SiO3+CO2(注:其实水玻璃是指Na2SiO3的水溶液,并非Na2SiO3本身,Na2SiO3叫“泡花碱”。
)8.半导体。
用于二极管、三极管及集成电路(IC)生产。
9.(1)还原剂 (2)化合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剂(3)SiO2 (沙滩物质)—— Si(粗)—— Si(纯)——集成电路产品如电脑(用户)10.(1)同: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异:电子层数不同。
二者为同主族元素。
(2)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的结构非常相似,二者的硬度都很大,熔点都很高。
但碳元素的另一单质石墨由于结构的关系,却很软。
(3)CO2、SiO2由于结构关系,物理性质差异非常大。
CO2常温下为气体,而SiO2为非常坚硬的固体。
但二者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如都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都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被C还原等。
13%11.7%75.3%11.(1)n(Na2O):n(CaO):n(SiO2)=::=1:1:6 625660化学式为:Na2OCaO6SiO2 (2)纯碱:72 t 石灰石:81 t 石英:246 t 1第四章第二节(P87课后习题)1.氯气溶于水后,部分与水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的HClO 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新生态的氧,具有强氧化性,故可以氧化有机色素(漂白)及把细菌、病毒杀死。
课时作业23化学电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电池反应是:Zn+Ag2O+H2O===2Ag+Zn(OH)2,则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Ag B.Zn(OH)2C.Ag2O D.Zn1.解析:由题给总方程式得:Zn+2OH--2e-===Zn(OH)2,故Zn 为负极。
答案:D2.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a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见下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通过外电路从b极流向a极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每转移 mol 电子,消耗 L的H2D.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2.解析:由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及原电池原理可知,充入H2的一极即a极是负极,充入O2的一极即b极是正极;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池内部阳离子即H+移向正极,正极即b极的电极反应式应为:O2+4H++4e-===2H2O,故A项、B项错误,D项正确。
C 项没有指明标准状况,故C项错误。
答案:D3.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电池的总反应类似于CH4在O2中燃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每消耗1 mol CH4可以向外电路提供8 mol e-②负极上CH4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2-3+7H2O③负极上是O2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④电池放电时,溶液pH不断升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3.解析:CH4在铂电极上发生类似于CH4在O2中燃烧的反应,即CH4→CO2,严格地讲生成的CO2还与KOH反应生成K2CO3,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2-3+7H2O,1 mol CH4参加反应有8 mol e-发生转移,O2在正极上发生反应,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课时作业8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1·山东济宁期末)浸入1 mol/L 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发生质壁分别和自动复原的现象,此过程中没有发生()A.主动运输B.帮忙集中C.自由集中D.渗透作用解析:本题难度较大,浸入1摩尔每升的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首先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本质是水的自由集中,由于K+、NO-3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所以内部溶质浓度会不断增大,大于外侧时,就会吸水,导致质壁分别复原。
答案:B2.下图表示正常状况下,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四种状况。
若在X点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下列曲线中将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是()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方式及识图、读图力气。
自由集中与膜内外溶液浓度差亲热相关,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图A、D为自由集中,图B为帮忙集中或主动运输,图C为主动运输,故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后,对图C曲线的影响最大。
答案:C3.(2021·江西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中要穿过2层生物膜C.水稻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被同一个细胞利用要穿过2层磷脂双分子层D.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解析:分泌蛋白的分泌方式为胞吐,故A错误。
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从核孔进入细胞质,跨过0层生物膜,故B错误。
叶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O2被同一个细胞利用,从细胞质基质到叶绿体,要跨过2层生物膜,即2层磷脂双分子层,故C正确。
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帮忙集中,故D错误。
答案:C4.如图是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从图中能得出()A.图中S代表载体,C代表离子B.膜外确定是低浓度,膜内确定是高浓度C.这种物质的跨膜方式确定是主动运输,由于有C和能量参与D.图中C这种移动方式是错误的,它是固定不变的解析:本题中的某种物质是指S,它的跨膜方式需要能量和载体,属于主动运输。
课时作业25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然后()A.加热,将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看颜色变化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C.加入NaOH浓溶液,加热,将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看颜色变化D.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解析:铵盐受热分解,产物很简洁,所以A方法不行;铵盐水溶液可能呈酸性或中性,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不行;D答案更错误无法鉴别。
答案:C2.用如图装置进行试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固体B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A为浓盐酸,B为KMnO4,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不褪色B.若A为醋酸,B为贝壳,C中盛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可能毁灭浑浊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澄清石灰水,则C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又溶解D.上述试验中仪器D可以用长玻璃导管代替解析:A中,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可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而氯气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故不正确;B中,醋酸可与贝壳中的碳酸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C中,浓氨水加入到生石灰中可用于制备氨气,而将氨气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不会产生沉淀,故不正确;D中,仪器D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故不行以用长玻璃导管来代替。
答案:B3.有关下列试验各装置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吸取试验中多余的Cl2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l2、HCl、NO2等C.装置③中X为苯,可用于吸取氨气或氯化氢D.装置④中可用于收集氨气,并吸取多余的氨气解析:C项中苯的密度比水小,不能用苯,应改为四氯化碳,故选C。
A项利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吸取,正确;B项装置可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短进长出,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进步短出,故正确;D项中氨气易溶于水,吸取时应有防倒吸装置,D项正确。
答案:C4.把a L 含(NH 4)2SO 4、NH 4NO 3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b mol 烧碱刚好把NH 3全部赶出,另一份与BaCl 2溶液完全反应消耗c mol BaCl 2,则原溶液中c (NO -3)为( )A.b -ca mol·L -1 B.2b -4ca mol·L -1 C.2b -ca mol·L -1D.2c -4ba mol·L -1解析:本题结合铵盐与碱反应产生NH 3以及SO 2-4与Ba 2+的沉淀反应考查有关的计算。
课时作业8分散系及其分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CuSO4溶液和Cu(OH)2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分散质粒子都不能通过滤纸B.都比较稳定,密封一段时间也不会产生沉淀C.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D.加入盐酸都先产生沉淀,而后沉淀溶解解析: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都能通过滤纸;CuSO4溶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CuSO4溶液中加入盐酸不会产生沉淀。
答案:B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不是分散系B.“冰水混合物”是一种分散系C.分散系有的是纯净物,有的是混合物D.分散系都是混合物,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的组合可能有9种方式解析:溶液全部是分散系,且一定是混合物。
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的状态可以判断出组合方式有9种。
答案:D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与溶液有明显不同的外观特征,胶体呈胶状B.胶体不稳定,静止后容易产生沉淀C.将Fe(OH)3胶体进行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与原来胶体的组成是不同的D.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解析:胶体与溶液的主要特征都是均一、透明、稳定的,A、B 错误;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将Fe(OH)3胶体进行过滤时,胶体的所有组成都会透过滤纸,滤液应与胶体的组成是一致的,C错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在于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D正确。
答案:D4.现有甲、乙、丙、丁和Fe(OH)3等五种胶体,按甲和丙、乙和丁、丙和丁、乙和Fe(OH)3胶体两两混合,均出现胶体聚沉现象。
则粒子带负电荷的胶体是()A.甲和乙B.丙和乙C.甲和丁D.丙和Fe(OH)3胶体解析:因为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荷,所以乙带负电荷,则丁带正电荷,丙带负电荷,甲带正电荷。
答案:B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利用电泳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B.用滤纸过滤除去溶液中的胶体粒子C.用渗析的方法除去胶体中的离子或分子,以净化胶体D.向Fe(OH)3胶体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以除去胶体中的Cl-解析:没有颜色的胶体、溶液,做电泳实验没有现象,无法区别;胶体微粒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除去其中的离子或分子;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聚,无法除去Cl-。
答案:C6.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不产生沉淀,滴入一定量后有沉淀产生,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2 mol·L-1 H2SO4溶液B.2 mol·L-1 NaOH溶液C.2 mol·L-1 MgSO4溶液D.硅酸溶胶解析:本题是一道与胶体的稳定性及胶体聚沉条件有关的题目,解题时需多向思维。
Fe(OH)3胶体粒子因吸附Fe3+而带正电。
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这是胶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原因之一。
Fe(OH)3溶胶中加入电解质使其沉淀,所加电解质的量要达到一定的值,考虑到H2SO4的酸性和Fe(OH)3的碱性,A项符合题意。
选项B,OH-不断与Fe3+发生反应,只能是不断产生沉淀而不能溶解。
加入MgSO4,只能促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外加电解质)。
加入带相反电荷(负电)的硅胶粒子,中和Fe(OH)3胶粒所带正电,也是使之聚沉。
答案:A7.用下列方法制备胶体:①0.5 mol/L的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的硫酸混合振荡;②把1 mol/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1 mol/L NaOH溶液滴到1 mol/L FeCl3溶液中,可行的是()A.①②B.①③C.②D.①②③解析:胶体制备时对溶液浓度、反应时的操作、滴加试剂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要求。
①中H2SO4溶液浓度太大,只会生成BaSO4沉淀,得不到BaSO4胶体。
②中是制备Fe(OH)3胶体的正确方法,可行。
③中NaOH与FeCl3浓度都太大,生成Fe(OH)3的量太多,得到Fe(OH)3沉淀。
故选C。
答案:C8.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
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碘水不变蓝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的沉淀产生D.加入碘水变蓝解析:这是一个渗析实验,如果半透膜完好无损,则只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烧杯中的液体可以检验出硫酸根离子,检验不出淀粉的存在,即加入碘水不变蓝,可以证明半透膜无损。
答案:B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B.在1 L 2 mol·L-1 Fe(OH)3胶体中,含有的Fe(OH)3胶体粒子数为2N AC.在Fe(OH)3胶体中滴入少量稀硫酸将有沉淀产生D.淀粉胶体中含有少量的NaCl,可用适量AgNO3溶液除去解析:氯化钠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A项的前提是分散系,水不能称为分散系,A错误;在1 L 2 mol·L-1Fe(OH)3胶体中,含Fe(OH)3粒子共2 mol,而Fe(OH)3胶体粒子是由几个或几十个Fe(OH)3形成的聚集体,所以该胶体中含有的Fe(OH)3胶体粒子数小于2 mol,B错误;在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硫酸,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消失,原因是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当加入少量电解质H2SO4时,胶体先聚沉,随着H2SO4的加入发生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6H2O,最终沉淀消失,C正确;胶体中的离子可通过渗析操作除去,D项的操作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D错误。
答案:C10.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①鸡蛋清溶液②水③淀粉溶液④蔗糖溶液⑤FeCl3溶液⑥肥皂水A.④⑤B.③④C.②④⑥D.①③④解析:水、蔗糖溶液和FeCl3是非胶体且水不是分散系,鸡蛋清、淀粉液、肥皂水有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答案:A11.(双选题)某胶体遇盐卤(MgCl2)或石膏水易发生聚沉,而遇食盐水或硫酸钠溶液不易发生聚沉。
由所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胶体粒子的直径大于100 nmB.遇BaCl2溶液,此胶体可以发生聚沉C.此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D.Na+使此胶体聚沉的效果不如Ca2+、Mg2+解析:溶液中的离子所带的电荷越高,越容易把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中和,使胶体发生聚沉。
氯化镁溶液中是Mg2+、Cl-,Na2SO4溶液中是Na+、SO2-4,可以判断是阳离子使胶体发生聚沉,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加入正电荷较高的阳离子,容易使胶体发生聚沉。
答案:BD12.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
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因是() A.胶体的电泳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D.胶体的聚沉解析: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是电解质,血液是胶体,其胶体粒子带电荷,往伤口上撒盐会使血液发生聚沉。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3分)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时,液体变为红褐色,得到的是Fe(OH)3胶体。
用此分散系进行实验:(1)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做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颜色____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纯此分散系的方法叫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胶体的制备、性质、提纯等内容。
答案:(1)逐渐变深Fe(OH)3胶粒带正电荷电泳(2)形成红褐色沉淀电解质(NH4)2SO4电离出的SO2-4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使Fe(OH)3胶体聚沉(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形成黄色溶液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随着H2SO4的加入,H2SO4与Fe(OH)3发生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6H2O,使沉淀溶解(4)渗析14.(13分)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
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成________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________。
(3)向(2)中烧杯中的分散系中逐滴滴入过量盐酸,会再出现一系列变化: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呈棕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1)Fe3+在不同条件下可形成不同的分散系。
(2)Fe(OH)3胶体中加入盐酸先聚沉,后沉淀溶解。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1) FeCl3+3NaOH===Fe(OH)3↓+3NaCl复分解(2)红褐氢氧化铁胶体(3)①盐酸电离出来的离子所带的电荷与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发生了电性中和,破坏了胶体的介稳性,从而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沉降下来。
②Fe(OH)3+3HCl===FeCl3+3H2O15.(13分)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2)欲在树林中观察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