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效率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0
论刑事诉讼法对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平衡与提升刑事诉讼法是保障司法公正与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法律工具。
它在平衡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刑事诉讼法在司法公正和效率方面的平衡与提升。
首先,刑事诉讼法确保了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正义的核心价值观。
刑事诉讼法通过保护被告人的权利,确保其受到公正审判。
例如,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告人的权利,如沉默权、辩护权和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以保障其在诉讼过程中的平等地位。
此外,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法庭程序的规范,如开庭公开、举证质证等,使司法判决更公正、透明。
其次,刑事诉讼法在提升司法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司法效率是司法制度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公众对法律公正和有效管理的需求。
刑事诉讼法通过简化程序、明确证据要求和规定合理的庭审期限,提高了刑事案件的审理效率。
例如,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案件的审理期限,对于普通案件要求在几个月内作出判决,对于复杂案件也设定了相对较为明确的期限,避免了审理时间的过长。
然而,刑事诉讼法在司法公正和效率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一个挑战。
一方面,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刑事诉讼法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程序给被告人行使自己的权利。
这可能导致审理时间的延长和程序的复杂化,影响司法效率。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司法效率,刑事诉讼法可能需要对一些权利进行限制,以确保更快速和高效的审判。
这就需要在平衡司法公正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
为了平衡司法公正与效率,刑事诉讼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方面,应加强对刑事案件的预审程序,过滤掉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减少司法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可以引入一些有效的替代争议解决机制,如调解、仲裁等,加速纠纷解决的速度,缓解司法压力。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司法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案件的筛选效率和判决质量,用电子取证技术加速证据收集和审查的过程,实现智慧法庭的建设和运行。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司法效率,加速案件审理速度。
论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价值作者:李永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5期摘要公正和效率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的矛盾体,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既有相互依存、支撑的一面,又有相互对立的一面。
刑事诉讼中的公正与效率两方的价值意义亦是这样。
本文就从刑事诉讼中公正的概念、刑事诉讼中效率的概念,以及刑事诉讼中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试图厘清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价值的辩证关系,以期在今后处理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了处理案件的效率,同时,又保证了刑事诉讼的公正、客观。
关键词刑事诉讼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效率价值作者简介:李永璐,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45-02司法的权威和灵魂离不开司法中的公正,公正也是人们信任司法,司法赖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文明中最重要的一项判定指标就是公平和公正,而司法和刑事诉讼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自然也需要有公平和公正作为其存在和发展,进步和丰富的支撑。
因为司法在人们心中所建立的威信和公信力,人们常常将生活中、社会中所产生的一些冲突和矛盾交付于刑事诉讼。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发展,人们愈来愈意识到用刑事诉讼去单纯地追求公正为之而失去了太多,而公正在此过程中也渐渐失去原来的意义。
效率价值一词最先出现在经济学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效率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刑事诉讼当中。
一、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率的概述(一)刑事诉讼的公正概述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公正”一词的定义大不相同,“公正”对于人们而言,其本身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
尽管对于“公正”的定义和概念,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状,但在社会生活中所能呈现的“公正”的概念里,人们还是能把所以“公正”的地位一一列清,保证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依次排序。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制的公正的地位被确立,而由此又司法公正即地位的确立。
【重要知识点】左宁刑诉法司考讲义之刑事诉讼价值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对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具有的效用和意义。
刑事诉讼价值包括:秩序、公正、效益等。
秩序价值:(1)通过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2)惩治犯罪活动的本身应当是有序的;(3)应当严格依刑事程序法办事。
公正价值:是诸价值的核心。
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前文已述,此不赘述。
效益价值:注意效益与效率的区别,刑事诉讼效益既包括效率,还包括刑事诉讼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益。
三大价值之间的关系: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片面地只追求三大价值中任一价值都会造成诉讼不公和冤狱。
三大价值是通过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的,只要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就可以实现秩序、公正和效益,这就是刑事诉讼法自身的独立价值,不需要依赖于刑法而实现。
同时,刑事诉讼法也具有保障刑法正确实施的功能,这是刑事诉讼法的工具价值。
【例题多选题】关于刑事诉讼的秩序价值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2-2-64)A.通过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B.追究犯罪的活动必须是有序的C.刑事司法权的行使,必须受到刑事程序的规范D.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秩序的实现[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刑事诉讼的秩序价值。
选项A.B正确。
刑事诉讼秩序价值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通过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即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以及预防社会秩序被犯罪所破坏;其二是追究犯罪的活动是有序的。
选项C正确。
维护社会秩序还表现为对社会及其成员的安全的追求。
这不仅需要控制社会暴力冲突,还需要防止政府及其官员滥用权力而使社会成员没有安全保障。
因此,国家刑事司法权的行使,必须受到刑事程序的规范。
选项D错误。
在刑事诉讼中,效率在公正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如果公正不存在,也就无所谓效率的问题了。
因此,在刑事诉讼中,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应当是公正第一,效率第二。
在刑事司法中,应当是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追求效率,而不能草率办案,损害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效率问题在刑事司法领域,司法效率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司法效率直接关系着对犯罪分子的惩罚以及对无辜被告的保护,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效率问题,如诉讼耗时长、审判周期长等,这使得司法效率亟待改善。
首先,刑事诉讼中的审判周期长是司法效率问题的一大体现。
长期审判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
造成审判周期拉长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可以归结为审判流程复杂、案件量大以及证据收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司法机关的协同作用,提高办案效率。
此外,可以借鉴先进的案件审核机制,将案件分级管理,从而提高审判效率,缩短审判周期。
其次,刑事诉讼中的诉讼耗时长也是司法效率问题的主要体现。
在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各方的申诉、反诉等等,往往导致案件拖延审判的时间。
加之证据收集、取证过程繁琐,使得案件的审理时间变得更加复杂。
针对这个问题,应采取多种手段加以解决。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案件的初步审查,避免不必要的申诉和反诉。
另一方面,建设信息化的司法系统,用科技手段提高办案效率。
例如,加强电子数据的调取和处理,推进电子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审判,从而减少案件的审理时间。
此外,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效率问题还体现在犯罪事实查明的准确性上。
司法效率不仅需要审判速度,更需要保障案件的公正、公平和合法性。
如果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了对案件事实的充分审查,那么将可能导致对被告人的错误判决,给无辜人带来冤屈。
因此,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司法机关应更加注重细致入微的调查工作,确保犯罪事实查明的准确性。
可以借鉴和推行现代科技手段,如DNA鉴定、语音识别等技术,提高案件事实查明的准确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最后,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效率问题还涉及到对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认定。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要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从而确定案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然而,由于证据的获取、保存和保管等环节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导致司法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论述本文旨在探讨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及其优缺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思考和建议。
一、理论基础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强调依据事实及证据进行快速的审判和裁决,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和追求公共利益。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追求司法效率是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传统的刑事诉讼中,它往往以注重审慎的方式,时间较久,程序繁琐等特点而著名,无法满足快速、准确解决争议的现实需要。
以效率为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刑事审判的效率,在事实清晰、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加快审判进程,从而有效地保障认罪认罚从宽的政策实施和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案件抓捕、起诉、审判等环节做出及时回应,实现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目标。
另一方面,刑事速裁程序也是国际上普遍推行的一种司法体制。
在国际法中,加速审判程序是非常普遍的。
根据欧洲人权法院相关的规定,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法院应尽快进行审判。
根据相关法规,人权法院规定国家必不得长期拘留嫌疑犯,而且任何拘留都必须依法进行。
尤其在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设有特别的刑事速裁法庭,被认为是快速而高效的司法机构。
二、实践意义(一)保障司法公正和追求公共利益(二)增强司法公信力和效率以效率为导向的刑事速裁程序实现了司法效率的提高和司法公信力的增强,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审判时间和缓刑期限,从而避免了重审、上诉等程序的浪费,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正的信任和认同程度。
(三)降低司法成本刑事诉讼程序的变更将极大地节省国家资源,避免许多借口滞留案件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事业建设成本等。
同时,在有限的资源下,更好地分配了的司法资源。
三、优缺点分析1. 优点:(1)提高司法效率。
由于在对案件进行审判时,应尽快解决刑事纠纷,以尽最大可能保障公正。
速裁程序减少了审判流程并由主审法官决定,使得时间更为紧凑,加强了效率。
刑事诉讼的效率理解与追求刑事诉讼法一直有“小宪法”之称,刑事诉讼活动主要是实现国家刑罚权和保护人权的目的。
刑事诉讼活动主要是使案件得到一个公正的裁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的不断增多,刑事诉讼的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重,其逐渐成为刑事法律制度的另一个突出的价值目标。
本文主要对刑事诉讼效率概念以及其与公正的权衡问题做相关讨论,最后论述如何提高及改善刑事诉讼效率问题。
一、刑事诉讼效率的内涵界定及理解在刑事诉讼中,公正一直是刑事诉讼活动追求的首要价值,但是其并不是刑事诉讼的唯一价值追求。
每个国家的司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的诉讼机制来缓解诉讼的压力。
随着现在刑事纠纷的不断增加,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关于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就显得相对突出。
效率原本应是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效率是指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实质上就是投入产出比。
庞德认为,“法律的作用和任务在于承认、确定、实现和保障利益,或者说以最小限度的阻碍和浪费来尽可能满足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
随着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拓展而引入法学领域,一般认为,法律的效率观首先出现于早期的功利主义法学。
它为我们认识和评价法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是促进法学研究的一种工具。
刑事诉讼效率是指司法资源在刑事诉讼中的合理配置,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司法收益与效果,或以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司法收益与效果。
①此外,我们应该注意效率和效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不等同与效益,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不浪费任何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的利润,这个利润就是所谓的效益。
由此可见,效率是过程,而效益就是结果。
从量上来说,效率是一个比值,是一个相对量,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增长率。
而效益则是一个绝对量,是产出于投入之间的差额。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项法律活动是有效益的,却不一定是有效率,因为有可能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诉讼资源来增加刑事诉讼效益的。
第六章刑事诉讼程序的三种价值——以刑事审判程序为范例的分析一、法律程序价值说1、外在价值,又称“工具价值”,即如果某一事物是达到或实现某一外在目的的必要或充分的手段。
2、内在价值,目的性价值。
即某一事物自身所拥有的一些独立的内在优秀品质。
3、刑事审判程序价值:是指一项刑事审判程序在具体运转过程中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又是人们据以评价程判断一项刑事审判程序是否正当,合理的价值标准。
外在价值:是指我们据以评价和判断一项刑事审判程序在形成某一公正裁判结果方面是否有用和有效的价值标准。
内在价值:是指我们据以判断一项刑事审判程序本身是否具有善的品质的标准。
二、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程序的正义性(二)程序参与原则程序参与原则基本要求:1、程序参与者应在裁判制作过程中始终到场。
又称为“到庭原则”,它是保证程序参与者实际参与法庭审判的前提。
2、程序参与者应富有意义地参与裁判的制作过程。
所谓“富有意义”地参与,是指程序参与者应有机会发表本方的意见,观点和主张,提出据以支持其主张的证据和论据,并拥有为进行这些活动所必须的便利和程序保障,从而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的作用。
3、程序参与者应有充分机会参与诉讼活动并有效地影响裁判结果。
指各方有机会详尽地向法院提出意见和证据,对其他各方的意见和证据提出质证,而不受任何不适当的限制,而且要求法院各方获得重新参与审判活动的机会。
三、法律程序的外在价值——程序的工具性(一)程序结果公正的标准1、裁决必须是客观或准确的。
2、裁决结果不得违背形式正义原则的要求。
3、裁决结果必须在严格适用法律规则与适当行使自由裁量权之间保持平衡。
4、裁决结果必须在个人正义和社会目标之间保持平衡。
(二)程序的工具意义1、刑事审判程序能够使裁判结果具备合法性和权威性。
2、它确保法院的裁判结果合乎理性的要求。
3、它确保刑事实体法的规定从抽象走向现实,使实体法所包含的各项价值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
4、它可确保刑事实体正义目标得到适当的选择。
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理解与追求作者:李静静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1期【摘要】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案件久拖不决、超期办案、判前诉讼周期过长等现象较为普遍,诉讼效率令人堪忧。
本文试分析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关系,分析评判效率的价值体系,进而提出如何实现与追求刑事诉讼活动的效率价值。
【关键词】效率;公平;资源配置;成本消耗效率与公平是刑事诉讼两个重要的价值目标。
把社会比作蛋糕,效率强调如何以最少的材料制作出最大的蛋糕,而公平则主要规制蛋糕的分配问题。
效率,本为人类社会在经济活动领域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六、七十年代被引入法学领域,融入到现代立法精神,成为法律分配权利义务的重要标准,法律的制定、实施与适用均受到效率评价。
一、效率的法律释义效率的基本含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①我们在刑事诉讼中讲的效率是指司法资源在刑事诉讼中的合理配置,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司法收益与效果或以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司法收益与效果。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犯罪率不断攀升、犯罪不断升级,刑事司法活动的高耗能特点与司法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加剧。
怎样使得稀缺的司法资源被用于特定的司法领域时能带来最大的司法效果、社会效果,应当是刑事诉讼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重点。
刑事诉讼中的效率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过程与结果,即刑事诉讼活动须以效率为准则,侦查、起诉、审判各个环节工作都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其二是物质与精神因素,一方面程序的运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效果的实现须符合诉讼主体的欲望和需求即合目的性。
②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公平与效率价值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
我们只能协调、缓和这一矛盾,而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它。
(一)效率以公平为基础苏格拉底关于法治的定义: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良好的。
刑事诉讼中的效率价值一、刑事诉讼效率的内涵效率的产生基于这样一组矛盾,即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无限的,而现实世界能够提供或满足人类需要、欲望的资源和方式却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和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要,这就是所谓的效率机制(Mechanism of Efficiency)问题。
在刑事诉讼中,同样存在此问题。
诚如有的学者所言,“”首先,法律的遵守不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通常来防止犯罪和逮捕犯罪……。
其次,法律的执行需要作用于一定规模的资源和惩罚。
“”在刑事诉讼中,资源的供求矛盾体现为:一方面在现实中犯罪现象总是层出不穷,加之现代社会由于贫穷分化加剧、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等原因,犯罪现象不仅没有呈现减少或消灭的趋向,反而呈现上升的势头,而国家总是希望通过法定的诉讼程序来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从而达到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保护人权的目的,进而达到减少或预防犯罪的发生;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刑事诉讼中的人力、财力和设备等由于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有限财力和其他活动所占资源的比例等限制,因而司法资源总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追究犯罪、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
由上可见,刑事诉讼效率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所投入的司法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设备等)与所取得的成果之比例。
讲求诉讼效率就是要求以一定的司法资源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诉讼成果,即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速诉讼运作,减少案件拖延和积压的现象。
当然,刑事诉讼,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除了具有经济学中研究的生产活动的共性之外,更加凸显的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个性。
因为物质生产活动,人们可以根据物质资源的投入与物质产品的产出之比对其效率的高低进行统一的经济性测量。
而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必须付出高昂的诉讼成本,这是可以用经济尺度来衡量的;但是,刑事诉讼活动它追求的并不是物质性效果,而是包含秩序、自由、权利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结果状态。
很明显,这种结果状态主要是精神性的,而不能简单用物质性标准来衡量。
因此,对刑事诉讼效率的评价就涉及两个方面的标准——既涉及到精神性因素,有涉及到物质性因素;既要促使诉讼投入满足经济合理性的要求,又要保证诉讼产生满足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要求的效果。
这种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结合正是刑事诉讼有别于物质性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基于此,刑事诉讼中的效率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刑事诉讼过程的经济合理性;二是刑事诉讼效果的合目的性。
刑事诉讼过程的经济合理性就是要求在有限的司法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刑事诉讼程序和科学地配置这些司法资源,来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
由于国家通常难以增加或大量增加司法资源,所以,一般而言,并不是通过最大程度的司法投入来解决案件拖延或积压,从而实现司法效率的最大化,而是通过成本结构的优化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具体地说,就是国家通过诉讼规则和程序的设置和运用,对诉讼权力与责任、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等法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来促使各诉讼主体选择适当的行为,使司法资源有效地被利用,即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诉讼程序优化配置司法资源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评价诉讼过程经济合理性的具体标准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诉讼周期的长短。
诉讼周期,是指诉讼程序发生到终结的时间延续过程。
这种时间延续过程又可根据两种时间尺度来衡量:一是法定的一般诉讼周期;二是个案的实际的周期。
法定的一般周期是由诉讼阶段或环节的多少、审级制度的繁简、某些诉讼行为实施的期限等因素决定。
法定的一般周期越短,诉讼成本就越低,诉讼效率相应的就高;反之亦然。
个案的实际期间必须遵守法定的诉讼期间。
如果个案的实际周期超过法定的周期,不仅有损法的权威性,而且加大了诉讼成本,降低了诉讼效率。
所以个案的诉讼周期只能小于或等于法定的周期,而不能超过法定周期。
第二,诉讼程序的繁简。
繁琐的诉讼程序必然要增加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率。
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就必须适当简化诉讼程序。
从司法实践考察,大多数国家也都实行了正当程序的简易化。
如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以及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简易程序。
设立简易程序甚至是非诉讼程序已是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只有在刑事诉讼中合理的配置了司法资源,才能在不损害正义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提高诉讼活动的效率。
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相适应原则。
例如采用侦查手段要与犯罪的性质、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程度等相适应。
对犯罪嫌疑人没有必要逮捕的就不能逮捕;搜查、扣押不是必要时不得实施;查封、扣押当事人的财产也是如此。
只有这样才能节约司法资源。
二是区别原则。
例如在审判程序上,对那些所涉罪行比较严重,社会影响较大,审判的结果对公民的财产、自由甚至是生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应该设立对抗性强、能充分体现保障权利的诉讼程序,这种程序比较繁琐,消耗资源比较大;而对那些所涉罪行较轻、案情简单、证据充分而审判的结果对被告人的权利影响相对较小的案件,应设立简易程序。
只有针对不同案件,采用繁简不一的程序,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司法资源,而且同时做到对人权的保障。
刑事诉讼效果的合目的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结案数量方面的要求,即结案率必须要达到预期值或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对结案的质量的要求,即办结的案件从质量上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故刑事诉讼效果的合目的性表现为办结案件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机关如果对案件的处理达到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要求,在质量上就满足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就当事人来说,案件公正的处理也较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包括被告人服判,被害人得到精神上满足和物质上的补偿。
但如果公正处理的案件在数量上看,只占所有案件的较小部分或者比例不高,其他案件得不到及时的侦破、起诉或审判,很明显,刑事诉讼效率就很低,因为效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使发生的案件得到及时的处理,消除案件积压和拖延。
但是,仅有高结案率也并不能代表刑事诉讼的效果就达到了“”合目的性“”的要求。
结案的数量必须是在保证案件质量前提下的数量,如果处理的案件结果达不到公正,不仅不能实现刑事诉讼效率,反而增加了国家和当事人的纠错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造成低效率。
从上分析可知,诉讼过程的经济合理性与诉讼结果的合目的性是刑事诉讼效率中两项基本价值内容。
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内涵就是通过诉讼程序的设计和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最大程度的实现刑事诉讼目的,即满足社会、国家和个人对正义、秩序和自由的需求。
刑事诉讼效率的两项内容之间的同时也体现了公正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刑事诉讼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公正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
在各种社会公正中社会体制,即社会基本结构的公正无疑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公正。
司法公正则在社会公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体现社会正义的窗口,是司法机关的灵魂和生命线。
同样,公正在刑事诉讼价值中也居于核心的地位。
刑事诉讼公正价值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
实体公正,即结果公正,指案件实体的结局处理所体现的公正,其具体要求主要是:(1)据以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地认定,做到证据确实充分;(2)正确适用刑罚,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及其罪名;(3)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依法适度判定刑法;(4)对于错误处理的案件,特别是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和错判的有罪案件,应当采取救济方法及时纠正、及时补偿。
程序公正,即过程公正,指诉讼程序方面体现的公正。
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其具体要求主要是:(1)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2)认真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3)真正实现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审判前程序尽量透明,审判程序的公开和中立;(5)按法定期限办案、结案。
对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主张。
笔者主张并重说,即认为实体与程序在诉讼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颇。
在二者发生冲突时,根据具体的情形作出不同的选择,有时选择程序优先,有时选择实体优先。
上已指出,体现效率价值内容不仅包括诉讼过程的经济合理性,还包括诉讼结果的合目的性。
这种诉讼结果的合目的性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求诉讼的结果满足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价值与公正是统一的。
正如英国的一句名谚所云:“”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
“”经济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波斯纳甚至认为,效益与公正是同一词,并宣称:“”正义的第二种含义,简单地说,就是效益。
“”刑事诉讼中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效率与实体公正统一。
诉讼效率原则要求公安司法机关适当的加快诉讼活动的进程,避免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拖延。
诉讼低效不仅会造成大量刑事案件得不到及时地处理,造成案件的严重积压,而且往往会导致难以查明案件的真相。
例如,如果侦查机关不及时的收集证据,物证就有可能因自然、人为等原因遭到破坏或湮灭;同样,如果不及时地采取强制措施,还可能使犯罪嫌疑人不能及时归案甚至逃避审判。
在审判阶段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中断原则或集中审理原则。
集中审理原则不仅可以使法官减少或避免来自庭外的不当干扰,而且还可以保证法官从开庭连续审理中获得对案件清晰、完整的印象,为从实体上正确处理案件奠定了基础。
同时,实体公正又促使效率的提高。
如被告人认为判决定性准确,量刑得当,一般就会放弃上诉或申诉;同样如此,检察机关、被害人认为审判机关对被告人做出了正确地处理,一般也不会抗诉或申诉。
其次,效率与程序公正统一。
诉讼效率越低,诉讼程序的持续时间就越长,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权利遭到损害的可能性就大。
在法院的生效判决做出之前,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仅丧失了人身自由,其人身自由、财产乃至生命等实体权益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而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要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其名誉和信誉遭受消极的影响。
诉讼的拖延只能是加剧被告人的这些不幸。
在强调刑罚及时性的时候,贝卡利亚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说它比较公正是因为:它减轻了捉摸不定给犯人带来的无益而残酷的折磨,犯人越富有想象力,越感到自己软弱,就越感受到这种折磨。
“”“”诉讼本身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
法官懒懒散散,而犯人却凄苦不堪;这里,行若无事的司法官员享受着安逸和快乐,那里,伤心落泪地囚徒忍受着痛苦,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对比吗?!“”现在许多国家刑事诉讼法包括联合国的有关文件都将被告人获得及时审判作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有的国家甚至上升到宪法权利的高度予以保障,如美国宪法修正案就规定了被告人享有及时审判的权利。
诉讼拖延对被害人也意味着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