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五十一、如梦令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1
二十六、渔家傲·秋思(2007年已考)[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前两句点出了边塞的秋天。
前一句“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后句用典(衡阳回雁峰),实际是写塞下天气极其寒冷,与作者家乡吴地截然不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三句是对“异”字的具体描写,营造了悲壮的氛围,渲染了守边将士们的艰苦。
“边声”随着军中号角声,形成浓厚悲凉的气氛;“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再次点出首句的“风景异”。
三句动静结合,崇山之中孤城紧闭,充满肃杀之气,为下阕抒情蓄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消乡愁之苦,但尽管如此,作者也没有忘了为国建功。
后句化用典故(勒石燕然),表明战争未胜,出师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最后一句为互文,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末代君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的史实。
【背景资料】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抵御西夏发动的叛反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塞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颇有成效。
《渔家傲·秋思》便写出了当时边塞军中的生活。
【主题】这首词上阕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阕抒情,抒发的是边塞将士的愁情。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塞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2007遵义中考)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_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2.(2007遵义中考)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十七、天净沙秋思十七、天净沙·秋思(遵义6年未考)[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全是写景,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细致地刻画了一种愁穷苦别的天涯游子心境。
连续并列了九种事物,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面里,不但毫无堆砌痕迹,而且格外显得文思流畅、音节铿锵、色调鲜明。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一句中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显苍凉,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这些景色与下文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同时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愁苦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为末句“断肠人”做了铺垫。
“断肠”二字为这首曲子的点睛之笔,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背景资料】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
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主题】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2016曲靖中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__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__ 2.“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__“昏鸦”令我们联想到的是黄昏时乌鸦回巢的画面,这画面,有几许苍凉,更有几分温馨,令天涯游子触目伤怀:连乌鸦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却仍旧孤独地游走天涯。
二十九、赤壁(遵义6年未考)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交代兴感之由。
借赤壁之战中的一支断戟起兴,慨叹前朝人事,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抒怀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
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在今湖北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主题】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引起下文。
__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缺少像周瑜那样好的机遇。
__
1。
二、杂诗(2021遵义已考)
[唐]王维
君自故土来,
应知故土事。
久居他乡,忽遇来自故土旧友,首先激起是强烈乡思,是急欲了解故土风物、人事心情。
“应知〞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我〞殷切乡思,透露出一种儿童式天真与亲切。
所谓“故土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要问故土事实在太多了,诗人却只问了窗前那株寒梅,这是因为窗前寒梅最能引起诗人怀想,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事情。
这里“寒梅〞就不再是一般自然事物了,而是成了故土一种象征。
【背景资料】本诗是王维在盛唐时期创作一首五言诗,诗人久居异乡,突然遇见来自故土旧友,激起了强烈乡思与急欲了解故土人与事心情。
【主题】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1.请简要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两句诗。
__这两句诗通过询问故土梅花是否开放,自然流露出浓浓思念之情,质朴平淡而诗意浓郁。
同时,梅花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成了故土之物代名词,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作者思乡之情集中寄托。
__
2.作者思乡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
__“故土〞一词迭现,表现出思乡之深;“应知〞表现出了解乡思之情急迫,
透露出一种儿童式天真与亲切。
“寒梅着花未?〞借梅花这一物象,承载自己浓浓思乡之情。
__。
九年级(上)四十三、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交代出使的经过。
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途中经过属国的居延。
“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叙事兼写景,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大雁北归旧巢育雏,适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描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之高;“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这两句诗十分富有画面感,整体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虚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背景资料】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
1.(2016某某中考)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诗人(自己)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三十六、满江红[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写中秋时节京城之景:菊花盛开,天空明净。
简洁地交代了写作地点、时间及作者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苦闷全都暗暗泄露出来。
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矛盾心情。
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日子,而词人却宿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感慨。
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生活,而今冲破束缚,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喜悦之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故事,来比喻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进逼下,清廷如此腐败,如不奋起力救,祖国将危在旦夕,第二句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似贵妇生活,实那么处于被奴役地位。
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束缚。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三句写命运强派自己身为女子,又极不幸地在王家度过八年难熬岁月,对这种现状,作者不准备再忍受下去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江湖女侠自我写照,展现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
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与意义不同显著变化,来表达她抱负、志向与思想感情转变,正是上文思想进一步开展。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热诚;“因人常热〞是指待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难解忧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士之雄风。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作者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
“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
四十一、渔家傲[南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前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句中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二字把四垂天幕、汹涌云涛、弥漫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瑰奇雄伟境界。
而“转〞与“舞〞那么将人在风浪中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
“梦魂〞二字,是全词关键。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天帝。
梦想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与、关心民众天帝形象。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问话,却饱含着深厚感情,寄寓着美好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句中“报〞字与上阙“问〞字,便是连接上下两阕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痛苦经历。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情怀隐括入词,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意念与过程,语言简洁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苦闷。
这一“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不满之情。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与上阕第一、二句形成照应。
这一句中贯穿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联想到庄子?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既展示了词人理想与抱负,传达出与命运抗争心愿,又表现了对人间秩序不满。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衬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大鹏抟九天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
【背景资料】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是李清照南渡以后作品。
国破、家亡、夫死经历使她词风趋于含蓄深沉,但这首词却表现出不同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杰作。
五十八、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两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一个“猎人”的形象。
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了打猎的阵容——气势宏大。
其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说明自己打猎的英勇,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上阕写出城打猎的宏大壮观,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酒酣”之后,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以“鬓微霜”与“何妨”衬“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和豪放开朗的心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两句化用“冯唐持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含蓄典雅地表达了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的愿望。
“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最后两句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词人豪放的气概,抒发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阕以魏尚自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加,而西北方的西夏和北方的辽不断袭扰边境。
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僚属猎于铁沟、黄茅岗,因作此词。
【主题】全词用语刚劲有力,挥洒自如,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感,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六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一、二句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贬”的原因是“奏”,“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疾!一贬就贬到八千里外,处罚又何其严厉!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眺,流露出隐隐的悲哀。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后一句即景抒情,境界雄阔,情悲且壮。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两句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幽怨。
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自己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背景资料】唐宪宗元和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本诗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
【主题】这首诗是韩愈送给侄孙韩湘的,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的眷恋。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横”和“拥”的妙处。
__“横”字体现了乌云遮日的广度,“拥”字体现了大雪纷飞的宽度和气势,渲染了一种开阔大气、气势雄浑之境,体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__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__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
__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即使拼尽全力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__。
四十四、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作者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淡雅。
烟、水、月、沙四者,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次句点题,承上启下,网罗全篇。
“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隔江”暗含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已危在旦夕,而统治者仍沉迷于声色之事。
一个“犹”字,突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犹唱”二字更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背景资料】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主题】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图,给人以迷蒙之感。
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通过写了夜泊秦淮河畔的所见所感,讽刺那些不从南朝灭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感。
__。
精选教案
五十一、如梦令(2009遵义已考)
[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词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词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字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1.(2009遵义中考)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__描绘了一幅在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图景。
(要求:时间和“风”“雨”的情景。
)__ 2.(2009遵义中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__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