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 格式:pptx
- 大小:10.70 MB
- 文档页数:90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第15篇岳阳楼记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②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为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李白遇赦回舟江陵途中,南游岳阳时所作。
②岳阳:天岳山的南部。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予观夫巴陵胜.状胜:(2)薄.暮冥冥薄:(3)而或长烟一.空一:(4)雁引愁心去.去: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岳阳楼记》(节选)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都描写了岳阳楼的月夜美景。
《岳阳楼记》(节选)中,范仲淹用的手法描绘了美妙的湖光月色,这个句子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一个“”字极富动态,将月之景表现得情趣盎然。
(3分)4.登临岳阳楼时,《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李白和《岳阳楼记》(节选)中的迁客骚人在行为和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二、[2021合肥蜀山区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富贵不能淫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戒.之曰戒:告诫(5)往之女.家女:同“汝”,你(6)与民由.之由:遵从(7)富贵不能淫.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8)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9)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2)必敬.必戒敬:恭敬(3)无违.夫子违:违背,违反(4)以顺.为正者顺:顺从(5)此之谓.大丈夫谓:称得上,称作3.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教材·积累拓展]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课下注释](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1.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对景春观点进行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子未学礼乎”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材·思考探究]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教参·教学设计]不能。
十六醉翁亭记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临下(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6)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2010]暝:昏暗[2010](7)野芳.发而幽香芳:花[2010](8)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9)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10)泉香而酒洌.洌:清[2016](11)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2016](12)树林阴翳.翳:遮盖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2)饮少辄.醉辄:就(3)临.溪而渔临:到(4)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不久3.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判断句]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判断句/2022海南]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课下注释/2022湖南怀化]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说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教材·思考探究]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2.第3段描绘了哪四幅图画?核心是哪一幅?为什么?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核心:太守醉。
原因:其余三幅都是陪衬,是为了突出“太守醉”,即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3.作者写山间朝暮、四季的景物变化,有什么用意?作者通过对山间朝暮、四季景色变化的描写,突出了山间美景的变化多姿、引人入胜,从而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观点,为太守与滁州人一同游山做铺垫。
二十三、伯牙鼓琴1.重点字词解释。
(1)伯牙鼓.琴鼓:弹(2)志.在太山志:心志,情志(3)巍巍..乎若太山巍巍:高大的样子(4)汤汤..乎若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1.钟子期听琴后表达感受的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话不仅展示出钟子期对伯牙的知音之谊,也表现出伯牙琴技之高超。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道理。
3.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语言描写。
通过对话,直观表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直接说明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
通过简洁的对话,更能突出文章中心。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示例】真正的知音是指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无论何事都能彼此理解,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人。
(2018·福建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6分)【甲】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方:刚刚(2)汤汤乎若.流水若:像(3)皆宜.远观宜:适宜(4)悉.是晚景悉:全,都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五、三峡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013](2)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3)至于夏水襄.陵襄:冲上、漫上(4)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2013](5)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6)则素湍..绿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7)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8)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9)良.多趣味良:甚,很(10)属引..凄异属:连接[2013]引:延长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或.王命急宣或:有时(2)哀转久绝.绝:消失(3)故.渔者歌曰故:所以[2013]3.句子翻译。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022海南]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13安徽]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天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的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材·思考探究变式]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2.文中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不矛盾。
前句概述了夏季江水的凶险,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水流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会“暮到江陵”。
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情况的对比,表现了夏季江水水势大、流速快的特点。
3.本文在写作时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