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二十七)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26
2019届全国新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七)语文★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 遒.(qiú)劲遏.(è)止彷.徨(fáng)橘.(jú)子洲B. 彳亍..(tuí pǐ)瓦菲.(fēi)逢.(páng)孙..(chì chù)颓圮C. 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切齿拊.(fǔ)心D. 凌侮.(wǔ)忤.(wǔ)视飨.(xiǎng)士卒以药淬.(cuì)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彷徨(fáng)——páng。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地名即史上实有、史籍中常见的地名。
这类地名,属于古诗中最基础的写实层面,其作用是交代诗歌的写作场地,说明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
进入文学作品以后,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改造,被文学化。
其文学化往往遵循三条基本路径:一是不全用实名而稍加改造,但仍以地名为中心词,如称某驿为孤驿,某馆为孤馆。
这么做舍弃个别,突出一般,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是改用代称,不用实名。
如称越州为会稽,称镇江为京口之类。
这种情况,稍具史地常识的都知道,没有的看看注释立即明白,无需特别说明。
三是地名前加形容词,这个也容易理解。
这里只谈第一种情况。
不妨以唐诗中的驿馆为例。
在这些诗词中,历史地名的文学化表现突出。
一般做法是诗题中使用历史地名,而到诗中则改为文学化表达,进行局部改造。
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标题载明此诗作于石头驿,诗句却说它是座旅馆,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标题是交代地名的,必须如实道来,读者才能明白地理方位。
正文以抒写羁思为主,讲求抒情含蓄,忌讳言事直露,故做这种处理,以与所写之情合拍。
又如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
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
也是诗题中标出驿名,而诗中则径称旅馆。
我们知道,古代驿站都是官营的,旅馆则是私营的。
为何称官驿为旅馆?这里就有个语体色彩和使用规范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
而诗题也是交代写作背景的,担负着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
2019届全国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三)语文2019届全国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三)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
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
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
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
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XXX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空阔,强邻代兴,周边XXX从未曾停息。
面对险峻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盛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
面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战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谨慎的立场对待战役。
2019届全国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三)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
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
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
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
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
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
面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
2019届全国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二十八)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
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
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
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撒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
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
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催生智能合约,为共享经济提供解决方案。
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
2019届全国高考名校联考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84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2016年9月18日早上5点56分,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奠基人、两院院士严东升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严东升去世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官网首页用1/4板块推出醒目的“沉痛悼念严东升先生”专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严东升欣喜若狂,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祖国,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的心愿,1950年2月,他中断了博士后研究历经周折回到祖国。
严东升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
七十多年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在无机材料科学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发展设计着蓝图并积极实践。
甫一回国,严东升就马不停蹄赶往开滦化工研究所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亟须重工业的崛起。
1954年,严东升被委以重任,解决包头钢铁厂原料——包头铁矿石含氟量高给高炉炼铁带来的严重问题。
期间,大到宏观组织调控队伍,小到研究数据的精确统计,从车间到实验室、办公室,严东升都亲力亲为,巨细无遗,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8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
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
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
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
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
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
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
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考向一图画1.讲高考(1)考纲要求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图画,具有概括或描写画面的内容,揭示画面蕴含的寓意等能力。
(2)命题规律图画类题目是当前高考的热点,题型主要是概画面的内容,揭示画面寓意、拟标题、谈看法、描写画面、根据画面写对联等。
例【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6分)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
你觉得二者矛盾吗?请结合画面说明理由。
【答案】不矛盾。
鲁迅说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主要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在写作中注重刻画人物的眼睛,更能突出人物的个性。
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突出的是小学生的嘴巴,很符合漫画的题目中的“音乐课”,因为音乐课主要是唱歌,突出小学生的嘴巴更能突出漫画的主题,所以二者没有矛盾之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与鲁迅的观点矛盾么?在记叙文中,截取最鲜明、最动人、最能反映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
而“闪光的瞬间”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在人物的眼睛上,而音乐课的闪光瞬间却在嘴巴上,所以本幅漫画的重点,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闪光点不是眼睛,所以没有画人的眼睛。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点评】图文转换算是老题型,但2018年天津卷的这题图文转换却“翻新”了。
考生不但要观察漫画,还要分析鲁迅观点所指的意思。
首先观察漫画,读懂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往往是诠释漫画主旨的点睛之笔,对漫画主旨有提示、启发作用;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读懂漫画的构图;读懂漫画中的要素,要素包括:“人”“物”“对白”等。
比如本题的漫画,标题是“村学校的音乐课”,再看漫画中构图组成部分,是老师和学生,进一步把握漫画中突出的细节部分,即凸起的嘴巴,结合音乐课即可知道漫画的用意。
2019届全国新高三名校联考试卷(十)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绝密★启用前江西名校2019年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不仅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而且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
这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
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
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一是“诗言志”。
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
此后,《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
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
“教化”又称“风教”。
“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
《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
具体来说,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
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2019届全国高三名校联考试卷(二十七)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
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
C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法错误,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D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故选C。
【3题详解】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心司玉笙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
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
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
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
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
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
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
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
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
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那你想坐哈车?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
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
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