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自主合作探究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读《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有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要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即要求如《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一书中所说的:“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那么,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呢?这里结合对《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一书的理论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指导课前预习,训练学生自学,在问题情境中萌发探究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加上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一遍读下来,便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失去深究下去的愿望。
所以,在学生自主阅读前,要制造适度的“认知距离”,让学生萌发阅读探究的欲望,并产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心理趋势。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前,我先让学生理解:文中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的背影,父亲为什么再三嘱托茶房后还是不放心,亲自送儿子上火车,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文章第二段写到的祖母去世、父亲的失业赋闲、家中的光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些内容,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对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在完成常规性的预习作业后,学生可自主选择以下作业:(1)在好词佳句旁边的空白处写一些简单的体会;(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最喜欢的段落;(4)学做读书笔记。
学生带着自学后的主观感悟再读课文,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再发现”,点燃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学生的有些“发现”甚至会让教师措手不及。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现行的考试制度跟科举制度有相似之处,现在的学生在学校拼命地学,周末疯狂地补,不就是为了将来能考上一个好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有很高的收入吗?我觉得这跟孔乙己那个时代的人们读书的目的差不多。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初探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创设”大语文”环境,建设开放性课堂,统筹全局,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合作、共同学习,选好突破口,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关键词:开放性课堂;统筹全局;分组讨论;选好突破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7-01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筑大厦,教他建筑。
——第斯多惠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方式的革命。
”新课程”之”新”,就在于从过去着眼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着眼于学生如何”学”。
换言之,教师的”教”应该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学”达到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遵循这一理念。
如何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大语文”环境,建设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应在”大语文”环境中进行。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把握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灵活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
建设开放性课堂,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和条件也尤为重要。
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属于课堂,语文教师应努力学习新课标,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角色意识,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统筹全局,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
教学心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第一篇:教学心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心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心去记住,并能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就课本而讲课本,而应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
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资料,拓展课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
回想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对孩子们要求的比较严格,然而现在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所忽视的是什么,孩子们的拓展能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应该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积累的,一定要让孩子们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记。
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
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
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
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
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语文课自主合作探究之我见
作者:王永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2期
语文课学生自主合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使得我们教师从过去的传统教育方式束缚下解脱出来。
如今我们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纷纷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上的设计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呈现一个崭新的蓬蓬勃勃发展大好局面,广大教师起到发挥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诚然,我们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和宗旨,明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大语文”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要紧紧把握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千方百计地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不拘一格地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以人为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关注教育动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角色意识,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建立一个和谐、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
在具体的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讨论探究,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我们还要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建美好和谐的学习课堂氛围。
其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要改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在促进学生学习上,发挥教师的引领促进作用,做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派、排头兵。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我们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
但不能包办,也不能抛出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课上课下质疑就能代替的。
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统筹安排如何从课前、课上一直到课后。
使得学生的才情发挥到极致,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延伸到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到全面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是我们要去培养他们这种能力。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课。
“开放”学生的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
兴趣爱好做出选择,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新的学习或活动形式。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勇敢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