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模块一第三单元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解析:选D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

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4.(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解析:选B根据材料“开元天宝之中,……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等现象可知,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农业发展比较繁盛,故选B项;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农业总体上的发展,没有具体提及是南方还是北方,排除A项;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而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繁盛,没有涉及农产品投放市场,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到唐代宗初年,而题干主要述及开元、天宝年间的农业发展情况,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届福建三明二模)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解析:选C由材料从“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得知是信用体系的变化,由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可以得知是在商业领域,因而这一变化说明商业信用体系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交通发展迅速的产物,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北方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一直持续到南宋,排除B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政策产物,排除D项。

6.(2020届河南焦作高三定位考试)唐代,有家传长达300年绝技、能织高级轻纱的专业户,有能制作“莹竹如玉”而世间“莫传其法”的笔匠等。这说明唐

代()

A.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手工作坊由政府垄断

C.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D.手工业产品质量较高

解析:选A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当时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材料主旨为手工业技术,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排除B项;根据材料“家传长达300年绝技”“世间‘莫传其法’”等可知,材料主旨为手工业技术,未涉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将唐朝手工业产品质量与其他朝代比较,排除D项。

7.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解析:选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加强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2019届四川宜宾一模)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解析:选C材料中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

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

9.(2019届河南洛阳、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其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

10.(2019届四川内江二模)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11.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解析:选C据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推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

12.(2019届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全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解析:选B 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错误;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以及“作品记录在《全

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题目并未涉及地区之间与全国之间的文艺进步,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是指书法和绘画合为一体的新形式,题目描述的是作诗之人也同样擅长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届乌鲁木齐诊断)(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最基础的识字写字训练、传统道德意识的培养、历史及日常生活知识的介绍和诗文辞赋写作的练习等等,而这些教学内容的载体则是当时的蒙学教材。唐代的蒙学教材或沿用传统的儿童读物,如《千字文》《急就章》《仓颉篇》等,或直接采用儒家经典,也有时人新编的蒙学读本。这些启蒙读物的功能往往是多元综合的,其中贯穿了对儿童的身心修养、处世技能、知书达理等多方面的培养。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材料二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不仅在京师州县有官办的小学,在偏僻的乡村也有学生家长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如前引《太平广记》“田先生”条的记载。唐代的墓志中更是记载了许多孤贫子弟因请不起教师只得在家中接受母兄教育的事例:如元稹、李绅等人就是受业于母亲,韩愈更因幼年父母早丧而由兄嫂教育。正是由于他们童年时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博览百家之书,遂成为一代大家。唐代之所以出现这种“圣人之教”遍于乡野的现象,关键在于唐代的科举选官制度打破了以往门阀出身的限制,扩大了统治者的阶级基础,只要是“学而优”的读书人,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民子弟,均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在当时相对公平的路径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

人生理想。

——邹志勇《唐代蒙学述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蒙学教育的社会作用。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蒙学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13分)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从唐代经济、科举制、社会环境、地方教育等方面分析。(2)“社会作用”结合材料从官员的文化素养、社会阶层的变化和思想传播方面进行概括;“社会功能”主要从教育传统的继承和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动;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地方教育系统的发展。

(2)社会作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社会功能:传承儒家文化;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安,从汉代开始被称为长安,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支商队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或未知的西方世界踏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许多人将长安行作为自己人生一大梦想。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

——《新丝绸之路》解说词节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唐诗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文化、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往来)等现象,观点可以结合材料提炼得出,史实可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示例

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论述:唐朝前中期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还有大运河开通等因素有利于商品流通;除了城市商业较为发达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还有邸店,坊市界限趋于模糊,出现夜市等。

结论:综上所述,唐朝时期商业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五、明朝 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五、明朝 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整合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修订版】

高考历史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020高考历史通史练习:(二)说明、表明类

(二)说明、表明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4.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5.(2019·济南二模)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 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 户口数 比例(%) 西汉21 19.8 998.6 80.2 唐朝392 43.2 514.9 56.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高中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同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 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 第一节,中国 1.农耕文明的起源 2.三代 ⑴夏朝。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历法。 ⑵商朝。①兄终弟及制*。②内外服制。③商人。④青铜文明。⑤甲骨文。⑥历法。 ⑶周朝。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④世卿世禄制*。⑤井田制。⑥工商食官制*。⑦金文。 3.春秋战国 ⑴政治。商鞅变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文化。①百家争鸣背景。②儒家【孔子】。③道家。 ④墨家。⑤法家。⑥百家争鸣评价。⑦历法。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统一。①条件。②过程。③意义。 ⑵政治。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秦律。⑤秦始皇*。 ⑶经济。①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③长城。④兵马俑。 5.汉朝 ⑴政治。①汉承秦制。②郡国并行制。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⑤察举制。 ⑵经济。①小农经济的发展。②手工业。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①新儒学。②教育。③造纸术。④数学。 ⑤医学。⑥文学。⑦艺术。⑧佛教传入*。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 ⑴政治。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②分裂。③九品中正制。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江南开发。②手工业。 ⑶文化。①农学。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 1.奴隶制经济繁荣* 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 ⑴梭伦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 ⑴智者学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⑶柏拉图。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①背景。②观点。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 1.奴隶制经济* 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 ⑴《十二铜表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万民法。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⑶《民法大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1.隋朝 ⑴政治。①统一*。②三省六部制。③州县制。④科 举制。 ⑵经济。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大运河。 2.唐朝 ⑴政治。①制度完善。②唐太宗*。③节度使。④安 史之乱*。 ⑵经济。①制度改革。②农业。③手工业。④商业。 ⑤外贸。 ⑶文化。①印刷术。②火药。③文学。④艺术。 3.宋朝 ⑴政治。①军事制度。②行政制度。③财政制度。 ④积贫积弱。⑤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交子。④市的发展。 ⑤外贸。 ⑶文化。①程朱理学。②陆九渊心学。③科技。④ 文学。⑤艺术。 4.元朝 ⑴政治。①中书省。②行省制度。 ⑵经济。①棉纺业。②城市。 ⑶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 5.明朝 ⑴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 ⑵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 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 贸易体制。 ⑶文化。①王阳明。②李贽。③黄宗羲。④顾炎武。 ⑤王夫之。⑥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⑦科技。⑧文学。⑨ 艺术。 第三章,1500-1800年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⑴新航路开辟。①原因。②条件。③过程。④评价。 ⑵早期殖民扩张。①原因。②过程。③影响。 2.文艺复兴 ⑴背景。 ⑵人文主义。 ⑶意大利文艺复兴。 ⑷文艺复兴的扩展*。 ⑸评价。 3.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⑵马丁路德改革。①原因。②主张。③评价。 ⑶加尔文改革。 ⑷英国宗教改革。 ⑸影响。 4.近代科学兴起 ⑴条件。 ⑵伽利略。①贡献。②意义。 ⑶牛顿。①贡献。②意义。 5.启蒙运动 ⑴背景。 ⑵洛克*。①观点。②意义。 ⑶伏尔泰。①观点。②意义。 ⑷孟德斯鸠。①观点。②意义。 ⑸卢梭。①观点。②意义。 ⑹康德。①观点。②意义。 ⑺理性主义。 ⑻影响。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克伦威 尔*。④意义。 ⑵君主立宪制确立。①《权利法案》。②两党制。③ 责任内阁制。 7.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⑴北美独立战争。①原因。②过程。③《独立宣言》 *。④华盛顿*。⑤意义。 ⑵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①背景。②1787年宪法。 ③共和政体确立。④两党制。 8.中国清朝 ⑴政治。①议政王大臣会议。②南书房。③军机处。 ⑤康熙帝*。 ⑵经济。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 ⑶外交。①闭关锁国。②十三行。③反侵略斗争*。 ④西学东渐*。 ⑷文化。①科技。②文学。③艺术。④思想控制*。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条件。①制度。②资本。③科技。④劳动力。 ⑤原料。⑥市场。 2】英国。①棉纺业。②蒸汽机。③工厂制度。 3】扩展*。①法国。②美国。③德国。④其他。 4】影响。①生产力和经济结构。②阶级结构。③ 制度。④社会生活。⑤文化。⑥国际关系。 2.法国大革命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1】大革命背景*。 2】大革命高潮*。 3】拿破仑帝国*。 4】波旁王朝复辟*。 5】七月王朝*。 6】第二共和国*。 7】第二帝国*。 8】第三共和国。 9】1875年宪法。①内容。②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1】英国议会改革。①1832年改革。②1867年改 革*。③1884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国统一和确立君主立宪制。①德国统一。② 1871年宪法。③1871年宪法评价。 4】俄国1861年改革*。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5】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②倒幕运动。③明 治维新。④1889年宪法。⑤侵略扩张。⑥影响。 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 的初步形成 1】殖民扩张。①扩张方式。②后果。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①特点。②影响。 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 果、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 响】。③新思想【林则徐、魏源、评价】。 2】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②过程。③影响。 3】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思想) ⑴洋务运动。①背景。②内容。③评价。 ⑵洋务思想。①主张。②评价。 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①条件。②概况。③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 1】科学的发展。①电磁学。②热力学*。③化学*。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条件。②内容。③影响。 3】垄断组织。①形成。②形式。③评价。 4】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的形成。①殖民扩张。②世界体系。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①条件。②标志。③马克思 *。 3】第一国际。①背景。②成立。③意义。 4】巴黎公社。①背景。②措施。③经验教训。 5】第二国际*。 8.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1】甲午战争。①背景。②过程。③后果。④影响。 2】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①背景。②早期维新思 想。③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思想。④戊戌变法*。 ⑤戊戌政变*。⑥戊戌变法评价*。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⑴义和团运动。①原因。②过程。③评价。 ⑵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②过程。③结果。④ 影响。 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 1.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②表现。③ 影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清末新政*。①目的。②措施。③影响。 ⑵预备立宪*。①目的。②过程。③后果。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形成。①条件。② 中国同盟会。③三民主义。④影响。 4】辛亥革命。①原因。②经过。③《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④评价。④社会生活的变化。 5】北洋军阀的统治和资产阶级实践民主政治的努 力*。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②二次革命。③护国运动。 ④护法运动。 6】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①条件。②表现。 ③影响。 7】新文化运动。①背景。②概况。③内容。④评 价。 2.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源。②三对矛盾。③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①作战双方。②战场。③战役。④结束。 3】影响。①性质。②消极影响。③积极影响。 3.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设 1】列宁主义。①条件。②诞生。③理论。④意义。 2】十月革命。①背景。②过程。③措施。④影响。 3】战时共产主义。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 评价。 4】新经济政策。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评 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世界古代史通史资料

世界古代史部分 【通史综述】 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结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的等措施的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造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以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影响。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运动兴起,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专题概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在民主和法制方面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以及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古代希腊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以雅典为发表的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次改革,民主制度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罗马法历经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发展历程,适时不断调整演变,使之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形成法律体系,其蕴含的自然法理念具有永恒的意义。古希腊民主制度和罗马法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对西方乃至当今世界民主政治都产生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不足。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科学向关注人和社会的方面转变,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通史坐标】 第一讲:雅典民主政治和古罗马法律 基准考点一:雅典民主政治 【基础梳理知识整合】 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合成年男性公民。 1. 蔚蓝色 的希腊 自然 地理 环境 ①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无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 ③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影响 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希腊进行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 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②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 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充满活 力的城 市国家 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特点 ①保持小国寡民的规模,珍视独立自治 ②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希腊的 公民 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组成通常由一个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素质 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 的集体荣誉感 2. (1)政治上: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海岸线曲折,众多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3.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含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国家形态 (2)特点:小国寡民;即独立自治,又交往频繁;文化保持认同 (3)影响:①政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王权衰微,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②经济:是各种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③文化: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完整版)中国古代历史通史高考知识点

中国古代通史 政治:井田制(经济基础)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层层分封 分封制(上层建筑)特点: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内容:把土地、人民分封给子弟、功臣、先代帝王后裔,拱卫周王朝统治 作用:①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②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出现强国兼并弱国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大宗小宗)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极深 注:1.宗法制史分封制的核心和依据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3.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经济: 农业: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的阶段 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商业:商朝因从事商业的人多而著称。 文化: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铭文)是汉字的起源 夏朝:农业历法《夏小正》商代《殷历》 夏商时代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夏商周 (奴隶制)

战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实行郡县制 与分封制比较:1.分封制是世袭,郡县制是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封制地方有独立性,郡县制地方没有任何独立性 经济:商业:推行重农抑商、明码标价、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 “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 手工:青铜器轻巧华丽,瓷器生产技术成熟 赋税:秦朝赋税沉重 文化:统一文字(篆隶通行) 思想上:焚书坑儒 推行法家学说 设立乐府机构 秦国 (咸阳) 三公九卿制: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行政) (军事)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高三历史通史整理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点概要】 考点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思想基础: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英:欧文;法:圣西门、傅立叶)、德国的古典哲学是其理论来源。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 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要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资本主义发展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考点2:巴黎公社 1、背景&原因 (1)主要原因:法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2)直接原因:1870普法战争失败,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导致革命的爆发) 2、经过 (1)成立: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推翻临时政府,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政权。 (2)革命措施: ①政治措施: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立法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评价: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革命首创精神) ②经济措施:a.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建立公有制,最能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性质)。b.通过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后被各国广泛采用)等,保护劳动者利益。 ③教育措施: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3、结果:失败。①标志:1871年5月,五月流血周。②失败的原因: 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客观原因:敌人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C.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未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拮据;未建立工农联盟。 4、历史意义:①性质: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②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③其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①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漫长的渐进过程。 ②要有先进的理论和政党的领导。 ③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人民支持。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6-2试题(20210211193700)

6-2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选择题 1. [2017 ?福建莆田八中期中]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 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 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 道光年间表现为银 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 A.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 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 海外白银大量流 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 虽然在正当贸易中中国仍是顺差, 但鸦片走私使白 银大量外流,中国由顺差变为逆差,所以“银贵钱贱”,故 D 项正确。 2. [2018 ?贵州遵义四中月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 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 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 “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 体现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 D. 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重视工商业, 说明其认识到发展工商 业的重要性,所以选 D 项。A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受人凌辱”指什么,故 B 项错误;C 项中的“中体”材料没有体现。 3. [2018 ?辽宁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 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 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 答案 B 解析 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 故A 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 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 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 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故B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 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 故C 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 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 D 项排除。 4. [2017 ?武汉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 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 一变”,主要 A. 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D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