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 格式:doc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目录】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五、明朝⒈政治。
①废丞相升六部。
②三司。
③内阁。
⒉经济。
①农业【鱼鳞图册】。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
⑤海禁。
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
①思想。
1】王阳明。
2】李贽。
3】黄宗羲。
4】顾炎武。
5】王夫之。
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
②科技。
③文学。
④艺术。
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五、明朝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
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
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存在于1368年至1644年,共历经276年。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并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一、明朝的建立与早期统治(1368-1424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
他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中央至地方的官僚体系,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他还重视农业发展,减轻税赋,鼓励农民耕种,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成祖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其侄子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同时加强了对边疆的防御,特别是对北方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和加固。
二、明朝的鼎盛时期(1424-1521年)明成祖之后,明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宣德、正统、成化、弘治等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宣德年间,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峰,宣德炉尤其著名。
同时,明朝的海军力量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顶峰,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开放的态度。
三、明朝的中期变革与挑战(1521-1572年)从嘉靖年间开始,明朝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
外有倭寇的侵扰和北方边疆的威胁,内有宦官势力的增长和官僚体系的腐败。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海防、整顿官僚体系、削弱宦官势力等。
四、明朝的晚期与灭亡(1572-1644年)到了明朝晚期,国家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掌握了大权,导致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明朝还面临着后金的威胁,辽东边疆战事频繁。
最终,在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双重压力下,明朝在1644年被推翻,结束了长达276年的统治。
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政治上,明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经济上,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对繁荣;文化上,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如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均出自这一时期;科技上,明朝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等。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分别是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明朝知识点总结1. 明朝建立:明朝的建立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功推翻元朝而建立的。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巩固统治措施,如设置科举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
2. 社会制度:明朝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官僚制度为主导,世袭制度逐渐形成。
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农民依然占据着社会的主体地位,但土地兼并现象逐渐加剧。
3. 外交关系:明朝在外交方面积极寻求和平发展。
明成祖时期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扩展了对外贸易。
然而,在明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明朝外交政策逐渐保守起来。
4. 文化艺术: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明朝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著名的文化人物有杨慎、文征明、唐寅等。
二、清朝知识点总结1. 清朝建立:清朝是满洲族政权,由努尔哈赤建立,后由其子皇太极继位。
清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2. 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专制为主,实行了八旗制度。
皇帝拥有集权制度,重视中央集权,严格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基本军事和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
3. 经济发展: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全国经济停滞。
不过,在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和商业发展,逐渐恢复了经济活力。
4. 文化变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也发生了一系列文化变革。
在康乾盛世时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风潮兴起,如洋务运动和筹办新式学堂等。
结语: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明朝和清朝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点。
通过对明清时期的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明朝知识点。
一、建立明朝1. 明太祖朱元璋:即明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139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自称“洪武皇帝”。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商业政策,打击豪强,促进社会繁荣。
二、外交政策1. 崇祯朝西洋政策: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明朝开始采取了放松对外贸易限制的西洋政策。
它发展了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2. 明代海禁:明朝初期,由于对外贸易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活动。
但在明朝后期,由于明朝大航海时期的到来,海禁政策逐渐放宽,外国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三、农业和手工业1. 秧田制:明朝时期,为了开垦荒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采用了秧田制,即把水利灌溉系统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灌溉困难,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2. 轧钢术: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发明了轧钢术,使得钢材生产大量增加,推动了农业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文化和科技1. 明代科技:明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郭守敬的地动仪,徐光启的天文钟等。
2. 明代文学:明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文学家杨时、杨慎、吴承恩、罗贯中等。
五、宗教政策1. 保护宗教政策: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保护宗教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给予了支持和保护,促进了中国各宗教的发展。
2. 销毁佛教活动政策:明朝后期,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佛教的发展,甚至破坏了一些佛教寺庙。
六、社会制度1. 科举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明朝政府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妇女地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废除奴隶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的时期。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汇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个朝代,其中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清朝自1644年至1912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变革。
在高三历史考试中,对于明清时期的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帮助你更好地备考。
一、明朝知识点汇总1. 开国之初:明成祖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首都,在政治上重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六部制度的建立,平定韩林兄弟义军。
2. 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朱棣进行了多次北伐,统一了辽东、陕西和云南。
他还采用汉族官僚来治理蒙元后人,加强中央集权。
3. 明仁宗时期:明仁宗朱高炽采取了“嘉靖新法”,强化了地方官群,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4. 明宪宗时期: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实施了“马市令”,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并推行货币改革。
5.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帝朱厚照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宦官的权力,同时也实行了“海禁”政策以保护国家经济。
6. 明万历时期:明万历帝朱翊钧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去除文官之灾”政策,重视士人才能。
7. 明末农民起义和洪承畴:明末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的大顺军起义和张献忠的大西国,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统治的崩溃;洪承畴是明末将领,为了保卫明朝,投降了后金的努尔哈赤。
二、清朝知识点汇总1. 清朝的建立: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后金努尔哈赤改号为清,建立了清朝,首领沈阳为首都。
2. 孝庄文皇后统治:康熙帝泰山出生后,由内务府控制实权,康熙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延续明人政策,设立总理衙门-理藩院等,统一了中国的版图。
3. 雍正时期:雍正帝即位后,继续推行各项改革政策,如整顿吏治,推行吏治,简化官员编制。
4. 清朝的对外关系:清朝在对外关系中实行“藩属外交”,通过朝贡制度,建立了一些藩属国家。
5. 乾隆盛世:乾隆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如打败了西藏军队,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他还继续扩张版图,统一了台湾和新疆。
高三历史明朝知识点归纳总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明朝的诞生和发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中关于明朝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明朝建立于1368年,由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元朝而建立。
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由皇帝、内阁、六部、都察院等组成。
朱元璋实行集权制,强化中央集权,并实施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员,推行海禁政策,开展海外贸易。
二、明朝的国内政策与社会制度明朝的国内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田水利建设、纲运税收制度等。
明朝比较注重农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社会上实行六部分科、九卿分阃的文官制度,地方分设州县,推行保甲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明朝的外交政策与海外贸易明朝重视对外交往,通商口岸主要有广州、明州、宁波、泉州等。
官方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进行,其中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展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
四、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明朝的文化繁荣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明代文学作品繁多,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明朝艺术以绘画、陶瓷、建筑等为代表,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科技方面,明朝人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对世界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明朝的衰落和亡国明朝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包括农民起义与民变的频繁发生、贪官污吏的盛行、战争频繁等。
最终,明朝在1644年被满清入侵,自焚京师,并在南京等地设立南明政权,但于1662年被清朝彻底消灭,明朝亡国。
综上所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政治制度、国内政策、外交政策、文化繁荣以及衰落与亡国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明清时期讲义–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明朝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开国五代之后最长的朝代,共经历了17个皇帝,历时276年(1368-1644年)。
明朝建国时,中国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人民生活状况十分困难,而哀牢山之战,则是建立明朝的一个重要契机。
1. 建朝初期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
他强调士人刻苦读书,推行科举制度,发展造纸、冶炼、制瓷等经济产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于蒙古势力、藩镇割据等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下来。
2. 中叶时期明朝中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十分发达,文化思想也十分繁荣。
朱权即位后,他推行了许多新政,包括增设钦差大臣、设立九卿等,都推动了政治机构的完善。
同时,明朝还建立了许多新的军事防线,包括修建了万里长城、采取“海禁”政策等,大大地巩固了国家的疆土安全。
3. 末期灭亡明朝的末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内乱外患,经济凋敝,而满族的崛起,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明朝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白莲教、农民起义等问题,社会动荡不安。
而在满族的推动下,他们逐渐从北方攻入中国境内,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建立起了清朝。
二、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时间跨度约268年(1644-1912年)。
清朝时期主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 早期清朝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国家统一,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建立中央政治权力。
同时,他还推行了“攻辽稳边”、“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政策,不断巩固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
顺治帝即位后,就开始对汉族进行殖民统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2. 中期清朝中期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雍正帝即位后,倡导勤俭持家、限制贵族奢侈享受等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民生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乾隆帝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旅欧贸易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兴起。
明朝知识点总结高考一、明朝的建立与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
1368年,朱元璋自称“洪武帝”,定都南京,建立了明朝,标志着中国元末明初的政权更替。
明初政权更替,推翻了元朝蒙古族的统治,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的明朝。
明朝建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混乱。
为了巩固政权,洪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复兴的政策,对社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架构主要包括皇帝、内阁、地方官员和官员等组成的官僚体系。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基础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力,而地方政权和军权则基本上在地方官员的控制之下。
全国分为二十四行省,在每个省设有巡抚,各省辖州县有管理官员。
政府设有吏部、戶部、刑部等官署,管理政务,进行相应的官员选拔和管理。
明初,洪武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试图削弱封建豪强,扩大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明代政治制度的推行并没有取得成功,明代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真正改变,封建王朝的局限性也在此时得以暴露。
三、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事制度也是非常严谨的,大致可以分为京军和边军,京军多集中在京师周围,主要负责卫戍和巡逻,而边军主要负责防御边疆地区。
明朝皇帝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防御,因此明朝朝廷不断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建成了藩镇方面的军队,加强边疆的防御体系。
明朝的边疆军队由明朝政府包养,主要通过部队的编制、兵员的配备和军事物资的调配来进行管理。
四、明朝的经济状况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民族经济和商业经济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农业方面,明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均输法》、《免役法》等,扩大了农田的耕作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明代的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和新兴的手工业并重。
在商业方面,明代的商业发达,出现了大批的商人和商行,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高三明朝基础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时276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在高三历史课程中,明朝是一个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高三历史学习,总结明朝的基础知识点。
语言文字方面,明代的文化以中文为主流,兴起了白话文的趋势。
在明朝初期,文人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他们注重文化教养和人格修养。
明初的文人往往追求真挚自然的表达,反对以华丽的语言炫耀自己。
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建立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但同时也面临着维稳的困境。
为了确保皇帝的统治,明朝设立了六部和尚书院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农业方面,明朝重视农业生产,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明朝推广了新的农作物如番薯、玉米等,提高了粮食产量。
同时还推行整顿土地制度,减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工商业方面,明朝的工商业发展相对较弱。
虽然有一些手工制造业出现,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明朝政府对商业有一定限制,主要是基于对社会和经济秩序的考虑。
科技方面,明代的科技水平也有一定的进步。
在农业方面,明朝的水利工程建设十分发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闸和灌溉系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航海技术方面,明代郑和下西洋成为著名的事件,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文化艺术方面,明朝的文化艺术非常繁荣。
明朝文人重视书法、绘画和诗词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明朝的书法艺术注重笔画秀丽,结构平衡。
绘画方面,明代的山水画和人物画成为了重要的艺术流派。
而诗词方面,明朝的文人也有很高的造诣,代表作如《红楼梦》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总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辉煌成就的时期。
了解明朝的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三历史考试。
希望本文总结的明朝基础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明朝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历史背景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统一时期重新开始。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出身农民,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终于在南京自立为帝,定都南京,并且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忽必烈的孙子元顺帝和最后一个抵抗势力南明张献忠起义军,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政权。
明朝的建立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异族入侵和统治之后,汉族的统治者重新回到政治舞台,这不仅是民族的反抗,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反叛。
明朝初建国政权推行了改革,国家繁荣了三百年,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明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局势的让居。
二、政治制度明朝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政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但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明朝的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官僚制度,相对开放。
明朝时期建立了严密的官僚机构,推行科举选拔政府官员。
官员选拔主要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考取成绩优秀的士子可以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人有机会进入权力中心,这对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很多政治改革,如设立监察院,建立土地调查机构,实行巡按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豪强的活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但在明朝后期,官僚门阀集团日益强大,社会矛盾激化,这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衰败和末期的灭亡。
三、经济发展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
在农业方面,由于明朝加强了对农业的政策,如允科税法、谷贱伤农法等,使得农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
同时,明朝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各地都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尤以丝织业、造纸业最为有名。
丝织业发达主要体现在苏州、杭州等地,造纸业发达则主要体现在四川、湖南等地。
此外,瓷器、铁器、木器等手工艺品也有很好的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四、文化成就文化是明朝最为辉煌的领域之一,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成就。
高中明朝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灭亡,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皇权,开创了明朝王朝。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权制度、官制和科举制度。
明朝的皇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典型代表,皇帝占有最高的统治权力。
官制是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由六部和三公九卿组成,地方官制分为省、道、府、州、县等。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被称为进士,是国家的官员主体。
三、明朝的经济制度明朝的经济制度主要是农业经济,良田制度是明朝农业制度的基础。
农业生产是明朝经济的命脉,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主要包括了丝绸、陶瓷、纺织等。
明朝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四、明朝的文化制度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它在文化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朝的文化主要包括了中央文化和地方文化。
中央文化是指明朝政府在文化方面进行的统一规划和制度建设,地方文化是指各地方在文化方面的独特传统和发展。
明朝的文化制度包括了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
五、明朝的社会制度明朝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了阶级结构和家庭制度。
明朝的阶级结构主要是指官僚地主阶级和农民工匠商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拥有最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
家庭制度是明朝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六、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和武器装备。
明朝的军事组织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典型代表,它包括了军队组织、兵役制度、边防防御等。
武器装备是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的军事装备包括了冷兵器和火器两大类。
明朝的高考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影响深远。
对于考生而言,了解明朝的历史知识点是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明朝的高考知识点。
一、政治篇1. 中央集权:明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为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绝对的权力,并通过封建制度来巩固皇权。
2. 制度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包括六部制、考试制度和户口制度等,这些改革带动了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3. 禁止海外贸易:明朝末年,出于对海外贸易的担忧,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中国商人私自与外国进行贸易,影响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二、经济篇1. 租庸调制度:明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即对地主阶级和富农实行重税,使他们承担国家财政的大部分负担,以满足朝廷的财政需求。
2. 织造业的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织造业的鼎盛时期,手工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织造业规模庞大,制作的丝织品、绢织品和棉织品远销海外。
3. 农田水利建设:明朝注重农业生产,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水利工程,提高农田灌溉条件,增加农作物产量。
三、文化篇1. 明代文学:明代以文学著名,代表作家有杨慎《临川四梦》、冯梦龙《喻世明言》等,明代文学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2. 明代绘画:明代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和工艺技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特色,著名画家有沈周、文徵明等,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画艺术风格。
3. 明代科技:明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了定南针,马可·波罗带回中国的火药、印刷术等技术在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其他篇1. 明朝海疆扩张: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海疆扩张,其中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为著名,开辟了中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 化妆品的盛行:明朝是中国古代化妆品的发展高峰期,女性开始注重外貌护理,流行使用脂粉和口红等化妆品。
3. 明朝服饰:明朝时期流行汉服,男性以长袍和宽松袍为主,女性则以旗袍和长衫为主,服饰上体现出明朝社会的等级和性别差异。
高中历史明朝知识点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南京),大明,为明太祖,建年洪武。
2、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⑵、措施:调整中央和地方官职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导热油泵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改大都督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制约,都督掌统兵权,兵部掌调兵权,互相牵制;战时皇帝临时任命将领。
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
三司相互制约,大全统归中央。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1、《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经济立法;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2、特务统治:锦衣卫掌缉捕、刑狱,监视、侦察官民,直属皇帝。
先后设东厂、西厂,宦官统领,皇帝控制。
三、八股取士⑴、目的:控制思想;⑵、特点:从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周易、诗经、春秋左传、礼记)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八个部分为八股。
影响:①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想。
②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
③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④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藩王势力膨胀,建文帝削藩,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1403年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2、营建北京:蒯祥主持;1421年热油泵建成迁都;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中央官署在京城南部。
迁都北京原因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明朝的兴衰和专制制度的加强记忆口诀一、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1、背景:元末暴政民抗争,各地兴起红巾军。
①红巾军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平定南方又北征。
②明朝建立攻占大都灭元朝,国号大明称帝君。
(1368年)建元洪武都应天①,专制主义举措新。
2、专制措施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尚书管行政。
吏户礼部兵刑工,行使相权权归君。
①控制中央太祖颁行《大明律》,权贵特权特鲜明。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目录】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五、明朝⒈政治。
①废丞相升六部。
②三司。
③内阁。
⒉经济。
①农业【鱼鳞图册】。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
⑤海禁。
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
①思想。
1】王阳明。
2】李贽。
3】黄宗羲。
4】顾炎武。
5】王夫之。
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
②科技。
③文学。
④艺术。
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五、明朝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
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
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2】评价。
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起到了作用,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④八股取士*。
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⑤监察制度*。
1】演变。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
晋以后,御史“风闻奏事”的制度形成。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
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宋代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元代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
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2】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
⒉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向近代经济转型的迹象。
①农业。
1】政策变化。
【鱼鳞图册,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一条鞭法。
背景。
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上升。
内容。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评价。
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
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
对商品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技术。
风力水车。
3】作物。
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等,引种高产农作物红薯、玉米等。
②手工业。
技术进步、分工发达、规模扩大、资金更多,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
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③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其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其二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其三是完全为市场进行生产。
④商业。
1】政策。
加强抑商宣传。
2】商帮与会馆。
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明中期以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二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无赢得高额刹润。
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3】货币。
纸币因贬值逐渐被老百姓抛弃。
白银,明朝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大额贸易的发展。
货币变化知识。
仿形货币阶段,殷商至战国末期,包括仿贝、仿农具和仿工具如西周布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以及仿纺轮的圜钱等。
记重货币阶段,公元前221年,统一为黄金和半两方孔圆钱,汉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记重货币。
记年宝钱货币阶段,唐开元通宝的使用标志着金属记年宝钱货币阶段的开始,即钱上铸明年号。
纸币阶段,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可追朔到汉代白鹿皮币和唐"飞钱",北宋(大约公元1000年)时正式发行"交子",元、明时逐步完善并成为经济交往中的主要货币。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1948年12月人民币诞生。
电子货币,实现了货币从有形阶段向无形阶段的跨越。
4】市场。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长途短途贩运兴盛,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
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尤其是江浙一带,并出现专业化城市如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器、汉口镇的转口贸易。
⑤海禁。
闭关政策。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⑥朝贡外交体制。
这是中国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制。
它的核心思想是华夷思想,即中国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其它国家是蛮夷之邦。
它通过对中国皇帝的俯首称臣等礼节、进贡当地土特产等表示主从关系,中国给予高于非朝贡关系国家待遇方式确认,待遇包括确认藩属地位、册封、派遣使节慰问、赏赐、恩准贸易等。
它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结构。
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
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
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
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
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
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
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
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
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
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
在中国与朝贡国家的关系中,每样东西都用中国的思想和术语来描述,其他的国家则被贬低到从属的位置。
以中国为中心,以权力和礼仪的威光来教化四海,这就是中华理念的实质,即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从对外关系管理的角度看,这一观念不是简单的、排他的中华至上的理念,它通过藩部、土司和土官、朝贡、互市等关系将不同国家的元素整合吸收进来。
尤其是在朝贡关系中,中国很少关注对方自有的行政程序为何,而是只要其接受由朝贡体制规定的礼仪关系即可。
这些吸收和整合的元素经常被这样的一种观点所忽视,即成规认为的中华的世界理念是绝对的、同化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是一种排外主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理念。
⒊文化。
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产生适应市民阶层的思想,文艺世俗化进一步加强。
①思想。
1】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
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能统军征战。
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政治主张,明赏罚、量情法;思想成就,他主张“致良知”,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士农工商“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2】李贽。
1527~1602,号卓吾。
李贽的信仰是三教并存,以儒教为本。
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认为孔子并非圣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