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医学寄生虫归纳总结(网上下载)(1)
- 格式:pdf
- 大小:124.43 KB
- 文档页数:12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整理(主要从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诊断、流行、防治上分析)一、绪论1、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寄生:两种生物一起生活,其中一方从中获利,而另一方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一方称寄生物,受害一方称宿主。
宿主分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3、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5、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的成虫能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内,被感染的动物可成为寄生虫病的传染源,这些动物起着储存和保护宿主的作用,称保虫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寄生虫发育到某个特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体,并完成其生活史,此阶段称感染期。
7、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致病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免疫病理损伤。
8、寄生虫病流行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9、传染源:指体内有寄生虫生长、繁殖并能排出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即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10、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二、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1、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胆道蛔虫及肠梗阻。
①形态:成虫呈长圆柱形,前段钝,后端尖细,形似蚯蚓,前端有三个突起的唇瓣,呈品字形,唇瓣内缘具细齿,咬附肠粘膜造成阶段性腹痛。
雌虫长20-35cm,尾端尖直;雄虫长15-31cm,尾部向腹面弯曲。
受精虫卵呈宽椭圆形,表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卵壳厚,无色透明,内含一椭圆形卵细胞,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空隙;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较受精卵大,蛋白质膜及卵壳均较受精卵薄,卵内含屈光颗粒。
②生活史:成虫→虫卵→(温、湿、暗土中)→感染期虫卵→幼虫→成虫↓成虫←小肠←胃←咽喉←气管←肺←右心←肝←小肠壁静脉/淋巴管←小肠寄生部位:人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③致病作用:幼虫移行至肺部,穿过毛细血管和肺泡壁引起肺组织损伤,称蛔蚴性肺炎。
1.共生(symbiosis):但凡一种生物,若其生命中的一个时期或全部过程,与另一种生物发生了密切关系,即被称为共生(共栖,互利共生,寄生)2.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种生物从中获利、生存,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的关系。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即被寄生的一方称宿主host3.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5.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寄生虫传播给人。
这些动物即为保虫宿主6.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7.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的生活史往往有多个发育阶段,其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感染阶段。
8.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9.带虫免疫(premunition):机体感染寄生虫后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再感染,但并不能消除体内已有的寄生虫,宿主保持低度感染,当药物消除体内的寄生虫后适应性免疫逐渐消失,此免疫类型称带虫免疫。
又叫非消除性免疫宿主的抗寄生虫免疫。
10.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寄生于动物的某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而以幼虫的状态长期存活,在皮下组织或器官内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损害,并引起临床症状。
11.带虫者carrier: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传播病原体,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12.再燃recrudescence: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血中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又出现疟疾发作。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重点总结一、寄生虫的分类:1.细胞分类法:原生动物和绦虫属于原核生物,线虫属于真核生物。
2.绦虫:包括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猎人绦虫等。
3.线虫:包括丝虫、蛔虫、钩虫、蝇蛆等。
二、寄生虫的形态学:1.细胞:原足动物类寄生虫的细胞具有真核细胞器。
2.器官:绦虫具有顸肢、颈部、节片等外部结构;线虫具有口部、消化道、生殖器官等器官。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1.直接生活史:生活史中寄生虫只经历一种寄主。
2.间接生活史:寄生虫在生活史中经历多个寄主。
四、寄生虫的传播和传染:1.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通过疾病的源头与病原体传入人体。
2.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通过食物、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3.人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通过污染的饮用水、土壤等途径传播。
五、寄生虫的临床表现:1.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等。
2.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猪肉绦虫病、包虫病等。
3.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等。
六、寄生虫的诊断: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寄生虫病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组织检查等。
七、寄生虫的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寄生虫感染较重或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八、寄生虫的预防:1.个人防护:如勤洗手、避免生食等。
2.环境改善:如改善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等。
以上是医学寄生虫学复习的重点总结,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形态学、生活史、传播和传染、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寄生虫医学蠕虫学总结一、似蚓蛔线虫(蛔虫)1.生活史:人误食卵,小肠→肺泡→咽→胃→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卵随粪排出。
受精卵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口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2.5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2.致病:幼虫:蛔幼性肺炎——幼虫在肺泡中,代谢产物、蜕皮物等,可引起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哮喘等症状。
幼虫移行经过肝时,咳导致轻微的炎性病灶。
成虫:夺取营养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合并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3.防治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三苯双脒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盲肠,虫多时也可寄生结肠、直肠、回肠下段。
卵在外界约3周,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卵。
卵被误食,小肠内孵出幼虫,侵入黏膜,10天发育,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 发育为成虫。
感染→成虫产卵,1-3个月。
成虫寿命3-5年。
2.致病:掠夺营养损伤肠壁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晕、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
重度感染的儿童可直肠脱垂,30%。
3.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蠕形住肠线虫1.生活史:寄生于盲肠,结肠上段,以肠内容物/血液/组织液为食。
肛周产卵,6h发育为感染期卵。
1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内孵出幼虫→下行并蜕皮2次→回盲部发育(蜕皮1次) 为成虫。
食入虫卵→成虫产卵,约1个月。
成虫寿命2~4周,最长101天。
2.致病:刺激作用:肛门、会阴部奇痒,搔破感染。
烦躁不安,易怒,夜惊,失眠。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发育/健康。
异位侵袭阴道(阳性57.1%),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引起肉芽肿,误诊为肿瘤、结核。
也可侵入腹腔、肝、脾、肺、前列腺等。
3.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四、钩虫1.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filariform)感染途径:皮肤、口(十二指肠钩虫)移行:皮肤循环→肺→咽→小肠寄生部位:小肠丝状蚴→成虫5-7周成虫寿命5-10年2.致病: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发生率高,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好发于春夏之交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或足背及其它部位暴露的皮肤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奇痒无比;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一、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医学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线虫、扁虫和吸虫四个门类。
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寄生虫,有原虫病。
线虫是一种长圆形的寄生虫,有蛔虫病、钩虫病、丝虫病等。
扁虫是一个扁平的寄生虫,有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
吸虫是一种扁平的寄生虫,有同足类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
寄生虫的特征包括有机体简单,只有一个器官系;不断演化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包括寄主和媒介的转换等。
二、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医学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食物、水源、空气、土壤等。
食物传播途径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如钩虫病、蛔虫病等。
水源传播途径是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感染,如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
空气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感染,如肺吸虫病、阿米巴肺炎等。
土壤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感染,如钩虫病、蛔虫病、丝虫病等。
三、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医学寄生虫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分泌毒素和机械损害等途径导致宿主出现病症。
例如,蛔虫通过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宿主营养不良;钩虫通过分泌毒素导致宿主出现贫血;血吸虫通过机械损害导致宿主肝脏和肠道病变等。
四、诊断方法医学寄生虫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
病原学诊断方法是通过寄生虫病原体的直接观察或培养来进行诊断,如痰涂片镜检和血涂片镜检等。
免疫学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来进行诊断,如特异性抗体检测和过敏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是通过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来进行诊断,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五、防治措施医学寄生虫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如勤洗手、不饮用未经检验的水源等。
环境卫生措施包括改善饮用水源、安装卫生厕所、做好废水处理等。
药物治疗是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通过给予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吡硫脒、菊花胺等。
以上是对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对于认识和预防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寄生虫的分类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内容,有助于提高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医学寄生虫总结1.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引起,间日疟原虫偶发)、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2.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蝇(蛆)。
3.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以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三种幼虫游移至肺)。
4.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华支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和幼虫游移)。
5.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丝状蚴)、日本血吸虫(尾蚴)、禽类和兽类血吸虫(尾蚴)、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
6.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链状带绦虫(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似蚓蛔线虫(成虫)、蠕形住肠线虫(成虫)、毛首鞭形线虫(成虫)、钩虫(成虫)、旋毛形线虫(成虫)。
7.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日本血吸虫(虫卵)、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8.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和钩虫。
1.出芽生殖:先从母细胞边缘分裂出一个小的子个体,逐渐变大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种原虫病,病原体是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临床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黏膜出血、黄疸、高热、心机能衰退、伴发水肿和神经症状。
2.包囊:许多原虫可以分泌一种保护性外膜,并进入静止阶段,这种静止期虫体称作包囊。
3.孢子生殖:无性生殖方式的一种,是在有性生殖的配子生殖阶段形成合子后,合子所进行的复分裂,在卵囊内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4.保虫宿主: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无明显危害,把这种不惯常寄生的宿主称5.不完全变态: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若虫期的发育方式,这几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和形态上彼此相同。
6.成节:在幼节之后,节片内的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具有生殖能力的雄性和雌性两性生殖器官。
7.传播媒介: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8.带虫宿主: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一定数量虫体的宿主。
贮藏宿主: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
9.二分裂法:核先分为两部分,然后细胞质纵向或横向分为两部分。
10.二宿主蜱:幼蜱吸血,蜕变为若蜱以及若蜱吸血均在同一宿主上进行,若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到地面上蜕变为成蜱,然后成蜱再寻找另一宿主吸血,一生需要2个宿主。
(囊形扇头蜱)11.感染性幼虫:能使动物机体感染的幼虫阶段,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12.黑头病:又称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引起的疾病,多发于火鸡临床特征病禽呆立,翅下垂、步态蹒跚,畏寒,下痢,疾病末期,有些病禽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肉鬓发绀,呈暗黑色,因此称黑头病。
13.寄生:一种生物暂时或永久的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对后者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14.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医学寄生虫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依据其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分别代表的寄生虫包括原虫、吸虫、线虫、衣藻等。
2.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食物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指寄生虫通过皮肤接触或性接触传播,如头虱、阴虱等;食物传播主要指人类或动物摄入含寄生虫卵或幼虫的食物,如蛔虫、钩虫等;媒介传播是指寄生虫依赖另外一种生物作为中间宿主进行传播,如疟原虫、血吸虫等。
3.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分为直接生活史和间接生活史。
直接生活史指寄生虫的发育和繁殖与一个宿主相关,如头虱;间接生活史指寄生虫在其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的参与,如疟原虫。
4.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寄生虫感染会影响宿主的健康状态,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肌肉疼痛、消化不良等。
严重的感染还会引起贫血、营养不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等问题。
5.绿色医学寄生虫防治措施: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环境卫生改善。
药物治疗是指使用对寄生虫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疟药物、抗血红线虫药物等;环境卫生改善是指清理卫生环境,减少寄生虫传播的机会。
6.医学寄生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医学寄生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寄生虫病的防治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上。
通过研究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机制,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总之,医学寄生虫学是对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其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传播途径、生活史,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防治措施以及其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对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改善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状况,促进公共卫生的发展。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第1篇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重要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华东、华南及长江流域,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绦虫病、黑热病等则主要流行于幅员辽阔的西北各省,食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也因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发生。
食源性寄生虫病为经口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物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接侵入人体,为经皮肤感染;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
此类虫媒病为经媒介昆虫传播;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_、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服、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其他传播方式。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第2篇1、地方性: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
2、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条件对寄生虫及其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产生影响,因此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自然疫源性。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第3篇1.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查虫卵--重感染病人和急性感染者(检出率低)尼龙袋集卵法:适于大规模普查。
毛蚴孵化法和定量透明法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慢性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粪便查找虫卵有困难)2 .免疫学检查:皮试、酶标、环卵沉淀等流行与防治1.流行因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2.传染源:病人及保虫宿主(病牛治疗病牛可采用精制敌百虫)3.传播途径: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5.防治:1)消灭传染源: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2)切断传播途经:消灭钉螺(药物为氯硝柳胺);加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3)保护易感者: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个体防护医学寄生虫学总结第4篇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医学寄生虫归纳总结医学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或外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体,它们通过寄生或寄生幼虫侵入人体,并从寄主体内获得生命所需的营养和生长在寄主体内繁殖。
医学寄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种类繁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生动物寄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常见的有滴虫、毛滴虫和原虫等。
滴虫是室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可以通过自来水、食物和性接触传播给人体。
滴虫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黄白带、阴道炎症和尿频等。
毛滴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者主要通过食物、水和性接触传播。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和腹痛等。
原虫是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可引起阿米巴痢疾、疟疾等疾病,其中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发烧等。
线虫寄生虫是一类刺激寄生虫,常见的有钩虫、蛔虫和丝虫等。
钩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者主要通过赤脚行走在被钩虫幼虫污染的土壤中而感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贫血、腹泻和腹痛等。
蛔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通过口腔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和体重下降等。
丝虫是一种蚊子传播的病原体,引起象皮病和淋巴丝虫病等疾病。
其中象皮病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纹路增加、水肿和红斑等。
节肢动物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寄生虫,常见的有虱子、跳蚤和蜱虫等。
虱子是一种以头皮为寄主的昆虫,常见症状包括头痒、梳虱处有炎症和潜伏期至6周等。
跳蚤是一种吸血寄生虫,可以通过跳跃传播给人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皮疹和跳蚤叮咬症等。
蜱虫是一种寄生虫,可以通过蜱虫叮咬人体而感染。
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
医学寄生虫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管理、充分煮熟和洗净食物、正确使用药物等方法。
同时,医学专业人士也应该加强对医学寄生虫的认识和研究,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人类健康。
医学寄生虫学总结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为生活方式的生物体,它们依赖于宿主的组织或体液供养和生殖,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深入了解寄生虫的生态、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病理学及相关防控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医学寄生虫学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一、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主要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和棘头动物四大类。
1.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包括滴虫、毛滴虫和小单胞动物等。
它们通常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2.扁形动物:扁形动物主要包括吸虫、肝吸虫和血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的成年虫体寄生于宿主的肝脏或血管系统,引起各种肝脏疾病和血液疾病。
3.线虫:线虫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和丝虫等。
蛔虫和钩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引起肠道疾病;而丝虫则主要寄生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导致象皮病等疾病。
4.棘头动物:棘头动物寄生于人类和动物的消化道,例如绦虫和并殖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引起宿主的营养不良、肠梗阻等疾病。
二、广泛传播的疾病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种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
1.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它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的肝脏和肾脏病变,给当地人民的健康带来巨大困扰。
3.蛔虫病: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疾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引起肠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寄生虫传播的疾病,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十分重要。
1.卫生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分类处理垃圾等。
2.饮食安全: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半熟海鲜,确保食物来源的卫生安全。
3.环境改善: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如改善饮水、卫生设施、污水处理等,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寄生虫医学蠕虫学总结一、似蚓蛔线虫(蛔虫)1. 生活史:人误食卵,小肠→肺泡→咽→胃→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卵随粪排出。
受精卵2-3周发育为感染期卵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期卵感染途径:口吞入虫卵→成虫产卵,2-2.5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 2. 致病:幼虫:蛔幼性肺炎——幼虫在肺泡中,代谢产物、蜕皮物等,可引起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哮喘等症状。
幼虫移行经过肝时,咳导致轻微的炎性病灶。
成虫:夺取营养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合并症: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3. 防治药物:肠虫清、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左旋咪唑、三苯双脒二、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盲肠,虫多时也可寄生结肠、直肠、回肠下段。
卵在外界约3周,发育为含幼虫的感染性卵。
卵被误食,小肠内孵出幼虫,侵入黏膜,10天发育,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发育为成虫。
感染→成虫产卵,1-3个月。
成虫寿命3-5年。
2. 致病:掠夺营养损伤肠壁轻者:无症状重者:头晕、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
重度感染的儿童可直肠脱垂,30%。
3. 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蠕形住肠线虫1. 生活史:寄生于盲肠,结肠上段,以肠内容物/血液/组织液为食。
肛周产卵,6h发育为感染期卵。
误食感染期卵→小肠内孵出幼虫→下行并蜕皮2次→回盲部发育(蜕皮1次)为成虫。
食入虫卵→成虫产卵,约1个月。
成虫寿命2~4周,最长101天。
2. 致病:刺激作用:肛门、会阴部奇痒,搔破感染。
烦躁不安,易怒,夜惊,失眠。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发育/健康。
异位侵袭阴道(阳性57.1%),输卵管、卵巢、子宫内膜,引起肉芽肿,误诊为肿瘤、结核。
也可侵入腹腔、肝、脾、肺、前列腺等。
3. 防治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四、钩虫1. 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filariform)感染途径:皮肤、口(十二指肠钩虫)移行:皮肤循环→肺→咽→小肠寄生部位:小肠丝状蚴→成虫 5-7周成虫寿命5-10年 2. 致病: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发生率高,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好发于春夏之交机理:丝状蚴穿过皮肤时介导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薄处或足背及其它部位暴露的皮肤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奇痒无比;搔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
寄生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微丝蚴,微丝蚴在人的外周血液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则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两种丝虫的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
2.囊虫病:由链状带绦虫的囊尾蚴寄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引起的疾病。
依寄生部位分为皮下和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眼囊虫病。
3.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叫终宿主。
如肥胖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人是其终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叫中间宿主。
有点寄生虫有两个宿主,依发育的先后顺序分别叫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
如肺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川卷螺、石蟹和蝲蛄体内,所以川卷螺为第一中间宿主,石蟹和蝲蛄为第二中间宿主。
5.保虫宿主:某些种类寄生除了寄生在人体之外还可以寄生在其他脊椎动物。
如:日本血吸虫寄生在家畜身上。
6.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指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时期的发育,包括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环状体。
其裂体增殖周期因种而异。
7.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叫红细胞外期。
人四种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均进行裂体增殖,基本发育时间因种而异。
间日疟原虫不同地理株的红细胞外期发育时间不完全相同,可能与迟发型子孢子和速发型子孢子的存在有关。
8.机会治病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与致病力增强。
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
9.伴随免疫:人体感染蠕虫后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再感染的童虫有杀伤作用,但对体内已寄生的成虫无作用。
体内无寄生虫就无免疫力,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如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产生的免疫即为伴随免疫。
10.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①可杀伤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使其数量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临床症状消失,呈带虫状态,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寄生虫;②可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③体内无寄生虫时此免疫力即消失,这种免疫状态叫带虫免疫。
寄生虫总结阅读笔记:红色部分:历年考题涉及的内容红色部分:历年考题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蓝色部分:是课上老师强调的比较重要的内容蓝色部分:是老师强调的重要的概念or是历年考试的大题例题黑色部分:了解就可以的内容(为了保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黑色部分:原理,概念,专用名词和标题等等绿色部分:备注灰色部分:貌似大课没有讲,实习课时候讲过考试的时候有的题型会是英文的,本总结里面用的都是中文,所以最好尽可能的掌握总结中出现过的英文名词。
根据历年考试经验,题目大多出自于应试指南,所以该练习册很有参考价值。
总体上寄生虫内容还是比较少的,用两三天的时间复习应该就没有问题了。
加油,祝考出理想的成绩~第一节总论1.Notes on the Powerpoint1. 医学寄生虫学分为: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2. TDR、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五种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3.我国建国初期五大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4. 概念:寄生现象(parasitism):两种生物间共同生活的三种方式互利共生(mutualism):双方均获益片利共生(commensalism):一方获利,另一方既无益也无害寄生(parasitism):一方获利,称寄生虫(parasite);一方受害,称宿主(host)宿主的分类: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强调是脊椎动物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非正常宿主,蠕虫感染宿主能存活但不能发育按寄生部位: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按寄生生活时间:永久性寄生虫;暂时性寄生虫按寄生宿主: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生活史:寄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即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宿主转换的全过程。
经口感染的寄生虫
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
经接触感染的寄生虫
经医学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的寄生虫
寄生于人体肠道的主要寄生虫
寄生于肌肉组织的寄生虫
寄生于人体循环系统内的寄生虫
引起脑部病变的寄生虫
引起肺部损害的主要寄生虫
引起皮炎的寄生虫
引起肠病变的寄生虫
引起腹泻的寄生虫
常见的诊断和病原学检查方法
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
因饮食习惯可感染的寄生虫
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及其贫血机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
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
2.免疫溶血;
3.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疟原虫:
1.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的红细胞,
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最严重;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
3.免疫溶血;
4.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钩虫:
1.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
2.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速血液的丢失;
3.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
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
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
0.14-0.26ml,每条美洲钩虫为0.01-0.1ml;
4.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
5.宿主全身营养的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被分为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几大类。
其中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鞭毛虫,蠕虫包括线虫和吸虫,节肢动物包括虱子和跳蚤等。
2.多种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会对宿主体内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如原虫可引起阿米巴痢疾、疟疾等疾病,蠕虫可引起钩虫病、血吸虫病等疾病,节肢动物可引起虱疥病等。
3.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水源、昆虫媒介等。
其中一些寄生虫还有可能通过性传播传播给宿主。
4.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两个宿主,即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中间宿主是寄生虫在其内进行发育的宿主,终宿主则是寄生虫的成熟阶段寄生的宿主。
5.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一般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
临床症状观察可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感染特点来进行判断,实验室检测则是通过检测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或其卵等来判断感染情况。
6.寄生虫感染的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为主。
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氯喹、甲硝唑、吡咯霉素等。
治疗期间还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7.预防寄生虫感染:预防寄生虫感染主要包括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两个方面。
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食物煮熟、不随地大小便等;环境卫生包括清洁卫生、饮水安全等。
8.寄生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寄生虫与人类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人类疾病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疟疾、地方病等。
寄生虫还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9.全球寄生虫问题:寄生虫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10.寄生虫与社会的关系:寄生虫感染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寄生虫感染可降低劳动生产力,增加医疗支出等。
因此,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医学寄生虫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了解医学寄生虫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感染,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经接触感染的寄生虫
经医学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的寄生虫
寄生于人体肠道的主要寄生虫
寄生于肌肉组织的寄生虫
寄生于人体循环系统内的寄生虫
引起脑部病变的寄生虫
引起肺部损害的主要寄生虫
引起皮炎的寄生虫
引起肠病变的寄生虫
引起腹泻的寄生虫
常见的诊断和病原学检查方法
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
因饮食习惯可感染的寄生虫
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及其贫血机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
1.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
2.免疫溶血;
3.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疟原虫:
1.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的红细胞,
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最严重;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
3.免疫溶血;
4.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钩虫:
1.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
2.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速血液的丢失;
3.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
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
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
0.14-0.26ml,每条美洲钩虫为0.01-0.1ml;
4.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
5.宿主全身营养的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寄生虫对宿主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方式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的生物,它们依赖宿主的体内营养供应、无法自主移动、繁殖周期复杂等特点使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共生关系。
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侵袭机制和防治方法,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寄生虫分为寄生子、寄生幼虫和成虫几个阶段。
寄生子是寄生虫进入宿主的初始阶段,通常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
寄生幼虫则是在宿主体内发育并寄生于宿主组织或器官中的阶段,它们会侵袭宿主组织并且对宿主产生一定的损害。
成虫是寄生虫的最终阶段,它们能在宿主体内繁殖,释放出寄生子和寄生幼虫进入下一个宿主体内,完成生命周期。
医学寄生虫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寄生虫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包括原虫病、蠕虫病和节肢动物感染等。
常见的原虫病包括疟疾、阿米巴痢疾和血吸虫病等。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
阿米巴痢疾是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病,主要通过水源或食物传播。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它通过被寄生虫感染的淡水蜗牛给人体造成感染。
蠕虫病是由各种寄生蠕虫引起的感染,包括蛔虫病、钩虫病和绦虫病等。
蛔虫病是一种由人体内寄生的蛔虫引起的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钩虫病是一种由钩虫引起的感染病,它们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通过土壤中的寄生虫卵引起感染。
绦虫病是由各种绦虫引起的感染,包括猪绦虫病、牛绦虫病和狗绦虫病等。
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还包括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和侵袭机制。
寄生虫的侵袭机制包括侵入、迁移和寄生等过程。
一些寄生虫会通过宿主体表或黏膜进入宿主体内,如钩虫和绦虫。
其他寄生虫则会通过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血液等系统进入宿主体内,如疟原虫和血吸虫。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的位置和方式也不同,一些寄生虫会寄生在肠道中,如蛔虫和绦虫。
而其他寄生虫则会寄生在组织和器官中,如阿米巴原虫和血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