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0.25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体会作者:黄端宏,丁明亮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慢性硬膜下血肿指颅内出血,血液聚积于硬膜下腔,多由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症状,约占颅内血肿的10%[1]。
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避免患者致残及引起死亡。
总结我院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8例,17例均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1例行开瓣血肿清除术。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48岁。
50岁以上16例。
摔伤13例,打击伤2例,不明原因3例,病程多3周-2个月。
1.2 临床表现头痛者17例,恶心呕吐11例,有精神症状者7例,锥体束征阳性者6例,一侧肢体无力13例,偏瘫5例,术前神志清楚12例,意识模糊4,浅昏迷1例。
1.3 辅助检查全部经CT平扫确诊有明确诊断。
单侧14例,双侧4例,血肿范围均较广泛,低密度改变8例,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6例,,在CT片上均表现为新月形密度异常影,同侧脑室受压,中线向对侧轻度偏移,颅内血肿量在70-150mL。
1.4 手术方法17例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1例采用开瓣血肿清除术。
双侧钻孔引流2例。
术中均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16例患者均采用局麻,2例采用全麻。
根据头颅CT定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一头皮直切口长3.0-4.0cm,乳突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一个,十字切开,可见酱油色液体流出,部分可见絮状物流出,将前端有两个侧孔的20号T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变清,于切口处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将骨孔尽量处于最高点,并由骨孔及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气体排出。
术后前3天每日补生理盐水3000ML左右,并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脑膨起。
2-4d内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后复查头部CT,大部分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给予拔除引流管,少数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继续引流,但引流管留置时间未超过5天。
2结果1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神经系统症状基本解除,头部CT复查血肿消失,脑室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居中,部分有少量积液。
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硬脑膜下血肿的医疗要点与心得,以便更好地护理患者。
1. 早期诊断硬脑膜下血肿的早期症状可能是不明显的,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因此,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并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来做出正确诊断。
2. 早期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硬脑膜下血肿患者而言,手术治疗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尽快识别出血肿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较小的血肿,可以采用开颅引流、穿刺引流等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大的血肿,则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3. 合理药物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扩血管药物、抗炎药物、磁共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症状,促进血肿吸收,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4. 术后护理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恢复期。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支持,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5. 预防与复发治疗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过程中,预防与复发治疗同样重要。
为了预防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患者需要避免一些头部创伤、颅内感染等危险因素,同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
而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我们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复发治疗,以保证病情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因此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精通其疾病特点以及治疗要点,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通过手术治疗过程及并发症,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
方法: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6例患者中,33例行单侧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例行双侧颅骨钻孔引流术,1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因对侧血肿较少,行单侧钻孔引流术,1月后对侧出血增加,行钻孔引术。
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出现并发症,1例骨瓣开颅患者术后再次出血,经保守治疗血肿吸收;1例钻孔引流患者术后1月对侧血肿增加,二次手术;结论: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医生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操作方面要注意细节。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89-01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见于伤后3周出现头痛、偏瘫、失语等临床症状,常见于老年人。
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CT诊断技术的普及,其诊断率明显提高。
正确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选取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临床病例36例,归纳治疗方法,吸取治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31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65岁,60岁以上30例,50~60岁5例,50岁以下1例。
1例入院时意识昏迷并且单侧瞳孔散大,其余患者均无意识障碍,28例患者头痛症状明显,2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单侧肢体功能障碍。
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
血肿量为60~140 ml,平均90 ml。
1.2??治疗过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6例患者中,33例行单侧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例行双侧颅骨钻孔引流术,1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因对侧血肿较少,行单侧钻孔引流术,1月后对侧出血增加,行钻孔引流术。
其中有1例42岁男性患者,单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改行骨瓣开颅,见中央沟处有一桥静脉破裂出血,给予电凝止血。
微创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有包膜的血肿,大多由于脑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裂所致,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无明确的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有的病人伴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表现突出,老年人以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为主,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⑴。
占住院颅脑损伤患者的1.5~5.4%,占各种颅内血肿的9.6%~18.7%,占硬膜下血肿的10%~30%⑵。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同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液化引流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简便易行、经济安全、适合推广。
本文选用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手术前后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1.1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
年龄50-60岁3例,60-70岁7例,70岁以上2例。
病程10天—3月。
所有患者均有头晕头痛症状,伴智力障碍者2例,行为异常、定向障碍者3例,经常跌倒、近事遗忘者4例,高血压病史3例。
手术前均经头颅ct检查示颞、顶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治疗方法12例患者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在局麻下7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5例行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液化引流术,术中引流出不凝暗红色血液80-100ml,术毕放置硅胶引流管一根,并固定,外接无菌引流袋一个。
1.3疗效12例手术患者7例术后硅胶引流畅,术后第2日头痛头晕症状减轻,于术后第3-5天精神症状完全消失,术后第5日复查ct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消失,遵医嘱予拔管;5例患者术后出现引流不畅,于术后第3日查凝血四项正常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0000u溶栓,第4日引流液明显增多,精神神经症状消失,术后第7日拔管。
继续住院观察2日,12例患者精神神经症状均消失,定向力完整,问答切题,手术疗效确切。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目的总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后围手术期处理重点及经验,提高救治水平,降低伤残率,死亡率。
方法采用YL-1型碎吸针,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规范的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引流技术重点处治。
结果本组病例192例,血肿数215个,全部患者治愈,治愈率100% 。
结论术后围手术期正确、规范的处理技术是微创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环节。
标签: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术;引流术;围手术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CSDH)是指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且伤后病程达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CSDH常發生于老人和小孩,男女之比为5:1,年发生率为(1~2)/10万[1]。
CSDH约占各种颅内血肿的10% ,在硬膜下血肿中占1/4左右,双侧血肿发生率14%左右[2]。
1999年11月~2012年12月我们收治CSDH 192例,全部采用YL-1型碎吸针行微创引流术,术后处理措施适当,效果显著,现将围手术期处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92例(男155例,女37例),年龄3~91岁,平均年龄53.6岁。
不同患者有不同程度头痛、眩晕、呕吐、肢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不同症状。
全部病例经CT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有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脑受压征像。
本组病例共计血肿数量215个,其中单侧血肿169例、双侧血肿23例。
1.2 手术方法依照CT检查定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血肿最厚且避开脑膜中动脉、板障血管并有利于引流点为钻孔点,消毒、铺巾、局麻,选用2~2.5cm 规格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用电钻经选点直接经头皮钻入颅内,插入针芯将穿刺针刺入血肿腔,拔出针芯连接引流管让血肿腔内血性液缓慢流出,待血性液基本流尽后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轻轻冲洗血肿腔,穿刺针连接引流管、引流袋持续引流。
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随时复查CT ,依照影像情况对引流装置进行调整处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99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
方法:对8年9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结果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讨论了如何正确选择穿刺点,适当放置引流管,减少创伤,以求最大限度清除血肿,促进脑组织膨胀复位,避免血肿复发,减少硬膜下积液,颅内积气等并发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结果:经治疗后,肢体均全部恢复,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复查头部CT,残留硬膜下积液者60例,颅内积气40例(拔管前复查)中线结构均复位,侧脑室形态恢复正常,脑池、脑沟恢复正常。
此组病例无复发。
结论:软通道冲洗引流效果好、费用低、简单易行等优点,不易复发。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引流微创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头部外伤后常见病、多发病,直接影响了患者健康及生命,且治疗简单易行,预后好。
但对此病无更多了解、易延误诊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直接影响生存质量。
2001年11月~2009年12月收治慢性硬下血肿99例,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50~93岁,平均65岁,男性居多。
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运动障碍70例,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89例(90%),二便功能障碍40例(40%),意识障碍30例(30%),可追问出头部外伤史75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占30%。
治疗方法:2001~2006年,单行钻孔引流术,全部出院;2006~2009年,软通道治疗硬膜下血肿,全部出院。
结果经治疗后,肢体均全部恢复,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复查头部CT,残留硬膜下积液者60例,颅内积气40例(拔管前复查)中线结构均复位,侧脑室形态恢复正常,脑池、脑沟恢复正常。
此组病例无复发。
討论穿刺点的选择:穿刺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原则为最大限度引出硬膜下积血,减少残留血液及积液,又能促进脑组织更好的复位,避免颅内积气的发生。
我们的体会是,由颅底向顶部选择血肿得中点,血肿额端至枕部,选择中后1/3结合部,并向额部方向置管,切忌太浅,要达到近额极部,盲端有侧孔,进颅后近端放置侧孔。
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关键词】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特别是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因症状不典型而增加了诊断的困难。
我院从1985年—2007年间共收治此类患者32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27 例,女5 例,年龄从45 岁至78 岁不等,平均年龄岁。
其中有较明确的外伤史者21 例,有可疑外伤史者3 例,确诊时间从2个月~年不等,平均110天。
临床情况本组32 例,单侧血肿28 例,双侧4 例。
血肿量小于50 mL 者5 例,50~100 mL者7 例,大于100 mL者20 例。
辅助检查腰穿10 例;其中压力正常者4 例,压力偏高者6 例。
脑电图检查18 例;其中正常者8 例,轻度异常者4 例,中度异常者6 例。
眼底检查16 例,其中呈老年硬化改变者6 例,视乳头呈轻中度水肿6 例,正常者4 例。
所有32 例患者最后均经CT扫描确诊。
其中血肿量呈高密者7 例,呈低密度者25 例。
治疗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经住院治疗。
其中行钻孔闭式引流25 例,手术清除血肿7 例。
术后外接引流袋,在监测颅内压前提下,取头低脚高位15~30度。
常规输入生理盐水1 000 mL,促使脑组织向内板靠拢,消灭残腔。
术后除1 例重新出现血肿外,余均效果良好。
2 讨论本病表现复杂,症状体征多种多样,其中有表现为有所加重的肢体乏力、肌力减退;有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障碍、智能减退、定向力差;有兴奋多语、幻觉、妄想;有抽搐、日渐加重的头痛,有单纯性头痛、头晕等就诊者。
本组32 例除3 例于第一次就诊时就确诊外,其中误诊为脑血栓4 例,老年人痴呆8 例,精神病6 例,癫痫3 例,脑瘤3 例,神经性头痛5 例。
由于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特别头部外伤轻微或无外伤史。
病后又缺乏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易与其它功能性及多种疾病混淆,门诊误诊率高。
总之,今后工作中遇到此类患者,特别是有头部外伤史者要特别警惕本病的发生。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体会标签: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护理老年人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来自头部的外部轻微外伤,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蛛网膜下腔相对较大,头部外伤时脑在颅腔内的活动幅度较大,脑表面的桥静脉易撕裂引起缓慢出血所致,我科自2014年1月—2014年7月共收治老年性硬膜血肿10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都在70岁以上,患者均神智清,主要表现为头疼,一侧肢体无力,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有手术指证。
1.2患者均行钻孔引流术,平均住院时间14天,术后无一例死亡,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
2. 病情观察2.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慢性硬膜性血肿钻孔引流术多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后患者意识清楚,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接诊护士首先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发现患者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应主动15—30分钟巡视病房。
2.2 观察患者的肌体肌力意识清醒的患者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肢体肌力的变化,因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肌体偏瘫的症状,术后患者的第一反应是肢体不适的改变,如发现患者肢体不适症状未改善或未出现血肿,对侧肢体麻木并逐渐加重,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术中致引流管误入脑组织,并损伤脑组织,或脑神经而引起,遵医嘱给予神经营养治疗,并辅助以肢体按摩锻炼,2周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康复出院。
2.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量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如为新鲜血液,应提示血肿膜微血管渗血所致,也可能为术中引流冲洗过快,使颅内压骤降桥静脉破裂出血所致。
术后24h内有大量血性脊液从引流管流出,引流液达500ml,患者出现头痛. 头晕. 恶心. 呕吐,烦躁. 面色潮红等低颅压症状,是引流管穿破血肿内网膜及蛛网膜所致。
3. 护理3.1术后患者的体位要求术后应让患者卧于患侧,头低位15 °~30°. 2~3天,有利于残留血液或冲洗液的引流,以便于组织压迫血腔使之早日闭合。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1 颅内积气颅内积气是钻孔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如积气量少,通过调节体位或引流管位置,大多可排出,或于1-3周内自行吸收,不会引起张力性气颅[4]。
引起颅内积气的主要原因有:①血肿引流术后,颅内压下降,残腔产生负压,吸引空气进入颅内,或冲洗血肿腔时将空气注入血肿腔,术毕未将空气排出。
②血肿引流术后,脑组织未膨起,脑搏动产生负压,空气通过硬膜破口的活瓣作用被动吸入硬膜下腔。
③术后引流血肿液时,颅内产生负压,引流管或引流袋管理不善致引流液混杂空气回流入硬膜下腔。
防治:①应于血肿最厚层面最高部位钻孔,必要时可改用侧卧位使钻孔点位于最高点,有利于空气排出;②缝合头皮前向血肿腔内注入生理盐水,利用重力学原理使气体从硬膜破口出排尽,并排出引流管内气体后将引流管位于高点或接密闭引流袋;③术后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颅内。
2 血肿复发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常见原因有:①血肿包膜厚,加之老年患者脑萎缩后脑组织弹性差,脑膨起困难,硬膜下腔不能闭合;②原血肿清除不彻底,残留较多的纤维蛋白降解物,使血肿内膜缓慢持续出血;③手术操作不当,插入导管或由于冲洗力量过大损伤皮层小血管,引起出血。
在实际工作中,为减少术后复发,需注意以下环节:①尽量彻底清除原血肿,术中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出液清亮,必要时可适当加压并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务必将局部絮状的凝血块及含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液体冲出。
对复发性血肿处理可于原孔或重新钻孔冲洗引流,必要时翻骨瓣切除血肿包膜。
②使骨孔硬膜的切口直达骨缘,必要时切除部分硬膜,这是因为加压冲洗过程中,如硬膜上开口过小,一旦被血块阻塞,入量大于出量,可能会导致桥静脉的撕裂,产生严重后果。
同时硬膜上的出血点及骨孔缘渗血应妥善止血,必要时扩大骨孔将硬膜悬吊,以减少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可能性。
术中骨蜡封闭板障时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也要避免把骨蜡挤入颅骨硬膜间隙,造成硬脑膜剥离,产生新的出血。
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硬脑膜下血肿是指颅骨外伤后颅骨内动脉或静脉撕裂或破裂发生的血肿。
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疗,将产生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疗要点1.早期诊断对于疑似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应该进行头颅CT扫描,以确定血肿的范围和位置。
并应该定期进行检查,以先检查病情变化。
并且在扫描结束以后及时进行处理。
2.提高手术技术手术是治疗硬脑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因此需要高水平的医生操作。
医生应该具备完整的医学知识、板块定位、手术切口和技能,增加治疗成功的概率。
3.加强麻醉管理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应该非常严格。
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心脏、肺部和肝肾等器官都正常。
同时还需要进行麻醉所需的物品,包括麻醉剂、麻醉设备和气管导管等,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4.辅助治疗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包括保持心理稳定、血压控制、出血处理、维持营养和预防感染等。
此外,还需要相关医学科室,如重症监护室等配合。
二、医疗心得1.精准诊断手术治疗硬脑膜下血肿前,诊断真正原因非常的重要,医生需要从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四个方面进行精准的诊断,在确诊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
2.把握手术时机硬脑膜下血肿需要紧急进行手术治疗,因此要把握好最佳的手术时机。
在确认患者的情况可以手术治疗时,就应该尽快进行。
3.术前准备和规范操作术前准备和规范操作都是治疗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前提,术前准备包括对麻醉设备和手术所需的物品进行检查,保证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规范操作也非常重要,医生在手术中需要经常洗手、穿上洁净的手术衣等,保证操作规范。
4.及时处理术后问题术后的麻醉和出血是困扰患者的主要问题,医生需要在术后1-2天内密切注意麻醉和出血情况,配合发现、纠正问题。
综合来说,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的贯彻执行,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会【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均有外伤史,但个别患者外伤史不明显,多在伤后一个月至一年后出现症状来院就诊,经头颅CT检查确诊,血肿较大。
传统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置入胶管引流。
我院自2007年采用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安装在枪式电钻上,穿刺引流血肿,治疗病例30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本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安全、经济等特点,在科内处置室即可进行,适用于基础医院。
【关键词】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手术治疗。
男:28例,女:2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4例为双侧血肿,其余26例为单侧,临床表现头痛30例,有神经定位体征2例.均表现为不完全性偏瘫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
1.2治疗方法术前给予少量镇静药及抑吐药物,用2.0cm或2.5cm 两种型号的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安装于枪式电钻上,选择CT所示血肿最厚层面处进针。
2%利多卡因局麻,不需切开头皮,直接穿透头皮,快速穿透颅骨及硬膜进入血肿腔,穿刺针侧孔接引流管退出穿刺针内蕊,拧紧塑料盖帽,用20ml注射器回抽,速度缓慢,回抽量为血肿量的1/3,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到引流液颜色变浅为止,接引流袋,低位引流。
均在病房处置室实施手术治疗。
2结果本组30例患者仅一例复发,给予二次引流,达到治愈,其余均一次治愈。
症状24小时完全消失,48小时复查头颅CT证实血肿完全或基本消除,血肿少量残留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每月一次,随访内容为头颅CT,血肿均全部吸收,留管时间1天至4天。
3讨论3.1微创硬通道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等优点,比传统钻孔引流省时、省力、经济、感染机率少,病房处置室只要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即可进行。
避免患者由于入手术室而致恐惧,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比较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行手术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体会作者:李守汉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在进行了治疗的30例患者当中,有3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而27例患者进行了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无1例患者死亡,患者在治疗7d之后复查CT,患者均恢复良好。
2个月后进行CT复查,保守治疗中有1例复发,而手术有2例患者出现了复发(少量)。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无1例患者致残,基本生活能够自理。
讨论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需不需进行手术,必须要严格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来进行选择。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体会;钻孔冲洗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大多是由于外伤导致一种慢性的颅内出血的现象,是神经外科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1]。
患者多是在受到外伤后较长时间才出现疾病症状表现,且症状多不典型大部分患者仅表现出头晕、头痛,在老年患者当中多见,还容易合并有脑组织萎缩、颅内压升高等。
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临床上主张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患者使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现就对我院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的简要报道: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3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的年龄在45-90岁之间,平均为60±2.5岁;有明显外伤史的患者20例,不典型外伤史患者10例;患者病程在3周-2月不等。
患者表现头痛、头晕患者15例,5例患者出现呕吐,10例患者伴随肢体障碍。
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发现,左侧出血的患者14例,右侧出血的患者16例,有20例患者出现脑中线向健侧移位,1例患者可见血肿钙化影。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技巧,总结其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经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效果。
结果32例均一次手术治愈,随访6月无复发,仅1例残留少量硬膜下积液。
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有效方法,采用适当手术技巧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ing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with micropunctureChen Yuyun; Jiang Junliang(The second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Department ofneurosurgery,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and superiority and skill of treating chronic subduraIhematoma with micropuncture.methods:Choosed 32 patients that has from Sep.2012 to pared thecondition ofdrainageand recoveryafter3 months.Results:Therewere86 cases(95.56%> recovered in studygroup, and 75 cases(83.33%> recovered in controIIed group, and 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setwogroups(P<0.05>.Conclusions:ThemicropuncturehassmaIIincision, convenientdrainage, definiteeffect, wideindication totreatchronicsubduraIhematomaforPreferred method.Key words Micropuncture, burrhoIe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hronicsubduraIhematoma, eIder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指直接或间接颅脑损伤时间大于3 周后引起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局部出血形成具有包膜的血肿,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硬膜下血肿的25%,颅内血肿的10%。
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和心得。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做好围术期护理措施。
结果:30例高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住院时间为(10.32±2.68)d,无死亡病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0.67%。
结论:根据慢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特征,在围术期采取针对性护理,能降低死亡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手术;护理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灶位于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是指头部外伤3周或3周以后出现的血肿症状,患者以精神障碍、偏瘫、头痛、痴呆为主要表现,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脑疝形成、脑组织受压、移位,死亡率达5~2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越来越多,这类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手术治疗后容易发生血栓、再出血、肺炎等严重并发症[2],因此在围术期做好各项护理干预是巩固手术效果,改善预后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总结了慢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详见下文。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80~86岁,中位年龄(83.14±2.26)岁,有9例患者存在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受伤时间为1~4个月的有5例,4~5个月的有4例。
临床表现包括1例感觉异常、7例头痛伴随恶心呕吐、8例反应迟钝合并精神异常、14例肢体偏瘫。
颅脑CT检查发现有9例双侧血肿、21例单侧血肿,且血肿均为幕上大脑凸面。
合并症包括6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5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4例伴随腔隙性脑梗死。
1.2手术方法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局麻+基础强化麻醉后行颅骨钻孔引流,在血肿层相对最厚的一处钻孔,切开硬膜,如发现黄褐色或暗红色液体流出则置入14~16#引流管,双侧血肿患者手术分2次进行,中间间隔7d。
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50%~80%,一经诊断,刻不容缓,应争分夺秒,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中,有部分原发性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较缓的病例,亦可在严密的颅内压监护下或CT扫描动态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
但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
(1)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
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
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
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
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
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
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
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人;经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呈凝块状,难以冲洗排出者;于钻孔冲洗引流过程中有鲜血不断流出者;或于清除血肿后,脑组织迅速膨起,颅内压力又复升高者。
均应立即扩大钻孔为骨窗或行骨瓣开颅,在良好暴露的前提下,充分清除血肿及挫碎、糜烂的脑组织,妥善止血。
必要时应行脑穿刺排除脑内血肿,并行脑窒穿刺引流或行脑基底池引流。
术毕,如常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硬膜外置橡皮引流24~48小时。
若在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一度好转,旋又增高时,应于可能存在颅内多发性血肿的部位,试行钻孔及探查。
特别是额、颞底部及脑内深部,必要时应借助于术中B型超声超声行脑扫描检查。
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 >3 周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 10%,占硬脑膜下血肿的 25%,如不能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极易致残甚至引起死亡。
20XX -05—20XX -03,我院共收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60 例,采用孔冲洗引流术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 60 例中男 46 例,女 14 例; 年龄的 52 ~ 73岁。
均有明确外伤史,外伤史 25 ~ 122 d,单侧血肿 52 例,双侧血肿 8 例。
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 48 例,打击伤 5 例,摔伤 7 例。
临床表现: 表现为智力下降,头痛,记忆力减退 33 例,肢体偏瘫42 例,视乳头水肿 56 例,呕吐 15 例。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均行头颅 CT 或头颅 MRI 检查而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 CT 影像表现是硬膜下新月形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密度影 46 例,混杂密度影 10 例,等密度影 4 例,血肿量根据 CT 按多田式公式计算为 70~ 160 mL。
1. 2 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54 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6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双侧型两侧同时引流。
2 结果
引流 1 ~5 d 至无引流液拔管,60 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 8~ 14 d,平均 9. 6 d。
术后患者头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偏瘫体征均于术后1 周内恢复,术后第2 天及出院前常规复查头颅 CT,提示血肿全部消失,12 例有少量硬膜下积液,随访 2 ~4 个月,复查头颅 CT,有 7 例积液消失,5 例积液无增加或略有减少,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恢复至发病前状态。
3 讨论
3. 1 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做体格检查,能够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由于这类患者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头晕和头痛,本组 60 例中有 33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另一重要症状是一侧肢体乏力,本组有 42 例。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头痛并不引起重视,而到出现偏瘫症状后才引起注意,甚至有患者就诊时曾被按“脑血管病”治疗。
CT 是临床上确诊的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于等密度血肿,中线移位不明显,可行头颅 MRI 检查,以明确对侧有无血肿。
3. 2 手术指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好发部位在幕上大脑半球表面的额、颞、顶部,多数为单侧,部分患者累及双侧,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
3. 3 手术方式根据术前患者 CT 显示血肿密度情况,如有低密度影,则选用钻孔引流术,如显示包膜肥厚或已有钙化,高密度条索影时,则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我院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 ⑴体位与切口,取仰卧头侧位,于血肿的前下方与后上方各钻一孔,注意避免钻头下沉剥离硬脑膜,先从前下孔,电灼硬脑膜并十字形切开,应避免血性液体流出过快,血肿腔缩小,置管不便。
⑵硬脑膜切开如血性液体喷出时用手指轻轻按压,控制排液速度,防止颅内压骤减造成脑干移位甚至扭曲。
⑶引流管不宜过硬,以免刺伤脑组织造成脑损伤或脑内血肿形成,最好使用硅胶管相当于 8 号尿管粗细。
⑷用温盐水反复缓慢交替冲洗血肿腔,不可用力过大,一进一出等量交换,直至流出液体清亮为止。
⑸为避免气颅发生,关颅前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高位的导管退至钻孔 3 ~ 4 cm 处,然后加以固定,并扎紧管口,留作拔管时排气使用,将低位导管亦退至钻孔 3 ~ 4 cm处加以固定,然后外接脑室引流装置。
⑹头皮下止血应彻底,必要时可悬吊硬脑膜,以避免形成新的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
⑺术后注意引流液量及颜色,适当变换头位,以利引流,排放引流袋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液体及气体流入颅内,不能冲洗引流管,以防颅内感染。
骨瓣开颅血肿术不再赘述,本组 54 例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所有患者血肿基本消失,颅内压增高症状、精神症状、神经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工作和劳动或恢复至发病前状态,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