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为小恶》教学设计宋乾(20201015131720)
- 格式:docx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4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学设计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学设计题: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说告诉我们: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偏“恶小而为之”,最终做出违法的事情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讲授新: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是违法的。
师:那为什么是违法的呢?生:因为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是不履行法律义务的一种行为,所以是违法的。
现在请大家欣赏flash《抓贼》,并且思考,这个贼违法吗?为什么?观看flash(略)。
生:这个贼的行为是违法的,因为他偷窃了国家财产,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现在我们将两种情况结合起来可以发现: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前者就像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的人,后者就像那个偷窃国家财产的贼。
违法行为包括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以违反了宪法属于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想一想:违法是不是就等于犯罪?答案是否定的,犯罪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违法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
课题勿为小恶第一课时:一般违法与犯罪年级七(1)教材版本粤教版章节第八单元第一课设计人詹耀华教龄1年任教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仍然是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是接心理健康,道德教育之后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此前学习的“法律保护”主要阐述法律的特征和对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针对性很强,为过渡到本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继本课之后的“严守法律”、“拒绝诱惑"等内容,与本课的联系十分密切,学好这一课将为后面一系列法律常识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属于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引领性知识。
同时本课以“勿为小恶”为课题比用“一般违法与犯罪”等这种知识性的表述更有针对性和警醒作用。
本课共分三大内容:①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②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③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引导学生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
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认知结构方面:七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并不多,对法律方面的问题了解不深,他们往往认为违法就是犯罪,而我们不会犯罪,所以犯罪离我们很远;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听之任之,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情感方面:随着年龄渐渐增大,七年能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知道它们可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帮助学生树产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含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
1.2 教学重点:“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涵。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讨论问题。
学生准备思考和分享。
1.5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不良行为的后果。
分享案例:介绍一些因为小事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故事。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的行为为何会导致不良后果。
第二章: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涵和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
2.2 教学重点:“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涵和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涵。
2.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讨论问题。
学生准备思考和分享。
2.5 教学过程: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义。
分享案例:介绍一些因为小事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故事。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的行为为何会导致不良后果。
第三章:反思个人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识别并改正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诚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3.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反思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思考和分享。
3.5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识别不良行为。
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思考不良行为的原因和后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改进计划。
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坚持改进。
4.1 教学目标:4.2 教学重点:4.3 教学难点:4.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讨论问题。
学生准备思考和分享。
4.5 教学过程:学生分享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教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勿为小恶》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勿为小恶》。
一、说教材地位本课是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的第一课。
仍然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个中心,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法律禁止性的规定,增强自制力,勿为小恶,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议、导、练”等教学活动,感受法律就在我身边;进一步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感受不良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更加珍惜在法律保护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感受不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感情上避免不良行为,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均为: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说教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的课改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导读法: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思考。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针对学生难以把握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七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并不多,对法律方面的问题了解不深,往往不知道什么是违法,认为违法就是犯罪;还没有意识到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就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勿为小恶》法制课上课稿教学过程:播放FLASH动画《一分钱》,引导学生思考: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②学生谈论后,针对是否违法,学生出示相关法律规定:“拾金而昧”已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
《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拾金而昧是违法行为。
④除了拾金而昧,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行为,请看大屏幕。
提问:这些是属于不良行为还是一般违法或犯罪?明确:不良行为:1、3、5、6 一般违法或犯罪:2、4、7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或犯罪?(学生自由发言)不良行为:吸烟变相赌博进入酒吧、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小偷小窃毁坏公物……违法或犯罪:盗窃抢劫伤害吸毒……【了解违法】案例1:在一小学,8名学生无故退学。
经调查得知,8名学生的家庭有足够的条件供应其子女上学,家长让子女退学是为了让孩子外出打工挣钱。
学校及镇教育部门多次做其家长的工作让孩子复学,但未能成功。
最后由镇政府依法对8名学生强制执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责令每位家长督促孩子尽快返校,并处以500元的罚款。
思考:镇政府为什么对家长处以罚款?明确:因为家长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
案例2: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
周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人员给派出所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处罚。
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给予李某等三人以警告的处罚?生:因为他们做了法律所禁止的,是一种违法行为。
总结违法行为的定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自觉改正不良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力目标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实际体验中提高分辨是非善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知道不良诱惑的危害性及改正方法;了解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认识抵制不良诱惑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难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进人青春期或即将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突出。
而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良诱惑广泛地存在,致使一部分学生染上了一些不良行为,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说脏话,甚至有的同学有小偷小摸习惯。
但他们仍不以为然。
我们应该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团结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在集体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本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任何大事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因此,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过程】I.导入新课师:一个人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不是先天决定的,往往源自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
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和自己的不良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板书:第二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有激励我们努力奋进的美好诱惑,如荣誉、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嘉奖等;也有干扰我们成功,影响我们幸福生活,甚至危害我们生命健康的不良诱惑,如黄、赌、毒(吸烟)与邪教等;有的则利弊共存,如金钱、游戏机、上网、电视、小说等诱惑。
师:美好的诱惑催人上进,而不良诱惑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当心不良诱惑!板书:一、当心不良诱惑Ⅱ.新课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出示自主学习目标1.我们身边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2.为什么不良行为不可小视?3.你有哪些不良行为?如果有,说说你是怎样沾上的?(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为学生解析疑惑)●警钟长鸣师:小A沉迷于色情读物导致了什么后果呢?生:小A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8.1《勿为小恶》教学案第2课时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懂得分辨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3、学会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温故知新: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一般违法和犯罪在、、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该受到的惩罚一般违法犯罪2、一般违法的定义:,是一般违法行为。
3、犯罪的定义:所谓犯罪,是指的行为。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
三、自主学习:1、为什么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2、判断下列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
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旷课、夜不归宿;吸食、注射毒品;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偷窃、故意毁坏财物;3、如何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①;②;③;四、帮助理解:1、小姚在校读书期间就常有辱骂他人、打架斗殴、勒索小同学钱财等不良行为,校长和老师经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中学毕业后,小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多次偷盗亲戚和的财物,被劳动教养2年。
劳动教养结束后,他仍然不思悔改,执迷不悟。
最后发展到到处行骗,骗子得公私财物价值达三万元,最终因其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触犯了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1)小姚从有错不改到跌入犯罪深渊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小姚的犯罪轨迹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一天下午,实验中学请来了在法院工作的张法官为七年级全体同学作“普法教育讲座”。
张法官跟大家讲了许多他审理过的案件,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使内当家们感到很震惊。
令大家更为震惊的是,一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比如:旷课;骑自行车闯红灯;给同学起侮辱性外号;深夜开音响,大声唱卡拉OK;观看色情影片;沉迷网吧,夜不归宿;为了“防身”,携带弹簧刀上这;强行向低年级同学索要财物……最后,张法官总结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告诫大家“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二节勿以恶小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1、对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有明确认识,从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消除不良行为,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3、了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知道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教学重点:不良诱惑黄赌毒的内涵及各自的危害、不良行为的内涵危害以及如何自觉抵制。
教学难点:认识到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觉远离不良诱惑,抵制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非常高兴今天有那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我们也要打起精神,把今天这节课上好!你们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非常好!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
这是什么行为?(展示抢劫、随地吐痰、涂鸦、乱扔垃圾的图片)学生一一说出。
这些行为都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这种具有破坏性的或者是不好的行为都称为恶,那么接触不良诱惑也是不良行为的表现。
因此,要杜绝不良行为首先从当心和拒绝不良诱惑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师:很好!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同学们,我们课本上提到的不良诱惑有哪些呢?生:黄、赌、毒、法轮功。
(一)当心不良诱惑黄、赌、毒、“法轮功”邪教。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到位!那之前老师布置大家,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你们有没有完成呢?生:完成了。
师:听说各个小组也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生:想!师:老师也非常期待大家的成果展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享探究成果”。
我们按照黄赌毒法轮功的顺序来展示大家的合作探究成果。
在各个小组上去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你们要根据他们的展示完成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首先我们有请负责第一个专题的小组。
学生活动:介绍“黄”的含义,通过展示“黄色文化的危害”报道视频,总结黄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ppt展示)。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学计划《勿以恶小而为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重难点确定依据:学生因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入,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且此知识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好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自然引出下一课时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卡纸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说告诉我们: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偏“恶小而为之”,最终做出违法的事情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板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讲授新课:【请你来帮忙】展示案例“拾金而昧违法吗?”。
例举三种不同观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学生谈论后,针对是否违法,出示相关法律规定: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一百零九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勿为小恶》教学设计
陈仓园初级中学宋乾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守法意识,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
律禁止的事情。
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勿以恶小而为之。
2、过程与方法: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通过创设情
境,案例分析,案例比较,讨论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综合探究能力。
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与能力: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
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五、教材、学情分析:
1、本节课内容是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一般违法行为的特征、犯罪的三个特征。
这一内容对学生今后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学习这些法律知识,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2、任课的两个班级学习氛围都较好,学生整体素质高,接受能力强,但学生刚接触有关法律知识,对这一内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引导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我校上学期(2013年12月4日)发生的学生打架事件为例,引入新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1 、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
A •将它占为己有
B •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
之不理
同学们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2、探究园:P74 “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 思考:为什么拾
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
(投影)《民法通则》第79 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3、案例分析:
(投影)
情景一: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40分许,河北大学校内,年轻男子李启铭酒后驾车撞倒两名女生,女生陈某死亡,张某重伤。
李启铭竟自顾驾车离去,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但李启铭却高喊“我爸是李刚!”
情景二:2010年7月29日,成都交警三分局的民警现场抓获了无证驾驶摩托车并撞坏绿化隔离带的陈某。
警方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相关规定给予陈某行政拘留15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
教师小结:
4、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
(1)、什么是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一一(提问学生)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P76,划线)
违法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法律规定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
(2)、违法行为的类别
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可分为……(见P76 “小词典”)
若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哪两种?(一般违法和犯罪)刚才例子中,李某和陈某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5、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投影)根据下表,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答案)
6、重点理解犯罪的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当罚性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教师强调: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八、课堂练习
(投影)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A.违法行为
B. 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2、2010年4月8日,福建南平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3 • 23”持刀杀死8名小学生的恶性杀人案,法院一审判处郑民生死刑。
此案中体现了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法当罚性
D. 国家强制性
3、“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这句古语主要说明()
A.必须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B. —般违法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C. 小错必铸成大错,不良行为必发展成违法犯罪
D. 违法一定是犯罪,犯罪一定是违法
5、2002年9月30 日,南京汤山发生特大投毒案,一审判决被告人陈正平被依 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陈正平于 9月13日晚11时许将“毒鼠强” 投放到“正武”面食店食品原料内,造成 200多人中毒42人死亡,南京市中级 人民法院按照刑法作出了以上判决。
结合案例,分析犯罪的基本特征。
(这是一道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并且 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表述。
)
参考答案:(1)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陈正平投毒致多人死亡,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②
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
为,即有刑事违法性。
陈正平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③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
陈正平投毒致多人死亡,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受到了刑罚处罚。
(2)由此可见,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四八作业:
1、 阅读《阳光少年》P67 “一念之差成罪犯”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拾获别人的东西,黄海同学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 李小倩同学的行为却是犯罪? (提示:用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来分析) 2、 阅读课堂上发下的阅读素材。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 尚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 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本课以案说法的教学 形式,并在课堂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法律知 识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让学生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 的区别,从而明确“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做到“我不违法”。
教学步骤清 晰明了,课堂气氛较活跃。
但因整堂课设计内容比较多,中间有的环节耗时较 长,以致个别环节没有时间展开,难点没有升华到位。
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分类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法当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