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1
- 格式:doc
- 大小:794.36 KB
- 文档页数:10
课程名称:《彝族漆器》授课对象:五年级课时安排:40分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彝族漆器的美感,并能抓住彝族漆器色彩纹饰的特点并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三案教学方法,设计预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中助学案为生成性学习,以问题、任务为驱动,帮助学生解决自学部分的疑惑。
课后拓学案以任务单形式,拓展学生知识面巩固学习。
课堂中采用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漆器的主要特征并初步掌握彝族漆器色彩纹样的搭配及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彝族文化,了解彝族漆器及其文化内涵。
感受彝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对生命的尊重。
以彝族漆器为出发点,自主探索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了解中国为多民族国家,继承和发扬我国多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高及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了解彝族漆器的纹饰特点及运用,感受彝族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特性,以彝族漆器为出发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彝族三色及纹样对漆器设计绘制进行体验,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式采用三案教学模式,运用多样的美术阅读材料,范例引导,开展问题驱动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一、课前准备预学案,让孩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助学案:出示预学单。
1、猜一猜:请学生猜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并阐述如何判断。
出示预学单汇总数据。
2、讲一讲:请以为学生阐述是如何判断的。
出示课题:彝族3、总结判断依据。
4、想一想: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汇总学生数据。
5、看一看:通过视频了解彝族漆器的材质及制作工艺。
6、涂一涂:找出彝族漆器的三种色彩,并阐述它有何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加强学生对彝族漆器色彩内在含义的认识。
7、画一画:采用图像识别方式,让学生从彝族漆器中找到纹样,将其绘制在预学单中,教师将学生找到的花纹分类。
采用游戏:解读生活密码的形式,猜彝族纹样的含义。
漆器道具及使用方法美伊漆器道具共九款十一种,陈列在柜台中起到丰富柜台色彩,衬托产品的作用。
同时也是中国玉石文化与中国漆器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1、八寸雕漆盘(花鸟盘、龙盘、福盘三种)尺寸:盘直径21厘米,通高25.5厘米介绍:漆器盘早在汉代就是宫廷的陈设品为皇家专用,体现出拥有者的高贵身份。
用法:漆盘应陈列于高展柜、背柜的上层吸引顾客视线应与中高端产品一同陈列。
价格:零售价245元,可售卖。
2、雕漆葫芦瓶尺寸:瓶体高17.5厘米,底座高2.5厘米,通高20厘米介绍:葫芦瓶中的“芦”与“禄”同音,在明清两代盛行。
皇家贵族在自己的大厅中摆放不同材质的葫芦瓶预示着招财多财的意思。
用法:雕漆葫芦瓶应陈列于展柜、平柜、背柜的中下层。
价格:零售价228元,可售卖。
3、雕漆双耳瓶尺寸:瓶体高18厘米,底座高2.5厘米,通高21.5厘米介绍:双耳瓶最早出现在商代,是武将文官酒后娱乐投箭专用。
瓶上双耳大小体现不同官职的大小。
用法:在店面应陈列于展柜,背柜。
价格:零售价268元,可售卖。
4、雕漆细口瓶尺寸:瓶体高12.5厘米,底座高2.5厘米,通高15厘米介绍:细口瓶是达官显贵家中不可缺少的陈列品,它是家境富裕、殷实的代表。
用法:陈列于平柜、展柜、背柜。
价格:零售价196元,可售卖。
5、双狮摆件尺寸:狮身高9.5厘米,底座高6x10x5.5厘米,通高15厘米介绍:石狮多放在门口两侧,起到镇宅保佑一家平安之意。
用法:陈列于平柜、展柜、背柜,以展柜、平柜为主。
价格:零售价518元,可售卖。
6、爵杯摆件尺寸:杯高13.5厘米,宽7.5厘米,长12厘米介绍:汉代的酒具,盛酒的器具。
多用于皇家宴请,体现主人的显赫地位。
用法:陈列于展柜、平柜、背柜。
价格:零售价176元,可售卖。
7、观音摆件尺寸:高10厘米,底座直径5.5厘米用法:用于专卖店,应与展柜或平柜中观音挂件一同陈列烘托气氛。
价格:零售价69元,可售卖。
8、弥勒佛摆件尺寸:高7.5厘米,底部长7厘米,宽5厘米用法:用于专卖店,应与展柜或平柜中佛像吊坠、挂件一同陈列烘托气氛。
漆器的名词解释
漆器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通常由木材制成,并经过多道工序进行涂漆加工而成。
下面是一些与漆器相关的名词解释:
1. 漆:漆器的主要原材料,是由漆树的树脂提取得到的胶状物质。
漆树的主要分布地包括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
2. 涂漆:将漆涂抹在漆器的表面,形成光滑的涂层。
通常需要经过多次涂漆、干燥和抛光等工序。
3. 底漆:涂在漆器表面的第一层漆,用于填平木材表面的不平整、增强附着力和防止漆涂层渗透。
4. 彩绘:在漆器表面进行的装饰性绘画。
彩绘可以使用各种颜料、金属箔和贝壳等材料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效果。
5. 金箔:薄而闪亮的金属箔片,常用于漆器的装饰。
金箔可以贴在漆器表面,营造出华丽的金色效果。
6. 镶嵌:一种漆器装饰技术,将不同材质(如贝壳、木材、金属等)的小块装饰件镶嵌到漆器表面的凹槽中,以增加视觉效果。
7. 抛光:对漆器表面进行研磨和抛光,使其获得光滑、亮丽的光泽。
8. 起胶:漆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漆层剥落或起泡的现象,需要进行修复和重新涂漆的处理。
漆器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精
湛的工艺技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在家居装饰、礼品赠送和收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漆器手工艺漆器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
漆器早在新时期时 代至商代就已出现。
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 器物色泽华丽。
历史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 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
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
1973 年河南 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
周朝的漆器则除了朱画之外,还用贝壳、金、玉等材料装饰嵌入漆器,以贝壳嵌入漆上装饰的称 为螺钿。
春秋、战国时,漆器的木胎生产变的更加容易,部分生活用品常用漆器;胎骨材料也变的更加多 样化。
此外为了增加器物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精美,雕刻和漆工互相结合,许多动物形象经过雕 刻,巧妙的缠结在一起,漆器的用色也更为丰富,技法也更为熟练,图案表显多为宗教及当时的 生活型态。
此时期的漆器工艺种类颇多,生活器具类包括羽觞(耳杯)、漆豆、漆盘、漆盒、漆奁;家具类 包括漆案、漆几、漆床;乐器类包括瑟与钟鼓架;武器类则有漆盾。
漆器的制作技术则在镂空与 彩绘上有极为精湛的表现,特别是描漆、描金以及针刻的纤细花纹装饰手法。
秦代的漆器工艺亦甚发达,特别是在官府有实施严格的检验管理机制,因此,漆器上有透过烙印 或针刺的符号与文字,以为检查之依据。
秦代的漆器种类亦多, 从湖北云梦出土的大批漆器可以得知, 有漆盒、 漆盂、 漆奁、 漆壶、 漆厄、 漆樽、漆耳杯、漆勺、漆匕等,都施以红外黑的配色,且在黑色漆面上彩绘红色或赭色的花纹。
而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木梳与木, 在描漆及彩绘特别是对于人物装饰图案的生动描绘, 有明确的装 饰性风格。
汉代除了漆器的生产有官府的管理机构外,质优量多、装饰精美,且因产地之扩大,使得汉代的 漆器工艺更为兴盛,而其工极为精细,有素工、170 应用艺术髹工、画工、上工、清工、造工、 漆工以及供工等。
宋代漆器设计及工艺探析1何振纪【摘要】中国宋代的漆器设计精致、艺术风格鲜明,近代以来出土的大量宋代漆器以及宋时经由海路流传于近邻日本的漆器,为我们提供了探究宋代漆器设计及工艺技术的文物资源。
本文便通过对国内及日本保存的宋代漆器为例进行剖析,对其时的漆器造型、纹样设计与制胎、髹饰工艺展开探究,试图为宋代漆器的设计研究理出一些关乎其具体制作工艺方面的信息。
%The lacquer ware was elegant and delicate during Song dynasty, which lacquer wares were discovered in inland China recently and many lacquer wares treasured at Japan were also introduced in today. According to these works, included carved lacquer, monochrome Lacquer, mother and pearl inlaid lacquer, painted lacquer, we could analysis the status of lacquer art 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The aim of this was trying to conclud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raft and practice of the various precious lacquer works from Song.【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7页(P45-51)【关键词】宋代;漆器;设计;工艺【作者】何振纪【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宋代(960-1279)是中国工艺设计史上一个拥有最为璀璨艺术光芒的朝代,其时的绘画、书法、陶瓷、染织、金属、漆器等艺术品类均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传统漆器螺钿装饰工艺1 、大漆螺钿明代黄成《髹饰录》关于“螺钿”的解释是:螺钿即螺填也。
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
又有片嵌者,界廓理皴皆以划文。
螺钿是我国传统家具上常用的材质,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
它是指用螺壳、浜壳、贝壳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
然后将其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之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
关于螺钿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便有记载。
可是,为何古人偏偏选用贝壳来进行装饰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人早期的“钱币”——贝壳。
在今天的汉字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与钱相关的字都从“贝”字旁,比如“财”、“购”、“货”、“资”等。
将作为货币的贝壳镶嵌在器物上,实则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到了商周以后,由于货币形态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启用各种金属造币,摆脱了贝币的形态。
此时贝壳不再是社会公认的一种“价值”后,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美的追求。
2 、螺钿历史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时期,螺钿工艺就被用作于漆器上。
在、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的西周嵌螺钿漆器。
殷玮璋先生在《记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漆器》一文中指出:琉璃河出土的漆器和漆豆,器表镶嵌的蚌饰都经锯割或裁切成片,并磨成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或其它特定的形状,拼嵌出饕餮、凤鸟、圆涡等图案纹样,有的蚌片上还有划纹,符合螺钿的特定含义,确是螺钿漆器无疑。
(《考古》1984年第5期)但此事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就并不符合真正的“螺钿工艺”,从西周时期出土的螺钿器物来看,各类嵌于器物上的贝壳,刻划并不明显,甚至说没有。
而目前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应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在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
漆器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主要通过在器物表面涂刷天然生漆,经过多次加工和烘烤,形成光滑、坚硬、美观的表面。
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其制作过程包括设计、成型、镶嵌、雕刻、涂漆等多个环节,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工艺价值。
漆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食器、酒器、文房用具、家具等,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装饰。
漆器的特性包括耐腐蚀、耐高温、不易磨损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漆器的产地主要有福建福州、浙江温州、江苏扬州等地,其中福州的脱胎漆器最为著名。
漆器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
艺术品知识鉴别漆器的年代与价值,一般是看颜色的改变和有无段纹。
宋代的漆器,黑而无光,颜色与木炭相差无几,木纹也深深印入漆里,器物上有细碎段纹,好像人手上的纹路,又称之为牛毛纹。
如果漆器上有这种纹路,可以断定年代久远。
明代的漆器,表面略有光泽,段纹有蛇腹、手皴两种。
清代康熙时的漆器,颜色鲜亮得多,木纹大致与明代相同,还有的毫无段纹,而明代的漆器全部有段纹。
乾隆时期的漆器,其黑中虽亦间有木纹,但都很细微,不显眼,与以上所说的各代漆器的木纹颜色或黄或紫并无差异。
一般新的漆器经日晒风吹,亦能产生段纹,且漆也要脱落,但颜色黑中仍觉透光,不能发现木纹,也可以闻到漆味。
明代雕漆漆器中有黑色、红色(紫色),里面都是黑漆,大多有段纹。
外面雕的花,没有硬棱,有光亮,非常坚硬。
有些带黑纹的漆器,是因罩漆时,先上一层红漆,再上黑漆,如此反复多次后,然后雕刻,所以横看有黑纹。
然而旧时的漆器,不管是什么颜色都有润光,到了乾隆时代其红色也不发紫了,但新的略显紫一些,花样也无硬棱,颜色有黄、绿、红、古铜、金等。
明代雕漆器时还应注意:用漆漆物必须阴干,若没干又见了风,往往容易破裂而起蛇腹纹。
所以,判断漆器,不能仅以起蛇腹纹判定漆器新旧。
不过,手皴纹是经过多年形成的,新的漆器绝不会有。
鉴别雕填的漆器,要详细辨别颜色。
一般作伪者,都是将旧螺物去掉,填以新漆,然后用香熏,以茶抹,所以看颜色就很重要。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漆器的制作步骤漆器的制作步骤:第一步:选材首先是选择用材,一般漆器家具的用材和生产工艺与其它木器家具生产工艺基本相同。
高档漆器产品的框架需采用楠木、红木、紫檀等名贵材种,雕刻以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
第二步:涂灰涂灰是进行装饰工艺和增加坯胎强度的一道重要工序。
灰料分生漆灰、猪血灰和合成灰三种。
70年代以前均使用猪血灰,80年代以后大部改用聚乙烯醇合成灰。
灰料制作过程:1、生漆灰用生漆和石膏或瓦灰,加适量的水及少量煤油调和而成。
2、猪血灰以新鲜猪血加适量生石灰搅拌成熟后,再加入不同细度的瓦灰而成。
分粗灰(60目)、细灰(160目)、浆灰(200目)三种。
3、合成灰在聚乙烯醇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清水,煮沸。
另以松香、清漆混合加热溶解,然后两者相和,经搅拌制成合成胶。
第三步:上灰1、对干木坯表面进行去污处理。
2、上粗灰。
用刮板将灰料均匀刮附于木坯上,以日光或远红外灯烘干。
高档产品一般用生漆灰。
3、打抹、刮裂,刮去干粗灰上的毛刺。
4、布布、布麻,用料灰将夏布、麻丝贴实于木坯接缝处,以增加接缝处的牢固度。
5、上细灰,要求刮得平整,厚薄均匀,并达到一定厚度。
镶嵌工艺除底灰外,还要上一次细灰。
6、上浆灰阴干。
7、清灰,用砂纸或砂轮打磨,达到平整,无波浪纹,平磨螺细产品要加水打磨,将图案磨显出来。
8、刮浆,用薄灰料将灰坯孔隙刮平。
9、砂磨,用细号水砂纸细磨。
第四步:髹漆1、制漆经过滤去杂质后的生漆,在经加温、搅拌,去水份,即为推光漆。
腰果漆是腰果壳油加溶剂及其它化学材料,经反应釜加热化合,即成合成腰果漆。
2、上漆用推光漆或腰果漆,均匀地刷涂(或喷涂、淋涂)于制好的灰坯上,下窨房阴干。
待实干后,在由砂纸砂磨。
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髹涂第二次、第三次......方法相同。
3、推光漆器制作完成后,需对其表面进行推光处理。
大件漆器用机动布盘蘸出光粉或上光腊抛光。
小件漆器用布、棉花蘸浆灰、出光粉、菜油反复推擦。
漆器历史简介
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
据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就已有漆器的制作。
漆器的主要原料
是漆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成器物,具有防水、防腐、耐酸碱、耐热、耐寒、美观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盛装点缀以及礼仪礼器等
方面。
历史上,漆器曾经作为贵族阶层的奢侈品,其价值甚至能与黄金、玉石等珍贵物品媲美。
汉代时期,漆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各
种精美的漆器被制作出来,并成为王公贵族之间赠送的礼物。
唐代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宋代时,漆器在制作工艺和图案设计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明清时期,漆器开始走向民间,成为广大人民的艺术品。
今天,漆器依然以它独特的手工艺和艺术价值而著名,成为中国
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收藏和应用于现代生活、艺术展示、装饰等诸多领域。
漆器的原理漆器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品,使用漆作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
漆器的制作原理主要涉及到漆的提取、调配、施工和装饰等过程。
漆的提取是漆器制作的第一步。
漆是一种树胶,主要由漆树的樱花汁提取而成。
漆树是一种热带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
漆树通过划伤树皮,经历一系列的收获、提取和晾晒等过程,最终得到粘稠的漆脂。
提取的漆脂经过加工处理,去掉杂质,得到纯净的漆料。
漆的调配是漆器制作的关键环节。
漆料一般需要与其他材料进行调配,以达到适合施工和装饰的状态。
通常,漆料需要与砂粉、黏土、纸张等材料进行配合。
调配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漆料的黏度、硬度、颜色和质地等特性,以满足不同的制作需求。
漆的施工是漆器制作的核心工艺。
漆器的施工主要包括底板、胎器、雕刻和涂漆等过程。
首先,制作底板和胎器,为后续的装饰工作提供基础。
通常采用木材或纸张作为底板,用模具制作出所需形状。
胎器是漆器的内部支撑结构,由木材或竹骨架构成。
然后,进行雕刻工作。
雕刻是漆器制作中最具技巧性的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雕刻师傅进行。
雕刻的目的是为了在漆器上创造出各种图案和纹样。
最后,涂漆。
涂漆是漆器制作的最后一步,被称为“上漆”。
上漆需要多次重复涂刷、晾干、打磨、再涂刷等过程,以获得光亮、平滑和耐用的表面。
漆的装饰是漆器制作中最具艺术性的部分。
漆器制作中的装饰主要包括描画和镶嵌等技法。
描画是用彩漆在漆器表面进行绘画,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和纹饰等元素,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主题。
镶嵌是将珍贵材料或其他艺术品与漆器结合,通过嵌入、点描和铺贴等手法,增添漆器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漆器的制作原理主要包括漆的提取、调配、施工和装饰等过程。
漆器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与漆的特性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步骤,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漆器作品。
漆器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漆器文化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
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生活用具如漆杯(图1)、漆碗、漆豆(图2)、漆盒(图3)、漆卮、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图4)、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艺品有如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品有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图5)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
楚国漆木胎的制法主要有斫木成、卷木成型、镟木成型以及雕刻、拼接等。
所谓所木成型,就是斧砍刀削而成型,漆耳杯(见图6)多数是采用整木块挖内成型,然后削其外形。
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卮等的器壁一般都是这样制成的。
一些胎体较厚的圆形器物、如圆盒(图7)、樽等采用镟木成型的方法,其内空部分采用挖制,而器表采用漩制。
在楚国本胎漆器胎体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拼合的器物。
如虎座飞鸟(图8)、彩绘木雕座屏等。
夹苎胎采用苎麻纺成的织物主原料制成的漆器胎体。
夹苎胎漆器具有坚实精巧,容易成形等特点。
至今为止,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夹苎胎漆器实物出自楚墓之中。
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盘,为夹苎胎漆器,器内外均黑地朱绘各种云纹和风鸟等花纹图案。
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鞘,是一件十分轻巧的夹苎胎漆器,漆鞘全身裸黑漆,朱绘花纹,在鞘的一端绘有云纹和凤纹。
此外,还有皮胎、竹胎、金属胎、陶胎以及丝麻织品髹漆物等。
皮胎皮革具有轻巧、柔软、易于成型、不易开裂等优点,因此是制造甲胃的好原料;但皮革又有怕潮湿、外表不美观的特点,所以楚国人在制作甲胄时往往要进行髹漆。
江陵藤店1号墓出土的皮甲、江陵拍马山5号墓出土皮甲漆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彩绘漆盾等都是楚国皮胎漆器的实物。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
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试讲教案课时教学设计班级高中班授课时数1课时授课人李梦军课题漆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了解漆器工艺制作过程和种类,各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
从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其精神领域的外在体现。
2、能力目标要求:通过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高超的漆器工艺,了解漆器工艺种类和发展,使同学们对漆器精湛的工艺产生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并紧跟着老师了解各朝代作品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单色造型基础具有自己的见解,运用于今后的设计作品中。
3、情感目标要求:重点是对漆器工艺中各时代特征的了解和感悟。
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体现,更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应当重视思考漆器发展的源流,感知时代情感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一个分支,以漆器单体研究其分类、制作工艺、时代性特点等。
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了解,提高其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程是比较偏的理论知识鉴赏,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闪光点,较为抽象。
所以能够清晰描述漆器工艺的概念和其审美价值,令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课的类型鉴赏评述教法学法演示法(PPT展示漆器工艺特点)、比较法(不同工艺特点比较、各时期漆器工艺比较)多媒体内容教学教具教师准备漆器工艺现代作品,以便直观展现。
多媒体课件PPT学生课前了解古代文明起源直至明清时期的思想价值观,以便更轻松展开本课程的造型特点。
重点1、了解漆器的起源2、了解漆器的发展难点区别明清7种漆器工艺的特点组织教学问题引导师生互动----吸引同学兴趣教学演示图片观察研究----对历代漆器工艺进行观察鉴赏以及探讨,引发同学思考对此归纳讲述总结----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理解导入新课经过前几节课同学们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不难发现,在庞杂的美术体系中,工艺美术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艺美术在各个朝代都有其鼎盛代表,如商周的青铜、汉朝画像砖、明清的瓷器,等等。
当然这些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一定有其独立特点。
这节课,老师就其中不为众所知的漆器工艺的朝代发展经行纵向评述,希望同学们能对此有所了解。
新课学习1、提问:同学们有谁了解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我国古代漆器工艺是用漆涂在器物表面上所制的日常器具及工艺美术品等。
一般称为漆器。
漆器的主要成分是生漆。
(也叫中国漆)还有一些矿物填料。
没有听说有什么放射性,除非填料有放射性。
漆器对人体无害。
可以做生活用品。
2、提问:漆器是一种工艺美术,在中国古代有什么作用呢?又有什么特点呢?漆器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
我国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 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
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
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
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
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过程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⑴漆器的发现:发现使用漆器在我国一有7000年历史。
有河姆渡文化的髹漆木碗为证(用漆漆物,所谓“髹”)汉代,漆器工艺的产生水平和艺术水平达到高峰。
⑵至战国时期,髹漆工艺发生了第一次飞跃,品种齐备,制作精美。
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
⑶以后各代都有所创新。
如唐代的螺钿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描金漆器等。
⑷韩非子·十过》载,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
已出土西周至战国的涂漆车辆、几案、盘、奁等器物。
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盘。
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东汉圆形漆器盖,较上述漆盘精美。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
3漆器技法与种类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
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
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螺钿:亦作"螺填"、"螺甸",是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装饰技法。
平漆之后,而饰以彩色,则有描漆、彩漆、漂霞妆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饰以金的,则有砂金、描金、洒金、涂金、泥金、贴金等名目,细按其各名称,自可推想其制法不同。
曹昭《格古论要》:"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宋朝内府中物及旧做者,但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
元朝时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可爱。
" 有张成、杨茂二家,技擅一时,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
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
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
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
因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和”软螺钿“。
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
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但不能刻透金银片。
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
《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太真外传》、《唐语林》等,都有关于唐玄宗、杨贵妃赐给安禄山的各种平脱漆器名目的记载。
堆漆:天晨刻漆画不用漆灰而用不同于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纹的一种髹饰技法。
现作堆漆可有胶制材料,可贴金和涂彩,含义较为广泛。
雕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
我国雕漆始于唐代,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
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
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
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
斑漆: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
此法因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
《髹饰录坤集复饰》:“细斑地诸饰”。
杨明注:“所列诸饰,皆宜细斑也,而其斑黑、绿、红、黄、紫、褐,而质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错杂者,又有质斑同色,以浅深分者”。
这似与斑漆相仿。
另外,用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斑纹,也有叫斑漆的。
填漆:《遵生八笺》:"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这种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称之为"填漆平漆:以漆漆物,并没有其他手续,称为平漆,最先漆物,只这一种方法,平易简洁,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爱。
所以现在多用这种方法。
戗金: 器物上既涂以漆,等干固后,再以针刻刺图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之平,称为戗金。
撒银屑的,称为戗银。
据说戗本古创字,俗读锵去声,是器物上饰金的方法。
据《丹铅总录》载,唐《六典》十四种金,有创金一法,吴伟业有《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明时创金极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堆红: 漆器的面堆成种种花纹,覆以朱漆,称为堆红。
《格古要论》谓,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漆上朱漆,称为堆红,又叫罩红。
3、总结:各代漆器特点总结商周的漆器、宋元的漆器、明清的漆器,按漆器种类总结漆器的发展。
4、提问:为什么秦汉的漆器不在本教科书研究范围内,它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因为秦代是我国漆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但由于其历史短暂,留下的漆器也就所在无多了。
不过,迄今已发现的秦代漆器,除了四川青川郝家坪有少量出土外,其他一百九十余件均出自湖北云梦睡虎地、木匠坟秦墓中。
了解秦汉漆器工艺的发展可以比较来看。
同楚国和秦代漆器相比,西汉早期荆楚地区出土的漆器具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薄木胎比例增大,尤其是夹紵胎、卷木胎日见其多。
如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共出土漆器八十一件,其中夹紵胎达二十四件。
二是生产工序更加细密。
如将刚髹过漆的器物置于荫室以加快漆膜干燥速度的工序?,就是西汉早期正式确定下来的。
5、提问:那近代我国漆器工艺有没有近一部发展呢?我国漆器的制造水平,历经各代不断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
从汉代起,我国的漆器制造技术陆续传到亚洲各邻国,以后又经波斯、阿拉伯传到欧洲。
而欧洲各国仿制中国漆器获得成功,已经是公元17至18世纪的事情了。
课堂小结我国漆器工艺的绘画雕刻的易操作性和色彩性,可以直观展现民族历史文化,希望同学研究时结合本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所在。
课后反思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程融知识、技能、艺术和应用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才能、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及现代工艺美术的价值,通过实际动手制作体悟工艺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价值,对培养适应学生美术教学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雕漆工艺,有助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再创造。
为学生创作提供更多地表现形式和创作灵感,是一值得重视的一门课程讲授。
美术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执教者:李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