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6.24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课文概述第二单元主要围绕 “爱心与真情”这一主题展开,包括多篇记叙文,旨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感受人间真情的情操。
二、课文具体知识点1. 《藤野先生》作者及背景:鲁迅 (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写于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成。
主要内容: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的高尚品质,并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重点字词:畸形、不逊、绯红、发髻、芦荟、驿站、教诲、芋梗汤、杳无消息、油光可鉴、抑扬顿挫等。
理解词义:如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难点探究: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及背景: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本文是他早期创作的记叙性散文,回忆了母亲的生平。
主要内容:记叙了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等优秀品质,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
重点字词:佃农、韶关、仪陇、溺死、私塾、迁徙、和蔼、妯娌、管束、庚子、哭泣、豪绅、衙门、横蛮、慰勉等。
难点探究:理解作者为什么只选择文中这些事情来写,以及这些事情如何体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3. 其他课文如 《阿长与 〈山海经〉》、《背影》等,这些课文也围绕 “爱心与真情”这一主题,通过不同角度和故事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真情。
三、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叙述与描写:本单元课文多为记叙文,需掌握叙述和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功能和特点。
语言特点: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表现力,通过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表达: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归纳1. 作家作品:《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作者是许基仁、刘广、林榕均,这三个人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是著名记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矜持. 噙. 簰. 冉冉.. 瞩.目 肆虐.. 穿梭. 籼.米 衣钵. 夜不能寐.截.止 丰硕.2. 多音字:b ó停泊 shu ài 率先 挨家挨户āi p ō l ǜ 圆周率 ái 挨打 3、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风度翩翩.. 功.成名就 三、单元解读1、文体知识:新闻作为一种文体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
其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1)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
(2)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它侧重于“再现”,采用文学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2、知识掌握要点:(1)、掌握新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掌握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体会文中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一、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世界,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1. 季节变化春夏秋冬,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春天来临时,天气温暖,百花盛开,万物复苏;夏天到来时,炎热的阳光普照大地,农作物长势喜人;秋天到来时,天气渐凉,果蔬成熟,金黄的稻田铺满整个田野;冬天的风雪交加,生命进入冬眠。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系统中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农作物种植和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的管理者和改造者。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依赖自然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人类需要自然界提供食物、水源和资源等生存所需,同时,自然界也给予人类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和各种有益的生态系统服务。
2. 利用自然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活条件。
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活动都需要依赖自然资源。
然而,滥用自然资源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3. 保护自然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自然界正面临着水源污染、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诸多威胁。
为了保护自然,人类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推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物种多样性。
三、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人类与自然之间不仅存在依赖关系和利用关系,还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改变会对自然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由于人类的破坏活动,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环境保护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土地破坏等。
这些污染与破坏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线索:1.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为线索;2.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特征为线索;3.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每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副线都要围绕主线展开。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传记文体。
其主要特点有:内容真实可靠,不能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叙述为主,可以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华丽。
2.文章思想内容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务必崇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3.重点字词佃农(diàn)仪陇(lǒng)溺死(nì)私塾(shú)和蔼(ǎi)妯娌(zhóu lǐ)庚子(gēng)哭泣(qì)豪绅(shēn)衙门(yá)蛮横(hèng)慰勉(wèi miǎn)聊叙(liáo)不辍劳作(chuò)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1.文学常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归纳
本文档将对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知识点一:课文阅读
-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确保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
-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能够正确运用
-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知识点二:词语理解与运用
- 研究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组,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 通过词语的辨析练,提高对词汇的掌握程度
- 运用研究到的词语,进行语句的表达和写作练
知识点三:阅读理解与写作
- 运用阅读理解技巧,准确理解课文中的信息和观点
- 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准确、流畅、连贯的文章
- 进行写作练,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知识点四: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
- 了解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用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所起到的作用
-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五:篇章结构与写作组织
- 研究篇章结构的常用模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 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其组织方式和逻辑顺序
- 进行写作练,培养良好的篇章结构和写作组织能力
以上是对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继续学习相关教材和参加相关练习。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古代诗词和散文的学习。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将会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文学鉴赏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诗歌1.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唐诗以其优美的形式、深厚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名扬天下;宋词则以情感细腻、构思精巧和审美独特的特色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 诗歌鉴赏在诗歌鉴赏上,要注意审读诗歌的用词、节奏、语境等各个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与诗人的生平、文化背景等留意有关的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所读的诗歌。
3. 创作与对联诗歌创作是八年级的一个主要内容。
要在学习唐诗宋词和鉴赏的基础上,写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特色的佳作。
对联创作则更注重秀美和对仗度的表现,需要对语言有较高的把握和创新能力。
二、散文1. 全宋散文全宋散文是指由南宋至南宋末明初将近200年间,风行于中国文坛上的大量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以文笔华丽、注重修辞、涵盖广泛的特点著称。
其中,《唐宋八大家文选》是本单元的重点。
2. 散文鉴赏在散文鉴赏上,除要注重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外,还要留意文章的结构、修辞、风格等细节。
3. 作文八年级的散文创作更加灵活,可以有更多个性化的表现和创新。
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立意的清晰、结构的完整和行文的流畅。
三、总结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主要是关于古代诗词和全宋散文的学习和创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提供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培养其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为日后的文学鉴赏和写作打好了基础。
八上第二单元简介
一、单元目标
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名家传记,了解作者或传主的人生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 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 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4. 体会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对于文中精彩的词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赏析。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名家名作。
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生活的记忆”有关:或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
这些作品,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能学到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
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刻画人物、表达深情的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是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心,自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传记作品《居里夫人传》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居里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棚屋中提取镭的过程,令读者既感受到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艰辛,更为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坚守、乐观、淡泊的人格所感染,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肃然起敬,受到极大的激励。
通过阅读这些名家的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或者传主的人生经历,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性格,受到他们精神品质的感染和影响,并从中获取人生的营养,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本单元教学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具有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
比如,《藤野先生》所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情,《回忆我的母亲》主要写母亲勤劳的一生。
传记所记,首先应符合历史事实。
无论是自传还是他传,都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所谓“给史家做材料”。
事件典型,指并非将传主一生平铺直叙地记录下来,不是每件事情都有记录的价值,而是选取那些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事件进行记录。
而不管是回忆性散文,还是传记,要让人觉得真切、可信,并能打动人,必然也要注重艺术表现力,比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注重细节描写等。
本单元的课文以刻画人物为主,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富有特色的细微之处,进行细腻的描绘,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
这几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点。
鲁迅写藤野先生,是通过与之交往的几个典型事例,在事件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来突出人物品质。
《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主要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回忆来写母亲,不仅写了母亲在贫苦家境
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出母亲的伟大。
在事例的具体叙述中,又穿插着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的情感更加充实,饱满。
《列夫·托尔斯泰》的突出特点在于外貌的描绘。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段极力凸显托翁外貌上的平庸甚至“粗劣”,到后半段,则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
这样的层层蓄势,反转形成的巨大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
《美丽的颜色》中,作者则是将叙述与引用结合起来。
在客观而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中,穿插着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语材料,补充了历史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感人。
几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也各不相同。
比如,鲁迅的语言,具有敏锐、犀利,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的特点。
《藤野先生》中有不少语句运用了反语,呈现出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
《回忆我的母亲》文字朴实无华,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也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而是在平静的回忆中,蕴含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读者能享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茨威格的语言气势非凡,诸多奇妙的比喻、夸张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伴随着作者淋漓的铺陈、精辟的评述,托尔斯泰的“肖像”异常鲜明、清晰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即使是初识托翁的读者,仅凭这一篇文字,依然能感受到其由外貌到内在灵魂的独特魅力。
《美丽的颜色》则呈现出另外一种语言风格。
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她自己无比敬仰、爱戴的母亲。
这使得全文在平实客观的记述中,洋溢着一份诗意的、温情的色彩,即使是表现条件的简陋、研究的艰辛,也丝毫不让人感觉凝重。
许多语句富有意蕴,颇耐咀嚼、回味。
教学本单元,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
本单元写作指导部分的内容,便对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做了提示。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梳理传记的基本文体特点:讲求真实;记录典型的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填补事实的空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等。
这些正是学写传记的基本要求。
学生有了阅读中的真切体会,教师再在选材、组织、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恰当的点拨、提示,这些要求也就不难把握了。
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在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时,教师要适时补充《〈呐喊〉自序》等资料,以加深学生对鲁迅思想轨迹形成的理解。
再如,托尔斯泰的思想非常深奥。
虽然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学生也能略加领会,但若不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及主要的思想主张,对于作者的一些描述和评价性的语句,必然不能真正理解。
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尤其是其思想的转变。
有了这些背景性的知识做铺垫,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就可迎刃而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资料的引入,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拓展性研究,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文,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比如,学完鲁迅的《藤野先生》,可以布置阅读《〈呐喊〉自序》及其他篇目。
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可以比较阅读同题文章,比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等。
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可以阅读《三作家》中有关托尔斯泰的其他章节,也可以阅读其他作家撰写的托尔斯泰传记,感受不同作家笔下托尔斯泰的异同,丰富并加深对托尔斯泰的认识。
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作品也很多,可以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全本,也可以阅读居里夫人的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