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长江沿岸地带教学设计(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4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确认本区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本区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3)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获悉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位置特点,总结自然条件优越性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及综合分析等地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难点
(1)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3.教学方法
图文合一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7.2长江沿岸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4、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5.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填图、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沿海经济带,一条就是长江沿岸地带。
本节将给我们全面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相关情况。
二、看A图,结合课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的位置。
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三、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
1、看图,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纬度。
〔30℃N〕2、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
〔东临东海,沿长江向西纵深发展〕3、说说长江流域的海陆位置和纬度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明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D,以重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4、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并在空白图上填出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并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来。
四、理解、掌握“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1、理解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1〕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的美丽。
〔在图上填出来3〕湖广熟,天下足:湖,洞庭湖,湖北、湖南。
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2.通过对长江沿岸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它们之间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2.正确认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异和协作方法、途径。
教学难点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挂图;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资料:长江上的主要城市介绍(学生课下准备);课件:介绍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经济的发展;课件:长江沿江工业基地介绍等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的纽带和发射作用的知识,认识到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在长江河流沿江地区,许多城市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河流,例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与长江的关系密切。
今天,我们就要讨论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问题。
教师:我们都知道在长江的沿江地带,从上游到下游的大城市依次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那么,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如何依托长江的?其他沿江地带的城市分布情况与这四个城市的关系又怎样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图,按小组分别研究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四个城市在长江中的分布情况,讨论这些城市的分布与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周围地区的其他哪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每组同学可以指派代表到讲台来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几个人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力。
4. 增强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5. 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开发与保护。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城市和地区为例,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分析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长江沿江地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企业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等。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分布等。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2.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法教学。
3. 准备讨论题,用于小组讨论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第一课时“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工业1.判断对错:长江沿岸地带东起上海,西至成都,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型地带。
()2.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古就是______和________产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基地,是全国农村__________水平最高的地区。
3.__________是长江上游地区中发展农业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4.长江水道把长江沿岸地带与__________连为一体,为该地带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______。
长江干流东西绵延,支流多______分布,为该地带内部资源的______和产品的______提供了方便和廉价的运输。
5.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工业基地。
这里特有的位置、人才、信息等优势,使得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______农业发展迅速。
中部和西部应发挥______和______优势,特别是______优势,重点发展重工业。
答案:1.×2.稻谷淡水鱼商品农业经济发展3.四川盆地4.沿海地区水运南北调配输出5.综合性信息技术创汇资源能源水能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发展有哪些优越条件?(1)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气候适宜。
(2)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湖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发达。
(3)主要实行一年两熟耕作制,兼有南、北方的特点。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为主,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棉花产区。
(4)淡水渔业和养殖业发达,盛产鱼、莲、藕、菱,长江三峡是很多淡水鱼类洄游产卵的场所,每年有大量的水产品和鱼苗远销全国,成为我国养殖淡水鱼类的重要区域。
【例1】说起湘鄂西苏区的洪湖,人们就会想起《洪湖赤卫队》那部老电影,有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老歌:“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你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地理初一中图版7.2 长江沿岸地带导教案制作人:贺丽芬申查人:郑海燕使用时间:复习回首:1、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特点的自然环境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的农业特点。
检查预习:1、长江沿岸地带的范围。
2、剖析长江沿岸地带的天气特点。
3、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
4、长江流域的“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分别指哪儿?当堂检测:1、以下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地形区是〔〕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四川盆地2、以下对于长江沿岸地带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紧邻长江沿岸地带B.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长江沿岸地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域共同组成了一个“T” 字形地带D.上海地处我国沿海与沿江“T”字形地带的交错联合部, 拥有强盛的齐集和辐射作用3、长江的支流,由西向东摆列正确的选项是〔〕A. 金沙江、岷江、雅砻江、汉江B.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C.赣江、湘江、乌江、雅砻江D.岷江、湘江、嘉陵江、赣江4、看书,认识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优胜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物产,达成下表。
5. 长江沿岸的特大城市自上游至下游挨次是〔〕天气特点地形特点主要农作物美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A.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B. 重庆、宜昌、南京、上海C.武汉、九江、南京、上海D.攀枝花、武汉、九江、上海长江沿岸地带导教案第二课时制作人:贺丽芬申查人:郑海燕使用时间:复习回首:1、长江沿岸地带的范围。
2、剖析长江沿岸地带的天气特点。
3、长江流域的“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分别指哪儿?检查预习:1、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矿产资源的散布。
2、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
3、长江沿岸地带工业发展的条件。
4、上海发展经济的有益条件和不利条件。
5、上海优先发展的家产。
当堂检测:1、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以下工业中心与其主要的工业部门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 上海 ----电力B.攀枝花----造船C.六盘水----煤炭D.宜昌----钢铁2、并不是由长江上游地段毁林开荒、斜坡垦殖等现象而造成的生态问题有〔〕A. 上游土壤退化,土壤肥力降落B. 流域内的水库淤积、发电、浇灌和防洪效益减弱C.河流淤塞,通航能力下D. 下游地段的台风、沿海地带的酸雨常常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3、长江中游地带的钢铁工业基地是以〔〕A. 武汉为中心B. 马鞍山为中心C. 重庆为中心D.攀枝花为中心4、长江沿岸城市得以成立和不停发展的生命线是〔〕A. 长江B. 优胜的地点C. 悠长的历史D.发达的经济5、长江地带是我国高度发达的〔〕A. 重工业地带B. 综合性工业地带C.轻工业地带D. 能源工业地带6、长江沿江地带自西向东穿过的地形区是〔〕①云贵高原②华北平原③四川盆地④长江中下游平原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 ②③④7、相关长江沿岸地带生态环境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上游毁林开荒,致使水土流失严重B. 中游工业发达,污染严重C.下游是水旱灾祸最集中、最严重、最屡次的地域D.长江沿岸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第二课时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上海1.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________工业城市。
地处我国______和________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地带所构成的“T”字型总体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具有强大的______和______作用。
2.判断对错:上海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是资源和能源不足。
()3.上海正在加快构筑新型__________,发展六大支柱性产业:优先发展__________,以此带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
答案:1.综合性沿海沿江聚集辐射2.√3.产业体系信息产业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的形成条件是什么?(1)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长江入海处,京沪、沪杭铁路干线及沪宁、沪杭等高速公路在此交会,是海陆交通和长江航运的枢纽,且连着宽广的腹地。
长江流域广大的地区,大多以上海港作为出入海洋的门户。
所以,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腹地,使得上海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世界著名的大港。
(2)上海还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之一,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已经开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从经济实力、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3)上海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性人才密集,能为国内外市场提供许多高级、精密、尖端的产品。
宽广的腹地、便利的交通,便于高新技术产业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例题】关于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优越的位置B.丰富的资源C.便利的交通D.广阔的腹地解析:上海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腹地,使其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但是上海缺乏煤、铁、石油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和能源比较贫乏,是上海发展的不利条件。
第七章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4.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5.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考资源&网2.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填图、阅读、讨论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沿海经济带,一条就是长江沿岸地带。
中考资+源网本节将给我们全面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相关情况。
二.看A图,结合课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的位置。
中考资#源网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三.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
1.看图,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纬度。
(30℃N)2.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
(东临东海,沿长江向西纵深发展)3.说说长江流域的海陆位置和纬度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明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D,以重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4.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并在空白图上填出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并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来。
四.理解、掌握“鱼米之乡”和“ 天府之国”1.理解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1)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的美丽。
初一下期地理教案初一下期地理教案1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
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
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
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
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
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
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
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
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课程名称:长江沿岸地带-沿江地带的城市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点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沿江地带的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
培养学生对长江经济带的认识和地理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和图片。
班级白板或幻灯片,用于演示课程内容。
有关长江沿岸城市的地理信息和经济数据。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指出长江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沿岸地带的城市如此重要?
长江沿岸地带的特点(10分钟):
介绍中国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点,包括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的地区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资源。
解释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强调它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沿江地带的重要城市(25分钟):
逐一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一些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展示这些城市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地理特点和经济特色。
强调这些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作用,包括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
讨论与互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岸城市的发展与挑战,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长江沿岸地带的重要性以及沿江地带的一些关键城市。
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长江沿岸城市,进一步研究该城市的发展和特点,并在下节课分享。
拓展:
如果有更多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其他长江沿岸城市,并组织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第七章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教学设计(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
4.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
5.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所指,理解它们为什么有了这样的称呼。
2.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地理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填出
3.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城市以及各自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上海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地带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沿海经济带,一条就是长江沿岸地带。
本节将给我们全面介绍长江沿岸地带的相关情况。
二.看A图,结合课文,了解长江沿岸地带的位置。
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三.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知识。
1.看图,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纬度。
(30℃N)
2.说出长江沿岸地带的海陆位置。
(东临东海,沿长江向西纵深发展)3.说说长江流域的海陆位置和纬度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明确: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图D,以重庆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4.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并在空白图上填出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
5.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并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来。
四.理解、掌握“鱼米之乡”和“ 天府之国”
1.理解有关长江沿岸地带的美誉
1)黄金水道:长江的航运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的美丽。
(在图上填出来)3)湖广熟,天下足:湖,洞庭湖,湖北、湖南。
(在图上填出来)4)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图上填出来)5)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在图上填出来)2.看书,了解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物产,完成下表。
3.结合图F、G、H,了解长江沿岸地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上表的制作
2.预习下节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长江沿岸地带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上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地图上找出长江沿岸经济带,说说其起点和终点,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二.看图I,找出主要矿产和能源,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特点和差异,然后填写下表。
1.通过填表,进行比较,说说你对长江沿岸地带内部不同地区经济特征的理解。
明确: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城市密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这里特有的位置、人才、信息等优势,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几产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迅速。
中部和西部应发挥资源和能源优势,特别是水能优势,重点发展离矿区近,用水量大,运量大和耗能高的重工业。
2.说说长江在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长江水道不长江沿岸地带与沿海地区连为一体,为该地区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水运。
长江干流东西绵延,支流多南北分布,为该地区内部物资的调配和产品的输出提供了方便和廉价的运输。
3.看图J、K,掌握长江沿岸地带的主要工业城市几及工业特点。
三.看图M,结合P105讨论:
1.说出上海经济发展的优势。
明确:
1)地理位置优越:长江沿岸地带和东部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世界第三大港。
2)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
3)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好。
4)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雄厚。
2.看图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明确:矿产资源、能源不足,地价高。
3.看图N、O,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
4.看图L,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说说这种变化的意义。
明确: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上海的经济发展迅速。
四.阅读:浦东——国家级开发区,了解浦东的发展情况,记住以下内容。
1.长江沿岸地带的龙头
2.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3.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
五.总结本节知识,布置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