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03 KB
- 文档页数:1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常规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做血,尿常规化验,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血糖及血电解质。
2、向病人做好术前卫生宣教,嘱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
3、术前一日行手术野备皮(右上肢、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根据需要做抗生素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术前应召药。
4、手术当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正常服药.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并根据需要补液。
二、术后护理
1、病人返室后测量血压,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密切观察心率、律的变化。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观察有无胸痛或憋气等不适。
2、应用股动脉时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足温情况,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皮温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造成下肢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3、嘱病人多饮水,按需予以静脉补液。
术后6小时内总入量应达到1500毫升,尿量达1000~1500毫升。
排尿困难者必要时予以导尿。
4、患者卧床24小时,病人卧床期间应做好生活护理,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
5、如伤口局部沙袋压迫,动脉穿刺伤口压迫1小时,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
定时检查穿刺部位伤口情况。
6、根据需要遵医嘱予抗菌素预防感染。
7、抗凝治疗者给予皮下注射时,注射部位应于腹部脐下偏左或右,注射后嘱病人稍用力压住针眼5-10分钟,不得揉动。
8、术后给予半流食、易消化食物.少食用奶制品以免引起腹胀。
9、病人卧床期间应注意保暖及卧位舒适,做好生活护理。
10、术后24小时拆除压迫止血器,确定无出血、溶血等情况时,病人方可下床活动。
介入治疗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解除顾虑,使患者配合治疗。
2.协助医生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化验及治疗,注意血压、白细胞、血常规、肝肾
功能,有无其他部位转移,并戒烟戒酒,询问造影剂过敏史。
3.手术前一日护理
(1)做好病人全身清洁及手术区备皮。
(2)根据麻醉方式执行相应护理常规。
(3)其他遵嘱执行。
4.手术日晨护理
(1)测T、P、R、BP,检查备皮区,注意有无不宜手术的情况,如月经来潮,感冒等。
(2)嘱咐病人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取下假牙发卡等。
(3)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药物、盐袋等。
(4)准备好床单位、监护仪等物品。
(二)术后护理
1.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协助将病人搬运至病床上,观察穿刺点,防止出血和血
肿形成。
测量T、P、R、BP,了解麻醉及手术情况。
2.病人取平卧位,穿刺部位压迫3h ,注意压迫不宜过紧,防止血栓形成;术后8h
可以翻身,注意患肢不能屈髋;患肢制动24h,注意观察患肢温度及足背动脉搏
动情况;术后24h可下床稍活动。
3.严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
4.必要时遵医嘱给镇静剂。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后注意保持大便通畅,3日无大便应报告医生,及
时给予处理。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医护人员在病房中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和照顾。
这些常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下面是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详细内容。
1. 环境卫生:- 病房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确保病房内的床铺、家具和设备的清洁和整齐。
- 定期清洗病人使用的床单、被子和毛巾等物品。
2. 患者的个人卫生:- 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洗漱、刷牙和洗澡等个人卫生活动。
- 按照医嘱更换患者的尿布或便盆,保持患者的排泄物清洁和干燥。
- 帮助患者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保持患者的衣物干燥和整洁。
3. 饮食和营养:- 根据患者的饮食要求和医嘱,提供适合患者的饮食。
- 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记录患者的进食量和饮水量。
- 协助患者进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4. 患者的体位和活动:- 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等。
- 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下床活动等。
- 定期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液循环问题。
5. 疼痛管理:-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记录疼痛评分。
- 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如镇痛剂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 提供舒适的环境,如调节病房温度、减少噪音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6.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 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呼吸状况、饮食摄入和排泄情况等。
- 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预防感染:- 按照手卫生的要求,洗手或使用消毒剂,减少传播病菌的风险。
- 确保患者和访客正确佩戴口罩,控制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 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内的常用物品和设备,如床桌、椅子、电话等。
8. 心理支持:-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注。
-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 协助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
以上是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详细内容。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
病房护理常规包括患者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医嘱执行、药物管理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病房护理常规的具体内容。
一、患者生活护理:1. 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记录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 协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包括洗漱、更换衣物、翻身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
3. 提供饮食护理,根据医嘱提供合理的饮食,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
4. 协助患者进行大小便护理,保持患者排泄通畅,及时更换尿布等护理用品。
5. 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二、病情观察:1. 定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皮肤颜色、瞳孔大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
3. 监测患者的尿量、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尿潴留、便秘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观察患者的体位、活动情况,防止压疮、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5. 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排尿排便情况、体温变化等,及时发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征变化。
三、医嘱执行:1. 根据医生的医嘱,按时给予患者药物,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2. 定期更换患者的输液、导尿管等医疗器械,保持器械的清洁和畅通。
3. 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如换药、拔管等,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4.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各种治疗,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5.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药物管理:1. 负责医院内药物的采购、储存和配发工作,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2. 根据医生的医嘱,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按时给予患者,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3. 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1、协助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2、合理制订宣教计划。
术前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方法、目的、特点。
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
3、术后责任护士应协助患者上床,取平卧位,注意保暖,询问有无不适。
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按医嘱给予抗炎、水化、支持输液治疗。
按化疗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4、嘱患者术侧下肢制动24小时,注意观察患者股动脉穿刺处有无
渗血,沙袋压迫位置是否准确。
术肢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凝血异常者应适当延长加压包扎及制动的时间,拆除绷带时动
作要轻柔,以免损伤皮肤,并用汽油将胶布印迹擦净,常规消毒穿
刺点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穿刺部位要连续换药3天,
5、指导患者取舒适卧位,注意患肢腹股沟部位不弯曲,另侧肢体可轻度活动;全身放松,不要过于紧张。
6、术后水化处理治疗期间应作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并嘱多饮水。
7、术后可进半流质或流食,宜清淡且营养丰富,主张少量多餐。
8、如发生尿潴留,协助患者尽量自行排尿,必要时导尿。
9、做好疼痛的护理
10、对于肝脏巨大占位者,术后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破裂出血。
11、高热时,做好降温处理,避免发生虚脱。
12、针对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如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呃逆、骨髓抑制等。
13、患者术后十分痛苦,责任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到舒适。
I4、出院指导:讲解出院带药的目的、用法。
告之复查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一般1周复查1次,如有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3周后复查CT、B超。
介入手术护理管理细则一、介入手术术前护理1术前心理护理入院后帮助患者转换角色,熟悉住院环境,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介绍拟行检查和治疗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反应,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要让家属了解检查的经过及经济费用,以得到家属的支持。
2术前训练与指导患者护理指导患者术中配合,拟行脑血管检查时应告知患者,当造影时头部要制动,头部会有发热的症状,不要咽口水、做吞咽动作,这是造影剂的正常发热反应。
拟行腹部造影时,要训练患者屏气呼吸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好让患者有所心理准备,配合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
3术前准备收集患者的资料,掌握患者的全面情况,评估患者现状,如了解患者入院诊断、简要病史、拟行的检查和治疗、相关的检查结果、心理状况。
术前禁食、水4 h,体质差的患者可给静脉输液,术前遵医嘱用镇静止吐药物,术区备皮,手术时间过长或盆腔部位手术,应给患者留置尿管。
二、介入手术术中、术后护理1、患者进入介入室,向其简单介绍室内情况和大致手术过程及时间,告知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协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开放静脉通道并行心电监测。
介入治疗是在患者完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术中应注意患者的情绪,不断与患者交流,以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配合介入治疗。
2、在造影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及有无造影剂过敏反应,如有异常,可静脉注射或动脉鞘管内注入地塞米松5~10 mg。
推注造影剂前,向患者解释造影剂对肢体血管壁有一定的刺激,造影时可能出现疼痛,嘱咐患者切勿移动肢体,以减少活动伪影,确保影像清晰。
3、按照医生的操作要求,迅速准确地执行医嘱,做好各种应急抢救准备工作,将除颤器、临时起搏器、急救药物器材安放在固定的位置,吸氧装置、吸引器及气管插管设备都处于应急状态备用,做到抢救分秒必争,病情观察准确、处置合理,手术开始后定时巡视患者,解答患者提出的提问,关心病人的需求,让其感觉舒适,询问患者自我感觉,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患者进行必要适度的交谈,消除紧张心理,使患者顺利地配合治疗。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基本护理、病情观察、医嘱执行、病房环境管理等。
在病房护理常规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1. 病人基本护理:- 协助病人进行个人卫生,包括洗脸、洗澡、刷牙等。
- 帮助病人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床铺整洁干净。
- 定期翻身,防止病人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预防压疮的发生。
- 监测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给予病人适当的营养支持,根据医嘱进行饮食管理。
2.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如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疼痛加重等。
- 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意识清晰度、情绪波动等。
- 检查病人的伤口、引流管等,观察有无感染迹象。
- 定期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相应的止痛措施。
3. 医嘱执行:- 按照医嘱给予病人药物,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以调整药物剂量。
- 定时给予病人输液,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器的使用。
- 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如拍片、抽血、换药等。
4. 病房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 定期消毒病房内的器械和设备,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 确保病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 协助病人的家属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病房护理常规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为每位病人提供安全、舒适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其康复和健康。
介入治疗护理常规一、专科评估1、术前评估①心理评估对介入手术知识缺乏的患者及其家属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应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做好解释工作,减轻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②术前准备告知患者术前需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确定检查结果符合手术标准后,方可制定制定治疗计划。
告知患者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咳嗽、咳痰及大小便.2、术后评估①手术的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②一般评估:生命体征、氧饱和度、静脉穿刺情况③特殊评估: 伤口敷料有无出血,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④重点评估:疼痛、双肺呼吸音、皮肤完整性⑤营养状况:进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⑥心理情况:有无焦虑、是否知晓病情、疾病的接受程度。
⑦用药情况:一般药物及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二、术前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的方法,如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术、支气管动脉灌注术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具体方法、过程及术中需注意的问题,说明介入治疗的效果,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术前夜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①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的方法,患者在CT引导下,常规消毒一侧腹股沟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经皮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沿动脉向心方向插入达同侧支气管动脉时,注人造影剂2—3ml,经屏幕观察造影剂流向靶血管时,即为满意。
②支气管动脉灌注的方法。
将准备好的抗癌药物,一般为2-3种,分别溶人40—lOOml等渗盐水中,用注射器抽吸后,逐一用手法经导管注入支气管动脉,所有药物可在15-30min注完。
③支气管动脉栓塞的方法。
在灌注术后,若肿瘤血管较丰富,导管进入供血动脉较深,该动脉与脊髓动脉无关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时,可在灌注后,再注入栓塞剂。
三、术后护理:①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以后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1次,观察足背动脉情况,连续6次正常者可改每4h l次。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在医院病房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日常护理中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和照顾。
本文将就介入病房护理常规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期监测生命体征1.1 定期测量体温:体温是反映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护士应该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2 监测血压和脉搏:血压和脉搏是评估患者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护士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情况。
1.3 观察呼吸情况: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床单被罩是患者与外界接触的最直接部分,护士应当经常更换床单被罩,保持环境清洁。
2.2 定期清洁病房空气:病房空气的清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护士应当定期清洁病房空气,确保患者呼吸的是清洁空气。
2.3 注意病房卫生:病房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护士应当注意病房的卫生,保持病房环境整洁。
三、定期更换留置导尿管3.1 定期更换导尿管:留置导尿管是患者的生命通道,护士应当定期更换导尿管,防止导尿管感染。
3.2 观察尿液情况: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及时发现尿液异常,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3 避免导尿管移位:导尿管的移位可能导致尿液外溢和感染,护士应当避免导尿管的移位,确保导尿管的正常使用。
四、定期翻身和按摩4.1 定期翻身: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压疮,护士应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减轻身体压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4.2 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护士应当定期为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
4.3 观察皮肤情况: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及时发现皮肤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定期喂食和观察饮食情况5.1 定时喂食:患者的饮食是康复的重要保障,护士应当定时喂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5.2 观察饮食情况: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喜好,确保患者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腹部血管造影术护理要点
观察要点
1. 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2. 观察原发病症状有无加重及是否有新发症状出现。
3. 术侧肢体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 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皮下血肿。
护理措施
术前
1. 给患者讲解介入手术的目的、操作过程、优点等。
2. 遵医嘱完成相关的检查。
3. 手术区域备皮,据医嘱备药。
4. 测双下肢足背动脉(或上肢桡动脉)搏动,并用记号笔做好标记。
5. 遵医嘱术前30min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必要时建立静脉通路(建议在左手)。
6. 入导管室前测随机指尖血糖。
7. 术前禁食水4h,暂停降糖药物(尤其时二甲双胍),抗凝药物用少量水服用。
术后
1. 穿刺点压迫器压迫4-6h,纱布加压包扎24小时。
2. 监测血压及末梢血运:回室后即刻、每间隔15min共测8次,以后q1h监测至满24h。
3. 返室时测随机指尖血糖。
4. 协助患者床上所需,尿潴留者给予导尿,定时翻身。
5. 术后饮水1000ml,记录3次尿量。
健康教育
1. 患肢制动24h,髂关节(腕关节)处于伸直位。
2. 指导床上进食及大小便,饮水至少1000ml。
造影结果有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要做好预防出血的宣教(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及用力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