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24
一、名词解释1、侵蚀基准面:通常把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2、河漫滩:是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3、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4、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5、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6、冰川:冰川冰在其本身的压力作用下能够沿山谷及斜坡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7、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8、地下冰:冻土含有的冰,称为地下冰。
9、热融作用:由于受气候转暖或人为地砍伐森林和兴建工程建筑等因素的影响,使多年冻土的热量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冻土层上部局部融化,并使上覆盖层自行下沉,这种过程称为热融作用。
10、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11、湖泊: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沼泽:是地表过度潮湿,其上生长有湿生植被,有时还有泥炭积累的地段。
13、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14、节理:是指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裂开的面称为节理面。
15、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二、填空1、地表流水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片状流水、沟谷流水与河流。
2、流水的搬运作用,包括对碎屑物的推移、跃移、悬移与化学溶解。
3、沟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经过细沟、切沟、冲沟与坳沟。
4、根据泥石流中的物质组成与流态,可将泥石流分为粘性与稀性泥石流。
5、从横剖面上看,河谷主要由谷底与谷坡两部分组成。
6、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
7、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三类岩石。
地壳结构主要特点是什么?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根据地壳组成物质的差异,将地壳分为两层;1、花岗岩质层花岗岩质层在地壳上部呈不连续分布,厚度0-22km,其在陆地上较厚,在海洋较薄或缺失;化学成分以硅、铝为主,故称硅铝层;密度较小,压力小,放射性高。
2、玄武岩质层玄武岩质层是花岗岩质层下面连续分布的一层,以莫霍面为下限,深达20-80km,各地不等,平均深33km。
化学成分除硅、铝外,铁、镁相对增多,故称硅镁层;密度大,压力大,温度大。
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陆壳)、大洋型地壳(洋壳)陆壳:双层结构;地面起伏越大(高山、高原),地壳厚,莫霍面下凹洋壳:单层结构,地壳薄,莫霍面上凸简述鲍温反应系列,说明该反应系列矿物共生组合规律。
1922年美国鲍温在实验室观察相当玄武岩熔浆的冷却结晶过程并结合野外观察,得出玄武岩岩浆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石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
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顺序结晶;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
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提供了掌握火成岩分类的简易方法。
纵列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矿物大体是同时结晶,按共生规律组成一定类型的岩石;在纵列方向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机会越少。
绪论1、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对象:地球内容:①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②研究岩石圈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构造和发展规律;③研究岩石圈的发展历史及地球上的气候、生物演化规律;④地质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应用。
2、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P8第一章1、名词解释: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起伏相差很大,加上各地区的岩石种类和结构不一样,常导致实测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地热增温率:通常把每向下加深100m温度增高的数值,叫做地热增温率。
地热异常区:如果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则这一地区就叫地热异常区。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
磁倾角:在磁极区,磁针直立(与水平面成90°),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磁倾角。
剩余磁性:岩石在形成过程中获得的磁性叫剩余磁性。
2、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何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掩饰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1、名词解释:矿物:(狭义)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类质同像:矿物的相当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占据而保持晶体结构不变的现象。
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绪论地质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及演化历史的科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地貌形成演变特征和地貌组合特征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岩石在外力剥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构造地貌学: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农业资源:一般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农用地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及可提供植物养分的矿物资源地球基本知识重力: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对流层:大气圈的最下层,密度最大,平均厚度10~12km,赤道地区约为16~18km,两极地区约为7~9km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率发生急剧变化的面)古登堡面: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软流层:上地幔的中部(约在50~250km处),存在一个塑性层,叫~。
软流层物质可缓慢流动,岩浆主要发源于此层中,一般认为地壳运功与此层有关。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克拉克值:国际上决定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百分比,称为~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地质营力: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叫~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经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产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空间格子构造: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上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空间格子就是表示这种重复规律的几何图形结晶质:组成它们物质的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序的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有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称类质同象(或称同晶置换)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双晶:同种物质的晶体成有规划的连生。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化学组成: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3、矿物的理化性质(1)颜色:自色,他色,假色(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3)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4)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5)解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6)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石、自然界中大部分岩石是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4、常见矿物:绿帘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蒙脱石,水云母,高岭石,正长石,钾微斜长石,透长石,斜长石,沸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膏,石英,钾盐,雄黄,雌黄, 第三章 岩石 一、岩浆岩 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2、主要矿物:是指岩石中含量多并决定岩石大类和命名的矿物,其含量一般大于10%。
3、次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少,对于划分岩石大类并不起作用。
一般含量5%--10%,但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岩石种属的依据。
4、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的出来的岩石特征。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大纲绪论1、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貌学2、地球一同于其它自然物体的特殊性表现有哪些?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4、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5、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6、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7、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1 章地球基本知识1、名词解释:重力异常、地热增温率、地热异常、磁偏角、磁倾角、剩余磁性、地壳、地幔、克拉克值、地质作用、地质营力。
2、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地貌的形态有哪些?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4、何谓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5、地球的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加大减小)。
6、重力实测值(大小)于理论值,表明地下有(金属矿产天燃气)。
7、从物质组成来看,地壳分为两层:、8、(上下)地幔(中部下部)的塑性层,称为软流层。
9、软流层以上,包括以及,称为岩石圈。
10、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11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所引起的。
12、地热异常指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
13、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构造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构造的地核、地幔和地壳。
15、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屯堡面之间为地幔。
16、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
17、外营力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18、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19、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20、各种地质现象,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都发生在地壳。
21、海平面以下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临近大陆的海水下的宽广平台为大陆架,它以下较陡的斜坡叫大陆坡,再往下的缓缓倾斜地带为大陆基,再往外延伸便是宽广的大洋盆地。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许多科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探索和了解地球构造过程的科学和研究手段。
它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地质地貌的演化、发育及其影响的分析,特别是局部的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学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演化与变化。
地质地貌学研究的内容一般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指的是探讨整个地球上大自然界的景观构造与结构,即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和构成要素,包括构成地质地貌外貌的地形和地貌特征、景观类型、分布状况、演变历史、形成机制、形成条件等。
微观层面则关注于地表特征的尺度、结构和动力的演变,例如碎屑层、滑动层、填充层等。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涉及多个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土木工程和农业等学科。
其研究内容及方法还有广泛的应用,既涉及矿物学、岩石学、化学、物理学,也涉及遥感学、图形学和计算机技术等。
因此,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为多学科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思想是基于地质地貌学的多学科理论。
地质学的大量调查、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是复杂的,主要涉及到地质演化和地貌变化的多种因素,包括物质条件、能量条件、生物条件、成因条件和解释条件等。
因此,地质地貌学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地质地貌外貌的演化过程,而且要分析、探究和解释这种过程所影响的特定参数。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地质演化和地貌变化的重要科学知识,还为其他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同时,地质地貌学也为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如规划城市环境建设、建立工程的基础及其他有关的工作等。
此外,地质地貌学还与环境保护、地理景观保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学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地质地貌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和研究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从而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为人类开发和发展地球构造提供重要参考。
地质地貌学是一种研究和教育的科学,它不仅研究地质地貌演变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起到科学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以及科学文化普及的作用。
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串讲地貌学知识点串讲一、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3.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如何?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历史的角度看,二者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种发展起来的,属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3)由于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都具有多种理论和应用实际价值。
4.第四纪分为四个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中文和代号):、、、和。
5.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6.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主要有、、三类。
7.地貌形态:8.地貌形态测量指标:地貌形态测量是用数值表示地貌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
主要形态测量指标有、、。
9.形成地貌的内、外地质营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影响?10.巨型地貌(一级地貌)包括即地球上的和;大型地貌(二级地貌)包括和;中型地貌是大型地貌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及。
11.准平原:在山峦起伏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平缓的平原。
12.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
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不断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有时上覆一层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4.地文期:区域地貌的发育分期,亦即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15.风化作用:16.风化作用按性质分为、和三种类型。
17.根据风化作用进行的强弱和性质风化分为四个阶段:、、、。
18.残积物:19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20.残积物的岩性由、及组成。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质和地貌特征的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地质地貌学的文章:地质地貌学: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地质地貌学是一门跨越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基本概念地质地貌学中的“地质”指的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而“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因此,地质地貌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尺度,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多个领域。
二、研究内容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形态与分类:研究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分类和形成机制,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岸等。
岩石圈与构造地貌: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运动,以及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气候地貌:研究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地表过程的作用。
3、水文地貌:研究地表水的运动、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水文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4、土壤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实验分析、遥感技术应用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地质地貌数据,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
1、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获取第一手的地质地貌数据,如地形测量、岩石类型鉴别、土壤剖面观察等。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表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地质和土壤样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可以分析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通过土壤理化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
地质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3.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分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替代,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如温度、压力、介质性质等),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形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都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5.波痕: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由于受风力或水力的波浪作用,而在沉积层面上遗留下来的波浪的痕迹。
6.风化壳:从整个岩石圈来看,上层部分都是风化残余物(包括就地堆积的与经过搬运的),它们构成一层薄薄的外壳叫做风化壳。
7.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及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移动的现象。
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9.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来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0.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1.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12.解理:矿物受打击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13.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移和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4.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15.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16.风化作用:地壳岩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7.崩塌: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称为崩塌。
18.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质地貌学绪论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2.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5.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6.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7.地貌形成答案原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质构造[顺构造、逆构造](3)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8.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1)内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4)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3.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
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
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4.地壳分两层:上层为硅铝层(花岗岩层)只有大陆有,大洋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大陆大洋都有第二章矿物1.多数矿物是化合物、晶质体、固体2.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3.同质异(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第一章矿物一、名词解释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⑤.含氧盐: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b.含水硅酸盐(粘土矿物):水同[SiO4]4-矿物联合派生,如高岭石Al4[Si4O10](OH)8c.硫酸盐:元素同SO42-结合,如石膏CaSO4‘2H2Od.碳酸盐:元素同CO32-结合,如方解石CaCO3e.磷酸盐:元素同PO43-结合,如磷灰石Ca[PO4]3(F,Cl,OH)第二章岩石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包括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部分(包括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包括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沉积岩:地表或结晶地表的原有岩石,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生物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使松散沉积物的含水量减少,体积缩小,并转变的较为致密的这种作用,叫做压固作用。
胶结作用:在碎屑物质成绩的同时或生成之后,荣誉水中的物质或由水带来的物质充填在沉积物的空隙之中,将松散的碎屑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
重结晶作用:沉积物的矿物成分借溶解、局部溶解和固体扩散作用,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二、简答题:1.岩浆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试述各类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及代表性岩石的特点,并能鉴别他们(如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按SiO4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性岩类。
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产状将每类岩石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第三章地质年代1.地层:具有一定年代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
2.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件发生的时代。
3.地层层序律:一般在没遭受过剧烈构造变动的地区,在底层没有发倒转或逆掩断层的情况下,地层保持着正常的顺序即“底老上新”4.生物层序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的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相距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分。
5.标准化石:在化石中把生存延续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的种类6.地质年代表:按年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系统编年7.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①地层层序律②生物层序律:标准化石法,生物群落组合分析法,孢粉分析法③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是岩石的岩性,岩相,层序等特征④切割律⑤地层的接触关系第四章构造运动和地址构造1. 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岩体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2.古构造运动:把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3.新构造运动:把发生于新第三纪到现在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4.岩相: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生成环境的岩石的各种性质5.地质构造: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或变位的形迹6.岩层:原始沉积物,特别是海洋中的沉积物多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层状堆积物,按沉积顺序先沉积在下面,后沉积在上面,这些一层层叠置起来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坚硬的层状岩石7.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8.走向:岩石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9.倾向:岩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即为倾向10.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角11.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12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两侧岩块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13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做断层14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的断层15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16大地构造:是指大范围以至全球范围内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及它所导致的地壳构造或形态17褶曲的类型:1.根据轴面产状划分: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2.根据横剖面的形态特点划分:扇形褶曲,箱形褶曲,单斜3.根据枢纽的产状划分:水平褶曲,傾伏褶曲4.根据长宽的比率划分:线状褶曲,短轴褶曲,穹与盆,复背斜与复向斜18.断层的基本类型: 1.按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2.根据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按断层走向与被断层走向的几何关系分为:走向断层斜向断层侧向断层顺向断层第五章风化作用一、名词解释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一些列的崩解和分解。
物理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机械的化学的破坏作用。
风化壳:风化的产物称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编程圆形或椭球形。
二、简答试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式和结果①物理风化作用:受地表温度影响作用方式:a.矿物的差异性胀缩b.冰劈作用c.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d.层裂或卸荷作用结果:使岩石碎屑及少数矿物碎屑产生②化学风化作用:受H2O、O2、CO2影响作用方式: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化作用e.氧化作用结果:使矿物和岩石的性质改变,破坏原有矿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③生物风化作用:受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作用方式:a.机械风化作用b.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结果:产生腐殖质,加快了风化作用主要造岩矿物的风化特点如何?①石英:很难风化,主要是物理风化②长石类矿物:物理风化作用较难,常会发生化学风化③云母类矿石:黑云母比白云母易风化,黑云母常发生化学风化,白云母较稳定,一般不分解④铁镁类矿石:易发生化学风化⑤粘土矿物:性质稳定,很难风化,化学风化强烈时,进一步分解⑥碳酸盐类矿物:在湿热气候区,易发生化学风化⑦硫化物:易发生化学风化说明残积型风化壳的剖面结构特征①土壤,呈深褐灰色,风化强烈,质细且疏松,腐殖质多②残积层,呈淡黄褐色,岩石外貌尚可辨别③半风化岩石层,呈淡黄色,岩石外貌尚可辨别④基岩(未风化岩石)如何理解风化作用的阶段性①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一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不明显,只有Cl和S易发生移动②化学风化为主的早期阶段,又称钙沉积或饱和硅铝阶段③化学风化为主的中期阶段,又称酸性硅铝阶段④化学风化为主的的晚期阶段,又称铝的阶段,是风化的最后阶段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风化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岩石风化:一、岩石所处的环境条件①气候条件②地形条件二、岩石的特征①岩石成分②岩石的结构③节理的发育状况风化壳:①气候因素②地形因素③矿物因素④时间第六章斜坡地貌崩塌: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
类型:山崩、崩岸、岩崩、言屑崩落。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类型:按滑动面与岩土层面关系:匀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按滑坡的滑动的力学特征:推动时滑坡、牵引式滑坡、混合式滑坡。
按滑坡的岩土类型: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基岩滑坡。
按发生的活动类:活滑坡、死滑坡。
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影响因素:①岩土的类型及性质②地质构造和岩体构造③水的作用④地震⑤人类活动防治:①防渗与排水a.拦截b.排导c.护坡d.填补②削坡反重与减压③支档工程a抗滑档土墙b.抗滑桩c.锚杆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及其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移动的现象。
类型:土层蠕动、岩体蠕动。
第七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一、名词解释坡积物:在片流作用下,被带到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沉积物。
洪积物:洪流在山口或沟口的堆积物。
冲击物: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河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