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3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生物课绿色植物对有机物利用教学反思前言七年级生物课程的一个重点内容是绿色植物的生理过程,其中包括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在本文档中,我将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我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资源视频资源在教学绿色植物对有机物利用的过程时,我使用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
这些视频资源清晰地展示了绿色植物的吸收、运输和利用有机物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
学生们对这些视频资源的反应非常积极,他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过程。
然而,仅仅依靠视频资源可能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完全理解。
在视频观看后,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好地结合视频资源和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过程。
实验活动另一个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活动。
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吸收和利用有机物的过程来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
学生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然而,在实验活动中,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来推测和提出自己的假设。
我以一个先入为主的方式引导了实验,并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今后的实验活动中,我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反思和建议激发兴趣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是生物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概念可能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找到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相关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过程。
例如,我可以引入一些和食物链有关的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是如何利用有机物来生存和生长的。
探索和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好地结合实践活动和探索性学习。
除了观看视频和进行实验,我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研究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学习目标】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小测】(每空1分,共3分)小测得分:()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三、【新知预习】阅读P119-122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四、【实验操作】(每空1分,共8分)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
(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和。
)新课标第一网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燃烧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叶片上的物质(如:酒精、叶绿素等)冲冼掉。
5、染色:向叶片上(见光的地方和不见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点之一是遇碘变色。
)6、观察现象:滴上碘液后,我们发现叶片见光的地方变成了色,用黑纸夹起的地方未变蓝。
7、实验结论:(1)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知识结构】(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暗处理→遮光和照光→脱色→漂冼→染色→观察现象→实验结论(二)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
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解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等有机物2、说出光合作用的本质3、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4、训练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的技能,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5、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6、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二、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学生状态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知识,如设置对照等方法。
●初中学生讨论积极性高,参与性强。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三)本课特有的育人价值● 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 实验方法具有一些不确定性,通过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2.教学难点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四、教学准备1、材料和用具: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脚架、纸片、曲别针、红薯、土壤溶液等。
2、自制光合作用课件、录像等.五、教法选择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主动参与为基本方式的渐进式探究教学。
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一)、引入咱们鹿泉特产很多,香椿、柿子、大枣等等,鹿泉市白鹿泉乡荷莲峪村,是优质大枣基地,每年吸引来很多游客摘大枣,采柿子,还可以体验一把刨花生、挖红薯的乐趣,这不,这就是一个老乡在挖红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那你知道红薯中主要含什么有机物吗?(二)探究一:红薯中含有淀粉吗?记得如何鉴定淀粉吗?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在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把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这些有机物不仅满足了绿色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答案】能量;叶绿体;光能;食物来源【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细胞的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绿色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故答案为:能量;叶绿体;光能;食物来源【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据此答题.2.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小燕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
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黑暗处48小时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小时;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
请据图分析回答:(1)在氢氧化钾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一组,其变量是空气中的。
(2)叶片经过酒精隔水加热是为了溶解掉叶片中的,使后面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3)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选填“A”或“B”)叶片。
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中进行。
(4)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
【答案】(1)对照组;二氧化碳(2)叶绿素(3)B;淀粉;叶绿体(4)二氧化碳【解析】(1)将甲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植物体的叶片因得不到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将被运走和耗尽.将甲装置移至光下后,在自然状态下,植物体的叶片能够接触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A叶片处于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内,这样玻璃瓶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氢氧化钠吸收;B叶片处于装有水的玻璃瓶内,水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碳,B叶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这样A叶片与B叶片就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2)由于叶绿素的颜色较深,不溶于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后,叶片颜色的变化就不明显;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就可溶去叶绿素.(3)A叶片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B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B叶片经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能变蓝的是B叶片,A叶片不变蓝.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该叶片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某种植物新鲜的叶片(叶片在摘下后仍能保持生命数小时,因此可以用叶片代替整盆植物来进行实验)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请分析回答:(9分)(1)将A、B两套实验装置放在黑暗环境的原因是避免叶片进行______________,影响实验效果。
(2)12小时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瓶后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挤压塑料袋,将袋内的气体排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严谨,两个实验应该再各增加一组实验装置,增加的实验装置选取的实验材料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通过______________实验,可以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4)请用式子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生理过程是由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______________完成的。
【答案】(1)光合作用(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释放二氧化碳(3)用开水烫过的同种植物叶片(意思对即可得分)对照活细胞(4)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解析】(1)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丙装置若用来验证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应将A、B两套实验装置放在黑暗环境,目的是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因为无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瓶子中的氧气减少,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瓶后,蜡烛熄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袋内的气体排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气体。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试题答案及解析1.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有:①向清水漂洗后的叶片加碘酒然后用清水冲掉碘酒,②实验植物在暗处放置一昼夜,③观察叶片遮光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④把遮光处理后的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⑤将叶片的一部分作遮光处理再移到光下。
(1)请填写正确操作的顺序(填序号)(2)实验植物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的原因(3)把遮光处理后的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加热清水漂洗后叶片的颜色为(4)此实验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答案】(1)②⑤④①③(2)让叶内的淀粉运作、耗尽。
(3)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黄白色(4)光淀粉【解析】(1)为了证明叶片内产生的淀粉是这段时间产生的,就要排除原有的有机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药设置对照试验,对于实验结果的处理要检验实验产物,要先脱色,因为叶飘呈绿色,不容易观察。
所以顺序为②⑤④①③。
(2)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内的淀粉运作或耗尽,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3)酒精易燃,因此要隔水加热,以免发生危险。
酒精可以溶解有机物,叶绿素是有机物,叶片经过酒精脱色后呈黄白色。
(4)通过对比有光的叶片和无光照射叶片的产物的有无可以得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2.小明穿白裤子坐在草地上,不小心裤子沾上了绿色汁液,下列方法中最容易将绿色汁液洗去的是 ( )A.自来水B.酒精C.肥皂水D.沸水【答案】B【解析】叶绿素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因此在裤子上沾上绿色的汁液(叶绿素),用酒精洗就可以洗去。
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正确顺序是①把叶片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③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A.②③④⑤①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④③②⑤①⑥D.②④③⑤⑥①【答案】C【解析】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并说出暗处理、部分光照、酒精脱色、隔水加热、漂洗加碘等的目的。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上一节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本节讲“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呼吸作用)”,下一节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前后逻辑联系紧密,承上启下的关系明显。
本节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
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重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部分:(1)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学情分析对本课内容,学生有一定学习经验,比如上一节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反应式,有助于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正迁移),但也存在一定的干扰(负迁移)。
同时,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动物需要呼吸、活动需要能量),但认识还比较模糊和肤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感兴趣的会是其中的三个演示实验,而利用三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的方法也正是学生学习重难点之一,通过个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属中等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学生需要理解有机物对生物体具有重要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及其代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问题的讨论和实验的操作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意目标: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积极情感和初步建立自然界整体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也是重点。
五、教学策略1、理念和方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问题和讨论为先导,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试题答案及解析1.小明在帮父母搬运白菜时,发现白菜堆的内部比较热,这些热量来源于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答案】A【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其中的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大部分的能量用于生物的生命活动的需要,小明在帮父母搬运白菜时,发现白菜堆的内部比较热,这些热量来源于白菜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2.人进入保存过冬蔬菜地窖时间过久,会发生窒息甚至死亡,原因是窖内空气不流通,加之吸氧和排除二氧化碳过多,蔬菜的这种生理过程称为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C.运输作用D.呼吸作用【答案】D【解析】地窖储存的红薯仍然具有生命力,人们储存红薯的地窖基本是密封的,红薯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地窖中的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因此农民贸然打开地窖进入会发生生命危险.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故选:B【考点】呼吸作用的概念.3.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是A.根B.茎C.叶D.含活细胞的所有器官【答案】D【解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只要是活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4.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A.在光下B.在夜晚C.在白天D.在白天和夜晚【答案】D【解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所有活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不需要光,因此呼吸作用全天都能进行,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