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的适用及其体系 (2)

(一)可预见性规则 (2)

(二)与有过失规则 (3)

(三)防损规则 (3)

(四)损益相抵规则 (3)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

制规则初探

作者

(云南大学,法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在于保障受害人的损害得到有效的救济,同时也包括时加害人的惩戒和对加害行为的预防。侵权责任制度往往更多地是从受害人的利益保护出发,过于强调受害人的救济,往往使加害人陷于相时不利的境地;同时,现代侵权责任法中的侵权责任呈现扩大化、严格化的趋势。

关键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

引言

在侵权责任法领域,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是确定侵权责任分配和损害赔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平衡加害人和受害人双方的利益。现代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往往更多地从受害人的利益保护出发,过于强调受害人的救济,往往使加害人陷于相对不利的境地;同时,又因为现代侵权责任法中的侵权责任呈现扩大化、严格化的趋势,使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在这种背景下,寻求并探讨合理的侵权责任限制规则无疑将有助于受害人和加害人利益的平衡,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法定化、规范化和体系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内容主要包括可预见性规则、与有过失规则、防损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等。

一、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现代国家民法典或侵权责任法,各国纷纷针对侵权行为的类型和侵权责任的承担做出了详细规定,但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却规定甚少,这也是我国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与有过失规则之外,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也基本上未对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做任何规定。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至少存在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未能完全法定化。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的几个规则来说,目前法定化的只有与有过失规则。我国相关民事法律都

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和《侵权责任法》第26条都是关于与有过失的规定。在我国侵权责任法领域,对于可预见性规则、防损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没有任何规定,上述规则的适用完全由法官根据法理自由裁量,案件的判决随意性和结果的差异性很大。为了更加准确适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最好的办法是将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在侵权责任法中直接进行规定。

其次,浸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适用标准未能规范化。即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适用条件尚未统一。关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的适用标准,学者们均有争议。比如与有过失规则,有学者认为与有过失规则的适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第一,受害人必须有过错;第二,受害人的过错行为必须是损害发生的原因;第三,受害人的行为必须是不当的行为;第四,受害人必须具有过失相抵的能力。对此,上述条件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第一个条件中的受害人“过错”,“过错”的范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受害人的“过错”仅包括故意和重大过失,不包括轻过失;而有学者认为包括过错的所有类型。至于其他三个条件,争议也比较大。为了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合理和公平的承担,我们有必要将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规则适用条件确定统一标准,便于司法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最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未能体系化。只有将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体系化,才能使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的种类、顺序、层次获得各自的逻辑定位。侵权责任的承担是更为基本的制度,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是前者的例外;但它们之间密切关联,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角度看,我国侵权责任法都应该将侵权损害赔偿限制规则体系化,以期和侵权责任制度相对应,合理分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促使整个侵权责任体系更加丰满与完善。

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的适用及其体系

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可预见性规则、与有过失规则、防损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我国有关侵权责任法律法规应该以这四项规则为基础,构建我国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限制规则体系。

(一)可预见性规则

可预见性规则对于平衡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均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可以在与现实法律不冲突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具体实务中适用可预见性理论对侵权责任进行认定。可预见性规则判断条件包括预见的主体、预见内容、预见时间和判断是否预见的标谁。可预见性规则适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加害人应该预见损害可能发生,而不必预见损害有多少,至于损害发生的具体细节更不属于预见的的范围。第二,如果损害属于纯粹财产损失,则被告只对其合理预见范围内的损失负责。如果没有可预见性规则,纯粹经济损失的数额可能极大,加害人根本就不可能承担这样的损失,以至于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也失去了实践意义。第三,对于直接损失,直接视为在预见的范围内;对于间接损失,则采取普通人的认知标准,即以一个抽象的理性人的预见能力标淮来确定损失的范围。第四,如果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极为明显而采取预防措施的成本又极为微小,那么对损害发生的微小可能的预见就足以要求被告承担责任。

(二)与有过失规则

与有过失渊源于著名的“旁氏规则”遵循的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原则,因此其缺陷是过于绝对,不利于原告和被告利益的平衡。随着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学者们对“旁氏规则”进行了修正,产生了“与有过失”规则或称“比较过失”的规则。与有过失制度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有利于加害人和受害人利益的平衡和法律公平价值实现;当然,与有过失制度的功能和蕴涵的具体价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第一,损害赔偿范围。损害赔偿范围包括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即包括直接损失,又包括可以预见的间接损失。第二,当事人的行为。这个问题又包括被告行为和原告行为两个方面。被告的过失行为是与有过失制度适用的基础,而原告的过失行为是与有过失制度适用的条件。不论是原告的过失还是被告的过失,均包括推定过失。第三,原告的过失和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防损规则

防损规则主要适用于合同责任领域,我国《合同法》第119条、《保险法)}第42条、《民法通则》第114条都对防损规则做了规定。随着侵权祛律制度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重视研究防损规则在侵权赔偿责任领域的运用。在侵权法领域,防损规则是指受害人不得就其本可以采取合理措施予以避免的损失获得赔偿。即本应减轻而没有减轻的损失,是由于受害人自己的行为所造成,加害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已中断,加害人不再对此部分损失负责。在侵权责任法领域,防损规则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有效防止社会财富的减少。社会财富是经济运动的成果,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受害人有能力并且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无视损害的持续发生和损失增加,不仅是对加害人利益漠视,也是对整个社会财富的漠视。第二,有效的防止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果受害人和加害人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情况下,受害人往往基于对被告的仇视,对持续发生的损害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加害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弥补所发生的损失。

(四)损益相抵规则

所谓损益相抵是指受害人基于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和所得利益在相同的数额内相互抵冲。即侵权行为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损害,又使受害人获得了利益时,法院应责令加害人赔偿受害人全部损害与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额。损益相抵是确定受害人因对方侵权遭受的净损失的规则,是计算受害人所受真实损失的规则,而不是减轻加害人本应承担的责任的规则。侵权损害赔偿的目的是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并非使受害人因此而受益;因此同一个加害行为使受害人既遭受损失,又获得利益,如不将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让受害人因加害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而受益,这是违反民事责任立法的本意和目的。损益相抵规则不同于与有过失规则,前者是确定实际损害的规则,后者是指在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也有过错时,可以减轻或免除赔偿责任的规则。在二者的关系上,应先根据与有过失规则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对责任进行分配,然后再适用损益相抵规则确定加害人赔偿的数额。侵权类损益相抵案件主要表现为侵权损害赔偿与各类保险受益的损益相抵。损益相抵规则适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侵权行为发生后,受害人不仅遭受损失,而且获得了一定的利益。第二,损失与利益是基于同一侵权行为产生,两者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