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总结:专题二三-中国近代史
- 格式:ppt
- 大小:668.50 KB
- 文档页数:29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在高三历史学习的二轮专题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历史考试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并给出相关的例子和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富强。
例如,辛亥革命期间爆发了南京光复,南京成为辛亥革命的政治中心。
2. 中共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例如,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二、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冲突。
它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各大国之间的战争,同时也为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失败和国内政治动荡为纳粹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二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对抗关系被称为冷战。
冷战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张局势。
例如,在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之间的全面核战争。
三、思想文化史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涌现出来。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等众多杰作。
2.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到17世纪,是一场对传统科学观念的革命性突破。
科学革命的先驱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 战争爆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包括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美国参战的导火索。
2. 主要战役:介绍波兰战役、法国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和诺曼底登陆等主要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战争结果:分析盟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和纳粹德国、日本的战败原因,并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回顾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重点关注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 抗日战争: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胜利,突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精神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3. 解放战争:学习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主要战役和取得的胜利,包括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诞生和毛泽东的重要角色,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意义。
三、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解体: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 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介绍东欧剧变的起因和过程,重点关注柏林墙倒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政策,了解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四、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回顾冷战的起因,包括意识形态的对立、核武器的威胁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2. 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学习联合国的成立背景和宗旨,了解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全球合作发展方面的作用。
3. 冷战局势的演变:分析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和苏联入侵阿富汗等,理解冷战局势的动态变化。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历史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①政治: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③思想: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传播,人们思想的启迪。
④文化: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对外: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社会的转型时期①政治: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封建制度的解体,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②经济: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冲击,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文化: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习俗礼仪的西化。
〒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①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广泛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②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③思想: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文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美术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主线】两个时期: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两条主线:1.西方列强的侵略(详见下)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详见下)【历史主体】1.外国列强的侵略:①政治(军事):鸦片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响)→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陆。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