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39.65 KB
- 文档页数:3
【成语故事】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一个有关苏武牧羊经历的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
故事开始,苏武是一个年轻的士人,雄心勃勃,他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不幸的是,他因一次被人陷害而被判远放边境的地方当羊倌,与他的家人和亲友被迫分别。
苏武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他需要每天放羊,看管羊群。
在无尽的草原上,他承受着孤独、风吹雪打和艰辛的生活。
虽然困境重重,但苏武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坚持。
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寻找机会重新回到中原,为国家作出贡献。
于是,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知识,以备将来。
苏武沉默寡言,他经常与羊群为伴。
他与羊群相处的时间越长,他越能感受到羊群的互助和团结。
他发现牧羊人和羊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苏武身上,牧羊人的品质也渐渐显现出来。
他耐心、细心的照顾着每只羊,确保它们的安全和生活良好。
他对羊群照顾有加,从不懈怠。
苏武还学会了自己制作铜制的简牍,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他用简牍记录了他在草原上看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动植物、风景和自然奇观。
他还记录了他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时间过得很快,几年后,秦朝的皇帝得知了苏武在边境的表现。
他对苏武的忠诚和勤奋深深感动,认为苏武值得回到中原,为国家服务。
于是,他发布了命令,召回苏武。
苏武终于等到了他回家的机会。
原本破碎的希望重新点燃起来,他感到非常激动和欣喜。
当苏武回到中原时,他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和嘉奖。
他的亲友欢欣鼓舞地迎接他的归来。
苏武的坚持和勤奋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苏武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以他的聪明才智和直率的性格,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苏武牧羊"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苏武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他在草原上的牧羊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耐力,培养了他的领导才能。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信念和为国家贡献的精神。
从前,有一个叫苏武的汉朝官员。
他因为忠诚勇敢而备受尊敬。
有一天,匈奴入侵了汉朝边境地区并俘虏了许多人。
其中就包括苏武和他的家人。
匈奴首领告诉苏武,如果他投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但是苏武拒绝了。
于是,他被送往一个荒凉的地方放羊。
在那里,苏武每天都要和羊群一起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信念。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护着自己和他的家人的安全。
在放羊的日子里,苏武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天气恶劣、食物短缺等等。
但是他从未屈服过。
经过几年的时间,匈奴终于放弃了。
他们释放了苏武和其他被囚禁的人,但只有苏武一个人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苏武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此以后,苏武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事迹也被传颂至今。
人教版语文第33课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牧羊》的故事梗概如下:
苏武是汉朝使者,被匈奴单于拘留并被要求投降。
单于让卫律去说服苏武,但苏武坚决拒绝。
单于见状,决定让他去北海牧羊,希望通过苦寒的环境让他屈服。
然而,苏武依然坚守信念,尽管在严寒和饥饿的环境下,他仍然拄着汉朝皇帝赐予使臣的节仗牧羊,节旄尽落。
后来,缑王与虞常等人计划绑架单于的母亲和阏氏归汉,但计划泄露,缑王战死,虞常被活捉。
虞常曾向副使张胜表示愿意帮助射死卫律,但张胜未告知苏武。
后来,虞常供出了张胜,导致苏武被牵连。
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商议,想杀掉汉使者。
医生建议让苏武投降,但苏武宁愿死也不愿屈服。
最终,单于见苏武如此坚定,决定将其流放到北海牧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语文课本或相关教辅材料。
苏武牧羊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
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苏武牧羊
成语拼音:sū wǔ mù yáng
成语解释:苏武:汉朝时人。
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
成语例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过不再讲杨家将,也不讲苏武牧羊。
”。
【成语故事】苏武牧羊苏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
苏武牧羊的成语故事便是关于他的故事。
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之一。
相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苏武被派往匈奴作为使节。
苏武在匈奴居住期间,一直秉持着忠诚和正直的品德。
但是匈奴人并不善待使节,他们无端寻衅,加以遣返,并且软禁苏武在北方荒凉的边疆。
苏武一直被软禁在边疆,而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逃回中原,回到自己的祖国。
但是困守在异国他乡的苏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忠诚。
而是以牧羊为生,每天悠闲地放着羊儿,心中总念着魏国和家人。
在严寒的北国,苏武以放羊为生,独自一人过着艰难的生活。
英雄落泪伤心别是雄心折不弃。
但是他总是秉持着一个使节应有的风度,始终忍耐和守望着。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匈奴人也没有轻易放过苏武。
他们用种种手段逼迫苏武背叛自己的国家,拜服在匈奴的统治之下。
虽然痛苦,可苏武坚定地拒绝了匈奴人的授意,甚至反而感动了匈奴的首领。
匈奴的首领觉得苏武这样的忠诚,是非同寻常的。
于是他们也对苏武加以尊重。
匈奴的首领命令人们给苏武收拾居所,又派来美酒美食,让苏武的生活得以改善。
然而尽管匈奴人的态度对苏武有所变化,苏武却仍然坚持等待着回归魏国的希望。
在北方寒冷的边疆,苏武每天牧羊,度日如年。
但是他从未放弃对回归的信念。
时光在流逝,苏武在异乡挣扎了十多个年头。
而在这期间,魏国的国君和百姓也一直牵挂着苏武,他们为苏武的遭遇而感到悲伤。
而苏武的家属更是每日在家等待着苏武的归来。
终于,十四年之后,苏武的坚守和忍耐终于换来了回归的机会。
这一天,匈奴的首领派使者前来,让苏武返回魏国。
匈奴的首领深知苏武的坚定和忠诚,于是亲自将苏武送回了魏国。
随后苏武平安地返回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国都。
苏武终于重见天日,而他的归来也令魏国国君和百姓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
苏武的坚守和忍耐,也成为了魏国以及后来的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苏武在匈奴十四年的艰难遭遇和坚守,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苏武牧羊的故事简介主要内容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杜县)人,其父苏建曾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
按汉朝制度,太守以上官员的儿子可以直接出任郎官(宫中散官,平时任皇帝仪仗、宫内警卫、回答皇帝咨询),苏武后来做到了中郎将。
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鞋侯单于继位,内部不稳。
且鞋侯害怕汉朝趁机袭击,就主动上书和好,说:“汉朝就像我丈人一样,我应当听命于汉朝。
”汉武帝就任命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张胜为副使,携带大量礼品,护送匈奴使者回匈奴,同行的有一百多人。
苏武到达匈奴的时候,且鞋侯单于地位已经巩固,见苏武态度恭谨,礼品丰厚,以为汉朝是在贿赂他,怕他南下,态度变得十分傲慢。
苏武大失所望,但身为汉使,只能按使节的礼仪行事,依旧不卑不亢地对待且疑侯,维护汉朝的尊严。
就在苏武完成使命准备回国时,发生了虞常和缎王谋反事件。
缎王和虞常都是匈奴人,曾投降过汉,因对且鞋侯不满,想劫持且鞋侯单于母亲阔氏归汉。
虞常在汉时和张胜相熟,见张胜出使匈奴,就把计划告诉了张胜,提出杀死卫律,请张胜提供一部分带来的财物,供他联络人手。
卫律本是汉朝将军,后投降匈奴,并为匈奴出谋划策,侵扰边境,侮辱汉使,汉武帝非常气愤。
张胜以为秘密行事,别人不会知道,没和苏武商量,答应了虞常的要求。
不料就在虞常等人趁且提侯单于外出去打猎准备行动时,计谋败露,虞常被抓,其余人等全部被杀。
张胜见虞常被抓,知道难以隐瞒,才把事情经过告诉苏武。
苏武明白,且侯单于正苦于找不到把柄来对付自己,一旦事发,以谋反罪被且疑侯单于治罪,有辱使命,一边批评张胜不该如此,一边要自尽以免受辱,被张胜和常惠劝阻,希望能侥幸得脱。
虞常被捕之后,供出了张胜。
且鞋侯单于大怒,召集各部大人商议,要把苏武一行全部处斩,后来有人建议,处斩不如收降。
且凝侯就命卫律具体负责审讯张胜和苏武。
卫律先以张胜参予谋反罪要胁苏武,命苏武到匈奴王庭接受且鞋侯审讯。
苏武说:“我身为汉使,现在律下不严,居然要受匈奴审讯,有辱皇上使命和大汉尊严,生不如死。
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相传苏武被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者,但在匈奴被囚禁了十九年。
在匈奴的囚禁期间,苏武过着牧羊的生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不仅度过了囚禁的岁月,还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武在匈奴被囚禁的这段时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每天都在草原上放羊,与羊群为伴。
尽管环境艰苦,但苏武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利用牧羊的时间,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品格。
在苏武被囚禁的第九年,汉朝派使者前来匈奴,带来了汉朝皇帝的诏书,要求苏武效忠匈奴。
但苏武坚决拒绝了汉朝的诏书,他表示自己是汉朝的臣子,绝不效忠匈奴。
匈奴王对苏武的忠诚和坚定深表敬佩,但仍然不肯放他回国。
在苏武被囚禁的第十九年,匈奴王终于同意放他回国。
苏武回到汉朝后,受到了皇帝的盛情款待,他的忠诚和坚定受到了汉朝的高度赞扬。
苏武在回国后,继续为国家效力,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武牧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忠诚和坚定是无法动摇的。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始终保持忠诚和坚定,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苏武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忠诚和坚定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像苏武一样保持忠诚和坚定。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只有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苏武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忠诚和坚定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总之,苏武牧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坚定是无法动摇的。
只有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向苏武学习,坚守初心,保持忠诚和坚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导语:苏武牧羊的故事主要讲述的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及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苏武也完成自己的名族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武牧羊(历史典故)被逼臣服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
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1]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惨遭流放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
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
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
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苏武在北方边境被匈奴俘虏后,坚守信念,忍受病痛和严寒,经过九年的艰苦生活后,最终成功逃脱的故事。
公元前紧邻公元前60年左右,西汉时期,苏武被任命为使者
前往匈奴部落。
然而在途中,他被匈奴人抓获,并被迫成为牧羊人,每日放牧羊群。
苏武深知国家的重要性,他立志忠诚于国家,决心坚守自己的忠诚和信仰。
在放牧的岁月里,苏武每天寒风中身穿薄衣,怀念家人,不屈不挠地坚持了十年。
他还刻苦钻研匈奴的语言和风俗,并以此与匈奴人交流和沟通。
苏武的忠诚和坚韧最终打动了匈奴的王公贵族,他们对苏武的忠诚深感敬佩,甚至有些人对他抱有崇拜之情。
匈奴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大义和英明,决定赦免苏武并允许他返回中国。
苏武顺利回到中国后,他被授予了高官厚禄,并以他坚持不屈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位英雄。
苏武牧羊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忠诚于国家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坚毅精神,深受后世人们的推崇和敬仰。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典故之一,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成语故事】苏武牧羊在古代,有位名叫苏武的年轻人,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聪明伶俐。
他幼时就被送到学校学习,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他无法完成学业,只好辍学回家过日子。
于是,他决定做一名牧羊人,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
苏武的生活很艰辛,但他坚持学习和思考,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能,变得很有经验。
他对待羊儿非常认真和细心,关注它们的健康和成长。
他很快成为村里最优秀的牧羊人。
一天,苏武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他被选为护送国家礼品的羊群的牧羊人。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礼品非常珍贵。
苏武很高兴能够接受这个挑战,并承诺将羊群顺利护送到目的地。
那时,苏武还不知道,他将开始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
从西北边境到南方的云南黄陂寨,他和他的羊要穿越许多山脉和河流。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遭遇许多挑战和困难,以及面对许多艰难的抉择。
第一次危机是在羊群行进的第二天。
苏武发现,一只大灰狼在攻击羊群,他必须果断地采取行动,保护它们的安全。
他用一根粗木棍做成了一把长矛,然后在黑暗中潜伏,等待着大灰狼出现。
当它出现时,苏武将长矛扔了过去,将它刺死。
尽管他很累,但他知道这是他保护羊群的第一步。
旅程中,苏武还经历了许多波折。
有一次,在行进中,他发现羊群中有一只病了。
他不能直接杀掉它,因为它是送给国王的礼品之一。
他决定把病羊和另一只羊分开,将它放到他自己的肩膀上,然后用另一只手拍打它。
他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它振作起来,并把它带到黄陂寨。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克服了许多困难。
他遭受了寒冬和饥饿的侵袭,忍受了孤独和心理上的压力。
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对于故乡和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不断地前行。
最终,苏武成功地将羊群护送到了目的地。
他的聪明、毅力和勇气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许和敬佩。
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一个勇敢、坚定、仁爱的人。
从此以后,苏武成为了中国历史中有名的人物。
他的精神、品德、智慧一直被后人传颂。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放弃,不畏惧,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我们就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成功,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苏武牧羊的故事
: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又派张骞通西域,都还顺利。
匈奴逃到漠北,休
息了好几年,表面上又要跟汉朝和好了。
单于把被扣留的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就派中郎
将苏武送匈奴的使者回去。
但是,苏武到了匈奴,单于对苏武不讲礼貌。
苏武没想到,以前有个汉朝的使者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匈奴封他为王。
卫律有个副手叫虞常,见卫律替匈奴出主意侵犯中原,
老想杀了卫律,逃回去。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本来是朋友,就暗地里对张胜说,准备把卫
律杀死。
张胜愿意帮他暗杀卫律。
谁知道泄漏了消息,单于叫卫律审问虞常,张胜害怕,把虞
常跟他说的话告诉了苏武。
苏武着急了,堂堂使者,如果像犯人一样被匈奴审问,会给朝
廷丢脸,他就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
张胜和另一个副手常惠连忙夺下刀,没让他死。
单
于叫卫律劝苏武他们投降。
苏武一见卫律来叫他投降,又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已经
倒在地上,浑身是血。
卫律叫人去请医生。
常惠他们哭得不成样子。
医生给苏武灌了药,
让他醒过来,然后给他涂上药膏,扎住伤口,把他抬到营房里去。
张胜就被关到监狱里去了。
单于早早晚晚派人去问候苏武,还是叫卫律想办法劝他投降。
卫律想,软劝不成来硬的。
他先举起刀来吓张胜。
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又拿起刀来要砍苏武。
苏武脖子
一挺,不动声色地等着。
这一挺,反倒叫卫律的手缩回去了。
卫律又软下来对苏武说自己投降了匈奴,单于封他为王,给了几万名手下人和满山的
马群。
苏武今天投降,明天就跟他一样,要不然,恐怕不能再见面了。
苏武指着卫律的鼻子,骂道:“卫律!你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厚颜无耻地投降敌人
做了汉奸,我为什么要跟你见面?我决不会投降,要杀要剐guǎ都由你!”
卫律无耻地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更要想办法叫苏武投降了。
他想折磨苏武,叫他屈服,就把他下了地窖jiào,不给他吃的、喝的。
这时候正好下大雪,苏武就吃着雪和扔在地窖里的破皮带、羊皮片什么的。
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还活着,以为老天爷在帮苏武,就把他放出来,要封他为王,
他不干。
单于只得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在那边放羊,还说哪天公羊下小羊,你
再回去吧。
苏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挖野菜,逮田鼠吃。
死活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
念不忘的是,他是汉朝的使者。
他拿着使节放羊,抱着使节睡觉,他想总有一天能拿着使
节回去。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苏武手里的那个代表朝廷的使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可是他把那个
光杆子的使节看成自己的命根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了,即位的汉昭帝才八岁。
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
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要求和好了。
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
苏武、常惠等人。
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第二次,汉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
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见面。
使
者明白了底细,就严厉地责备单于说:“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
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
他说他在北海放羊。
您怎么可以骗人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说:“苏武的忠义感动飞鸟了!”他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送
回苏武。
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人有一百多,这次跟着他回来的只剩了常惠等几个人了;苏
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今天终于回国了。
长安的人民听说苏武回来,都
出来看。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没有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大丈夫。
相关资料介绍: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西
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
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
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人物评价:
李陵:“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
子卿!”
班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
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
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
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
陈杰:“伸脚踏沙迹,开口吃汉天。
见天不见雪,况辨雪与毡。
环观不敢杀,谓是不
死仙。
汉庭方求不死该,方士取露和玉屑,何如老臣毡夹雪。
”
柴望:“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
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
徐钧:“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
白首微官甘属国,耻随李卫老戎旃。
”
陈普:“伏匿穷庐煖意回,子卿一夜梦阳台。
归来不与曾孙议,未必麒麟生面开。
”
文天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
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
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
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
” “漠漠愁云
海戌迷,十年何事望京师。
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
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
重与天期。
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
”
王世贞:“自汉通匈奴,宋通金虏,建节衔命,无岁无之。
至于渝沙轶漠,候月占星,劳饥空乏于酪毳之乡。
流离偃蹇于丁零之区。
邻死不渝。
岁寒不雕。
惟苏子卿、洪光弼称焉。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