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陶艺中心与禁山古窑址
- 格式:doc
- 大小:389.00 KB
- 文档页数:9
景德镇明清园简介景德镇明清园,位于景德镇市珠山东路,是集古陶瓷博览、古玩字画欣赏、书画创作培训、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园内有陶瓷博物馆、陶瓷工艺品市场等服务项目。
景德镇明清园由中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何朝宗先生于1984年开始筹建,1984年10月1日正式开放。
景德镇明清园占地面积200亩,由陶瓷博览馆、古窑厂遗址区、古窑民俗体验区、陶溪川商业区和御窑景市组成。
从空中俯视,明清园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古船,一条蜿蜒起伏的“龙”型水系将各景区相连,龙身之上,是鳞次栉比的明清古窑厂遗址。
目前,古窑厂遗址区内有生产、生活的古窑厂遗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明代古窑“东窑”。
景德镇明清园建筑风格为明代宫殿式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以“御”字造型为中轴,以“船”形水系为纽带,由南向北依次为:御窑景市、御窑景市广场商业街、御窑民俗体验区、陶瓷博览馆及御窑景市。
明清园景区内还建有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工作室和陶瓷文化展示馆。
— 1 —明清园以“古窑民俗体验区”为核心景区,包括古窑民俗博览区和古窑民俗体验区两大部分。
古窑民俗博览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长廊”。
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到明代景泰年间,景德镇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东窑”、“西窑”之分。
明正统三年(1438)二月二十日,明英宗朱祁镇因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明朝宣告灭亡。
明景泰元年(1450)正月十七日朱祁镇被迎回北京后即被尊为“太上皇”。
正月二十日朱祁镇从北京返回景德镇后即开始着手恢复和重建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各项工作。
由于当时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县”,所以朱祁镇就将自己的行宫由北京迁至浮梁。
为纪念这次南迁,在景德镇兴建了“明英宗御窑景市”(今明清园所在地),并恢复了“东窑”、“西窑”之分。
由于当时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一个瓷业中心,所以这两个地方的窑口就分别称为“东窑”、“西窑”。
— 2 —。
陶艺的鉴定的方法的介绍现今,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赝品欺骗许多陶艺消费者。
那么,怎样鉴定陶艺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鉴定的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学习古陶瓷鉴定的方法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社会、民族以及自然科学中物理、化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只有具备主动拓展多方面知识的心胸和意识,才能提高古陶瓷鉴定的准确度,不至得出“盲人摸象”式的结论。
掌握陶瓷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古陶瓷文献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前提。
与此同时,还要弄清古陶瓷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把某时代、某地窑口烧制的瓷器特征汇入整个陶瓷发展史的长河中,把握其发展脉络。
如唐代陶瓷的造型丰腴,无论南北各地,或陶或瓷,乃至金银器等,造型都呈现出丰满壮美的艺术风格。
1974年,扬州市唐城遗址出土一件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图1),高29.8厘米,现藏江苏扬州博物馆。
其造型丰腴健硕,肩部捏塑小双系,通体青黄色釉,器身布满褐绿彩点绘的联珠纹卷云及莲花、荷叶纹饰。
这是唐代长沙窑创烧的新品种,它打破了从前以青、黑、白单色釉为饰的生产格局,在彩瓷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社会环境与人们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同时代各类器物的艺术风格均有共性。
某时期流行的纹饰,必然会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各类器物上。
如盛行于唐代的宝相花纹饰,在当时生产的金银器、铜镜、三彩器、织锦等各类产品中均有表现。
如宝相花纹锦(图2)花瓣重叠、富丽繁缛,体现了盛唐的繁华气象。
唐三彩贴宝相花双龙尊(图3),高47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圆形的大朵宝相花纹饰,以贴塑技法饰于器身腹部,高雅大气。
不同器类之间相互借鉴,触类旁通,对提高古陶瓷鉴定水平是有帮助的。
如果“见物不见人”,缺乏宏观视野,就可能得出错误的鉴定结论。
比较研究是古陶瓷鉴定中最重要的内容,它需广泛搜集各方面资讯,进行大量实践,将待鉴品与标准器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古陶瓷的时代特征及变化规律。
管窑陶艺小镇可行性分析报告一、蕲春建设管窑陶艺小镇的必要性分析一个项目的开发是否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有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管窑陶艺小镇建设的必要性。
一、从历史文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看蕲春县管窑镇素有“窑洲”之美称,其制陶业有历史记载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远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
是湖北省著名的日用陶,工艺陶产区之一。
1984年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1985年首届全国陶艺家会议在管窑召开,1987年初湖北省政府名为“陶器之乡”。
2007年管窑于手工制陶技艺被选定湖北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7月,经专家评审和公示,管窑镇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管窑镇陶业很红火。
90年代开始,由于现代制陶业的冲击,慢慢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湖北美院教授李正文撰写的《即将消失的文明》一书中记载的湖北三大民窑中,目前仅有管窑尚有遗址可寻,仍然窑火不断,其余的则早已消失殆尽。
有专家说,“如不及时抢救,民间传统工艺将毁于我们这代人手中。
”所以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明的角度,建设管窑陶艺小镇则是势在必行。
可以判断未来管窑的陶艺小镇必将是湖北乃至整个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明传承与保护的特色小镇。
二、从陶艺产业升级的角度看管窑陶艺小镇是传统制陶工业向陶艺创意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为全国制陶产业和国家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树立典范作用。
以“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广东佛山”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陶瓷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现代陶艺的发展却相对落后。
因而从附加值低的传统陶瓷走向附加值高的现代陶艺,是中国现代陶艺产业升级的必然之路,而现代陶艺升级需要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其突出特征就是将陶艺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生态科技的有机结合。
紧紧抓住现代陶艺区别于传统陶瓷的鲜明特点就是,跳出陶瓷一般性实用性的局限,转而强调其富含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
景德镇市旅游必去景点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陶瓷之都,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
在景
德镇旅游,有许多必去的景点值得游客探访。
下面将介绍几个必去景点。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是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展示了各个历史时
期的陶瓷艺术精品,让游客感受到景德镇独特的陶瓷艺术魅力。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
解陶瓷的制作工艺、发展历程,以及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窑遗址公园
古窑遗址公园是景德镇的历史见证,保留了大量古老的窑址遗迹。
走进公园,仿
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代陶瓷生产的氛围。
游客可以看到古老的窑炉、陶工的作业场景,了解古代景德镇陶瓷的烧制过程,体验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
明月山
明月山是景德镇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一处旅游胜地。
山上风景秀丽,四季风
景各异。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景德镇市区的美景,尤其在夜晚,城市的灯火辉映,宛如明月当空。
明月山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寺庙,是游客领略景德镇自然风光和人文历
史的绝佳去处。
总的来说,景德镇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上述景点,还有许多名胜古迹等
待游客探索。
无论是对陶瓷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喜欢自然风光的旅行者,景德镇
都能满足不同需求,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城市。
景德镇古窑景区介绍景德镇古窑景区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是一处集陶瓷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以景德镇古窑址为核心,以陶瓷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向游客展现了景德镇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乡,景德镇瓷器以其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装饰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景德镇古窑景区是景德镇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景区内保存着大量的古窑址、遗址和古瓷器,是了解中国陶瓷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景区内最著名的景点是景德镇古窑址,这里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窑址之一,也是景德镇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景区内的古窑址分为三大部分:窑址、窑洞和窑道。
窑址是指窑的外部结构,窑洞是指窑的内部空间,窑道是指窑的进出通道。
这些古窑址保存完好,让游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古代景德镇窑工的制瓷工艺和生活状态。
景区内还有景德镇古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陶瓷文物和历史文物,展示了景德镇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馆内还有许多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陶瓷器,感受制瓷的乐趣和艰辛。
景区内的陶瓷艺术街是游客购买景德镇瓷器的好去处,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景德镇瓷器,从传统的青花瓷、白瓷到现代的艺术陶瓷,应有尽有。
游客可以在这里找到心仪的瓷器,也可以看到景德镇瓷器的制作过程。
景德镇古窑景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景德镇瓷器博物馆、景德镇古城墙、瓷器欣赏区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让游客在感受景德镇瓷文化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沉淀。
总之,景德镇古窑景区是一处集陶瓷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了解中国陶瓷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游客来到景区,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欣赏陶瓷、了解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景德镇景区十大景点景德镇,这地儿,真的是个宝藏!一提到它,脑海中立马浮现出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温柔地包裹在了一层细腻的光泽里。
但你知道吗?景德镇不仅仅有瓷器,它的景区也是美得让人心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景德镇那十大不得不看的景点,保证让你大开眼界,直呼过瘾!首先说说古窑民俗博览区吧,这里简直就是陶瓷爱好者的天堂!走进景区,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老窑洞、传统制瓷工具,还有那些匠人们专注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你可以亲手体验一把拉坯的乐趣,感受泥土在手中旋转成型的奇妙,那种成就感,简直了,比吃了蜜还甜!再来说说瑶里古镇,这可是个藏着不少宝贝的地方。
走在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偶尔还能见到几位老人在门口晒太阳、聊天,那份悠闲自在,让人羡慕不已。
古镇里的美食也是一绝,尤其是那瑶里糕,香甜软糯,吃上一口,幸福感爆棚!浮梁古县衙也不能错过,这可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建筑风格大气庄重,细节之处又透露着精致。
想象一下,穿上古代的官服,在这大堂上走一走,是不是感觉自己瞬间穿越到了古代,成了个威风凛凛的大官呢?还有洪岩仙境,这里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杰作!洞内奇石嶙峋,灯光一打,五彩斑斓,美得像童话世界一样。
走在里面,感觉每一步都踏在了仙境的边缘,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了不起!三闾庙也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冷”,但里面的风景却是别样的温柔。
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五龙源漂流嘛,嘿嘿,喜欢刺激的朋友可别错过了!坐上皮筏艇,随着水流一路飞驰而下,尖叫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简直比过山车还要刺激!还有高岭·中国村,这里可是个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好地方。
春天赏花、夏天摘果、秋天看红叶、冬天泡温泉,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乐趣。
尤其是那片花海,每当花开时节,简直就是一片浪漫的海洋,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金交椅山古窑址介绍【金交椅山古窑址】位于晋江磁灶镇,是泉州“海丝”申报世遗考察点之一。
晋江磁灶,以历代烧制陶瓷而得名。
县志记载:“瓷器出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罐、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据文物部门考察,磁灶现存古窑址有19处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南朝溪口山窑址1处,距今已有1500多年。
还有唐代窑址5处,唐宋混叠窑址1处,而以宋元时期窑址最多,有12处。
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港,港口每每停泊有“大舶百艘,小船不可胜数”。
印度、阿拉伯等地蕃客云集,素有“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誉。
当时出口货物中,以陶瓷、丝绸为主,宋人写的《萍洲可读》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
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宋代《诸蕃志》记载,从泉州输出的瓷器远销二十四个地方,元代《岛夷志略》记载,瓷器外销多达四十四个地方,分属而今的亚洲、非洲各地。
磁灶正临近泉州湾,小船可由金交椅山边这条梅溪,载运瓷器到泉州港销售,有这样各种良好条件,磁灶古老的窑业空前兴盛起来,而位于沟边村的金交椅山就是宋元时期兴起的一处瓷窑。
2002年5月—9月,福建省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联合对金交椅山宋代窑址进行勘察发掘,在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西坡就发现4条残长不一的龙窑的遗址、作坊遗址及多处堆积层,较完整的这一条龙窑长达70米,宽2.5米左右,从残存的窑址可辨认出窑口、火膛、窑壁、窑门、窑床。
在窑址周围发现大批支垫,而且在出土器物的口沿、内部、底部发现明显的烧结痕,可以判断,金交椅山窑炉是采用器物叠烧工艺的。
估算起来,这样的龙窑一炉可烧制数千上万件磁器,可见当时烧制陶瓷器的规模之大和技术之精。
从金交椅山出土了数百件可修复的陶瓷器,有执壶、军持、罐、瓶、盏、注子、碟等多种,以执壶为主要产品,釉色有青釉、黑釉,以青釉居多。
器物胎质薄、釉色光亮,虽埋藏地下数百年,洗涤后犹觉光彩照人。
国际陶艺中心与禁山古窑址作者:郁琼源冯源
来源:《文化交流》2016年第01期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在上虞,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日前正式开馆迎接中外陶艺家入驻。
陶艺中心是由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陶艺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公益性学术机构,聘请国内外陶艺家入驻创作,记录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及烧成等全过程,并且收藏现代陶艺作品。
灰色砖墙上挂着玻璃展窗,里面镶嵌着从东汉至五代·北宋的上虞青瓷碎片。
陶艺中心分为陶瓷拉坯及制作室、陶瓷半成品展示区、精品陶艺展示场所等功能区,可以见到制作陶瓷所需的绝大部分常用设施,如练泥机、拉坯机、修坯机、喷釉机、电窑和燃气窑等。
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白明介绍,陶艺中心已有享誉世界的美国优秀陶艺家吉米·克拉克和德国著名雕塑家莫妮卡相继入驻。
2016年中心还将聘请10多位陶艺家入驻创作。
白明先生担任陶艺中心主任,他表示,上虞的陶瓷再好,也是需要一个平台进行艺术交流的。
在此成立的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将成为国内外陶艺家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看待青瓷,但是西方人看待青瓷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希望世界的专家学者看到中国上虞的青瓷。
这样一块陶瓷,它的泥质,还有它的传统,有着丰富多彩的样式和文化内涵。
”白明先生说道。
在开馆仪式上,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杨越光表示,历久弥新的青瓷文化与现代陶艺在这里
相逢,必将为上虞这座城市注入鲜活的文化因子和更加绚丽的人文色彩。
“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创作基地”、“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创作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实习基地”等同时落户陶艺中心。
上虞上浦村民于2013年发现的禁山古窑址入选“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禁山窑址属于越窑体系。
它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一处山岙,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上方搭起了大棚,5条窑炉遗迹中有3条均为长方形斜坡状龙窑,保存较为完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博士在窑址现场介绍,禁山窑址代表了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个时期的瓷器装烧工艺完整发展过程。
这是在早期青瓷考古中,首次在同一窑址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
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依山坡而建,因外形由下而上如龙似蛇而得名。
郑建明说,最早的龙窑只有火膛和窑床两个部分,而此次发现的龙窑则出现了作为第三部分的排烟室,在技术上更胜一筹。
它还是半地穴式建筑,这基本推翻了早期龙窑炉主体建筑在地面之上的已有认识。
1974年,上虞的小仙坛窑址中出土了东汉中晚期烧制的青釉器物,被学界公认为最早的成熟瓷器。
2004年,浙江和上虞的考古工作者又对小仙坛窑址附近的大园坪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了曹娥江中下游地區是成熟瓷器的诞生地。
而禁山窑址和前两处标志性窑址均在上浦镇境内,相去不远。
尽管同处一地,但是别具一格,郑建明说,禁山窑址出土的青瓷在种类、器型、装饰、装烧工艺及所处时代等方面,与小仙坛窑址出土的青瓷存在较大区别,是一种新的汉代青瓷类型。
在上浦镇大善小坞村村委会办公楼二层,记者见到刚从禁山窑址发掘出的瓷器碎片被编上号码整齐地堆放在塑料筐内,不少瓷器已经修复完成摆在书架上。
“上浦镇现在已经有200多处窑址,以三国、西晋时期的最多。
”郑建明说。
据绍兴市上虞区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上虞博物馆现存有一万多件瓷器。
记者在上虞博物馆见到了一批禁山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以及烧制瓷器时所用的窑具。
有一件青瓷人俑,手里还捧着一只小鸡,造型颇有情趣。
郑建明说,这批标本均为成熟的青瓷器,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近30种器型,胎釉质量高,装饰华丽,制作与装烧成熟而高超。
郑建明博士说,从出口量上讲,“海上丝绸之路”更像是“海上瓷器之路”,因此探究青瓷,也能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扎实的考古依据。
上虞区政府已经决定在禁山窑址区停止原定的基建工程,由规划部门对窑址及窑址群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并计划在窑址区内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说,浙江的两处青瓷窑遗址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次发现也将为做好青瓷“申遗”的前期工作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