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3.02 MB
- 文档页数:38
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场重要的艺术运动,它直接针对当时主导欧美画坛的现代主义艺术集大成者—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而起,并在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中触动了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引领着艺术朝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转变。
这一转变并不是对之前艺术简单的风格代替,而是艺术立场上的根本触动,波普艺术也由此具有了文化思潮的特征和意义,并真正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的大革命,在当代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
波普艺术的源起“波普”即popular,通俗的、广受欢迎的、流行的意思。
“波普艺术”即英文“pop art”,是“popular art”即“流行性艺术”的缩写。
关于“波普”一词的首次亮相就现存资料而言,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一九五四年由英国批评家阿洛威提出,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另一种说法是指,“波普”一词最早出现于一九五七到一九五八年的伦敦,也由阿洛威提出,是指广告设计、流行歌曲、通俗电影等大众化的通俗文艺而言。
事实上阿洛威本人后来指出,人们经常引用的其首次使用该词的时间—一九五四年实际上过早,而且他最初用此词是指“大众传媒产品而非源自通俗文化的艺术品”,直到一九六二年阿洛威再次将其内涵扩大到包括试图在“美术”中使用流行形象的艺术家的活动。
严格的说,波普艺术的早期,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新达达主义、新现实主义等等,由于“波普”一词的形象性和易记的俚语性,以后才慢慢统一为波普艺术这一名称。
追根溯源,事实上,波普艺术的真正成形也正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后期,可以说它所有的美丽和丑陋都和这个时代息息相关,如同其它任何一种艺术的兴起都绝非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必然的原因一样,波普艺术的兴起理应归于社会、哲学及艺术自身发展的逻辑三个方面。
从社会层面看,波普艺术是二战后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表面看来,波普艺术几乎同时在英美出现,甚至英国更早一些,而事实上,英国波普运动更多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入的美国文化影响的产物。
简述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它以大众文化为主题,挑战了传统艺术的定义和观念。
波普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表达:波普艺术将大众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包括广告、电影、音乐、卡通等。
艺术家们利用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和图像,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媒介的手法,将大众文化的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
2. 反映消费社会:波普艺术对消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艺术家们通过描绘商品、商标、明星等符号,展现出当代社会中大众消费的盛行和对物质的追求。
波普艺术作品常常暗示着商品文化的浮华和虚妄。
3. 色彩鲜艳、明亮:波普艺术作品的色彩通常鲜艳、明亮,充满活力。
艺术家们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营造出醒目的效果,吸引观众的目光。
4. 扁平化的形象:波普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扁平化的,没有透视和深度感。
艺术家们用简洁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块,呈现出平面的效果,使形象更加鲜明、直接。
5. 重复和复制:波普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和复制的元素。
艺术家们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图像或符号,突出大众文化中的标志性元素,强调大众文化的普遍性和重复性。
6. 幽默和讽刺:波普艺术作品常常带有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艺术家们通过夸张、颠覆和戏仿的手法,揭示出当代社会中的荒诞和虚假。
7. 突破艺术的边界:波普艺术拒绝传统艺术的界限,将低级文化和大众文化作为艺术的创作素材。
艺术家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号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挑战了传统艺术的权威和规范。
波普艺术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隔阂,将艺术带入了日常生活的领域。
波普艺术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扁平的形象和幽默的风格,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波普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对大众文化的表达和批判,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的审视和反思。
它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观众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号,揭示出其中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波普艺术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