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一类清查各地区森林资源情况
- 格式:xls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分析1、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1.1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
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
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多。
据测定,森林种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
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2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
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
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例如,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3森林是天然制氧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体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一个健康的人三两天不吃不喝不会致命,而短暂的几分钟缺氧就会死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
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
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
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诚然,林木在夜间也有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进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间的副作用就很小了。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
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8(000)015
【总页数】2页(P24-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7
【相关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J], ;
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工作先进县认定表彰工作的通知 [J],
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8]34号 [J], ;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20〕50号) [J],
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21〕69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对于我国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就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达到0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
其中,天然林面积41亿公顷,人工林面积67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6%,森林蓄积量达到45亿立方米。
我国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其中针叶林是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
森林植被生物量是指森林植被中有机质的总量,包括树木、枝叶、皮渣等。
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丰富,根据研究,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达到170亿吨。
其中,树木生物量占据主导地位,达到150亿吨,其余为枝叶、皮渣等生物量。
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的分布情况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天然林生物量占据主导地位。
森林植被净生产量是指森林植被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所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
根据研究,我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达到44亿吨。
其中,树木净生产量占据主导地位,达到54亿吨,其余为枝叶、皮渣等生物量的净生产量。
我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的分布情况也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天然林净生产量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不同树种的净生产能力差异较大,有些树种的净生产量较高,如落叶松、樟子松等,而有些树种的净生产量较低,如云杉、冷杉等。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都十分丰富,这为我国生态、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在保障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采伐、环境污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利用。
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非法采伐和环境污染行为。
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经营,采取科学合理的采伐方式和经营模式,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会议文字整理)以下是贾治邦局长对此次资源清查结果的总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a,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
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a,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ha,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m3,年均净增2.25亿m3,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ha,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m3。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ha,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m3。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ha,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 m3,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 m3,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个百分点,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t。
2013年6月第3期林业资源管理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June 2013No.3我国天然林现状与变化分析蒲莹(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摘要:根据1973—2008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对我国天然林的现状、结构变化以及需抚育的面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973—1988年,天然林面积和蓄积明显减少,15年间面积减少10%,蓄积减少11%;1989—2008年,天然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20年间面积和蓄积分别比1973年增加25%和34%。
同时,林种结构变化明显,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比例大幅降低,中幼龄林面积剧增,需抚育的面积巨大,全国约3780万hm 2。
关键词:天然林;森林结构;抚育中图分类号:S75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622(2013)03-0119-03An Analysis on Natural Forest Status and Changes in ChinaPU Ying(Academy of Forestr Inventory and Plan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general surveys of forest resources from 1973to 2008and 7assess-ments of nationwide forest resouc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wide natural forests ,their structural changes and potential areas that need tending.It is found that between 1973and 1988there had been obvious decrease of both area and stock volume of natural forests ,10%in area and 11%in stock uolume respectively.Between 1989and 2008,however ,there had been steady increase in both ar-ea and stock uolume of natural forests ,25%in area and 34%in stock uolume in these 20years compared to those of 1973.In additi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forest category are promin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ture and overmature forests decreased sharp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apling and half -mature forests increased strikingly in terms of area and stock uolume ,which shows that the areas that need tending are tremendously large ,amounting to 37.8million hm 2.Key words :natural forests ,forest structure ,tending 收稿日期:2013-05-02;修回日期:2013-05-23作者简介:蒲莹(1977-),女,甘肃天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工作。
森林资源排查情况汇报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排查和调查。
通过多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的情况汇报:一、森林覆盖率。
经过排查,我国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已经达到了国家设定的目标。
其中,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地方存在着森林覆盖率数据造假的情况,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及时整改。
二、森林生态环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地区存在着森林砍伐、滥伐和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情况。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监管力度,严格打击非法砍伐和滥伐行为,同时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力度。
三、森林资源利用。
在排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地区存在着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
一些地方存在着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现象,这不仅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也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好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四、森林火灾防控。
在排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地区存在着森林火灾防控不力的情况。
一些地方存在着森林火灾频发的现象,给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警,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同时加大对森林火灾的处置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损害。
五、森林资源保护。
在排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地区存在着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况。
一些地方存在着对森林资源保护不够重视的现象,这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呈现出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森林资源情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共开展了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
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
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
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
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
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
四是人工林快速发展。
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
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
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的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更为迫切,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国家林业局关于部署2007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的通知正文:---------------------------------------------------------------------------------------------------------------------------------------------------- 国家林业局关于部署2007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6〕209号)天津、山东、广东、重庆、四川、云南省(自治区)林业厅(局),国家林业局各直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促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计划,你省(含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将于2007年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以下简称清查工作)。
为认真做好2007年清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强化清查工作组织。
各省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清查工作作为2007年度的一项重要林业工作,合理组织,狠抓落实。
要尽快成立省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领导小组由林业厅(局)的主要领导任组长,资源、计财、林业调查(勘察)设计院和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等部门或单位参加,全面负责本省连清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上应设在林业厅(局)资源处,具体承办各项工作。
二、积极作好清查工作准备。
各省和局各直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项目申报指南制度的通知》(林计发〔2006〕172号)和2007年试点财政项目申报指南(林计发〔2006〕187号)的要求,认真完成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项目的申报工作,提高清查项目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
各省要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确保按不低于国家投入1:1的要求足额落实配套经费,并认真做好清查工作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基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的中国森林碳贮量估算卢妮妮;王新杰;凌威;徐雪蕾;张艳【摘要】In order to understand forest resources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data of 1-class National Inventory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changes of forest area, volume and forest carbon capacity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the state of forests in 2020 was pre-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orest areas increased 88 210 thousand hm2, and forest reserves raised 6.621 billion m3; But the increm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re imbalance, the forest area and reserves increments were the largest in southwest, in northeast area, forest area increment had minimum value, while the forest reserves increment had minimum value in east China; The increasing potential of forest areas will be in the northern China. (2) Since 1973, China forests absorbed carbon 22.532 billion tons, of that, the artiifcial forest’s absorbed carbon raised to 16.7% from 5.3% and had a major potential. (3) By 2020, all of forest areas, forest reverses and forest carbon storage will reach 206.67 million hm2, 18.837 billion m3 and 37.476 6 billion tons respectively. Scientiifc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measures could increase forest carbon capacity in China.%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以建国以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贮量的变化,并估算2020年时的森林状况。
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林业局的安排部署,我省于2016年开展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
为全面、准确、有计划地完成清查任务,按照《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清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5]90号)和《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6年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6]5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省为单位,采用固定样地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其目的是查清森林资源宏观现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建立、巩固和完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林业基本建设工作。
组织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赋予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其成果是反映全省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指标,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客观评价全省林业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果,制定和调整全省林业发展方针政策、规划,制定和落实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二、工作任务采用数据采集仪,利用森林资源清查专用调查软件完成本次清查任务。
主要任务是:(一)制定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技术操作细则》;(二)全面复查17702个固定样地。
(三)对全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全面掌握全省近5年的森林资源消长动态,总结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提供本期全省森林资源清查成果。
(四)建立和更新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五)开展数据采集系统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开展张掖市区域内林带对森林覆盖率影响研究。
三、组织领导(一)组织领导为加强一类清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甘肃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一类清查工作。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基本情况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
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
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活立木总蓄积14 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
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 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 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 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