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各学院专业硕士生导师
- 格式:doc
- 大小:648.00 KB
- 文档页数:14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名单作者:郑明明发布日期:2019-03-20 浏览次数: 290分享到:(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硕)化学工程艾宁、邓东顺、高云玲、计建炳、聂勇、Robin Smith、孙小方、王建黎、解庆龙、贠军贤、章连众、祝铃钰化学工艺蔡志彬、韩亮、贾建洪、贾义霞、叶青应用化学褚有群、高静、高云芳、李贵杰、李美超、李维军、吕晓静、吕耀康、欧阳密、潘再法、佘远斌、沈海民、施梅勤、苏利伟、童少平、王连邦、徐颖华、杨云芳、张诚、赵峰鸣、郑华均、郑灵霞、朱英红工业催化邓声威、韩文锋、霍超、江大好、李小年、李瑛、卢春山、卢晗锋、吕井辉、马磊、倪珺、唐华东、童东绅、王鸿静、王建国、王亮、许孝良、许友、姚楠、张波、张群峰、赵佳、钟兴、周春晖、朱艺涵、庄桂林绿色化学与技术杜晓华、胡信全、靳立群、罗书平、沈振陆、王益锋、夏爱宝、许丹倩、严新焕二、化学(学硕)分析化学曹小吉、胡仙超、黄忠平、李国华、汪晶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应用李郁锦、刘运奎无机纳米化学与技术胡军、黄亮催化及表面化学陈爱民、刘宗健、唐浩东、夏盛杰、周瑛(小)三、农药学(学硕)丁成荣、李祖光、刘幸海、谭成侠、翁建全、张国富、周瑛(大)四、化学工程(专硕)全日制专硕招生导师:艾宁、蔡志彬、陈爱民、陈立军、陈万里、褚有群、邓东顺、邓声威、丁成荣、杜晓华、高静、高云芳、高云玲、韩亮、韩文锋、胡军、胡信全、黄亮、黄忠平、霍超、计建炳、贾建洪、贾义霞、解庆龙、靳立群、李贵杰、李国华、李美超、李维军、李小年、李瑛、李祖光、刘幸海、刘学军、刘运奎、刘宗健、卢春山、卢晗锋、罗书平、吕井辉、吕晓静、吕耀康、毛信表、倪珺、聂勇、宁文生、欧阳密、潘再法、Robin Smith、佘远斌、沈海民、沈振陆、施梅勤、苏利伟、孙楠、孙小方、谭成侠、唐浩东、唐华东、童少平、汪晶、王鸿静、王建国、王建黎、王连邦、王亮、王益锋、翁建全、夏爱宝、徐颖华、许丹倩、许孝良、严新焕、杨阿三、杨云芳、姚楠、叶青、贠军贤、张诚、张波、张国富、张群峰、张颂红、张泽凯、张智亮、赵峰鸣、赵佳、郑华均、郑遗凡、钟兴、周春晖、周瑛(大)、周瑛(小)、朱艺涵、朱英红、祝铃钰、庄桂林非全日制专硕招生导师:陈爱民、丁成荣、高云芳、韩文锋、霍超、贾建洪、李国华、李贵杰、卢春山、卢晗锋、吕耀康、倪珺、唐浩东、王连邦、徐颖华、张国富、周春晖、周瑛。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专业硕士)工程一级学科代码:0852二级学科名称: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5210归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位点负责人:xxx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制一、学科简介控制工程专业依托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03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博士后流动站。
是浙江省属高校电子信息领域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依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的“信息处理与自动化技术”学科于2008年获得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十二五”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控制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网络化控制与监控技术、运动控制系统、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现代电气自动化、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及应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及可视化技术。
学科现有教授19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洪堡”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师资力量雄厚。
本学科隶属于“信息处理与自动化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能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嵌入式系统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等各类项目50余项,在信息处理、装备自动化、新能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产学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负责人简介徐维祥 :1963年3月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健行学院院长。
目前聘任岗位:校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负责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方向负责人。
人才培养背景:151人才工程。
团队简介创新团队以“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联动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展开轴线,利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三省集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研究产业集群生存基础、演进模式和基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的区域互动发展模式,期望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创新团队有以下特点:(1)科研合作密切型创新团队本创新团队是在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实质性研究GROUP;团队成员至少参加过2次以上的合作科研项目。
(2)高学力人才密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9位成员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
(3)学术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3位讲师组成,形成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
研究方向及目标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是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团队研究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依托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有利条件,围绕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1、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对区域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指导;2、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健康培育的视角,寻求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3、研究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优化组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促进产业优化优化组织,从而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整体生产率。
姓名:胡正珲工作部门:理学院性别:男技术职称:校聘教授最高学位:博士民族:汉籍贯:江西吉安联系方式:Email: zhenghui@电话:0571-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物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简历:2015/11 -至今,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2007/09 -2015/10:浙江大学,光电系,副研究员2008/08 -2010/08: 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计算与信息科学学院,博士后2005/09 –2007/09: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情况)项目:1 脑血容积/血管造影成像辅助的脑功能影像精确数据同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5万2013/01-2016/122 BOLD信号的非线性分析:生物物理模型,生理学状态及脑功能激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万2008/01-2011/123 脑机协同视听觉信息处理与交互技术国家863项目20万2012/01-2015/124 多模态大脑磁共振影像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研究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项目15万2013/01-2015/125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脑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研究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12万2009/01-2010/126 XXX,军委科技委保密项目48万发表的论文、专著、教材:1 Influence of Resting Venous Blood Volume Fraction on Dynamic Causal Modeling and System Identifiabil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SCI,5.228 1,通讯作者2 Exploiting Complexity Information for Brain Activation Detection PLoS One 2016SCI,3.057 通讯作者3 Concurrent Bias Correction in Hemodynamic Data Assimilation Medical Image Analysis2012 SCI,4.248 1,通讯作者4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ctivation State in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Brain Topography2012 SCI,3.288 1,通讯作者5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Biomedical Mod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010SCI,3.639 1,通讯作者6 Changes in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Functional PET Brain Network with Normal AgingPLoS One 2014 SCI,3.057 通讯作者7 An H‘ Strategy for Strain Estimation in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Using BiomechanicalModeling Constraint PLoS One 2013 SCI,3.057 18 Exploit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maging Improves Model Estimation of BOLD Signal PLoS One 2012 SCI,3.057 1,通讯作者科研成果及专利:发明专利5项研究生培养等教学情况:本科生课程“科技英语”,“数据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指导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奖励和荣誉: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贡献奖香港科技大学201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整合系统指导下的心脏图像分析”第三完成人浙江省科技厅2009 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2012年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mage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MIACA)组委会成员(Committee member),分会场主持人2011年ICIP分会报告2009年ISBI大会报告2006年ICIP,ICARCV分会报告PLoS One,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杂志专业审稿人浙江省数理医学会理事其它:。
浙工大研究生浙江工业大学学科、学位点简介001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 (1)002机械工程学院 (4)003信息工程学院 (6)0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7)004经贸管理学院 (9)005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10)006建筑工程学院 (13)007药学院 (14)009理学院 (15)010人文学院 (16)011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7)012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18)014法学院 (19)015艺术学院 (19)099MBA教育中心 (19)001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070302 分析化学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和浙江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为支撑,以浙江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50年以上分析化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为根底,积累了大量的教书育人的经历,形成具有一套特色的教学标准和管理体系。
历年来,已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60余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0余人。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大部分导师也同时拥有应用化学学位点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
本学位点还与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浙江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浙江省方圆检测集团等单位合作培养硕士生。
本学位点的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别离与分析、色谱与别离科学、现代谱学分析、原子及分子光谱分析、现代分析仪器及其联用技术、精细化工合成及过程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现已根本拥有国际一流的各种类型的分析测试仪器。
本学位点注重学科前沿与穿插学科的开展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现代仪器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开发。
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等纵向科研工程20多项、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工程20多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的论文70多篇。
070303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学位点是我校化材学院首批理科硕士点,07年开始招生。
浙江工业大学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暂行规定为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保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全日制方式在校就读,区别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第二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当突出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突出此教育特色,创新培养理念,改革传统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第三条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在培养目标、招生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和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和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必须紧密联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学习年限与总体安排第四条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学制为2~3年,由各专业领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校审核确定,修业年限2~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因特殊原因未能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可延长学习年限。
第五条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院应根据本规定,参照国家及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学院实际,制定相应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围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等目标。
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与学分安排、中期考核、开题报告、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
浙江工业大学中层干部任前公示根据《浙江工业大学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制实施办法》的规定,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将拟提任或调任重要岗位的22位同志予以公示,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
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1、反映问题的方式:在公示期限内,校内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均可通过书面、来电、来访、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校党委组织部(地址:A区419室,电话:88320022,电子邮件zzb@)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
2、要求:反映问题要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真实准确。
以单位(部门)名义反映问题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提倡署报本人真实姓名。
3、公示时间:从6月9日起到6月13日止。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2006年6月9日中层副职换岗人员名单:信息学院副院长:朱艺华经贸学院副院长:吴向明建工学院副院长:应四爱校园建设处副处长:俞剑龙中层副职连任人员名单: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方宜、周晓东、钱佩忠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钱国莲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郑春晔(兼)、朱斌、黄新敏教务处副处长:施建青、陈煜、潘海涵科学研究处副处长:赵敏祥、陈红、孙毅研究生院(筹)副院长:蒋建华、方路平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汪勇胜、刘海飞人事处副处长:洪晓军校园建设处副处长:蒋英仙、丁志浩保卫处副处长:姜维兵、吴宗伟化材学院副院长:钟明强机电学院副院长:谢伟东、计时鸣信息学院副院长:姚明海经贸学院副院长:施放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孙培龙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石建敏、邱飞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会健、楼荷英药学院副院长:颜继忠软件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东勇理学院副院长:周明华人文学院副院长:曹增节法学院副院长:于世忠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邢乐勤成教学院副院长:何桥(兼)、罗永彬国际学院副院长:申屠高雄(兼)、胡慧玲体育军训部副主任:骆红斌图书馆副馆长:叶祥满、张根彬健行学院副院长:王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