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魅力》(活动一)课 件
- 格式:ppt
- 大小:5.18 MB
- 文档页数:14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变形的魅力》湘美版教学目标:
•了解变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
•能够通过变形设计出自己的创意作品
•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形状的变化
教学重点:
•变形的概念和形状变化
•创意设计
教学准备:
•画纸、颜料、画笔、橡皮擦、色彩卡片、剪刀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把一张小熊的形状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讲述这个小熊长什么样子,看起来有哪些特点,以及它有没有什么形状或是几何图形的元素。
2. 引入变形概念
老师带领学生考虑如果我们把这个小熊变形,它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
然后,老师讲解变形的概念和它的意义。
3. 变形创意实践
学生用剪刀和色彩卡片设计自己的创意作品,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或是提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意。
4. 制作最终作品
学生在完成设计后,可以用颜料或其他颜色的卡片来制作他们最终的作品。
5. 展示作品和学习成果
在制作完成后,将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在教室里,带着大家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讨论变形的其他关于知识。
练习
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灵感,通过组合变形和颜色变化来制作自己的作品。
总结
在这节美术课上,我们了解了什么变形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变形来实现创意设计。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几何图形的变换,以及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通过这次的授课,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有创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变形的魅力教案
一、引入活动
1. 创设情境:请学生们就魅力这个词展开讨论,谈谈他们对魅力的理解和感受。
2.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魅力?魅力从何而来?
二、探究魅力的特质
1. 学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出他们认为具有魅力的特质。
2. 合作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出他们列出的特质,进行合作分享,让全班形成一个完整的魅力特质列表。
三、学习魅力的来源
1. 提供答案:引导学生思考,魅力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内心的自信、善良、坚持与努力等都是构成魅力的重要因素。
2. 启发思考:通过举例和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特质和品质,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魅力。
四、培养魅力的方法
1. 观摩魅力人士: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魅力的人的演讲、访谈或视频,讨论他们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魅力的。
2. 组织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魅力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他们所认为的魅力来源和表现方式。
五、分享学习成果
1. 现场展示: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让全班观摩。
2. 小结反思:请学生和全班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他们对魅力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
六、延伸活动
1. 魅力日志:要求学生每天写下自己今天展现或感受到的魅力,帮助他们更加积极自信地培养自身的魅力。
2. 魅力展示:每周选取一位学生作为魅力展示的主角,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魅力心得和体会,以激励其他同学。
七、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魅力并非只是外表的美丽,而是一种自信、善良和努力的内在力量。
希望大家努力培养自己的魅力,成为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人。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步骤,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形之美,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较强,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3.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审美品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形之美,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示范法:老师现场演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变形的方法。
4.创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变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变形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原理。
3.示范:老师现场演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实践,老师巡回指导。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图形和符号,增加板书的吸引力。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 变形的魅力》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概念和技巧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变形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范作、绘画工具、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作品展示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变形的作品,如夸张、扭曲、变形虫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形?变形有哪些方法?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夸张、扭曲、折叠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发挥创新意识。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学生通过欣赏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广告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拓展视野。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变形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体现创新意识。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形创新手法的多样性,体验、学习变形人物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的习惯,提升观察与创新思维的品质,发展其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乐于创新、奇思妙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哈镜变形的方法,进行人物变形绘画。
2、教学难点:进行变形绘画时,体验个性和趣味性。
三、教具准备课件、彩色卡纸、画好变形后的作品等。
四、学具准备彩色卡纸、彩色笔、铅笔等五、教学过程(一)猜图激趣,观察发现,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安徽宏村建筑物水中倒影图片)师:孩子们,一起来看这张照片,回忆一下,这是在哪里出现过的景象呢?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
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课件出示房子与倒影的完整照片)生:房子变形了。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房子的倒影会变形吗?生:知道,水面的波纹导致了房子倒影的变形。
师总结:水面的凹凸不平使房子的倒影发生了变形。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哪些类似于这样的变形现象呢?现在快速的转动一下你的小脑筋,从你的大脑数据库中搜索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可以将搜索出来的信息与小组内其他的伙伴分享一下,讨论出结果的请马上举手。
生代表回答:车门上的倒影、放大镜、勺子、鱼缸……师总结:生活中这种变形现象非常的多,转弯镜、后视镜、鱼缸、勺子等等(课件以照片形式依次展示),还比如说老师在周末去游乐园的时候,发现了两面特别有意思的镜子,当我照第一面镜子的时候发现镜中的我又高又瘦,而照另一面镜子的时候我又变得又矮又胖(课件展示镜中效果),你们照过这样的镜子吗?谁来告诉我这种镜子的名字呢?生:哈哈镜。
师:嗯,回答的很棒。
这一节咱们就一起走进哈哈镜的世界看看它里面的变形的魅力。
(板书课题:变形的魅力)(二)学习新知,体验感知,掌握重点(1)课件展示照哈哈镜的小女孩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湘美版四年级下美术《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形的魅力》是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美术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变形手法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变形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理解和运用较难掌握,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变形手法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如夸张、简化、扭曲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老师通过示范作品,讲解和展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和示范作品。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彩笔、水粉等。
3.准备相关美术作品的图片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变形特点的美术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变形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老师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如夸张、简化、扭曲等。
3.操练(10分钟)老师示范一幅变形作品的创作过程,边示范边讲解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动手进行变形创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老师展示一些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欲望。
学生自由创作,尝试运用所学变形手法创作更加复杂和有创意的作品。
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形的基本方法和创作的重要性。
变形的魅力教案魅力是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不仅可以让人们对你产生好感和敬仰,还可以帮助你在社交、职业和人际关系方面取得成功。
但是,魅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的品质。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变形的魅力教案,帮助你了解如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一、树立自信心(200字)自信是魅力的基础。
自信的人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和能量,他们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他人的质疑和批评所影响。
要树立自信心,首先要从接受自己开始。
无论我们的长相、智商或者才华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我们都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点。
其次,要寻找并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
最后,要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克服自己的恐惧和不安,这样可以增加自信的经验和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200字)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建立联系。
首先,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基本技巧,它能够让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其次,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你,并与你形成共鸣和认同。
最后,要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保持积极的心态(200字)保持积极的心态是有魅力的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积极的人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能够从困境中找到机会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首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和挑战。
其次,要学会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和希望的思维方式。
最后,要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和享受生活的态度,从而使我们更加积极和快乐。
四、关注他人并懂得关爱他人(200字)关注他人并懂得关爱他人是有魅力的人的另一个特点。
关注他人不仅意味着要注意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还意味着要真诚地倾听和关心他人的问题和困扰。
变形的魅力教案教案标题:变形的魅力教学目标:1.了解变形金刚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影响。
2.了解几何变形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几何变形的基本概念。
2.应用几何变形的技巧解决问题。
3.分析和解释变形金刚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影响。
教学准备:1.变形金刚的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
2.几何变形的相关教材和练习题。
3.学生分组合作的任务卡片。
4.教学展示设备(如投影仪、白板等)。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在教室的黑板上或投影屏幕上展示变形金刚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变形金刚的背景和文化影响,鼓励学生分享并讨论他们对变形金刚的了解。
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本几何变形的教材和一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几何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解决几何变形的练习题。
3.鼓励学生提问、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发现几何变形的魅力和应用领域。
拓展(15分钟):1.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应用几何变形的例子(如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并解释其实际意义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几何变形的技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巩固(15分钟):1.要求学生重新组成新的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变形金刚的角色扮演任务卡片。
2.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通过几何变形的技巧设计和创造一个新的变形金刚形象,并给出其变形原理和能力特点的解释。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设计,互相提出改进建议,并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
总结(1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设计方案和解释。
2.通过展示和讨论,总结几何变形的魅力和应用领域。
3.鼓励学生回顾和思考他们在本课程中学到的内容和技巧,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理解几何变形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应用几何变形的技巧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变形的魅力》湘美版教学内容《变形的魅力》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形技巧,通过观察、实践和创造,学会将简单的图形进行变形,创造出有趣和新颖的图案。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基础的图形变形方法,如拉伸、压缩、扭曲和组合等,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所学技巧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基本的图形变形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理解图形变形的原理,并能够创作出具有创意的图形作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和创意活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变形概念具体化,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
此外,鼓励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创意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示例,也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材料。
- 图形变形的示例图片或图书。
- 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形变形的过程和示例作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变形图形,如标志、装饰图案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些图形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2. 新授:讲解图形变形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每种方法的效果。
鼓励学生尝试理解和模仿。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变形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供反馈。
4. 创作:学生独立创作一幅以变形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创新和个性化表现。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强调创意和技巧的运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图形变形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图表和示例图形来辅助说明。
每个步骤都将配有相应的关键词和简短描述,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作业将要求学生在家中尝试创作一幅新的变形图形作品,并写一段关于他们创作过程的反思。
这将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在家里继续探索和实践。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对图形变形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变形的魅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变形的魅力。
在本课时中,我们将学习什么是变形,掌握变形的方法,体验变形的魅力,并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了解变形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学习如何创造具有变形魅力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变形作品例如扭曲的表现手法、改变尺度、各种分化等,为学生介绍变形这个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平凡事物可以变形变成什么。
2. 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在此部分,老师会向学生详细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包括:1.几何变形:改动平面上的形体、色彩等等元素。
2.图案变形:根据某一图案改变作品。
3.抽象变形:摆脱自然形态,加入抽象思维和几何形态。
4.造型变形:将自然对象表现得非常具体形态或特别概括。
3. 观察变形艺术作品展示一些具有变形魅力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体验变形的美。
4. 实践活动教师将给每一个学生展示一幅图案,要求学生在这幅图案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地进行变形设计,并用手绘或电脑绘制出来。
5. 分享作品将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作品设计的过程,老师会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呈现他们的作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变形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的变形;•学生如何展示他们的作品。
五、教学方法•知识讲解结合艺术作品赏析;•演示教学;•个人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变形的理解和绘画作品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活动和完成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变形的魅力教案变形的魅力教案教学内容:变形的魅力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变形的态度和观念,认识到变形是一种必要而积极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自信、乐观、适应变化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认识到变形是一种必然且积极的过程,从正面角度看待变形。
2. 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3. 通过学习变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给学生看一段变形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变形的魅力,并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
Step 2:观察分析(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的变形现象,如:万物变化,山河变迁等。
引导学生思考变形对事物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Step 3:讨论探究(20分钟)教师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形的情况,并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形的优势和价值,以及如何乐观对待变形。
Step 4: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变形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找出变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总结变形的原则和方法。
Step 5:活动实践(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应用变形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回顾总结(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变形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
Step 7: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布置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变形的方法和技巧,写出一篇作文。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家长、亲戚或朋友,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形情况,并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变形经验分享会,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形故事和经验。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了解学生对变形的认识和理解。
2. 评价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的质量。
第2课变形的魅力活动一(教学设计)湘美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活动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变形是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2.学生能够用想象力进行物体的变形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造型及其变形练习。
活动准备1.铅笔、橡皮、彩色铅笔和画纸。
2.展示一些变形的艺术作品,如毕加索的“半身像”和达利的“半透明的象”等。
活动过程第一步:引入1.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变形的艺术作品,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其中的变形元素。
2.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变形和变形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变形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第二步:示范1.教师示范,假设教师把梨变形成枣,让学生展示出对梨和枣的不同形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变形的技巧。
2.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将一些常见的物品变形,如书包、水杯等,制作简单的变形造型。
第三步:设计1.让学生总结并掌握变形如何表达事物的特点和通过变形表达观点和情感的方法,然后进行设计。
2.分配任务:让学生选一个物体并进行变形创作,使它们能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第四步:制作1.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造型,使用铅笔和彩色铅笔进行制作。
2.往纸上画出初始形态,将形状进行简单修改甚至颠覆,然后加上自己感受到的颜色,制作出一个有特色的造型。
第五步:分享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制作,与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活动扩展1.让学生了解更多艺术家的变形作品,并通过仿制来锻炼手绘造型和表意的能力。
2.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积极尝试各种新的变形方法和色彩搭配,以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活动评价1.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艺术造型的形式和特点,包括变形,形态等。
2.学生的作品是否创造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地参与制作过程,展示出耐心和刻苦精神。
总结1.变形是一种在艺术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表现形式。
2.通过变形创作,学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精选)推荐《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刘丽丽教学目标: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学具:彩笔、油画棒;教学过程:一、猜图激趣导出课题 1.猜图:;提问:瞧,这里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将图片倒置后再观察,原来是水中的倒影;2.揭题:这些变化的视觉形象给予我们许多想象和创;板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大胆进行创造,来体味变化的魅力吧!课件出示:教材主图(水中倒影图)板书课题:变化的魅力二、体验感受探究变形 1.寻找变形形象: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变形现象呢?学生交流,了解哈哈镜中、金属杯上、玻璃幕墙里的物像等变形现象。
2.体验变形过程:教师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
再将气球拉长、压扁,展示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的头像照在金属杯上被变形的乐趣。
小结:我们发现,刚才大家所见到的变形形象当中,有变瘦、变胖、变扭曲等特点。
3.分析变形方法对比分析: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形?请大家仔细对比观察,找出图片当中头部轮廓、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线条有什么变化?三、尝试参与方法指导1.尝试参与:教师提供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分别是变胖、变瘦、变扭曲,邀请3个学生根据已知的变形原理,将画添画完整。
2.评价反馈:学生互评添画。
肯定学生的尝试参与。
3.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添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交流修改建议,教师修改演示。
实物出示: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
四、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其中一幅,用变形的方法,画一画人物变形的样子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作业学习评价展示优秀作业。
点评作业,利用学习屋的评价提示,引发学生积极自评。
六、教学小结拓展延伸生活中常会见到各种扭曲变化的形象,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很多作品已成了经典。
变形的魅力教案教案标题:变形的魅力教案目标:1. 了解变形的定义和特点;2. 探索变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变形吗?变形是什么意思?请思考并与同桌分享你的想法。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探索(15分钟):1. 分发图片和实物样本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描述这些变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想到一些在自然界中常见的变形吗?请与同桌分享你的观察和想法。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并进行讨论。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界中的变形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记录下来。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解释该变形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变形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变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与同桌分享你的想法。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更多的变形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和探究某种变形现象的原理。
3.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变形的文章,并展示给全班。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2. 评估学生在总结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对变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
3. 评估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教学资源:1. 变形的图片和实物样本;2.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3. 小组展示的准备材料。
教学反思:1. 在引入环节中,要确保学生对变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在探索环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相识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改变表现手法。
2、能擅长视察与发觉,提升视察与思维的品质,发觉想象与特性化缔造的实力。
3、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缔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看法,抒发酷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透过变形现象,找寻变形的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改变的关注,缔造独特的新形象。
教具打算:课件、凸透镜、不锈钢勺子。
画好变形后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
学具打算:彩色作业纸、 2B 铅笔、教学过程:〔一〕课前延长:沟通沟通师:孩子们,能和你们一起上课,心里特殊开心!真想恒久记住你们,你们想恒久记住教师吗?生:想!师:好!此时此刻,我细致地视察你们,你们细致地视察我,我们彼此恒久地记住对方。
〔师走下讲台,摸学生,并说出多个学生的特点:你的眼睛真大!你的小鼻梁真高!你的眉毛真浓!……〕师:记住你们的特点,我也就恒久地记住你们了,你们记住教师了吗?谁能说出教师的特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自己的视察说出教师的多个特征。
师刚好进展评价:你看得真细致!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特征!……师〔总结〕:孩子们,通过视察,我们相识了彼此;通过视察,我们相识了世界,增长了学问。
由此可见,视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实力,同学们都要留意造就自己专心视察的实力。
今日我们的学习就与视察密不行分。
好,上课!〔二〕课堂探索1、猜图激趣,视察发觉,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一幅图片〔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师:先请同学们专心视察,你们有什么发觉?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
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生:房子变得弯曲了。
生:房子变得含糊了。
〔2〕课件出示教材其次幅图片〔玻璃幕墙里建造物的变形图〕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又会是倒映在哪里的图象呢?生:是映在玻璃上的。
生:是在窗子上的。
师:孩子们,这不是玻璃。
当我们透过窗子看窗外的景物时,它有改变吗?没有!这是玻璃幕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