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9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核心素养新课标一站式单元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目标要求(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2)掌握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经过及意义。
(3)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
2.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单元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时间界限为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到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主要包括三课内容: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盛大的开国大典仪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民族团结。
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逼迫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中朝人民的并肩奋战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农民迫切获得土地的愿望上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又一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单元教材体例1.单元框架下设课,每课中设子目。
2.课有正文和辅文两大板块以及插图组成。
(1)正文是核心,正文以宋体内容呈现,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基本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
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两到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实。
每课的课文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2)辅文由前设导言与辅助栏目含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提供的文字材料,使“教本”与“学本”相结合,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①课文前设导言——主要功能是这节课要讲什么,有哪些要点?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②课文旁设,以楷体内容作为补充。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案第一部分主题研究【方法总结】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为例,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对历史意义,重在分析,切忌硬背。
下面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为例,应该从国内意义、国际意义,对当时、对后世的意义入手。
从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教材叙述如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概括为:(1)、结束了过去: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开创了未来:中国开始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3)、影响了世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方法提示】1.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
3.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2)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4. 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性质+特点+影响(1)性质: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2)特点(可选)(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5. 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等史实和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3、了解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经过及结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讨论土地改革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增强学生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的事迹,让学生感悟志愿军战士爱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通过学习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史实,使其学生理解其对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重要性,认识到政权的巩固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本课的三个知识点有较熟悉的像抗美援朝,因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容资料和影视资料很多。
但对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通过分析讲明白,再达到理解的程度。
3重点难点重点: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欣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英雄赞歌》等作品,感受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
教师讲述: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1,新中国的建立A,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宣告…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B,新中国成立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家独立了,人民站起来了。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近代史结束,现代史开始)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A,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方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古代史上,西藏属于中央管辖的开始:元朝(机构:宣政院)。
B,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司令员: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典型代表:黄继光(上甘岭战役,用身体堵抢眼。
)邱少云(严守潜纪律,被火烧死)C,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依据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所有制的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意义:a,彻底摧毁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消灭,农民成土地的主人)b,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补充: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解放。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成就:57年底,大幅超额完成。
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例:1,1953年底,鞍钢大型轧钢厂的建成。
2,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研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等(例子只作了解)意义:一五计划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2)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1)通过图片、历史资料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讨论和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和土地革命必要性和,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1.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2.《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1.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黄继光、邱少云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上台讲述;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新中国、新社会的主人。
为巩固新建立的政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哪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抗美援朝显国威土地改革利人民镇反运动定局面学生:齐读三个板块内容。
过渡:新中国政权成立时面临那些严峻的形势,面临着帝国主义的颠覆和国内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其中美国干涉中国最严重的事件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抗美援朝显国威师:抗美援朝战争是怎样发生呢?(一)抗美援朝战争学生活动:请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1. 筹备新中国: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内容:①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③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具体内容见书2——3页)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2)意义: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②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已经过去;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④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3.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 1951年;(2)意义: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土地改革运动:(1)时间:1950年——1952年(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5.抗美援朝:(1)时间:1950.10——1953.7(2)原因: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国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领导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5)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6)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7)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8)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6.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开展了积极地外交活动。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教学案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2.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一、选择题1.建国初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得益于()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3.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
为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____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4、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称赞的是()a.抗日军民b.解放军战士c.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d.朝鲜军民5、____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土改的是()a.浙江b.江苏c.江西d.西藏6、坐落在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在醒目的位置陈列着两个著名人物的雕塑,其中一位是毛泽东,另一位应是()a.林彪b.刘伯承c.邓小平d.彭德怀7、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的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罗盛教 d.杨根思八年级历史教案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d.镇压xx9、下列诗句描写了抗美援朝的是()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大雄师过大江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c.金沙水拍去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的斗争有()①抗美援朝②开国大典③土地改革④三大改造⑤镇反运动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④11、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的()a.所有权b.使用权c.经营权d.管理权12、____年8月,居住在北京的居民,在户籍的居住地一栏所填的是()a.京师b.北京c.北平d.大都13、____年10月开始镇压xx运动,打击的重点是()①地主、富农②土匪中的匪首、惯匪③特务、恶霸④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xx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b.基本校庆了国内的xx势力c.掌握了经济命脉d.消灭了地主阶级15、历史兴趣小组开设有关抗美援朝时期的人物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可能包括()a.彭德怀 b.黄继光 c. 叶挺 d. 邱少云二、材料解析题。
第二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但新生的国家还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的实施。
在“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又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掌握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基本内容。
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加强对土地改革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精神。
难点是:土地改革运动。
二、说教法八年级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但还不能完全独立思考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联想、比较、讨论等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理解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目标1.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2.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2、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图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以及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引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理解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9-13页,完成下列问题)1、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措施是什么?2参战部队、结果、性质、意义、英雄及其事迹、精神分别是什么?34四、先学(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五、后教(师生共同完成任务,以提问和举手回答问题的形式解决自学指导)1、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措施是什么?①措施:A、抗美援朝战争。
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宋贵江西省吉水县第三中学邮编:331600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本课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种种困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本课以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为例,介绍了相关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及中国人民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斗争的情况,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
2、掌握有关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掌握有关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基本史实,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学生己有的有关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入朝作战”、“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等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3、指导学生采访经历过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长辈,请他们回忆当时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并作纪录。
整理这些资料,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抗美援朝精神2、土地改革运动教学过程轻松走进第一站:温习和导入新课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决定有哪些?2、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