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摹中感受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15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借助欣赏名画作品,学生感知“变体画”,尝试人物绘画的作画规律和方法,学生表达人物画临摹的感受。
2.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大师绘画作品,通过对作画的元素进行改变,学习大师的作画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情意目标:感悟名画,创作变体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让学生在“变体画”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作品的色彩、造型、构图在表达主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感知、观察、想象等方面的心理过程与创作活动。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初步具有感性经验转换为理性思考的学习能力与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临摹世界名画,进行“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的眼力,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作品。
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是日本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的《新大桥》第二幅是梵高临摹广重的作品《雨中桥》两幅作品都描绘了人们在雨中焦急奔跑的场景。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以上的作品,我们发现画家们也曾经临摹过其他大师的作品,学习绘画技法,为自己所用。
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的经历。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写出课题)(2)分析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梵高的作品是用油彩画的,你们平时习惯使用哪些工具作画引出本节课的作画工具(板书)(教师示范,让学生感受不同工具的特点)单色系(钢笔、圆珠笔、素描铅笔、木炭条)多色系(色粉笔、马克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平时作画时你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请同学们翻看课本13页,仔细观察人体比例图表,你会发现有哪些规律小组交流。
教师再次让学生感受人体比例的差异,以德加作品为例,学生测量,验证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德加的芭蕾舞女腿粗而短呢尝试观察人体的比例,观察德加作品中芭蕾舞女的表现细节以及了解作品内涵。
在临摹中感受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临摹画”与“变体画”,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临摹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三、教学准备:美术本、画笔、投影仪四、教学内容要点: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
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
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人物头像的画法,回顾三庭五眼的比例内容,是由身体一部分作为基本测量单位的。
引出问题:头部五官的测量是以身体某一部位为基本单位,那么全身人像的测量应该怎么进行呢导入本课:人体比例。
(二)新授1. 教师:人体的测量应该怎么进行学生:也以身体某一部位为基本单位测量。
教师:那么以什么部位为基本测量单位好呢大概比例是多少呢活动:随机抽取四名学生上台,两名站在凳子上作为模特,两名辅助保护模特安全,学生自行进行研究,在自行探索之前,教授利用画笔作辅助的目测方法。
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临摹的定义和相关知识。
2.掌握临摹的基本技巧。
3.在临摹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美与灵性。
4.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临摹的定义和相关知识•临摹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模板进行绘制,目的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绘画技巧及风格特点。
•临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大师作品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和审美水平。
2. 临摹的基本技巧•选择合适的素材和工具。
•观察和比较原作与自己的临摹作品的差异。
•勇于尝试,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作品。
•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绘制,注意细节和比例的把握。
3. 在临摹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美与灵性•通过临摹学习到大师们的绘画技巧,感受到艺术的美和文化的传承。
•在作品中体验到一种灵性的力量,领悟到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观察能力•临摹需要耐心和细心,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培养耐心和细微观察的能力。
•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原作和自己的作品,发现差异并加以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整体介绍•老师简单介绍临摹的定义和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临摹的目的和意义。
2. 案例分析•老师展示一张大师的作品,并对比展示一个学生的临摹作品,让学生发现差异和不足。
•让学生分别进行对比观察,发现问题,并相互交流探讨解决方法。
3. 实践练习•老师发放纸张和铅笔,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模版进行临摹,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和控制比例。
•学生注意细节,不断尝试纠正错误,逐步完善作品。
4.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并让学生相互欣赏,对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临摹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了解到艺术的美与灵性。
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临摹的基本技巧,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细心。
但是,想要通过临摹学到更多的东西,需要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和思考,以及更高的自我要求。
课题:在临摹中的感受主备人:孙中伟学科:苏教版美术年级:七年级下册第3课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一、指导思想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
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
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
二、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
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
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临摹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他人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观察、激发我们自己的表现力。
临摹有很多种形式,加入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之后,就从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作行为。
学:临摹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技法、风格。
临摹中的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探索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
想要准确地表现人物身体比例,最好记住: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
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尝试临摹一幅名画,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在临摹中感受(教案)(一)导入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以“大家来找茬”小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何联系通过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点出临摹的概念。
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
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梵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劳动人民的颂歌,唱彻了梵高整个艺术生涯;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新授1. 教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
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
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学生:估计6-7个头部的高度。
教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
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
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 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1)对比分析《播种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播种者形象你找到两位大师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教师小结:《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
两个贴近土地的画家,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让作品充满了生活内涵;凡高多次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可见凡·高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
(从表现方法、风格等方面分析两件作品)(2)出示凡·高另外几幅《播种者》作品,考考学生的想象力: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只是在复制、模仿吗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揭示“变体画”概念。
变体画:画家对同一画题,用几种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充分体现主题思想。
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工具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和内容上的一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