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书愤2
- 格式:pdf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12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书愤二首·其一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二首·其一赏析: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这年陆游已六十六岁。
尽管岁月流逝,但是并不能使他的壮志消退,他愈益是怀念远在沦陷区的中原,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诗的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听到敌人溃退的消息后满腔义愤。
回想“早岁”在洛阳时,虽位为贵戚少卿,但也很弄清世事的艰难。
“世事艰”,概括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的种种丑恶现象。
这一句既是他的独白,也是他几十年壮志难酬的总括。
接着诗人回忆了两次抗金斗争的经历。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上句写1169年在镇江前线作战时雪夜瓜洲渡口冒雪乘船的情形;下句写1170年在渭北前线作战时秋风中骑着战马飞跃大散关的情形。
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战争。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他早期战斗生涯的特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岁月不饶人,壮志难酬。
“长城”本是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借用来表示作者的豪情壮志。
“空自许”,是对未竟事业的悲叹。
上句是写早年的豪迈,下句是写晚年的悲怆。
“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句,不仅抒发了对于年华空逝的感慨,而且进一步表明了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悲痛。
这一句和“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对照起来看,便更加突出地显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尖锐对立,也更能见出作者心中的悲愤了。
这就是诗人愈老愈不能实现其平生愿望的一大原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表达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为国建立功业的决心。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和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懑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其它疑问或需要详细解释,请咨询专业人士。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译⽂、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 年轻时哪⾥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侵占的中原⽓概有如⾼⼭。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的战舰在雪夜⾥⼤破⾦兵于⽠州渡⼝,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败⾦兵于⼤散关。
我⽩⽩地⾃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的头发早已花⽩。
《出师表》这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阴家中,已是六⼗⼆岁的⽼⼈。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年(1172)他四⼗⼋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战争的第⼀线,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情壮志,坚定如⼭。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满怀着收复故⼟的胜利希望,“⽓如⼭”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叹惋!另⼀次使诗⼈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次在夜间骑马过渭⽔,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的诗句。
他曾⼏次亲临⼤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上马蹴坚冰,有时三⽇不⽕⾷”(《江北庄取⽶到作饭⾹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