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的主体和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673.30 KB
- 文档页数:2
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5月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的概念框架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通过论述联合概念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最新进展,对其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对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了建议。
标签: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1 IASB与FASB概念框架的联合IASC成立初期,FASB对这个国际会计组织是不屑一顾的。
然而,21世纪左右,美国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使FASB深受打击。
鉴于概念框架的重要性,FASB与IASB决定联合制定一份完整的、内在一致的趋同概念框架以取代各自目前的概念框架,为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2004年10月,IASB和FASB把概念框架列入双方联合研究项目。
2006年7月,FASB与IASB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初步意见)》,以征求公众意见。
并于2008年5月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质量特征征求意见稿》。
2 联合概念框架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1 财务报告目标IASB与FASB发布的联合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通用财务报告目标是向现在和潜在的权益投资者、信贷方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之有助于资本提供者进行投资、信贷和有关资源配置的决策。
企业财务报告应该从企业的角度编制而不是从权益投资者或者某一类资本提供者角度编制,但是这并不排除财务报告中包含主要提供给权益投资者或者某一类资本提供者的会计信息。
例如财务报告中经常包含现实和潜在股票持有者非常关心的每股收益等定量性信息。
2.1.1 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IASB与FASB在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的权益投资者、信贷方和其他债权人。
财务分析的主体引言概述:财务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
财务分析的主体是指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对象和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财务分析的主体。
正文内容:1. 公司财务报表1.1 资产负债表1.2 利润表1.3 现金流量表1.4 所附注解释1.5 财务报表附注2. 财务比率分析2.1 偿债能力比率2.2 盈利能力比率2.3 营运能力比率2.4 成长能力比率2.5 现金流量比率3. 财务指标分析3.1 市盈率3.2 市净率3.3 资本回报率3.4 资产周转率3.5 存货周转率4. 财务风险分析4.1 债务风险4.2 偿债能力风险4.3 盈利能力风险4.4 营运能力风险4.5 资本结构风险5. 财务预测分析5.1 财务预测方法5.2 销售预测5.3 成本预测5.4 盈利预测5.5 现金流量预测总结:通过对财务分析的主体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财务分析的核心是公司财务报表、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预测分析。
财务分析的主体提供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全面了解,匡助投资者、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财务数据,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潜力,以及面临的财务风险。
同时,财务预测分析可以匡助企业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因此,财务分析的主体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一、引言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以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二、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1. 客观性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因此,财务报告必须基于可靠的数据和合理的假设,不能随意编造、美化或掩盖事实。
2. 及时性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及时发布,以便相关利益相关方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及时性要求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
3. 综合性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不仅包括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还包括各项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财务报告应当充分反映出企业的整体情况,可以使利益相关方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基本特征1. 可比性企业财务报告需要满足可比性的要求,即能够使不同时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对比。
通过财务报告,利益相关方可以比较企业在不同时间段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也可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水平。
2. 一致性企业财务报告应该保持足够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会计期间内,企业应当使用相同的会计准则和政策,以保证财务报告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3. 可理解性企业财务报告应当能够被利益相关方理解。
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应该以清晰简洁的方式表达,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4. 可靠性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应当真实可靠。
可靠性要求企业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核实与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准确与真实性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不得进行虚假陈述或隐瞒真相。
准确与真实性要求企业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进行真实记录反映,不能随意变动或做出虚假处理。
关于财务报告主体定义的探究一、报告主体概念的提出鉴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概念框架)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在改进各自现有概念框架的基础上,致力于联合制定一份完整的、内在一致的趋同概念框架,并逐渐取代各自目前的概念框架,这将为原则导向、内在一致、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联合趋同框架的制定将分多个阶段项目完成,包括目标与信息质量特征:要素和确认;计量;报告主体:列报和披露;概念框架在公认会计原则层次中的地位与目标;非盈利组织对概念框架的应用等问题。
2006年7月6日,fASB与FASB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并于2008年5月发布了《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及约束条件》(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第1章提出,“通用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主体的经济资源(即主体的资产)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即主体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信息。
”同时,“财务报告也应当提供有关主体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对其经济资源和要求权影响后的情况下的信息。
”这表明财务报告的对象是主体本身,而不是其所有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
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的对象与报告的使用者是有区别的。
但由于当前IASB和FASB各自的概念框架中并未涉及报告主体的概念,2008年5月29日IASB与FASB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初步意见)。
下面主要对报告主体定义的必要性及其与法律主体、财务报告目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
二报告主体定义的必要性有观点认为应当对“报告主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以确定到底哪些具体内容适合作为通用财务报告的对象,同时这一定义应能在财务报告准则中应用,以使某一特定财务报告20财务与会计综台版200g 12的探讨的对象只有在满足报告主体的定义的条件下才能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列报。
CFA一级考试知识点第四部分财务报告与分析CFA考核的内容均为权责发生制长期股权投资investments in affilates,指企业的其他企业发行的股票。
主营业务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COGS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用selling , general ,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SG&A毛利gross profit主营收入-主营支出经营利润operating profit 毛利- SG&A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EBIT 经营利润+其他收入-其他成本税前利润earning before tax EBT等于EBIT-利息费用净利润NI等于EBT-所得税费用投资性现金流cash flow from oprations CFO投资性现金流cash flow from investing CFI融资性现金流cash flow from financing CFF现金流量表中的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等于资产负债表的现金科目余额。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年末权益余额和资产负债表权益期末余额相同。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不经审计,是对业绩的重大事件回顾和趋势展望。
审计报告意见无保留意见unqualified audit opinion表示完全按照会计准则。
保留意见qualified audit opinion表示部分没有完全按照会计准则。
否定意见adverse audit opinion 大部分偏离会计准则要求。
无法表示意见disclaimer of opinion 不能够充分获取审计证据。
股东委托书proxy statements披露股东投票的决议事项,高管董事的薪酬,董事成员候选人及背景。
中期报告interim report 季度报告或半年度报告,一般不审计新闻稿press release 其中盈利公告预先披露财务数据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s 对经营业绩回答与会者提问股本溢价paid-in capital 指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出资超出其注册资本的部分。
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一、引言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通过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方式,针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总结的一种会计报表,是企业对外披露信息、公开经营情况的重要工具。
企业财务报告具有一定的性质和信息的基本特征,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些特征。
二、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1. 信息披露性质企业财务报告具有信息披露性质,是企业对外披露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要途径。
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它能够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供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和评估。
2. 决策性质企业财务报告还具有决策性质,是管理层、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报告包含了财务数据和财务分析,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等指标,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判断是否继续与企业合作,给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
3. 归属性质企业财务报告还具有归属性质,即报告的对象是特定的企业或组织,用于向企业内外相关各方汇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归属性质决定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使不同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财务报告来实现对企业的比较和分析。
三、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基本特征1. 可靠性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即反映出真实、完整和准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要保证可靠性,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准确记录和报告财务数据,防止财务报告的错误和失真。
2. 目标导向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应该具有目标导向性,即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
对内,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对外,要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关键的经营和财务信息。
3. 时效性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即及时反映出企业的最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及时披露财务报告对于高效的决策、预测和控制至关重要,可以防止信息滞后和失效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1篇一、全面性财务报告分析要求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资产负债表分析: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了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
2. 利润表分析:分析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3. 现金流量表分析:分析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和净流量,了解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和偿债能力。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分析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原因,了解企业的盈利分配和资本结构。
二、客观性财务报告分析应基于客观、真实的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以下是一些保证客观性的措施:1. 使用权威的财务报表数据:确保分析所依据的财务报表数据来自权威机构,如证监会、审计机构等。
2. 采用标准分析方法和指标:遵循通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指标,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
3. 严谨的逻辑推理:在分析过程中,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避免跳跃性思维和主观臆断。
三、动态性财务报告分析应具有动态性,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一些体现动态性的分析特点:1. 趋势分析: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历史分析,找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
2. 比较分析:将企业财务数据与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3. 持续关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变化,及时调整分析方法和指标。
四、深入性财务报告分析要求深入挖掘财务数据背后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
以下是一些体现深入性的分析特点:1. 挖掘问题根源: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不良的原因,如成本控制不力、销售收入下降等。
2. 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状况。
3. 关注细节:关注财务数据中的细节,如异常波动、关联交易等,找出潜在的风险。
五、前瞻性财务报告分析应具有前瞻性,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一些体现前瞻性的分析特点:1. 评估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上·03·□论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和基本特征许亚湖(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武汉430073)【摘要】IASB 的财务报告主体新概念的正式推出,使得财务报告主体在表述上发生了变化。
认识这一变化,正确界定财务报告主体概念和明确财务报告主体的基本特征是必要的。
【关键词】财务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经济法律主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在2008年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初步意见中提到“报告主体”这一概念后,又在2010年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在改进现有概念框架的基础上,确定联合概念趋同框架的第2章为“报告主体”。
为了正确使用报告主体概念和提供满足各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有必要深入了解报告主体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正确界定财务报告主体概念和明确报告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笔者认为,不论是经营主体、公司个体概念的提出,还是会计主体或实体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会计为谁记账和编制报表的问题。
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认为,个体为整个主体的简称,会计所记账册和所编报告是经营个体账册和报告,而不是业主合伙人或股东的账册与报告。
莫茨(1977)认为,账户的登记、业务的分析以及报表的编制,都是从特定企业的观点出发进行的。
从会计视角界定主体,将会计记账和编制报表的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和其他主体分开的观点,在长时期内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有人将这种观点称之为会计服务对象观。
一般认为,会计实体前提主要规定了会计所服务的对象,即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哪些经济业务应记入企业的账户体系。
这也就是说,服务对象决定会计实体的存在。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规定会计实体是企业,其对会计实体的解释是,它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保证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IASB 新推出的财务报告主体概念是,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经济活动的特定领域。
财务报告主体概念涉及财务报告活动的基本要素,是财务报告活动观的具体体现。
财务报告活动作为一种会计活动,包括报告的主体、对象、目标和方法等基本要素。
在这样的认识下,报告的主体是由报告的对象所决定的,报告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由经济活动来决定报告的主体是与过去由会计服务对象来决定主体的认识和表述有所不同的。
决定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受两个条件约束:一是由资源提供者所关注;二是最终应可以货币计量。
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经济活动是资源及其运作变化情况,在关注的具体内容上是具有发展性的。
资源提供者过去所关注的经济活动与现在所关注的经济活动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如过去关注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现在所关注的经济活动表现为资产、负债、利润和现金流量情况。
决定报告主体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还应最终可以货币加以计量,统一以货币计量的形式反映数量化的经济活动。
IASB 的财务报告主体概念并不强调某特定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分开,而是强调“资源提供者不能直接获得是否需要向企业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是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这里的“不能直接获得”的表述改为“不能直接加工和生成”更合适。
不能直接加工和生成信息者是财务报告主体以外的信息使用者,IASB 曾归纳有七个方面的使用者,即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
“资源提供者”的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使得一定主体以外的主体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而不仅仅只是股东或业主这类投资者。
一定主体的管理层是可以直接获得有关信息的,不是外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
从资源提供者不能直接获得有关信息上看,财务报告主体应是公开的。
公开的报告主体提供公开的财务信息。
尽管非公开主体也可能是由会计人员提供服务,但非公开的报告主体不应是这里所定义的报告主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报告主体是指现有及潜在的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所决定的、公开的特定领域,这些资源提供者不能直接加工和生成是否向企业提供资源和资源有效运用情况的决策有用信息。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04·.上二、财务报告主体的基本特征1.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决定性。
决定财务报告主体的是经济活动,不是政治法律活动、纯社会公益活动等非经济活动。
一定单位综合了一定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基本要素,生产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提供服务,为本单位获得经济效益和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
这一定的单位就是企业,其经济活动内容是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决定财务报告的主体是企业。
2.经济活动的货币计量性。
一般认为,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笔者认为,作为财务报告主体所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财务报告仍应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货币计量应是财务报告的一种设定。
在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可同时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或进一步补充说明的非财务信息,但这不能说非财务信息是企业财务报告主体必须提供的信息。
从非财务信息的提供上看,与其说是提供会计信息,不如说是提供除财务信息以外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
3.报告主体的领域性和独特性。
报告主体概念框架所描述的“报告主体是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经济活动的特定领域”,这一特定领域是经济活动单位,是一定经济活动的承载者、范围和部门。
企业或企业集团、分支机构或部门的经济活动形成特定的领域。
作为报告主体的一种单位或单元,一定的经济活动都自始至终在这一单位或单元内完成。
这一经济活动的特定领域是由经济活动者所控制经济活动的一定边界的空间范围或区域,其大小会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报告主体概念框架规定的主体三个必要特征之一是主体的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主体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客观地区分。
这一客观区分决定了主体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也就是排他性。
在提供财务报告的活动中应明确界定领域的边界,不应将不同主体的经济活动领域相混淆。
4.报告主体的经济法律主体性。
财务报告主体概念框架中提到“法律主体不是报告主体界定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报告主体可能包括不止一个法律主体,也可能包括一个法律主体的某一部分”,这也就是说财务报告主体不能等同于法律主体。
这里有必要明确“法律主体”的概念。
笔者认为,所谓“法律主体”,应是经济法律主体或经济法主体,它是在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独立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者,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农村经营承包户、公民、经济组织中内部机构及其他组织。
经济法律主体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法人是经济法律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但法人并不等同于经济法律主体,在经济法律主体中除法人外还有非法人。
在会计上通常所说的法律主体是法人,因此才有“财务报告主体不等同于法律主体”的认识。
实际上财务报告主体就是经济法律主体,但不等同于法人,可能包括不止一个法人,也可能只是一个法人的一个部分。
会计准则界定的报告主体应是经济法律主体,经济法律主体是界定报告主体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5.报告主体的多样性。
从经济活动领域上看,报告主体可按是否为法人分为法人主体与非法人主体,按组织形式分为单一组织形式主体(如某企业和事业单位)与联合组织形式的主体(如有分公司的公司、企业集团),按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分为企业主体与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等。
按主体层次分为单一层次的主体和多层次的主体(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主体、总部与分支机构或者部门主体)。
在报告主体的概念框架中提到“当一个主体具有主导另一个主体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利益(或者止损)的权力时,一个主体就控制了另一个主体”。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主体控制另外一个主体的关系,下属主体具有相对的对外报告的权力。
在报告主体的层次性上强调的是报告主体主导能力的运用,一个主体只对其他主体有重大影响,但不具有主导其他主体的能力,表示该主体不控制其他主体。
在一个主体单独控制其他主体时,该主体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6.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时间性和公开性。
报告主体概念框架明确的报告主体特征之一是“主体正在从事、已经从事或者将从事经济活动”,这是决定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时间性特征,反映不同时态经济活动,从而使主体在时间上保持持续。
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现有及潜在的企业资源提供者报告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因此,报告涉及的经济活动不应是保密的,而应是众所周知的。
明确财务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公开性,在于区分一定单位满足内部经营管理者信息需要的报告主体与通用财务报告主体。
7.报告内容的相关性。
报告内容的相关性是指报告主体提供的信息是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对决策有用的经济活动信息。
报告内容的相关性要求报告的信息应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
相关利益者所需求的有用信息可以分为一般性信息与特殊性信息,如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是一般性信息,雇员所希望了解的因提供人力资源而关注主体的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福利报酬等信息以及贷款人因提供贷款而希望了解的偿债信息是特殊性信息。
8.资源提供者所关注信息的加工和生成具有独立性。
报告主体对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加工和生成的处理是区分各种资源提供者的、具有独立性的特征。
这种独立性表现为处理财务会计信息的主体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处理信息时是客观的,资源提供者不能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进行干预,不能直接从事信息的加工和生成工作,只能获取财务报告主体经过加工和生成的公开的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1.葛家澍.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报告主题概念.会计研究,2011;62.柯东昌.关于财务报告主体定义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