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心态”蔓延的根由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这类人沦为弱势群体,原因很简单_人生感悟压力让中年人沦为弱势群体。
有车有房,家庭幸福,多么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步入中年的人群给人的表面印象。
然而这个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正在渐渐地沦为心理上的“弱势群体”。
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常常因为不得已而言不由衷、他们中有一半以上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甚至是厌烦的工作,他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随之越来越差……事实上,职场中,中年员工的工作生活却并不是想象中如意。
每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中年员工精力疲惫。
一个朋友说,我几乎每天有十二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在公司里度过的。
没有办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早已经过了下班的点,但是看着手头的一大堆没有干完的工作,看着身边还在埋头工作的同事,让你不得不收起心,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一般人正常工作时间为8到10小时,此为人体负荷量。
如果长期工作12小时以上,就会对人体产生压力。
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中年员工变得越来越虚伪。
人到中年,最大的”进步“就是喜怒不再形于色。
年轻时心里不高兴时可以不理别人,可是人到中年,无论心里多难受,脸上仍然可以笑得很灿烂。
长期的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面对同事和开始变得言不由衷,对事物失去了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就连天天从事的工作都是自己不的甚至厌烦的。
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越来越少,让中年员工日渐孤独和寂寞。
“单位的同事各忙各的,而且本身同事之间就隐藏着,所以同事之间可以做到推心置腹基本没有多大可能,而原来的一些朋友甚至是生死之交,也因为时间的推移和人情淡漠,慢慢地联系少了。
”一个朋友说。
他现在基本找不到可以一起出去喝大酒喝到彻夜不归的朋友,“因为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烦恼的朋友,所以现在的人们渐渐地不愿意把自己烦恼说出来了。
”孤独和寂寞成了现代中年人心理上的又一大压力,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
很多中睥人,最多的东西就是药。
眼药水、创可贴、肠胃药,应有尽有。
多数人常常因为不能按时吃饭患上了胃病、肠炎。
所以中年人在辛苦工作,养家糊口的同时,要注重自己健康。
学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矫正方法探究作者:周华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弱势群体子女身上一般都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对预防、疏导、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倾向,改善他们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弱势群体子女成因分析方法探究弱势群体子女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或因为家庭残缺、或由于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故而长期生活比较压抑,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使其心理失衡,被尊重的渴求和得不到承认的矛盾使其产生偏执和过重的心理防卫,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深入了解其心理问题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其健康成长。
一、弱势群体子女心里问题成因分析(一)家庭方面原因1.缺乏必要家庭教育不少弱势群体家庭由于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根本无暇孩子教育问题。
尤其是留守家庭子女,常年在外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更遑论对孩子的教育。
还会因觉得对孩子亏欠而最大限度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对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最大限度宽容。
无原则的教育使子女不能正常建立责任感和道德感,缺乏必要的责任心。
2.家庭教育粗暴简单弱势群体一般因生活压力大、经济基础差,普遍存在压抑、孤独、自卑、易怒等心理问题。
平时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遇到子女犯错或成绩低下就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細致的教育。
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使子女逐渐从内心上产生一种自卑感。
3.家庭期望过高或过低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与子女交流中时常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悲观和无奈,而把过高的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迫切,不管过程,只求结果,给孩子成长施加很大压力,这样不但会使孩子因家庭原因产生自卑感,而且会因不堪承受压力产生反抗、抵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相反,也有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面对孩子不良成绩和不良行为时,除粗暴的责罚外,更是流露出深深的失望。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周小春(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
XXXX年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可编辑)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快推进有效突破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长足进步。
然而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农村实现新一轮跨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弱势群体包括痴呆傻人、五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城镇低保对象这部分人属社会群体的特殊成份**年底全国社会救助需要服务的对象近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达到万人农村需要救助的特困人口万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万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从农村弱势群体的总体情况来看可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生理性弱势群体如痴呆傻型的、残疾人、五保户、大龄劳力等他们由于老、弱、病、残等明显的生理原因沦为弱势群体基本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持正常生活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有四种结构:一是只有口粮的纯农户劳力和贫困户劳力这一群体在农村人数众多他们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经营管理还无法形成大范围的规模种植生产结构单一一旦遇到灾情连生产自救的能力都几乎没有二是闲置劳动力他们由于人多地少的予盾而显得相对过剩又由于文化素质低无法参与外部竞争而长期滞留农村是我们要千方百计重点转移的对象三是失地农民他们大都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牺牲者是我们必须加以特殊补偿以确保社会公平的群体四是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改制企业的倒闭造成的下岗失业职工由于再就业的难度大需要政府帮一把、送一程。
弱势群体的总体困境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
这些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他们内心出现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对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成为困扰社会不可低估的严重问题。
焦虑郁闷易怒,弱势心态诱发怨恨情绪“屌丝”一词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一种或许被放大了的、普遍性的“自我弱势想象”,而这种“弱势”心态会诱发各种抱怨和怨恨。
近年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抱怨、怨恨和仇视。
失利者抱怨权益受到侵害,既得利益者抱怨权益得不到保障,无直接利益冲突或非直接利益冲突频发,“羡慕、嫉妒、恨”成为流行语,“仇富、仇官”成为群体情绪,“焦虑郁闷易怒”成为公众性格特质,“动辄开骂”成为大众习惯。
各个群体或阶层似乎都处于相互抱怨之中,怨恨成了一种弥散性的社会心态。
怨恨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或源于个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有限性,或源于个体的过度欲望及其被遏止,或源于个体的自我中心主义,或源于客观环境的不公正等。
在社会学意义上,由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地位与其自身的“主观定位”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可能源于个体的自我中心主义,也可能源于社会环境的不公正),在这种社会性生存价值的比较中,个体会产生一种社会生存无力感,怨恨心态便在这种“社会生存无力感”中形成。
尼采说:“怨恨发自一些人,他们不能通过采取行动作出直接反应,而只能以一种想象中的报复得到补偿。
”当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贫富差距拉大、利益格局相对固化、个人上升空间被挤压、社会救助乏力等现象,导致各种社会排斥现象的发生,使许多人产生一种压抑、郁闷的情绪,产生不公平感、受伤害感、被剥夺感等心理,进而形成一种“怨”的情绪状态。
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这种不公平感、受伤害感和被剥夺感等,积“怨”难平,人们的“怨”的情绪状态便会转向“恨”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怨恨”心态。
这种心态的长期积聚很可能会使一个人最终“残酷”地去报复他人和社会。
2013年6月7日发生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致47人死亡、34人受伤,纵火案嫌犯陈水总,被警方称为“因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的人。
国内多家媒体通过采访报道拼凑了陈水总的人生碎片,其关键词包括:贫困、孤僻、沉默、古怪、爱找碴、不被重视、人际关系紧张(他曾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等,以及被广泛提及的直接诱因:陈水总因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年龄被派出所弄错,过了60岁仍办不了社保医保,长达数月的上访无济于事。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导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
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教育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的人群。
本文将探讨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
原因分析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有限。
而一些地区则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技术支持等原因,实现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普遍不足,这也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受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儿童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取优质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转型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但能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和单位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无法实现有效增长。
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农村人口不得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策思考1.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产业收入。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 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为了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产业、推动农村电商等创新模式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新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缺乏自信和心理结构:当一个人缺乏自信,或者没有完善的心理结构时,很容易受
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2.心理问题根源:心理问题的根源可能包括在发展中缺乏正确的心理指导,导致受到
精神刺激的影响,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例如,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爱心,对自己要求过高、限制太多,家长的虐待等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诱因。
3.缺乏良好的心理结构和自信心: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结构和自信心,一个人可能无
法真诚展现自己,陷入既无法扩张自己也无法收缩自己的困境中。
4.文化影响:不同文化下,人们自我扩张与收缩的习惯不同,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
理发展。
“弱势心态”蔓延的根由
近年来,“弱势心态”有蔓延之势。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物价的
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
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弱势化”,也可称之“边缘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是弱势化往往是以骤变的形式发生的,这当然会造成人们很大的不适应感。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速度令人震惊。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发生了
巨大变化。从正向方面看,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可谓成就斐然。但是,这也是以巨
变的形式发生的,往往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是以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大
型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的,造成一些群体地位的变化几乎是在一夜内发生的,人们当然难以
适应。由于变化速度太快,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也常常出现制度滞后的问题。
二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势化感觉。马克思曾经讲过这样的道理:当
大家都住在茅舍样小房子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耸立
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
差造成了强烈的被弱势化的感觉。今天我们遇到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巨大变革的
社会形势下,社会流动是难以避免的。在社会变化、变革之中,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
位下降,这种现象难以避免,而且社会流动本身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活力。问题是:什么样
的社会地位流动是公平正义的呢?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呢?
三是弱势有普及化、泛化的趋势。过去,在企业当工人,感到“工人阶级”具有很高的社会
地位,然而,企业转制以后,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笔者社会调查中遇到有些老工人说,小
孙子上学在同学中不好意思说自己家里是工人,怕被别人看不起。过去,大学毕业生被称为
“天之骄子”,而今天他们中有些人拥挤在大城市就业竞争市场上,能找到两千元一个月的
工作就很不容易了,这部分大学生也深感弱势。
“弱势心态”的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为了合理
地解释什么是公平正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或弱势化。
一种可称之为“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比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发展
壮大成为名牌企业,也有的企业则败下阵来,甚至破产了。在市场竞争(或称作初次分配)中
发生的弱势化现象却又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只要竞争的规则或程序是合法合理的,由
此产生的社会流动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
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虽然竞争具有合理性与公正性,但是,一些人的下降流动或弱势化总不
是好事情。在竞争中,弱者当然竞争不过强者,特别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残,往往是竞
争体制中的失利者。从社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也必须对竞争中的失利者提供保护的机制。
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老、弱、病、残,对
弱势者、对下降流动者提供社会保护。
另一种可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不是在合理的竞争之中发生的,所以,
也可以称之为“非竞争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一部分社会成员
排斥在外了。换言之,在跑步比赛起跑点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
或者让他们后跑。显然,这种“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如果
仔细考察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就会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的非正
式工,很多讲课效果不错的“代课老师”等。如果再仔细分类的话,这里面有些弱势化是制
度设计时就被排斥了的群体,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视的群体,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视甚至被制度
遗忘了的群体。譬如,在职业技术职称制度方面,我们更重视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职称,
而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表面上也建立了体制,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广大一线的、
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更是被忽视的。这种“非竞争型的弱势化”更需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是充满机会的社会,应该为社会成员提供通过竞争实现地位上升
的渠道,任何人只要努力都有上升的机会。从这种角度看,我们的改革事业最为重要的目标
应该是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实现在公民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即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他们都应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都不应该受到制度的排斥。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