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法-彭重善
- 格式:pptx
- 大小:900.00 KB
- 文档页数:81
扶阳医学讲义~医易互通(一)前言医究竟源于哪里?有人说医源于易,有人说医源于道。
在《内经》里,既可以看到很多易的东西,也可以看到很多道家的东西。
而最早给《素问》全面作注的是唐代的王冰,他的注到现在都有很大的权威性。
从他的注释内容可以看出,字里行间道家的韵味十分浓厚。
王冰自号启玄子,也就是说,他本人自身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道派中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医与道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代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所以,他们理论思想的核心仍然都是“医易同源”。
只不过医和易的这个“同源”的“源”指的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而非《周易》。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
也就是说:儒家的《周易》和中医学的《内经》是同源的关系,它们共同的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也即易理。
而易理是在《周易》出现之前早就反映在“上古之易”的易象中了。
因此,在医、易、道三者之间,有时候确实说不清楚它们的先后。
它们里面往往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故习医者,当于医、于易、于道皆不可轻忽,这也是我们开设“医易互通”经典课程班的原因之一。
曾投师于文道长学习道医并治病,文道长曾说过,她们这个道派源于广成子的法脉传承。
文师父还说:广成子是黄帝时期汝州人,住汝州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
自轩辕黄帝拜访广成子之后,广成子授黄帝《道戒经》七十卷,《自然之经》一卷,《阴阳经》一卷。
文道长说,广成子的法脉传承至今都在延续,未曾间断,她与109岁的师太都是广成子法脉的承传者。
清代陈士铎所著的《外经微言》,其中所言的师傅,就是道长高师,书中就有广成子与黄帝讨论医理对话内容,这就是道家传真医学的最重的资料,特别是其内容写作手法,九九八十一内容,与《内经》诸多内容都有很大的互补性。
四逆、桂枝法这一阵子我对唐容川发生兴趣,《唐容川医学全书》中《伤寒论浅注补正》四逆汤一条,唐氏引用了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中陈蔚和陈元犀的按语。
我于是就去找《陈修园医学全书》之《长沙方歌括》四逆汤条原文:四逆汤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此方主之。
此乃温经救阳之峻剂也。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歌曰: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需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蔚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
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以救里,太阴用之以治寒湿,少阴用之以救元阳,厥阴用之以回薄厥。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
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卷二)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第二届扶阳论坛《刘力红讲四逆法》。
刘力红是给我绝大影响的人物。
对于当今的中医界,面对趋于沦亡的中医危局,刘力红有点象“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三年前我读了他的《思考中医》以及他师父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激发了我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
《刘力红讲四逆法》讲他历三年时间从卢火神那里领悟到卢氏心法,归结到四逆法,四逆汤收纳阳气以归伏藏,乾分一气落于坤宫,迎阳归舍。
四逆汤是收工之方,四逆法是纳下之法。
刘力红这样讲四逆汤:那么四逆是怎么去救这个元气呢?这就到了四逆中最重要的附子上,是这个附子上的辛热才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这也是郑钦安说的。
附子的辛热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即先天乾元之气。
那么干姜是什么?干姜的性温而散。
而附子没有味道,干姜的味道怎么样?很大,所以性温散。
所以后世讲的干姜“守而不走”这个不是很确切。
我跟师的体会,卢门并不一定是这样认识。
因为它很辛散,它怎么会守呢?它肯定也走,反而附子是守的。
干姜性温而散,其所用者,为什么用干姜呢?因为群阴阻塞,祖师爷在这里很清楚地点了附子是什么作用的,它是直接透到极上的一阳,坎中的这一阳,直接去温这个一阳。
(火神派)彭重善治病模式例举反复晕倒案石某某,女,50岁。
2014年3月10日初诊。
自述病史经过:从小怕冷。
结婚生孩子月子里受过寒,怄过气。
产后二十几年,常皮肤痒,手无力,吐清口水,经常心慌,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并有痔疮多年,伴轻微脱肛,走路都不舒服。
每天下午头晕,若劳累或着急就会眼黑晕倒,上楼梯气喘,心跳加快,曾上到8楼时晕倒过,还曾追赶公交车而晕倒。
因为这个原因,二十多年不敢单独出门。
最近一次晕倒是去年年初,几分钟后醒来,脚手粑软,半小时后能平复。
西药吃得少,看过很多中医,都说阴虚,吃过很多中药,但至今未能解决问题。
现症见:头晕,头胀,头顶闷,怕冷。
吃了燥性食物就口腔溃疡,吃硬食会胃痛,食量小,喜吃菜。
久坐腰酸,长有痔疮,大便每天2~3次,每当口腔溃疡发作时,就会出现大便干燥,小便偶黄。
睡眠一般,停经一年。
【舌象】润,苔薄白,有齿痕。
【脉象】左手轻取:膀胱脉滞短微微紧;沉取稍紧稍滞;气滞带湿滞短,左尺脉微紧无力无神;心包脉沉弱稍紧稍滞;心脉沉弱滞短;胆脉滞短微紧欠洪:肝脉稍紧稍滞细。
右手轻取:肺脉稍洪大滞短微紧;胃脉稍滞微紧;脾脉稍滞微紧:大肠脉滞短微紧;命门脉紧。
沉取沉滞微紧。
【辨析】从脉象可以得知,左手膀胱脉微微紧带滞,太阳膀胱有寒气未解,而沉取也有稍紧,提示目前是表里有寒,左尺部肾脉无力神,肾气不足、阳气虚弱。
肝脉滞细、心脉短、心包稍滞弱,提示与肾气不足、阳气不升有直接关系。
右手肺脉微紧,胃紧、大肠微紧都提示外寒在表,脾胃脉紧与命门脉也紧,显示沉取微紧表明里外均为寒气困扰而阳气不足。
整体分析脉象可得出:表里俱寒,太阳在表,肾气不足,肝气不畅,脾胃不健。
治疗思路是,先开太阳之表寒,再温少阴肾里寒。
治法是先用桂枝法,拨开太阳表寒,再用附子桂枝法,开表温里,兼以疏肝健脾之品。
【处方】处方一:桂枝30g,贡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生楂肉20g,石菖蒲20g,天麻15g,生陈皮15g,香白芷20g,砂仁15g,炙甘草15g,生姜60g。
彭重善临证心法:祛肺寒助肺气法
桂枝,白术,楂肉(小茴),砂仁,石菖蒲,法夏,炙甘草,生姜。
【歌诀】:桂枝综合法更强,夏砂菖蒲全用上;夏砂菖蒲袪肺寒,天明地朗肺气强。
【法解】:
此法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础上,加石菖蒲、法半夏、砂仁,彭师称之为桂枝综合法。
用桂枝尖拨开太阳,透达少阴。
石菖蒲洁膻中、通心窍,入水底引微阳上升。
法半夏降膈之逆,使脾胃通达,与石菖蒲,西砂仁偕行上传心神于肺宫,下引水精于肺胃,肺寒尽可袪,肺气得其升,一切凝滞污秽之物,随肺之肃降,渐渐化归下焦决渎之处,金生而水暖,水暖而木调,务期使膀胱之气机推行无阻。
【应用要点】:
注1:胸闷,肺脉沉滞而紧,肺气弱,或咳或不咳,均可用此法。
注2:砂仁,气味辛温而柔,理气化痰,化精输精,由上而下,由内而外,更能使精气合五脏。
注3:砂仁,贡术,姜同用,通五脏,而肺、而肾、而心、而肝、而脾,皆可与营卫协合。
注4:砂仁得桂枝,引太阳(肺)入太阴(脾),通达于交汇处。
注5:砂仁得淫羊藿,可使阴阳携行,精气运化脏腑安和,而神气泰然。
注6:西砂壳可以开上、中、下三膈。
注7:砂仁分三种:砂仁粒、带壳砂仁,西砂壳。
扶阳医学讲义(第一章)山水蒙@火神门:本章专门介绍“山水蒙”(桂枝法),把桂枝谈清楚了,对于整个桂枝法的运用,大家就能豁然开朗了。
第一章山水蒙卢铸之太老师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有关桂枝的阐述:1、气味辛温,有引阳出阴之能。
由内而外,分布四旁,仍由皮毛而肌肉而经络而腑而脏,实通达内外之能使也。
2、能引气机由土而木,由木而心肺,仍降于土,为助五行之运化,交流于五脏六腑。
3、能拨动太阳,透达少阴,使里面通达,气机可得。
4、能拨通太阳、阳明开合之机,扶助内外交通之意。
5、能拨转阴阳道路,易进易出。
6、能开启太阳,上达于天,使上下相照,日月得名矣。
7、能引少阴之气与太阳相接,使太阳由水而土,由土而木,由木而火,随脾之运化交达于上下内外。
8、能化阴为阳,拨开云雾。
9、能纳太阳之气,通达于四末,使手足于心脑相合。
10、能起少阴之气,于太阳相合,使阴阳协和。
11、借以为先锋使者,由少阴出于太阳膀胱之囊也。
今用此引水气上升,化气化液,濡润万物,人身筋络骨节皆得其养,气血更能交流。
从以上卢太老师的桂枝解可以看出,谈桂枝就离不开太阳,桂枝是用来拨动太阳的。
一旦太阳为开的功用发生障碍,太阳开不了了,也就是阳气外出之门打不开了,阳气不能正常的出,就出现了太阳病。
这时,我们就需要用药物把太阳之门打开或者拨开,通常我们就用桂枝法,“用桂枝拨动太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节太阳与河图三阴三阳与河图洛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河图有生数、有成数。
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天,后天主运。
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
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所以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
除了“五”这个特殊的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只能有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正好就构成了三阴三阳。
河图中一、三是阳数,所以一、三两个阳数相会,就形成了阳中之阳,也就是太阳。
因为,两个阳数相会只能还是阳数,不可能出现阴数。
建中汤法(彭重善)【组方】:桂枝,生姜,炙甘草,生贡术,生楂肉,(淫羊霍),炒大麦芽,(砂仁、白叩),病机:风寒表证,脾胃气虚,湿邪;【歌诀】:基本法加大麦芽,外邪脉紧建中法;砂仁白叩来助阵,能纳能化中宫振。
【法解】:此法是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础上,加用炒大麦芽,酌情也可加砂仁,白叩,淫羊藿。
用桂枝尖拨开太阳,引坎中之微阳与太阳相接。
遇炒麦芽解肝脾之郁,土木更加协合。
桂枝尖、炒麦芽、生楂肉三者联袂而行,化气滞,行血淤,消肉食,通肠胃,更助生生之机而仍归于坤土。
生姜通达神明,君相二火更能相照,上下得以亲洽,中州得其温暖。
此法之用:运化兴,大气举,气血交流无阻,生化更能有用,乃建中立轴之大法也。
(西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用老叩启胃肠,而纳谷有嘉。
)【应用要点】:此法补脾胃之虚,建中宫助消化,使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营卫调和,阴阳不偏,同时心悸,心烦可治。
此法不用饴糖,因呕家,洒家不适应饴糖。
该法适用范围广,凡胃弱饮食不消,完谷不化,用此法必效!(《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这是卢铸之医学的建中法,在桂枝基本法的基础上加了炒大麦芽(也可加砂仁、白叩),为什么要选加这几味药?因为病人的胃气反咉出了明显的问题,比如吃饭不香,厌食,不消化,腹胀等等。
中气出现问题,就在基本法里再加进能够解决胃气问题的药。
这个法里就可以加砂仁、白叩和大麦芽这几味药,把着力点放在建中上,解决胃气弱的问题,人体这个大轮盘也就能够正常的转动了。
注1:久病体弱者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法,恶风者效更佳。
注2:若阳虚者还可加附子,扶阳、建中、理中同行。
注3:大麦芽,气平微甘,富生生之能,肝之本谷,疏肝理脾。
注4:大麦芽,楂肉合用,化气滞,行血淤,消肉食,通肠胃,有生生之能(助胃消化,助脾运化,生长宗气以供全身)。
注5:大麦芽,甘草合用,由脾而肝而心,环中(胃和脾)入肺而肾。
注6:大麦芽,姜,术合用,助火(心,肾)、土(脾,肝)使化机调达,生生不息。
思考题:1、建中法和理中法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用建中法,什么情况下用理中法?2、适用于建中法的脉象是什么?适用于理中法的脉象是什么?假如患者有外邪,应该用建中法,还是理中法?3、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砂仁,在什么情况下不宜加用砂仁?砂仁的功用是什么?4、在什么情况下不宜加用黄芪?有的患者在使用黄芪后,为什么会出现嗓子干痛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扶阳医学)治病次第火神派彭重善医案(三归二;二归一;一归无)张某某,男,50岁,2009年1月19日复诊。
2009年患肝病与心衰,至今仍然在服用西药。
服药之后,现症见:两侧头痛,天冷环境下易发作,纳食不香,量不多而知饥,小便量次均少,大便如常。
脉诊:左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紧带滞。
肾脉稍起,但短不至关,久取弱下去了,要久取仍如初。
总体印象肾脉还是乏力乏神。
右手:肺脉滞带紧,脾脉略紧、滞,胃脉羽。
分析:从本医案中可以看出,病人左尺重取至骨,肾脉紧带滞,紧提示有寒,滞提示肾气不足,同时湿在骨里,彭师说等待春天季节木气升发之际,可服除风湿之药二剂,以借机宣散里湿之邪。
肺脉滞带紧,显示其肺中寒气,且肺气不足。
脾脉紧,胃脉弱,提示脾有寒,胃气不足,功能差而胃口不好,故吃东西不行。
处方原则:因肺有寒邪,上周已经用了4天桂枝法(未用附片),最后二天加附片,至今寒邪未除。
因此,再用桂枝法开通表邪之法再用不妥,改为扶正气的方法除邪(加用附片)。
再因肾脉提示阳气不足且有寒,皆在于里,因此,脉象提示的信息是轻取沉取都带紧滞,则表明表里皆有寒且皆阳虚,现必须扶正气、助阳气,以大剂助阳之附子桂枝法,达标本兼治,重在扶正气祛肺中寒邪,在治上焦同时,再逐步过度到调整中焦,最后达到下焦,即助阳纳气归根,才能解决最终间题处方用药:第一方(解决肺寒问题)制黑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生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生姜80g。
3付。
方解:五甲皮(刺五甲皮和五加皮):二者功效相等,五加皮有毒,刺五甲无毒,其功皆通肌腠之寒湿,刺五甲皮尚有扩张血管之功用。
痰多、喉堵,又非外邪,则遣法半夏、石菖蒲。
五加皮单用可去寒。
第二方(由肺过度到调脾胃)制黑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桂枝尖30g,生山楂肉20g,刺五加皮15g,川芎25g,淫羊藿20g,炒麦芽20g,炙甘草15g,生姜80g。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桂枝法大起底(2)火神门:师父,从剂量上看,石菖蒲才是君药,为什么不叫做石菖蒲法,而叫做桂枝法呢?文道长:因为桂枝已经形成了一套法的体系,有一个立法用药的基本框架,石菖蒲只是针对你现在的情况,需要用的时候就把它放进去,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所以石菖蒲不能成为法,你现在需要往下拉,需要50克,也许下一剂药就用到正常量20克,甚至也可以不用了。
火神门:那么贯众呢,为什么要用贯众?文道长:贯众是保鲜剂,一般情况下桂枝法里这味药应该是炙甘草,我针对你的情况把它换成了贯众。
火神门:师父,我为了活命,为了给自己看病,我看过内经,看过伤寒,看过本草,我觉得贯众代替不了甘草,完全是两类不同的药。
文道长:说的没错,但是看看你现在的病情,两只手握起来就象圆圆的馒头,都是死水呀,不是胖,是肿。
再看看你两条小腿也浮肿了,全身都是死水,就象一个死水沟,时间长了就沤了,就臭了。
火神门:这与炙甘草和贯众有什么关系呢?文道长:当然有关系,前阵子师父带你到山上道观去,有没有看见道观厨房里的那口大水缸?那口水缸里的水是从山下挑上来的,道士们能使用一个月之久,缸里的水都不会腐,都不会生虫,为什么?因为水缸里放了两片贯众。
火神门:师父,医书上说贯众是杀虫的,对吗?贯众把水缸里的虫都杀死了。
文道长:不对!杀虫,是有了虫才会去杀,而在水缸里放了贯众,水就不会再生虫,所以贯众是保鲜的,水缸里放贯众,水一直都是新鲜的。
火神门:师父,我满身从头到脚都是死水,都是循环不起来的水湿,还需要保鲜吗?文道长:一般病人不需要用贯众,但是你需要。
桂枝法里正常情况下也不用贯众,你不同,你肾气太弱了,既使用桂枝法行气化水,化淤生新,生出来的新鲜血液,新鲜水,也会被你全身的腐水和死水污染了,所以要用贯众保鲜。
火神门:师父,我明白了,人体70%以上的成分都是水,人体就象道观里的那个水缸,同样需要保鲜。
如果每天新陈代谢,化淤生新,生出来的新水,当然也包括血液,都被过去残留在身体内的死水污染了,就会延长化淤生新的周期,人体死水换成新水的过程就会被拉长,病程也自然被拖延。
扶阳精髓:桂枝法我们知道,师父经常提到的两法,一个四逆法之外,还有一个桂枝法,桂枝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们谈到四逆法的时候,钦安祖师论述姜有宣导之力,以为前驱。
钦安祖师把四逆进行化解了。
在三书里面,我们只看到桂枝汤,完全没有桂枝法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卢氏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提出了桂枝法,桂枝法是了不起的研发。
这也是跟师以后,我经常很感动的一个法。
我理解实际上这就是把钦安祖师所论的宣导、前驱的作用移出来了,另外成立了一个桂枝法,桂枝法所起的作用就是这个前驱的作用,就是这个宣导的作用,所以说起来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这个就更加令人赞叹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那么卢门别立的这个桂枝法,她的作用在很大程度就是起这个宣导涤荡的作用,就是为迎阳归舍做前驱的准备,或者说就是为了四逆做准备。
《扶阳讲记》里面实际上也谈得比较清楚了。
但是可能我今天会更直接,因为跟师的过程,就是师父一点一滴在指导,这个时候该用什么,那个时候该用什么,所以这是一线贯穿的,不是一个方怎么怎么用。
很多人提出要开一个方要看一个病,我是很抱歉,也勉为其难,可能也有得罪大家的地方。
但是师父很慈悲,来者不拒。
我认为不是一个方的问题,因为在师父这里从来没有说一方治一病的。
然而这也是大家误解卢门,误解钦安的地方,一看方好象没什么差别,不过如此。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觉得不过如此,那我就真的无地自容了。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
师父和我虽然不是朝夕相处,但每一个病师父都手把手的来教,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还是糊涂的,都还不是十分明了,比如为什么要加这味药,为什么要减这味药?如果大家看看就明白了,我想这就不称为学问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理?因为惟有在理上先贯通,我们这条线才能走,才能串起来。
我们才能够理解桂枝、四逆,虽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坎离二卦,虽然是两卦,其实是一卦。
钦安祖师反复这样说,我想他的研究就是正邪的问题,这也是钦安学问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代扶阳派中医大家彭重善传奇的一生先讲一个真实的事例:当代扶阳派中医大家彭重善先生,年轻时参加抗美援朝,受了一身严重的伤病,回国退伍后,经他的叔叔第三代“火神”卢永定先生施治调养,终于康复。
此后便拜其叔叔为师,正式学习扶阳中医,追随卢师左右达十五年,尽得真传。
拜师时,卢师问他:“你是医养还是养医?”所谓医养,就是靠行医挣钱养活自己,而养医,则是义诊,无偿为人看病。
彭老因为享有国家的津贴,生存无忧,便选择了养医。
彭老今年八十余岁,一生在四川成都的家中坐诊行医,谨遵当年诺言,对病人分文不收。
曾有四川和外省的多家医院想聘请彭老前往坐诊,皆予以婉拒,至今还和夫人住在面积仅三四十平的老宅里。
彭老是一位真正的中医高手,也可以称为“大隐于世”。
其人生选择,一方面与其个人的精神境界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古中医传承方式的自然结果。
中国古代的中医流派有着很鲜明的地域性,一代一代的世家传承、师徒传承与行医多不出于该地域。
比如,四川扶阳派从清晚期以来就一直在成都一带流传。
这实际上也是古代到近代社会交通、信息发展水平的局限。
在今天看来,便给人以“大隐于世”的感觉。
此外,当代也有很多医术高超的民间中医,内心希望能够更多贡献自己的能力,为民众解除疾苦,却无奈始终不被官方体制接纳,无法获得合法行医的资质,只得谨小慎微,被迫“隐于世”,行走于夹缝之间,这可以说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人们感觉这些“大隐于世”的是真正的中医高手呢?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国医学院出来的中医师基本都是“西化中医”,并未学到中医真正的门道,实际诊病治病能力差强人意,而得自地方古典传承出来的中医往往实践医术更佳,两相对比,便有了“高手在民间”的感觉。
在山西太原,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大隐于市”的中医高手。
张建银先生,三十余年间,广拜各地各派明医名师学习,孜孜以求中医大道,希冀融通诸家所长,并致力以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的视域阐扬古中医学。
期间,张先生研学自费达数百万之巨,随缘就诊,于疑难杂症常出奇功:曾经让一位在老山前线被炮弹震聋的连长当下恢复听力,一位承受强直性脊柱炎痛苦十余年的病人现场活动自如。
(火神派)伤寒六经治法-彭重善太阳证: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为提纲”。
太阳伤风:(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兼自汗恶风)桂枝30,白术15,山楂20,炙甘草15,生姜60。
注:汗多怕风的可以加淫羊藿20,怕风甚、脉浮甚的可以加天麻15。
太阳伤寒:(脉紧,发热,恶寒)注:桂枝30,苍术15,山楂20,炙甘草15,生陈皮15,生姜60。
此法见汗则止,不可过汗。
太阳两感证(伤风兼伤寒):(壮热,烦躁,脉浮,脉紧)桂枝30,苍术15,炙甘草15,生陈皮15,法半夏20,淫羊藿20,生姜60。
太阳病各种尿证主法:(桂枝化气行水法)桂枝30,苍术15,茯苓15,炙甘草15,淫羊藿20,生姜60。
蓄尿证:桂枝30,苍术15,茯苓20,法半夏20,炙甘草15,淫羊藿20,生姜60,肉桂15。
注:用上面的主法加重茯苓,加法半夏,目的是降浊生清。
用肉桂目的是温肾阳,助膀胱之气化。
血尿证:桂枝30,苍术15,茯苓15,炙甘草15,淫羊藿20,生姜60,泡姜20或生蒲黄15。
注:寒重、脉紧用泡姜,尿热用生蒲黄。
蓄血症:(既尿血又逼胀,不出来)桂枝,苍术,茯苓,石菖蒲,玄胡索,炙甘草,法半夏,生姜。
癃闭证:(小便不通)桂枝30,苍术15,茯苓15,炙甘草15,淫羊藿20,生姜60,肉桂15-20,石菖蒲20,海金沙15-20,菟丝子20。
注:目的为温肾阳,祛膀胱太阳经之寒,助膀胱气化,开膀胱之阴窍,实际上也通了三焦。
这样癃闭就可以减轻,减轻以后再用西砂仁使肾气升起,助膀胱三焦气化,使水湿能顺利排泄。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
太阳阳明兼证:桂枝30,苍术15,藿香15,厚朴15,白芍15,茯神15,炙甘草15,淫羊藿20,生姜60。
注:无汗用苍术,如果恶风、有汗的苍术就换为白术。
方中加白芍主要降肝脾之实凝,使气机畅通。
假如少阳症已经涉及到胸胁痛可以加公丁香、吴茱萸、玄胡索。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少阳证:桂枝,白术,茯神,法半夏,小茴香,青皮,炙甘草,生姜。
彭重善心法:祛寒去湿化燥法
桂枝,茅术,茯苓,法夏,石菖蒲,楂肉,油厚朴,炙甘草,生姜。
注:此法不用淫羊藿,用油厚朴。
上法中,桂枝、茅术、茯苓、炙甘草,祛寒湿。
凡喉痛、喉痒,咳,肺脉浮紧(寒)或浮劲(燥),寒湿化燥而导致的喉部干痛,可用此法。
若喉痛系其他原因所致,据辨证,另立法。
(比如由于阳不升引起喉痛,郑钦安有个法就是用四逆白通汤)。
药法解:
油厚朴:气味苦温,降痰舒气,平逆定喘。
与法夏、姜、甘草同用,分清别浊,化痰降逆,理脾涤饮(胃上有水,胀;或者胃上感觉烧乎乎的)。
与枳实同用,降冲逆而行痰水。
注:这里所谓的化燥,就是分清别浊。
浊气在阳明胃就燥。
在桂枝法中,寒从太阳开始,紧接着就是阳明,阳明属燥,所以太阳兼阳明证就可能有燥气,此时加油厚朴。
彭重善师父治疗痹病的理路及治痹四法彭重善师父治疗痹病的理路及治痹四法以下几例患者,均是卢铸之太老师治疗的痹证的疾病。
痹者,阻塞不通也,关节致病,故称痹病,正如《内经》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该类疾病起因是由于卫外之气不固,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后,日久则窜入经络、骨节,痹阻于血脉,气血流行失常所致,现代医学称之为风湿病、类风湿病等。
痹证患者关节疼痛、肌肉酸麻、手足屈伸不利,腰背重肿痛不能直,甚者关节变形,严重者瘫痪,每每久治不愈,正如下面几例患者一样:“医治数年无效”。
《素问·痹论篇》云:“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说明人体五体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五体痹久不愈,复感风寒之邪,就会邪舍五脏,使五脏功能失调而致五脏痹。
脏痹是痹证的严重阶段,在此阶段,五脏功能受损,可以导致人体整体机能失调:营卫衰弱,抗病力下降,易于复感风寒湿邪,造成痹证的病理循环。
《素问·痹论篇》所阐述的痹证发病过程,就象一支带链的环形链,其环是人体营卫衰弱,抗病力下降,风寒湿外袭,骨筋脉肌皮受病,病久入脏,脏损则营卫更虚,风寒湿邪复感这一过程。
支链就是风寒湿邪在不同部位造成的病理改变,由于这条链的存在,痹证往往反复不愈。
卢铸之太老师认为,痹病患者系感寒湿浸于筋络,阻碍脉之流通,气之循环常常不畅。
在治疗法则上,以附子大温肾水,用桂枝尖启太阳之气达于三焦,通达三焦网膜,以此使营卫协和,阴阳燮理。
卢太老师在具体立法原则上,其一,以宣通气机,扶助先后之本为旨要,舍末求本,不失病机;其二,壮水主,益火源,引少阴(肾)之气归于太阴(脾),再引后天之精质归于太空,使气血充满于百骸之中,阳能卫外,阴能守中,成先后并举之立法原则。
最后达到天地交通日月往来,元阴元阳两相会合,时时刻刻健行不息之根本目的。
彭重善:“火神派”治肺病的3大基本方导读:火神派用药大胆,在治疗肺系疾病时注重桂枝和附子,变化组合能够治疗外感内伤各类肺部症状。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跟随扶阳医学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学习一下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三法三方。
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病人70%~90%都是亚健康状态,都属于真气亏损,阳虚的病人,对我们实际中常用的治疗法,我做了如下归纳。
1桂枝法症状和诊断:咳嗽,喉痒,痰不利,脉浮紧,外感证候。
基本法:桂枝尖30g,茅术15g,茯神15g,石菖蒲20g,西砂仁15g,生楂肉20g,法半夏20g,制南星片15g,陈皮(或广皮)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60g。
法的变化:(1)若有燥气,脉微洪微劲,则加油厚朴15g、香白芷20g(此时,制南星片暂时不用)。
(2)若喉痛,则去制南星片,加广紫菀15g、油厚朴15g、香白芷20g(燥气或太阳证波及阳明,太阳阳明兼证)。
(3)若干咳,有黄坨坨痰少许,则去制南星,加浙贝母20g。
(4)若风邪甚,可加天麻15g(天麻不仅祛风邪,还可祛肺上的风;若脉洪大,说明血压不稳,天麻和楂肉还可以稳定血压)。
(5)若伤食,可加炒大麦芽20g(大麦芽与楂肉化顽食,还有个用意,加了大麦芽,在这个法中,还有助阳的作用。
大麦芽和生楂肉帮助脾胃消化,脾胃的阳足了,全身的阳也有了)。
注:无论如何变化,基本方可服2~3剂,再变化其他法方,服1~3剂,症解停用。
一俟风寒邪去,则应变法。
基本法未服2~3剂,病是去不掉的。
大家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每个法都当用2~3剂,再变其他的法。
一定要把风寒去掉之后,桂枝法再变。
2附片桂枝法症状和诊断:外邪证候(即风寒之邪)已基本去了(轻取膀胱脉紧象已经基本去掉,可能沉取还有紧象),或只咳嗽无外邪之证候(只是肺脉紧)。
若咳,脉滞,或滞微紧,微浮(均指轻取、左手膀胱脉),或左手脉轻取不紧,但沉取紧,肺脉紧者,可用此法。
基本法:制附片60g,茅术(或贡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生楂肉(或炒小茴香)20g,西砂仁15g,石菖蒲20g,广皮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60g。
善治病者治太阳(一):桂枝法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
桂枝汤,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其方以桂枝为君,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大枣为臣,和营益血,滋脾生津;生姜佐桂枝解表,和卫温中,暖胃止呕;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臣佐。
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共起和中解外之作用。
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自然无滞机矣,故曰营卫协和,则病愈。
仲景更加服粥以助之,一是取水谷之精以为汗,二是壮正气而胜邪气也。
桂枝汤方药虽数味,但配伍严谨,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实为仲景群方之魁,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调阴阳,和荣卫,为太阳中风之主方,而其功用不止于此。
桂枝汤类方是以桂枝汤方为基础,根据桂枝汤方证的兼证,变证以及其它杂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加减化栽而成,也是《伤寒论》中最多的一组类方,在全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边城道医从《伤寒论》中摘录出来的1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桂枝汤类方,供大家参考学习道医理论。
桂枝汤类方(辨证加减化裁组合)1.桂枝加桂汤:治心阳虚损,寒气上犯之奔逐证。
见第l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方中重用桂枝通心阳而平冲逆,配以甘草,更佐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以镇下焦水寒之气而降冲逆;诸药共妻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功。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曰;“此因当汗不发汗,阳气不舒,阴气上逆,必灸其核以散寒,仍用桂技汤以解外,更加桂者,补心气以益火之阳,而阴自平也。
”2.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过汗致阳虚漏汗表未解证。
见第2O条:“太阳病。
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主之。
”表邪未解,卫阳已虚。
张路玉《伤寒赞论》曰:“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太阳病下后表末解兼喘证或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