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的解剖教程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9
局部解剖学要点一绪论二头部三颈部四胸部五腹部六盆部与会阴七脊柱区八上肢九下肢绪论1.局部解剖学:在系统解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结构、形态、层次和毗邻关系。
第一章头部1.眶下孔1)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1㎝处2)眶下血管和神经由此孔穿出3)由此孔可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2.翼点(pterion)1)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2)由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3)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有老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暴力打击易发生骨折,并伴有上述动脉的断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3.乳突1)位于耳垂后方2)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后部的颅底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3)行乳突根治术时,应防治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3.头部体表投影6条标志线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连线;②上水平线:通过眶上缘且与下水平线平行③矢状线:鼻根沿着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突的弧线④前垂直线:过颧弓中点的垂线;⑤中垂直线:过髁突中点的垂直线;⑥后垂直线:过乳突根部后缘的垂直线脑膜中动脉投影:本干过前垂直线、下水平线交点;前支过前垂直线、上水平线交点;后支:过后垂直线、上水平线交点4.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触及其搏动,面部潜出血可压迫止血5.面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与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
6.危险三角:面静脉可经眼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相通,口角以上到鼻根处的一段面静脉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出现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到达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
7. 颅部包括颅顶(额顶枕区、颞区),颅腔,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8. 额顶枕区A 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及上顶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隔。
B 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一)皮肤:厚而致密(尤在枕部),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好发疖肿和皮脂腺囊肿。
第三章头面部解剖教程实习八头部与颈部第一节头部【实验要求】1、掌握额顶枕区的分层及结构特点。
2、熟悉头部境界、分区,重要的体表标志,颅顶的神经,血管分布和以及颅顶骨的结构。
3、了解头部各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颞区软组织特点。
【实验操作】一、面部一.体位和切口尸体采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
作如下的切口1.自颅顶正中处向前下方经鼻背、人中至下颌体下缘作一正中矢状切口。
2.自鼻根中点向外至内眦,再沿睑裂两缘至外眦,并继续向外到耳前缘作一横切口。
3.在鼻孔与口裂周围各作一个环形切口。
4.沿下颌体下缘到下颌角,再到乳突尖处作一横切口。
二.层次解剖1.解剖面肌1.于眼内角摸认睑内侧韧带(拉眼睑向外时紧绷),之后修洁眼轮匝肌眶部,再修洁睑部。
2.修洁口轮匝肌,注意勿切除与口轮匝肌相交织的其他肌。
3.在前额处修洁枕额肌额腹(即额肌),刀刃方向应与肌纤维平行。
在额腹的内侧缘,找出下降至鼻背的降眉肌。
4.在鼻外侧上部找出提上唇鼻翼肌,追踪至鼻翼和上唇,注意切勿损伤在其浅面的面静脉。
5.追踪面静脉至颧大肌深面,修洁提上唇肌、颧小肌以及颧大肌。
6.追踪颈阔肌,见其后部肌纤维向前弯向口角,此即是笑肌。
在口角下方,辨识并修洁降口角肌与其前方的降下唇肌。
2.解剖腮腺区1.解剖腮腺咬肌筋膜:紧靠耳廓前面,自颧弓至下颌角切开位于腮腺表面的腮腺咬肌筋膜,向前、上、下逐渐翻起除去,修洁时可见到腮腺淋巴结。
2.解剖自腮腺前缘上份至上端穿出的结构:①在腮腺前缘、颧弓下方宽约一指处寻找到腮腺管;②在腮腺的上端找出颞浅动脉和与之伴行的静脉,并在血管的后方找出耳颞神经。
3.解剖自腮腺前缘下份及下端穿出的结构:①在腮腺管下方寻找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②在腮腺的下端找到面神经颈支和下颌后静脉的前支与后支。
4.解剖面神经、颈外动脉及颞浅动脉、并观察其在腮腺内的位置排列。
1.追踪面神经各支到穿入面肌处,同时找出附近的自颞筋膜穿出的颧颞神经。
2.追踪面神经颧支,翻开眼轮匝肌外侧份,寻找自颧骨穿出的面神经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