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宜昌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33.99 KB
- 文档页数:2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摘要】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旅游协作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1、旅游政府协作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
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
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吕东升等2009年第1期——构建“鄂西圈”2008年11月10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林业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解放思想、协调发展、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等领导、专家,在论坛上纷纷建言,纵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社会依然需要解放思想,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更需要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
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基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具有三个重大创新:其一,找到了加快鄂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鄂西与鄂东不同的区情,决定了两地不同的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切入点,推动鄂西科学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一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
其二,找到了湖北发展新的战略支撑点。
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使湖北的发展由“一点支撑”变成“多点支撑”。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跳出了过去非均衡发展的思维定势,使湖北发展战略覆盖了全省区域,有利于调动鄂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湖北发展新的支撑点,从而使“战略支点”更加稳固。
其三,找到了落实“五个统筹”的结合点。
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兼具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
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开了先河。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_整合资源论文导读::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意义。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统筹湖北区域发展,整合资源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意义1、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鄂西地区在湖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8个市州(区)的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多样,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态资源优势。
鄂西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接合部的生态走廊,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
其森林面积占全省的54%。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鄂西集中了湖北四大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
荆襄地区是楚文化发祥地,楚风楚韵源远流长;鄂西地区的襄樊古隆中、襄阳古城、当阳关陵古庙、荆州古城集中体现了三国文化;《后汉书》记载的巴人发源地在清江流域,巴土文化独具魅力;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代表着道教文化的神韵。
三是工程建设奇观资源。
包括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四是地域民俗资源优势。
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曲“龙船调”唱响世界,成为全球25首著名民歌之一。
五是区位优势。
该地区毗邻我国西部,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论文范文,与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声气相通。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切合鄂西地区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2、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湖北的对外开放鄂西处于内陆腹地,具有相对封闭性。
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制约与对外开放不够。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有利于扩大该地区的对外开放。
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作者:李乐成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鄂西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鄂西圈中,宜昌3A级以上景区占44.2%,游客接待量占23.4%,旅游总收入占32.2%,三星级以上饭店占29%,旅行社占30.5%,注册导游占48.9%。
要按照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总体部署,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布局,打造旅游精品,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宜昌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精心编制发展规划。
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高起点编制《宜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配套编制旅游、文化、交通、林业、环保等8个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把规划纳入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确立发展定位。
紧紧依托三峡旅游这一核心品牌,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目标,加快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打造成三峡旅游龙头。
力争到2012年,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0%、180%;森林覆盖率达到60%,空气优良天数占比保持在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
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倍、7倍,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项目驱动,打造旅游精品着力推动项目建设。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市外项目,激活民间项目,以项目大突破推动旅游大发展。
宜昌旅游业SWOT分析宜昌旅游业SWOT分析报告⼩组成员:吴、彭、袁、向宜昌,古称夷陵,因“⽔⾄此⽽夷.⼭⾄此⽽陵”得名,是三国古战场,是楚⽂化发祥地之⼀,是伟⼤的爱国诗⼈屈原、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宜昌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
宜昌市辖5个城区、3个县级市和5个县,市域⾯积21083.58平⽅公⾥,⼈⼝415万,其中城区⾯积4249平⽅公⾥,建成区⾯积61.53平⽅公⾥,城区⼈⼝133万。
市域内⽔电、矿产、林特、旅游资源富集,⾃然风光、⼈⽂景观中外闻名。
近年来,宜昌旅游业发展迅猛,态势良好,越来越显⽰出具备创建世界⽔电旅游名城的优势。
“⼗⼆五”时期,随着旅游消费⼤众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旅游业将进⼊⾼速增长的新阶段,湖北省加快深⼊推进鄂西⽣态⽂化旅游圈建设,宜昌市旅游业将进⼊⼀个⼤发展、⼤转型、⼤提⾼、⼤跨越的黄⾦机遇期。
以下是对宜昌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分析。
⼀.优势(Strengthes):1、旅游资源⼗分丰富且颇有特⾊宜昌市内的旅游资源⼗分丰富。
据统计,在全国确定的8类93种旅游资源中,2.1万平⽅公⾥的宜昌拥有8类近50种,旅游景点有400多处,⽬前已开发建设的景点有300多处,其中主要景点42处,景点密度(或丰度)居全国前列。
从总体上看,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多样、奇特神秘、古今对⽐强烈、品位较⾼、开发条件好等突出特点。
具体来讲,⾃然旅游资源具有著名峡⾕多、观赏溶洞多、名⼭奇峰多、秀⽔胜景多、珍稀⽣物多这“五多”的特点;⼈⽂旅游资源具有⼤坝景观多、名⼈胜迹多、⽂化遗址多、民族风情多这“四多”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关资料介绍较多,限于篇幅,这⾥不再展开叙述。
但是其中值得⼀提的是,宜昌市内的三峡⼤坝、葛洲坝、隔河岩、⾼坝洲、⽔布垭等五座“⽔上长城”形成后,⼏处“⾼峡出平湖”、“三峡海”、“千岛湖”将成为世上秀⽔胜景中的⼀绝。
瑞⼠的⽇内⽡成为国际旅游城的重要地理条件是凭借诱⼈的湖光⼭⾊,⽽宜昌未来的湖光⼭⾊对游客的吸引⼒不会亚于⽇内⽡,在某些⽅⾯甚⾄会更有魅⼒。
把握省域发展战略全局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整合度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覃道明随着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的确立,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湖北正式形成了“一带(长江经济带)两圈(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双轮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态势。
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性成果,也是对湖北省情认识和战略全局把握的全面深化与提升。
较之己成国家战略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研究的深度、关注的程度、实施的力度上,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必须加快发展壮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之真正成为湖北“双轮驱动”战略中的另一个重要轮子,从而根本上改变湖北东西部发展呈现不平衡状况。
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圈层内资源、产业、文化、制度等要素的整合程度,与圈层发展战略的成败直接相关。
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目前面临着这一战略构想“超级大”而内部构成又缺乏有机联系的松散格局。
所谓“超级大”,主要是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涵盖的面积大(占全省的70%)、区域跨度大(8个市州区)、发展差异大。
对于一个缺乏共同特征和共同利益的圈层来说,将其视为一个发展战略共同体并欲取得各成员的共识并不容易,而且也很难找到推动战略实施的切入点。
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视为一个战略整体,目前亟需提升整个圈层的发展整合度,以紧密各成员间的关系链。
——提升圈内成员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的认同度“认同”是指建立在共同体成员相同特性基础之上的区别于他者的共有形象与归属感。
认同也是能够产生动机和行为倾向的“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
区域发展战略认同则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对总体战略所覆盖区域的忠诚。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看,以下要素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认同是必不可少的:共同的特征和形象、共享的目标和经验、共赢的合作和团结。
关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整合的建议思考客店镇熊冠男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导致未能形成规模优势。
为更好依托旅游产业发展,促进鄂西圈开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需要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鄂西圈内旅游资源优势,以整合圈内旅游资源为主线,推进旅游产业加速形成鄂西圈乃至湖北新的经济增长极。
本文着重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结合圈内特色,简要探讨了圈内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并提出了提高旅游资源整合效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旅游资源概况整合旅游资源必须要明了该区拥有哪些特色资源,并围绕特色资源整合开发出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才能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山岳及林地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是鄂西圈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
1、山岳、林地景观资源。
鄂西圈山岳、林地景观中,以神龙架和武当山为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大洪山、荆山、坪坝营等。
神农架是迄今为止在地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多项美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武当山属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林地景观以山岳景观为载体,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水域风光资源。
水域风光是鄂西圈极具特色的资源,鄂西圈内拥有众多江河、溪流、峡谷、湖泊、水库和湿地,它们各具特色,其中长江三峡是人文自然合一的峡谷风光最完美的代言者,是鄂西水域风光中的极品,高山雄奇、长江汹涌、山水绝配、蔚为壮观;汉江被誉为“中国多瑙河”,所经之处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清江被誉为“八百里画廊”,沿岸奇峰挺秀、山高谷深;酉水被誉为“土家人的母亲河”,山秀水美、风光壮丽;漳河水库是湖北省管辖的最大水库,是中国九个200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库灌区之一,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鄂西圈建设与宜昌旅游业发展杨琼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09年起将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十堰等8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让鄂西发展驶入快车道。
宜昌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基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樊等城市为中心,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旅游景区为核心,包括宜昌、神农架、荆州、恩施和襄樊、十堰、荆门、随州等8个市(州、林区),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
这里是我省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既丰富又集中的地区,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共有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3处(神农架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武当山古建筑群和明显陵为世界文化遗产,全省仅此3处)。
有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32处(全省46处),有国家级文化旅游资源97处(全省144处),共有旅游景区291处(全省443处),其中4A以上景区22处(全省37处)。
鄂西地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
一是山岳资源。
神农架保存有中纬度地区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群落,是人与自然可爱的家。
武当山的“七十二峰朝大顶”、齐岳山的高山牧场、柴埠溪的奇峰怪石、大老岭的原始森林等,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江河资源。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景观;清江有山水画廊的美誉,大峡谷更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奇观;神农溪、九畹溪、泗溪、龙进溪等原始古朴,充满野趣。
三是溶洞资源。
恩施、宜昌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溶洞众多,尤以亚洲最大的溶洞腾龙洞而著名;大洪山有“溶洞王国”之称。
四是动植物资源。
鄂西地区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是动物的乐园、植物的天堂。
为配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现在圈内各地都已积极行动起来。
恩施在精品线路、发挥民族文化特色方面有安排,神农架已经争取到资金开始建机场,宜昌在改造三峡机场,建设区域性国际空港。
二、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任务十分艰巨据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分析,目前鄂西地区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发挥有限。
基于价值创新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摘要: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利用价值创新的观点,在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现有旅游产业战略布局和价值曲线的基础上,通过蓝海战略的“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四部价值创新法,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曲线进行重构,并提出了几点战略构想。
关键词:价值创新;蓝海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85-03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着力打造宜昌、恩施、荆州、荆门、十堰、襄阳、神农架、随州等八个地区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力求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神秘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交通问题以及和交通问题相关联的市场推广、目的地通达性、区域资源整合、产业体制等问题一直是制约鄂西旅游发展的瓶颈。
因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想成为湖北旅游的一张名片,乃至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成功典范,就必须引入创新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创造性和持续能力的发展战略。
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战略,为这一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一、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是由莫博涅和w.钱·金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价值创新被认为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满足和创造顾客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1]。
以价值创新为理念的蓝海战略让企业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克服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必须进行权衡取舍的缺点,“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战略的企业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1]。
因此,企业通过价值创新,实施蓝海战略,从而达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完美契合,最终可以实现高额利润。
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发现价值创新不仅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区域,因此,可以用来指导本文的研究。
关于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思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思考一、关于旅游资源1. 利用鄂西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自然资源与文化艺术资源,综合利用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关注,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2. 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完善相关景区、旅游景点的建设,提升景区绿化、保护自然生态等,使游客能够有更多可选择的旅游体验。
3. 用创新的思维,对既有的景点加以利用,比如将古旧建筑升级改造,布置教育性质展览,塑造鄂西独特的文化气质,让游客有更多的学习和欣赏机会,使旅游景点更加有吸引力。
二、关于宣传1. 精准的宣传,以鄂西的优势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布宣传文章,制作宣传片等,向全国及国外游客推广鄂西旅游。
2.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可以通过专业旅游资讯平台,或大型社交平台,将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3. 开放互联网,大力推广旅游文化,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培养游客的旅游文化意识,使更多游客知道并能够旅游访问。
三、关于旅游项目1. 继续推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丰富现有的旅游项目,增加特色旅游线路,特别是将有故事传说,山川景色著名的地方,传统文化民俗,制作成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
2. 立足本土,以群众参与为原则,致力为游客提供客观、新颖、真实的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和完善各种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和游客的满意度。
四、关于联络服务1. 加大与外媒的联络力度,增强鄂西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前来旅游。
2. 加强与社会的联络服务,建立全社会多种多样的旅游相关服务网络;建立联络服务中心,实现快速的旅游服务。
3. 用智能系统搭建联络服务,满足游客各类服务需求,实现客户自助服务,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五、关于数字化1. 推动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把旅游服务数字化,实现更快捷的旅游服务。
2. 建立旅游联网平台,将游客的信息、景点的描述等旅游信息数字化,建立数据仓库,方便游客查询旅游信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宜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作者:覃妩周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1期“三峡门户、穿鄂咽喉”指的就是位于我国湖北省西部的宜昌,宜昌东部与武汉相连,西部与重庆相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便是其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从中线进入到西线的起点。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宜昌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宜昌不仅拥有着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共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但是在宜昌的旅游业发展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限制因素,所以急需进行可持续发展。
目前看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促进旅游业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三者共同发展。
而且宜昌本身就有着很高的旅游发展起点,比如品类众多且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备的交通设施等,这些都充分的展现了宜昌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而且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保证宜昌的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一、宜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直到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才逐渐被国内外所认同。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先保证旅游和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影响,再将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立起来联系,努力实现旅游业与人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清楚,旅游业的发展是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它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系统。
所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的考虑到各个因素。
二、宜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位于我国湖北省西部的宜昌,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左连重庆、右连武汉、上连巴蜀、下连荆襄。
渝、鄂、湘三省在宜昌交汇,所以它也是渝东、鄂西、湘西和江汉平原的通道,固有“三峡门户、穿鄂咽喉”之称。
宜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备的交通设备和良好的经济状况,因而其旅游业的发展一直稳步上升。
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但是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宜昌的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10月207关于鄂西圈建设中发挥国有经济作用的思考①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唐克敏 隋文平摘 要:国资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鄂西圈建设与发展,然而,与这种模式伴随的是民营企业发展前景之忧。
为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国企与民企在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冲突,文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鄂西圈 国有经济 鄂西圈投公司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a)-207-0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一江两圈”发展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依赖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
为了更好地实施鄂西圈建设构想,湖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鄂西圈建设,并下设鄂西圈办,负责整个鄂西圈建设的协调工作;精心组织制定了圈域发展规划,由鄂西圈投公司在圈办的协调下组织实施。
1 “鄂西圈投”公司地位和构建该组织的战略意图“鄂西圈投”公司地位可以下图表明。
图1从上图可以看出,“鄂西圈投”公司处于操作实施层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以及整体发展战略构想实现的关键。
为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使命,它被设计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大型国有控股旅游投资集团,并引进了实力雄厚的具有国资背景的战略合作伙伴。
与以往的行政部门不同,它更多的是一个市场型组织,是一个被期待以市场化运作来实现圈域经济发展的组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背景,鄂西圈投运转过程中面临的是各种难题,尤其是治理与整合问题。
其实质是利益分割矛盾,关键在于各要素报酬高低和分配是否公平。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现代社会中又被进一步复杂化。
以下专门就其最根本的一组矛盾——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利益冲突问题做探讨。
2 鄂西圈投公司运作实践中的国有与民营可能冲突问题2.1 鄂西圈投公司对圈域经济的推动以及原因“鄂西圈投”公司于2009年5月正式挂牌。
文化旅游是城市建设快车道的核心动力——以宜昌市文化旅游建设为例作者:王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4期王玲文化旅游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宜昌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将有利于提升宜昌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宜昌市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从宜昌市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谈起,采用文献研究法及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逐一分析文化旅游在宜昌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现状及局限,从而谈及宜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一需政府主导;二需市场运作;三需银企联动;四需项目带动。
2015年,宜昌市加快建设鄂西圈核心城市,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出并实施了“两创一跃”和“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即“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业跃升为千亿产业”。
如何在千亿产业发展中突出文化旅游的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笔者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一、文化旅游——宜昌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宜昌各类旅游资源已达747处,其中:国家级5A景区4家,4A级14家,3A级17家,为把宜昌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经济强市提供了极好客观条件。
宜昌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表现为:(一)奇特雄伟的山水自然风光:宜昌拥有号称“中华版图的地理脊梁”的雄奇险秀幽集一身的三峡区域,“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的长阳清江画廊令人心旌摇曳,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晶莹剔透、神秘万千的地下溶洞闪烁其间,“长江流域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自然繁殖产卵培育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浩瀚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宜昌囊括了闻名遐迩的诗人与美人故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吼断当阳桥等三国古战场令人抚古追今,楚辞大家屈宋、诗赋名流李杜等诗文作品与活动遗迹历久弥新,武落钟离山、长阳渔峡口等古人类文明的遗址比比皆是,宜昌石牌、长阳太史桥等被称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战文化影响深远。
(三)宏伟壮观的现代工业文明: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数以千计的各种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无不潜藏着巨大的旅游观赏开发价值,三峡蓄水形成的蔚为壮观的天然库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三峡新景观,驰名本土企业稻花香、枝江酒业、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均可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1引言宜昌是国家中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有著名的白马洞、桃花村、黄陵庙等众多旅游资源。
湖北宜昌想要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城市影响力,需要考量到与其他城市合作的稳定性。
因为伴随着其他城市环境的变迁而会受到影响。
2湖北宜昌旅游资源发展形势2.1宜昌生态旅游情况分析AAAAA级风景区一处、AAAA级风景区八处、AAA级风景区11处,是旅游出行首选之地,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
现如今,宜昌旅游景点近400处,称誉100处,旅游资源优越,走在中国旅游城市前端。
[1]2.2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估结合有关制度体系,基于旅游评价角度、大众旅游思想观念角度,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连接,注重旅游品质,简而全理念构建评价项目,选择简单便捷的计分形式,简而言之,结合现有理论旅游产品比较形式,评价因子覆盖绝对分值、风景景观、休闲娱乐、生态保护等。
基于上述评价内容,笔者分别从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景观建设等角度,对宜昌现有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武夷区有黄牛岩,区域性初步开发,评分3.36;中华鲟园,初步开发,评分3.87;三峡工程,部分开发,评分4.63等;长阳自治县有清江画廊,区域初步开发,评分3.89;兴山县高岚风景,自然风景区域初步开发,评分3.09;宜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等级差异性显著,包含顶尖级旅游资源,也有常见旅游产品。
尽管宜昌资源众多,但缺少完整的旅游商品体制。
3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不足3.1旅游主题不显著在较早以前,有专家将宜昌旅游以水电之都、山水园林为发展主题,进行城市发展、旅游宣传,但是从实质上看并没有明显体现,主题效果不显著。
究其原因,宜昌旅游产业制度缺少完善,缺少龙头旅游企业,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3.2旅游体制缺少统一性当地政府与三峡旅游管理单位、企业在制度体系上,缺少湖北宜昌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对策研究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 YichangCity Hubei Province向莉1,熊宗伟2(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200;2.湖北金土规划勘测有限公司,武汉430079)XIANG Li1,XIONG Zong-wei2(1.Hubei EcologyVocational College,Wuhan430200,China;2.HubeiJintu LandPlanning andSurveying Co.Ltd.,Wuhan430079,China)【摘要】湖北宜昌位于华中鄂西,依长江而建,生态资源丰富,但是仍有一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缺少整合对策。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体化旅游发展策略思考曾婧【摘要】鄂西圈的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是鄂西圈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当前鄂西圈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比较粗放,一体化开发比较落后,因此急需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这既是推动鄂西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支撑中部崛起支点建设的重要现实途径.文章通过对圈内八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鄂西圈旅游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旅游业为新的区域内经济增长点,整合旅游资源,开展区域内部各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推进圈内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实现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两圈,以及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带两带呼应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7【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旅游【作者】曾婧【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 518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当今社会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已变成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鄂西圈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鄂西圈旅游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还可以带动圈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据统计,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交通、建筑、文化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能够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当前,鄂西圈正在以建立“内生增长”[1]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竞争力,资源整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所以把旅游业作为鄂西圈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鄂西圈旅游业发展现状鄂西圈的人口、面积占全省的48%和68.8%,圈内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
鄂西地处内陆腹地,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产业布局等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从区域的GDP情况来看,2008年鄂西圈的GDP为4 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农民人均收入4 64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38元,与湖北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