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诗歌阅读】古典诗歌的滥觞:《诗经》和《楚辞》(含导学课)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0
寻觅最初的诗韵——《诗经》诵读教学目标:1、诵读《诗经》,感受其主题和韵律美。
2、掌握各种诵读的方法,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诗经》的美。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展示,教师适时引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
而只有吟咏《诗经》我们才能寻觅到最初的诗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诵读《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诗经》知多少师:你对《诗经》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教师视情况出示:屏幕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三、诵读发现美1、自由诵读。
师:时间有限,老师节选了三首,《子衿》《无衣》《木瓜》,请同学们先自由诵读2、全班齐读。
3、个人展示。
自荐或同学推荐。
4、品读美。
四、诵读体会美(一)师生共诵读《子衿》1、多种形式诵读。
生欣赏音乐《青青子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子衿》,一会朗诵展示。
生读,生评,生挑战读。
师引导:声音有秘密,植根于情感之上。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怎样的情感?你想重点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这种情感?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或诵读。
韵字、叠字、复沓词句,细腻丰富传达作者情感。
老师配乐和插图,生自由诵读,体会情感。
总结: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
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女生齐读,拍手打着节奏读。
然后全班齐读,拍手打着节奏读。
(配乐《清晨帘幕卷清霜》)2、理解拓展:你认为子衿是什么形象?还有人认为女子是在期盼春天,迎接春神。
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当时曹操一心想要建立千秋大业,这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这里的子衿当然指贤才。
第一章《诗》、《骚》传统学习提示:《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影响甚大。
本章重点学习三个问题:《诗经》及其“六义”;屈原的人格力量与楚辞的诗学精神;《诗经》与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文本层面或者说技巧层面,更主要的是确立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追溯它的源头,我们自然会想到《诗经》与楚辞。
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独具民族特色的诗骚传统。
第一节《诗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甚至被当作“谏书”。
但是《诗经》又是诗,具有诗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传统。
一、《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因为它收录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即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的一部分。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所有的诗篇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都说《诗经》可以入乐,是用来演唱的。
在《诗经》中,风是各邦国音乐,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歌。
《诗经》中作品的收集,历史上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
关于“采诗”说,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当为《左传》。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导读: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填空部分《诗经》与楚辞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鉴赏先秦诗的顶峰——《诗经》与《楚辞》●教学目的和任务:1、了解古典诗歌的体式特征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要点3、对“诗六义”、“香草美人”等技法有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经》及其作品选讲;2、《楚辞》及其作品选讲;●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语——“经”,《说文》:“经,织也。
从糸,巠声。
”形声字,“巠”为“绷直”、“笔直”。
“糸”与“巠”结合表示“绷直的丝线”,即纺织机上等列布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
“经”:道之常,即万世不变之真理也。
(《康熙字典》)“典”会意字。
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
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宗教典籍经、著名的文献典籍。
后来,凡是典范性、权威性的,久不衰的万世之作,都尊称之为经典,它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是具有时代性,甚至阶级性的。
“文学”,在我国古代合称几乎没有现代文学的含义,析称文、文章则近之。
“文”:即“纹”,《周礼·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后引申为文华辞采。
“章”:《周礼·考工记》:“赤与白谓之章”。
“文章”可以理解成文华辞采的事物,后引申为作品。
此外,《说文解字》:“章: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
”“文章”也可理解成华采作品的段落或篇章。
“学”:本义是教,引申为知识学问,后引申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再引申传授知识的地方。
“文学”(现代意义上)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品”: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智力成果。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诗经楚辞唐诗等诗歌形式分析诗经、楚辞和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诗歌作品。
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达着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对这几种诗歌形式进行分析,以探究其独特之处。
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诸多作者创作而成。
它以歌谣的形式广泛传播于古代社会,包含了民间的歌曲、赋、颂等各种形式。
诗经的特点之一是用词简洁明了,以表达深刻的感情和和谐的意象为主要目的。
它通常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风是诗经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乡土生活、爱情、别离等内容。
风格朴实自然,没有过多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却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蒹葭》一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出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雅是诗经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和礼仪。
雅诗的风格较为庄重,注重对仪式和礼节的崇敬,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统治者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例如《卷耳》一诗中的“清我所思,乃如顺风”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忠诚和赞美之情。
颂是诗经的第三部分,主要描写祭祀和宗庙的活动。
颂诗的特点是庄重肃穆,作者多是王室贵族,用较为正式的语言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
例如《周南·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二、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人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以优美的词章和深刻的思想情感著称,代表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楚辞的特点之一是以抒发胸臆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的辞章感。
它的形式多样,有辞、赋、怨、辞章等多种类型。
楚辞中的辞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意志为主,情感真挚而深沉。
例如屈原的《离骚》一篇以悲愤的情感描绘了他对政治黑暗的哀叹和自己处境的苦闷。
其辞章之美和词藻之华令人叹为观止。
赋是楚辞中一种较长的叙事性诗歌形式,辞章丰富多样,用词华丽。
赋常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增加艺术效果。
例如《九章·招魂》一篇中的描写世俗与超自然交织的场景,神秘而又引人入胜。
《诗经》《楚辞》的阅读《诗经》《楚辞》的阅读阅读《诗经》《楚辞》,从中学习其不同之处,来练习一下习题加深理解。
【例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①。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②。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选自《诗经·小雅》)[注]①萚(tuò):枯落的枝叶。
②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③榖(gǔ):楮树。
这首诗的主旨众说纷纭,你怎样解读这首诗?解析: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的鹤鸣之声,看到鱼儿时而潜入深渊,时而跃上滩头。
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里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下堆着一层层败叶枯枝。
园林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磨砺玉器。
这里的物象既可理解为实指,也可取其比喻、象征义。
参考答案:(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这首诗声色并茂,情景交融,从听觉、视觉到心中所感所思,构成一幅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悠远空灵的田园美景。
(2)这是富有哲理的隐喻诗。
诗中着重列举鹤、鱼、树、石等动物、植物和矿物,象征各种事物都各有其特点和属性,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以物喻人,人都各有各的才干、优势和潜能,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其人生价值。
它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任人唯贤、重视人才的主张。
【阅读指导】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和《楚辞》犹如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至今仍堪称典范。
它们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双璧”。
然而,怎么阅读它们呢?一、把握《诗经》和《楚辞》的特点《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而且《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
“真”是《诗经》的切实表现,“奇”是《楚辞》的形象展示。
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中原风气给予《诗经》众多平民作者淳朴的思想意识,他们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创作出和谐自然的诗歌;纵横风潮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地风貌给予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对国君的诸多复杂的情感写下《楚辞》。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内容最丰富。
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句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楚辞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地位:“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及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2)代表人物:①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诗仙”。
②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人称“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1)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
他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2)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风慷慨激昂、浓郁悲凉。
苏轼与辛弃疾被合称为“苏辛”。
(3)柳永:词风委婉含蓄、回还往复,体现市民情趣,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3.元曲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三、明清小说1.背景(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2)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扩大。
(3)印刷术不断完善。
(4)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
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②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楚辞体中的名篇。
(3)特点: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
(4)地位:①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②“骚体”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的繁荣(1)背景: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方面提供了借鉴。
(2)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中唐白居易等。
2.宋词的兴盛(1)背景:①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②宋代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又称“长短句",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3)代表: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3.元曲的兴起(1)背景: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2)形成: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3)特点:①有格律曲牌限制.②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
③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三、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一、回顾教材中的诗经与楚辞1、《魏风·伐檀》2、《卫风·氓》3、《国殇》①《魏风•伐檀》是怨民之歌。
古往今来的人民对于奢侈、腐败的愤恨也是一样的!诗歌的警示作用和意义是深远的!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今天依然是很好的警策!我们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要体察民意,体恤民情,详细了解和掌握人民的现实需要,为人民服务。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怎么得到?又怎么失去?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体察民意、体恤民情。
②《卫风·氓》是弃妇之歌。
是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男人负心多妻,女子被弃回家是司空见惯的事,女子无权做主自己的婚姻,嫁人是听天由命的事。
大多数女子会因被弃而饱受痛苦、羞耻的折磨。
《卫风·氓》中的弃妇却与众不同,她在饱尝了婚姻变故的痛苦折磨之后,她没有自卑自弃,在她如泣如诉的心理独白中,表现出了对男子变心的不满与控诉,以及她对自己不幸的婚姻遭遇的不屈和反抗。
她理智果断地终止这不公平的婚姻:“亦已焉哉!”③《国殇》是烈士之祭歌。
《九歌》本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而这一首的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的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
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二、《诗经》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①从实际出发,纠正一些传统不科学的解释,是这部书的另一特色。
《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成为新婚燕尔的一种象征。
诗中的人物由相遇相爱到终成眷属,描写得缠绵悱恻。
诗经与楚辞教学设计诗经与楚辞教学设计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
《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
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
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
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2019学年度暑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芣 苢①《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气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芣苢”指车前草,这首诗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唱的一首歌谣,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
B.诗歌中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C.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D.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采芣苢充饥的悲伤之情。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4分)【古诗今译】芣 苢《诗经·周南》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采得来。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拾起来。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抹下来。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揣起来。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兜回来。
007一纵横语文通用版008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9分)桃 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 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来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出了一种欢乐热烈的喜庆气氛。
B.诗歌第二章写的是对婚后的祝福,诗人说它的果子又肥又大,这是写新娘婚后生活舒适,表现了她丰满柔美的体态。
C.诗歌第三章重点写了桃树叶子的繁密茂盛,诗人以此祝愿新娘婚后家庭兴旺发达,这可以说是非常美好的新婚颂词。
D.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由花开到果熟,再到叶盛,与桃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古诗今译】桃 夭《诗经·周南》茂盛桃树嫩枝丫,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
茂盛桃树嫩枝丫,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
茂盛桃树嫩枝丫,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全家。
学年度暑期2019009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3分)木 瓜《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⑤。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①投:赠送。
②报:报答、回礼。
琼:形容玉美。
琚:玉佩中的一种玉名。
在《诗经·国风》中,男女两性定情之后,男的多以佩玉赠女。
③匪:通“非”。
④琼瑶:美玉。
⑤琼玖:泛指宝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我以琼琚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情。
B.诗歌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每章的后两句结构相似,前两句也仅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的意思也基本相同。
C.诗中回报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大得多,这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这表现了对情意的珍视。
D.这首诗没有运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诗人这样处理可以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更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古诗今译】木 瓜《诗经·卫风》送我一只大木瓜,我拿佩玉报答她。
不是仅仅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
送我一只大木桃,我拿美玉来还报。
不是仅仅为还报,表示和她永相好。
送我一只大木李,我拿宝石还报你。
不是仅仅为还礼,表示爱你爱到底。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3分)国 殇①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④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一纵横语文通用版010躐余行⑤,左骖殪兮右刃伤⑥。
霾两轮兮絷四马⑦,援玉枹兮击鸣鼓⑧。
天时怼兮威灵怒⑨,严杀⑩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⑪。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⑫。
诚⑬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⑭,魂魄毅⑮兮为鬼雄!【注】①国殇:死于国事。
这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②操:持,拿着。
被:通“披”。
③错:交错。
毂(gǔ):车的轮轴。
④矢:箭。
⑤凌:侵犯。
躐(liè):践踏。
行(háng):行列、队列。
⑥左骖(cān):左边的骖马。
殪(yì):倒地而死。
刃伤:被兵刃砍伤。
⑦霾:通“埋”。
絷(zhí):指绳索绊住了马足。
⑧援:拿、握。
玉枹(fú):镶嵌玉饰的鼓棰。
鸣鼓:很响的鼓。
⑨天时:天象。
怼(duì):怨恨。
威灵:威严的神灵。
⑩严杀:壮烈地战死。
11忽:渺茫。
超远:遥远。
惩:悔恨。
诚:诚然、确实。
神以灵:英灵不泯。
毅:英武,勇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将士拿着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非常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铠甲,拿的是有美玉嵌饰的鼓棰。
B.战阵中一辆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被兵刃砍伤,右外侧的骖马也已中箭倒毙,但它的主人仍毫无惧色。
C.诗人有感于这些将士自披上战甲那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礼赞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亡灵。
D.这首诗并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但诗中的情感却是深挚炽烈的,其传达出的是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作品中独树一帜。
【古诗今译】国 殇屈原手持吴地利戈啊身披犀皮铠甲,战车轮毂交错啊刀光剑影相接。
敌军旌旗遮天啊敌人众多如云,流矢坠落如雨啊战士奋战向前。
敌军侵犯我军阵地啊践踏我军队列,左侧骖马已死啊右侧骖马也被砍伤。
深埋车轮啊绊住马腿,手持鼓棰啊敲起震天战鼓。
天道沦丧啊神灵发怒,勇士惨遭杀戮啊抛尸疆场。
当初出征报国啊就没打算活着归来,平野辽阔苍茫啊路途遥远漫长。
身佩长剑啊我臂下夹持着秦弓,即使身首异处啊也绝不后悔。
你们实在勇敢啊并且武艺超群,始终刚强不屈啊绝不可侵凌。
如今为国捐躯啊精神不死永生,魂魄威武不屈啊死了也是鬼中英雄。
2019学年度暑期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3分)黍 离《诗经·王风》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
行迈②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①离离:茂盛的样子。
②行迈:远行。
③靡靡:迟迟。
④摇摇:愁闷得难受。
⑤噎:食物塞住咽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章写诗人所过之处,黍和稷在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昔日的繁华早已不见踪影,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B.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成了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了惆怅之情。
C.诗歌第二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苗”已成“穗”和“实”,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噎”再到“如醉”的深化。
D.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中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古诗今译】黍 离《诗经·王风》看那小米满田畴,高粱抽苗绿油油。
远行在即难迈步,无尽愁思闷心头。
知心人说我心烦忧,局外人当我啥要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是谁害我离家走!看那小米满田畴,高粱穗儿垂下头。
远行在即难迈步,心中难受像醉酒。
知心人说我心烦忧,局外人当我啥要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是谁害我离家走。
看那小米满田畴,高粱结实不胜收。
远行在即难迈步,心如噎住真难受。
知心人说我心烦忧,局外人当我啥要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爷,是谁害我离家走!011一纵横语文通用版012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9分)硕 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①,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③,适彼乐土④。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⑥。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⑧。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⑨!【注】①贯:养活。
女:通“汝”,指统治者。
②莫:不。
这句是“莫肯顾我”的倒装。
下章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与此同。
③逝:通“誓”。
去女:离开你。
④适:往。
乐土:是诗人想象中的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国。
下章的“乐国”“乐郊”与此同。
⑤爰:乃、就。
⑥德:感激。
⑦直:通“值”。
⑧劳:慰劳。
⑨之:往。
永号:长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章前两句直呼“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诗人以此来刻画贪婪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的愤恨之情。
B.第二章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无情无义:“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诗中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懂感激,没有感恩之心,这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
C.最后四句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人决计反抗,不再养活汝!“逝”字表现了诗人要和统治者誓死抗争的决心。
D.诗中的乐土是一种幻想,但却代表着美好的生活憧憬,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产生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启发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2.《诗经》常用的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6分)学年度暑期2019013【古诗今译】硕 鼠《诗经·魏风》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
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