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上水滴里的生物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设计理念: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以这样的结构来认识: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寻找水滴中的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史和概貌。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2、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1、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目标: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一、导入新课: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
4、讲述:如果你们想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该借助什么工具?5、想要观察到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需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6、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这将是个这样的世界呢?二、探究新知: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的方法。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4、讲述: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分组观察。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1 水滴里的生物》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1.1 水滴里的生物》。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呈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和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水滴中的微生物世界,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认识微生物在水滴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滴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难点:微生物在水滴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样本、载玻片等)、教学视频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显微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滴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滴中的生物世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水滴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在水滴中的存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滴中的生物,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水滴中生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加深对微生物在水滴中重要性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微生物在水滴中的重要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在水滴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护水资源。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水滴里的生物》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滴中的生物世界。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水滴中的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制作临时装片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和生物微观世界的研究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滴中的生物世界,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滴中的生物世界,显微镜的使用。
2.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制作临时装片。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演示法:教师示范显微镜的使用和制作临时装片,学生跟随操作。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显微镜、装片、实验材料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服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水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滴中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水滴中的生物世界,以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操练(15分钟)1.教师示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取镜、对光、观察等步骤。
2.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巩固(10分钟)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
2.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生物,记录观察结果。
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滴中的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关于《水滴里的生物》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滴中的生物1.2 教学内容:展示水滴显微镜下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物1.3 教学活动:准备显微镜和水滴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过程记录学生的提问和猜想第二章:水滴中的微生物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滴中的微生物种类学生能够描述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2.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讲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功能展示微生物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微生物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第三章:水滴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滴中的生态系统构成学生能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3.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中的生态系统构成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3.3 教学活动:展示生态系统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态系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相互作用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第四章:水滴中的生物多样性学生能够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多样性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4.2 教学内容:介绍水滴中的生物多样性讲解不同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4.3 教学活动:展示不同生物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生物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不同生物的特点和适应性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第五章:保护水滴中的生物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保护水滴中生物的重要性学生能够提出保护水滴中生物的建议5.2 教学内容:介绍保护水滴中生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水滴中生物的方法5.3 教学活动:展示保护水滴中生物的图像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水滴中生物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提出的保护建议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记录学生的保护建议第六章:水中生命的手工活动6.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手工活动更好地理解水滴中的生物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6.2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水滴中生物的手工活动6.3 教学活动:提供材料,如彩色纸、水彩笔、剪刀等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水滴生物特点制作手工作品学生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和作品质量第七章: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实验7.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水滴中的生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7.2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水滴中生物的实验7.3 教学活动:提供实验材料,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记录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第八章:水滴中的生物角色扮演8.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水滴中生物的生活习性学生能够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8.2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水滴中生物的角色扮演活动8.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水滴中的生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准备角色扮演剧本和道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记录学生的剧本内容和角色扮演表现第九章:水滴中的生物观察报告9.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完成观察报告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写作能力9.2 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关于水滴中生物的观察报告9.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观察水滴中的生物活动学生提交观察报告并进行分享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记录学生的观察报告内容和分享表现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总结水滴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10.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水滴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学习反思10.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习内容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和报告质量重点解析本教案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手工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索水滴中的生物世界,增强学生对微观生物的认知和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水滴里的生物|苏教版(1)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普遍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2. 掌握水滴中常见的生物及其特点。
3. 了解水滴中的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掌握水滴中常见的生物及其特点。
2. 了解水滴中的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水滴中的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1. 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水滴中的生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水滴并引导学生发现水滴中的生物。
2. 引导学生猜测水滴中的生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特点。
二、呈现新课:
1. 讲解生物的普遍特征,如需要氧气、水和食物生存,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等。
2.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图片,介绍水滴中常见的生物,如水蚤、水藻、水虱等,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三、巩固与拓展:
1.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滴中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
2.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水滴中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总结生物的特点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四、小结:
总结水滴中的生物及其特点,并强调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作业:
1. 教师布置观察记录水滴中生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作业。
2. 自学下一课的内容,预习并做好笔记。
注:根据教材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掌握程度,上述教案仅作参考。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1 水滴里的生物》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1.1 水滴里的生物》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滴中的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奥秘。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微生物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生物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作用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及其配件。
2.水滴中的微生物样本。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世界。
提问:“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谈谈对微生物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水滴中的微生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在水滴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微生物特征。
3.操练(15分钟)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步骤如下:a.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b.学生分组观察微生物样本。
c.讨论观察到的微生物特征。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水滴里的生物》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探究水滴中的生物世界,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微生物的微观世界认识不足,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实验法: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观察材料、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水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滴中的微生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显微镜引导学生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可通过案例分析、分享观察日记等方式进行交流。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基本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1.水滴里的生物【教育目标】1.能够凭借显微镜和放大镜调查水滴里的微生物,并做好调查记载;能够认真详尽调查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达自己调查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2.知道微生物是一类个别细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分布广泛,品种繁复;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究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育重点】用显微镜调查微生物,并知道微生物。
【教育难点】调查一滴水里的微生物。
【教育预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样、放大镜、显微镜、记载单。
【教育时刻】1课时【教育进程设计】一、情景激趣1.播放丁香湖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过渡:不错这是丁香湖,是咱们于洪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湾清澈的湖水,景色怡人。
炎炎夏日经常有人泛舟湖上,感触湖水的清凉,亦或有人扬帆湖上,感触湖水带来的浪漫与热情。
你能想到这美丽的湖水里有什么吗?3.教师特意采集了一份丁香湖的水样,请同学们用肉眼细心调查,说说你看到的水是什么样子的?4.为了使同学们调查得更加详尽,教师给每个小组都预备了一份水样,请同学们拿起放大镜再来细心地调查,看看里面还有什么?5.很高兴同学们能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除了同学们刚刚调查到的,水里还有很多的小生命,只是它们及其细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需求显微镜才能够调查到。
这节课就让咱们运用神奇的显微镜去探究《水滴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运用方法1.叙述:既然咱们想凭借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调查,咱们首要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
(课件出示显微镜图片及各部分称号)2.要想用显微镜调查只是知道这些还不行,咱们还要知道它的用法。
让咱们看看视频中的人物是怎样运用显微镜的。
(课件出示视频)3.调查之前教师特别提示同学们调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4.运用显微镜调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损伤眼睛;(2)运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接触目镜和物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1 水滴里的生物》苏教版 (5)一. 教材分析《1.1 水滴里的生物》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让学生感受生物的特征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法:通过观察水滴中的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水滴中的生物样本。
2.准备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3.准备讨论问题: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水滴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生物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展示水滴中的生物,并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并记录生物的基本特征。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生态平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一、课题: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一、课题: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