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
- 格式:doc
- 大小:22.33 KB
- 文档页数:3
“福利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作为福利国家的一员,我们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保障,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住房补贴等。
然而,福利国家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福利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消费升级福利国家的建立,能够缓解民众的经济压力,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一方面,福利国家可以提供人民基本的福利保障,降低人们的家庭开支,增强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社会安全感,使人们敢于消费更多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
这种提高消费水平的效应,不仅可以刺激国内市场活力,还能够改善贸易顺差,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人民素质和技能福利国家重视人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机制,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学历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出现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和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人才。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社会经济的创新潜力,还能够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国家的建设带来更多的动力。
三、加强国家安全福利国家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国家安全保障,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利国家为确保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负担,增强了社会的向心力和团结力,使全社会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威胁,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福利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促进消费升级、提升人民素质和技能、加强国家安全等多方面都体现了福利国家的建设的重要性。
福利国家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石之一,我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排名很多人选择移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子女教育、财富安全保障以及未来养老医疗条件的各项因素中,移民也会享受到很多福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排名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排名_全球福利最好国家排名_全球十大高福利国家一、法国公民从娘胎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
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
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免费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最多交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
二、美国美国的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学生只负担一小部分。
大学学费低于每年1500美元,约是美国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的1/30。
为确保穷人的孩子能读大学,政府对贫困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美国医疗福利覆盖所有人,每年投入的庞大医疗支出高达2.2万亿美元,占GDP的16%,占政府支出的20.8%。
基本医疗准则是:不管有钱没钱,先看病,后买单。
你有钱,那就由保险公司支付,保费由个人负担小部分,政府负担大部分;你是穷人,就由政府买单,连住院的伙食费都由政府出。
三、英国难民也享受高福利,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5.9%。
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英国大学阶段以前的教育均免费,大学阶段也有90%的大学生可获得政府津贴。
所以,对低收入家庭来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是一路免费的。
英国的社会福利覆盖所有在英国居住的人。
四、德国买“伟哥”也报销,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7.6%。
对困难家庭来说,社会福利几乎包办了一切,领取的救济金只是“零花钱”,购买价值超出30.68欧元的日用品由社会福利局支付账单。
德国黑森州有位弗先生靠社会救济生活,每月从社会福利局领取350欧元的救济金和112欧元的养老金,社会福利局同时还要为他支付居住面积100平方米的住房的房租。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福利国家英文名称:welfare state定义:由国家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福利的国家。
所属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审定公布相关书籍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目录展开总述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不是、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
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或,而是它们的加总。
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会把最先推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
希特勒曾经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而大搞国家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会有人认为,那种口称“人民国家”,实则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第三帝国”就是“福利帝国”。
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实行社会政策,这些政策彼此之间相差万里,所以不能说实行某种社会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们所代表的国家都是“福利国家”。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概念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理论起源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
《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福利国家中文名称:福利国家英文名称:welfare state定义:由国家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福利的国家。
相关书籍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
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
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会把最先推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
希特勒曾经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而大搞民族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会有人认为,那种口称“人民国家”,实则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第三帝国”就是“福利帝国”。
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实行社会政策,这些政策彼此之间相差万里,所以不能说实行某种社会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们所代表的国家都是“福利国家”。
概念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
理论起源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由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福利国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福利国家是指在国家政府的干预下,提供广泛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服务的国家。
这种模式出现在欧洲的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和挪威等。
福利国家在给予人民更多福利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影响。
首先,福利国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
在福利国家中,人民享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
这减轻了人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并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社会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因为它鼓励个人信心和投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福利国家利用社会福利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创新和竞争力。
福利国家重视教育和培训,鼓励人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这使得劳动力更具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福利国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创新理念和技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第三,福利国家通过提供福利服务和优厚的社会保障,改善了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
这使得人们更加健康、快乐,更有动力参与经济活动。
例如,在福利国家,工人们享受到更长的带薪休假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还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创造价值。
良好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消费,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然而,福利国家对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高福利国家需要庞大的财政投入,这对国家的财政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如果财政压力过重,可能会导致高税收和债务问题,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此外,一些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过于激进,可能存在对个人努力和创新的不利因素,从而减弱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最后,福利国家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红利的分配方面。
福利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这有助于社会稳定,但也可能削弱一些人的经济动力。
有人认为,过分依赖福利,会降低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就的追求,从而损害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总之,福利国家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福利国家的分类
福利国家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问题,它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福利国家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政府在福利国家中的作用来划分。
根据这种标准,福利国家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由福利国家、社会民主福利国家和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
自由福利国家的特点是政府的作用最小化,强调个人责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提供基本的福利服务,如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和个人的力量来满足其他福利需求。
社会民主福利国家的特点是政府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来提供广泛的福利服务。
政府在社会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支持经济安全和社会凝聚力。
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特点是政府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并通过福利政策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政府在经济和福利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除了按照政府作用来划分福利国家类型外,还可以根据福利提供的机制来划分。
根据这种标准,福利国家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俾斯麦型福利国家、盎格鲁-撒克逊型福利国家和欧洲大陆型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
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
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
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
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
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
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
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
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
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
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
在此
背景下,资产阶级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想失去统治,就必须考虑工人的诉求,改善他们的生活,推行福利制度。
正如吉登斯所说,福利政策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和“解毒药”,福利国家是“劳资双方之间阶级力量的一种平衡”.①再次,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构建社会福利制度既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全面工业化、自动化和社会化阶段。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新课题: 其一,它要求从事自动化、现代化生产的劳动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过去那种陷入赤贫境地的工人已无法适应
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其二,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对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具有不可抑制的渴求,为此,它需要劳动者群体也能够有较高的市场消费能力,助推市场的开拓。
其三,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工业化、自动化对社会稳定的依赖性增强。
任何一种剧烈的社会动荡都会给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相反,只要工业社会正常运转就会有金钱和财富滚滚流入资产者的腰包。
以上三点,提出了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构建基本生活保障的客观要求。
这是全面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同时,在工业社会快速发展阶段,
西欧资本主义借助国际经济旧秩序,利用
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构建福利国家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所设计的福利制度是“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为限”②的。
但自 20 世纪 50年代开始,西欧迎来长达 20 年之久的“黄金时代”,经济的持续繁荣使各国具备了“慷慨”地提供社会福利的能力。
于是,各国改变“初衷”,扩大了社会福利的规模、项目和收益范围,“保基本”的社会福利演化为“过度”的社会福利。
高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西欧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提高了西欧民众( 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历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西欧各国民众的人类发展指数一直处于全世界的前列,其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始终十分优越。
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提升了社会公平指数。
目前,西欧各国的贫富差距在世界上是比较小的。
据欧盟统计局对21 世纪历年的统计,西欧各国的基尼系数普遍较低。
以 20XX 年为例: 英国为 0. 346,德国为0. 261,法国为 0. 277,意大利为 0. 328.这说明,西欧国家的社会
福利制度在推动收入均等化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是有很大作用的。
二、西欧福利国家的危机
西欧福利国家的突出特点是对全体民众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
社会福利。
这种制度安排要求国家财力雄厚,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维持社会福利的运转。
从二战后的实际情况看,维持高福利的主要财力基础是两个方面: 一是对民众实行高税收政策,使社会福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凭借“黄金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充分就业,大幅度增加政府与民众的收入。
这为政府积累雄厚的财政资金提供了可能。
然而,自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危机以来,西欧各国经济增长
乏力,财政入不敷出。
由于社会福利的负担太重,致使各国在财政困境中越陷越深。
以法国为例,1974-1982 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2. 3%,而社会保障费用
增长率为6. 9% ; 1987-1992 年,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 2. 4%,而社会
保障支出平均增长 7%.这就致使法国长期面对财政赤字,背负巨额公共债务。
法国公共债务的利息支出,1970 年仅占一般预算支出的 4. 4%,而20XX 年高达 14. 1%,这一年仅支付公共债务利息就需 365 亿欧元。
③其他国家与法国同病相怜。
根据 1990 年的统计,欧共体12 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方面
的亏空高达 7. 5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14. 5% .④如此困难的财政局面是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
西欧福利国家最初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为何后来却陷入危机? 这是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西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颓势动摇了高福利制度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这一矛盾使资本主义必然遭受经济危机的反复折磨,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遭到不断的阻碍和破坏。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加深与激化,从根本上动摇了福利国家的生存基础,使其失去了长期存续的条件。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架构下福利国家只能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可能长期存在。
从“滞胀”危机开始,它已经江河日下、危机四伏。
这是因为,固有矛盾的累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
意味着西欧资本主义的活力和生机在日益严重地遭受侵蚀。
尤其是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欧资本主义的“疲态”逐步显露,已不具有维持高福利制度的经济能力。
有专家估计,只有经济增长率达到 4. 5% 以上,方能维持福利国家的正常运作。
⑤而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欧各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率一直在 2% 上下徘徊( 只有个别的两三年在 4%以上) .长期的
经济低靡、日渐衰微的发展态势意味着西欧各国已经“老化”,经济活力严重不足,高福利制度的经济基础已被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