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住宅-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22 MB
- 文档页数:6
高层住宅案例分析项目(二)引言概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层住宅成为解决人口增长和土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层住宅设计不仅要满足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要考虑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高层住宅案例,对其设计理念、空间规划和技术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正文内容1.设计理念1.1案例背景介绍1.2设计理念的核心1.2.1倡导可持续发展1.2.2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1.2.3强调社区互动和多功能性2.空间规划2.1功能划分与布局设计2.1.1不同户型的功能需求分析2.1.2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如大堂、健身房和娱乐设施2.1.3独立私密空间的设置,如卧室和书房2.2公共区域设计2.2.1设施和设备的选择与布置2.2.2艺术和装饰元素的添加,提升居住体验2.2.3推崇绿色环保理念,如绿化景观和回收利用系统2.3私人空间设计2.3.1户型优化和户型设计的创新2.3.2空间分隔与开放性的平衡2.3.3定制化设计的引入,增强个性化3.技术特点3.1结构设计3.1.1应用现代化结构体系,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3.1.2技术先进的抗震设计与防火设计3.1.3基础设施的考虑,如供水、供电和通风系统3.2采光与通风设计3.2.1优化窗户和门的位置,利用自然光和通风3.2.2新风系统的引入,增加新鲜空气供应3.2.3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3.3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3.3.1选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设备3.3.2通过隔热、保温和日照控制等方式降低能耗3.3.3建筑能效评定与认证,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4.改进与优化建议4.1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4.1.1融入绿色生态观念,打造更可持续的居住环境4.1.2提高社区互动性和功能多样性4.1.3引入智能化设施,提升居住便利性4.2空间规划的创新思路4.2.1强调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满足不同需求4.2.2推动共享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公共空间4.2.3优化私人空间设计,提升居住质量4.3技术特点的改进与进化4.3.1探索新材料和施工工艺,提升结构性能4.3.2强化节能设计,降低环境影响4.3.3引入智能化科技,提高居住体验和便捷性总结高层住宅案例分析项目(二)详细剖析了设计理念、空间规划和技术特点等方面。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层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更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空间利用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等方面,下面将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案例进行分析。
一、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超高层摩天大楼,其建筑高度达到 632 米,是中国目前已建成的第一高楼。
在设计方面,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独特的螺旋式上升的外观造型,不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阻,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双层玻璃幕墙系统,既能隔热保温,又能降低能耗。
此外,建筑内部的空间规划也十分合理,包含了办公、商业、酒店、观光等多种功能区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施工过程中,上海中心大厦面临了诸多技术难题。
由于建筑高度极高,对施工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
例如,在混凝土泵送方面,需要采用超高压泵送技术,将混凝土输送到几百米的高空。
同时,为了确保施工安全,施工方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如设置防护网、安装监控系统等。
在运营管理方面,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对大楼的设备运行、能源消耗、人员流动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迪拜哈利法塔迪拜哈利法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总高度达 828 米。
哈利法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之花蜘蛛兰,其建筑形态优美而独特。
大楼的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钢结构外框架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承受了巨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同时,为了抵御迪拜炎热的气候,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高性能的玻璃和铝板幕墙,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遮阳效果。
在施工方面,哈利法塔的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迪拜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方需要进行大量的地基处理工作。
此外,在超高泵送混凝土、钢结构安装等方面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超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原理和实例烟囱效应简介烟囱效应的产生。
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
是指户内空气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
最常见的烟囱效应是火炉、锅炉运作时,产生的热空气随著烟囱向上升,在烟囱的顶部离开。
因为烟囱中的热空气散溢而造成的气流,将户外的空气抽入填补,令火炉的火更猛烈。
烟囱效应亦可以是逆向的。
当户内的温度较户外为低(例如夏天使用空调时),气流可以在烟囱内向下流动,将户外空气从烟囱抽入室内。
烟囱效应的强度与烟囱的高度,户内及户外温度差距,和户内外空气流通的程度有关。
在高楼大厦的环境内,烟囱效应可以是令火灾猛烈加剧的原因。
在低层发生的火灾造成的热空气,因为密度较低,经电梯槽或走火通道内得以往上流动,使高热气体不断在通道的顶部积聚,结果是使火势透过这种空气的对流在大厦的顶层制造另一个火场。
不单使扑救变得更困难,更会危及前往天台逃生的人员的生命安全。
高层建筑烟囱效应分析烟囱的主要作用是拔火拔烟,排走烟气,改善燃烧条件。
高层建筑内部一般设置数量不等的楼梯间、排风道、送风道、排烟道、电梯井及管道井等竖向井道,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热空气因密度小,便沿着这些垂直通道自然上升,透过门窗缝隙及各种孔洞从高层部分渗出,室外冷空气因密度大,由低层渗入补充,这就形成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是室内外温差形成的热压及室外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以前者为主,而热压值与室内外温差产生的空气密度差及进排风口的高度差成正比。
这说明,室内温度越是高于室外温度,建筑物越高,烟囱效应也越明显,同时也说明,民用建筑的烟囱效应一般只是发生在冬季。
就一栋建筑物而言,理论上视建筑物的一半高度位置为中和面,认为中和面以下房问从室外渗入空气,中和面以上房间从室内渗出空气。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经典案例分析素材来源:华森设计一、综述现行建筑规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属于超高层建筑。
超高层建筑在节约城市用地,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社会投资,扩大商旅交流等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被冠为集现代科技之大成,综合国力之象征,城市之标志。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加上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的特有国情,我国各大城市的超高层建筑有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其高度和数量不断被刷新。
超高层建筑通常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容纳人员众多,且主塔楼往往平面小,层数多,核心筒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品质及使用率。
在解决好至关重要的建筑结构和消防安全性的同时,解决好建筑部的垂直交通及电梯配置(包括电梯台数、载客量、速度以及排列布置),有效地提高超高层建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率,是设计者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课题组把近年来华森公司参与设计的部分超高层建筑—京基金融中心大厦(98层,439m高)、侨鑫珠江新城F1-1地块项目(45层,227.7m高)(以下简称侨鑫大厦)、嘉裕珠江新城F2-2之一地块项目(46层,.5m高)(以下简称嘉裕大厦)并将XX金茂大厦(88层,420.5m高)和XX环球金融中心(101层,492.5m高)等实例的核心筒及电梯设计进行综合分析成文,供本公司设计人员参考,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二、超高层建筑的心脏—核心筒设计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集合了电梯井道、消防楼梯间和前室、机电设备机房、管道井及卫生间等服务性空间,核心筒的大小、位置和布局与建筑功能、建筑体型及平面形状等因素密切相关。
2.1京基金融中心位于市蔡屋围金融中心区的京基金融中心大厦共98层,高度为439m,功能甲级办公楼和白金五星级豪华酒店。
1-72层为办公,筑面积约为17.6万㎡,;75-98层为酒店,建筑积约为4.6万㎡,在75层以的酒店部分设计有部中庭,拥有客房289间客房围绕中庭环形布局,酒店接待大厅设于94层,其上为独具特色的鹅蛋形餐饮空间。
高层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在当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需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设计案例。
案例一: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超高层摩天大楼。
它的设计独特,融合了多种创新元素。
从外观上看,其螺旋式上升的造型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还能有效降低风阻。
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并非仅仅为了美观,更是基于对风荷载的深入研究和计算。
通过模拟风洞实验,设计师确定了这种螺旋形态能够减少大楼在强风中的摇晃,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功能布局方面,上海中心大厦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
底部楼层设置了商业空间,吸引了众多高端品牌入驻,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休闲选择。
中间楼层则主要为办公区域,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办公设施,满足了各类企业的办公需求。
而顶部楼层则设计了观光平台和高级酒店,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整个上海的壮丽景色,享受高品质的服务。
在绿色节能方面,上海中心大厦也有出色的表现。
大厦采用了双层幕墙系统,外层幕墙为玻璃,内层幕墙为铝板,中间形成的空气腔可以有效地隔热和保温,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能耗。
此外,大厦还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为大楼提供部分电力和非饮用用水,减少了对外部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
案例二:迪拜哈利法塔迪拜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高度达到了 828 米。
哈利法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之花蜘蛛兰。
它的建筑外形简洁流畅,线条优美。
整个建筑的立面采用了玻璃和金属板材相结合的方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结构设计上,哈利法塔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扶壁核心”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外部的钢结构框架组成,能够有效地抵抗风力和地震力的作用。
为了确保大楼的稳定性,工程师还在大楼的底部设置了巨大的基础,将大楼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地基上。
(完整版)高层建筑案例分析——马赛公寓一:---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马赛公寓这一高层建筑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马赛公寓是一座位于马赛市中心的超高层公寓,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建筑特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建筑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理念、使用材料等。
2. 建筑概述马赛公寓位于马赛市心脏地带,共有XX层,总高度约XXX米。
该建筑外形独特,采用了现代风格的设计,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建筑核心区域包含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配有高品质的居住设施。
3. 建筑结构马赛公寓采用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造,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设计精确,每一层都经过仔细计算和测试,确保能够承受高风压和地震力量。
4. 设计理念马赛公寓的设计理念是打造一个现代、舒适且环保的居住空间。
建筑外墙采用隔热材料,以减少能耗,并且配备了高效的节能设备,如太阳能板和地源热泵。
此外,公寓还注重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以增加居住舒适度。
5. 使用材料马赛公寓使用了高品质的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的质量和耐久性。
外墙采用了特制的玻璃幕墙,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和防水性能。
地板采用了优质的实木材料,墙壁采用了环保型的装饰材料,配有高品质的瓷砖和卫浴设施。
6. 建筑特色马赛公寓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外形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合;- 高品质的室内装修,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 先进的节能设备,降低了能耗和运营成本;- 安全性能卓越,采用了先进的火灾报警和防护系统。
7. 结论总结马赛公寓这一高层建筑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建筑在结构设计、设计理念、使用材料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还体现了现代化和环保意识。
马赛公寓的成功建设为未来其他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注释:- XX层:具体楼层数;- XXX米:具体高度;- 高风压:指风的作用力;- 节能设备:指具有节能功效的设备;- 太阳能板:指用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地源热泵:指利用地下土壤或水体中的热能进行空调和供暖的装置;- 玻璃幕墙:指采用玻璃作为外墙装饰材料的建筑外墙;- 实木材料:指由天然木材加工而成的材料。
超高层结构住宅楼穿插施工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高层住宅楼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穿插施工成为了超高层结构住宅楼建设中的一种重要施工方法。
本文将对超高层结构住宅楼穿插施工进行详细分析。
一、穿插施工的概念及特点穿插施工,简单来说,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不同工序和工种之间的交叉作业,实现施工进度的优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超高层结构住宅楼施工中,穿插施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缩短工期通过合理安排各工序的穿插,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各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体工期。
2、提高效率不同工种和工序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够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3、降低成本由于工期缩短,减少了设备租赁、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4、质量保障在穿插施工过程中,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二、超高层结构住宅楼穿插施工的关键工序1、主体结构施工超高层住宅楼的主体结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等的浇筑。
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模板的支设、钢筋的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顺序,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2、砌体工程在主体结构施工到一定阶段后,可以插入砌体工程。
砌体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装修工程,因此要严格控制砌体的平整度、垂直度和砂浆饱满度。
3、水电安装工程水电安装工程应与主体结构和砌体工程同步进行,提前预留好管线孔洞,避免后期开凿破坏墙体结构。
4、外墙装饰工程在外墙砌体完成后,及时进行外墙保温、防水和装饰工程,以保证建筑物的外观质量和保温性能。
5、室内装修工程室内装修工程包括地面、墙面、顶棚的装饰以及门窗的安装等。
在主体结构验收合格后,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步展开。
三、穿插施工的组织与管理1、施工计划的制定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是穿插施工成功的关键。
施工计划要充分考虑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节点,合理安排资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超高层住宅建筑电梯工程噪音实例分析摘要:超高层住宅建筑高度超100m,电梯作为重要的垂直运输交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梯工程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工作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工期和质量的落实,电梯使用率的提高,使得居民对电梯的舒适感关注度越来越高,电梯噪音作为评判电梯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成为目前业主与房开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以某地产公司住宅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超高层住宅建筑电梯工程产生噪音的原因,从噪音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现场工程管理等几个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以提高电梯工程整体质量。
关键词:超高层住宅;建筑电气工程;电梯工程;电梯噪音0 引言高层住宅建筑的电梯是现城市居民归家的主要工具,电梯工程在工程项目中属于建筑电气施工的特种设备安装工程[1],尤其是超高层住宅建筑,电梯作为必要的垂直交通工具使用率越来越高,电梯工程质量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我国对于电梯规范化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标准体系。
但近年来,住宅电梯噪音的投诉问题逐年上升,解决电梯噪音问题,提高电梯工程整体质量是工程行业的重要工作。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对电梯工程管理等几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
1超高层住宅建筑电梯噪音实例某地产公司住宅项目,建筑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容积率5.06,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为23.8万平方米,含6栋建筑高度123.5m的超高层住宅建筑和2栋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共设置3层地下车库。
塔楼超高层住宅共41层,项目定位为刚改型住房,塔楼住宅设置消防电梯兼无障碍担架梯和客用电梯双井道,一梯三户,所有户型的起居室均按规范要求未紧邻电梯井道布置,电梯井道尺寸为2400mm(宽)X2200mm(深),轿厢尺寸为1800mm(宽)X1500mm(深),该地块项目的住宅电梯均采用最大提升高度为138.5m,梯速为3m/s,载重1150kg的高速电梯,电梯系国产中高端品牌。
具体户型详图1:附图1 超高层住宅户型图该项目经过验收交付完成后,B-1户型业主反应室内电梯噪音过大,随即对该栋住宅4层,19层,25层户型进行了实地噪音数据实测,实测数据如下:实测数据1:(处理前实测数据)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等相关规范的要求,住宅建筑内起居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应≤45dB。
超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原理和实例烟囱效应简介烟囱效应的产生。
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
是指户内空气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
最常见的烟囱效应是火炉、锅炉运作时,产生的热空气随著烟囱向上升,在烟囱的顶部离开。
因为烟囱中的热空气散溢而造成的气流,将户外的空气抽入填补,令火炉的火更猛烈。
烟囱效应亦可以是逆向的。
当户内的温度较户外为低(例如夏天使用空调时),气流可以在烟囱内向下流动,将户外空气从烟囱抽入室内。
烟囱效应的强度与烟囱的高度,户内及户外温度差距,和户内外空气流通的程度有关。
在高楼大厦的环境内,烟囱效应可以是令火灾猛烈加剧的原因。
在低层发生的火灾造成的热空气,因为密度较低,经电梯槽或走火通道内得以往上流动,使高热气体不断在通道的顶部积聚,结果是使火势透过这种空气的对流在大厦的顶层制造另一个火场。
不单使扑救变得更困难,更会危及前往天台逃生的人员的生命安全。
高层建筑烟囱效应分析烟囱的主要作用是拔火拔烟,排走烟气,改善燃烧条件。
高层建筑内部一般设置数量不等的楼梯间、排风道、送风道、排烟道、电梯井及管道井等竖向井道,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热空气因密度小,便沿着这些垂直通道自然上升,透过门窗缝隙及各种孔洞从高层部分渗出,室外冷空气因密度大,由低层渗入补充,这就形成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是室内外温差形成的热压及室外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以前者为主,而热压值与室内外温差产生的空气密度差及进排风口的高度差成正比。
这说明,室内温度越是高于室外温度,建筑物越高,烟囱效应也越明显,同时也说明,民用建筑的烟囱效应一般只是发生在冬季。
就一栋建筑物而言,理论上视建筑物的一半高度位置为中和面,认为中和面以下房问从室外渗入空气,中和面以上房间从室内渗出空气。
高层建筑案例分析—帕拉玛塔广场大厦分析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脱离地面,接近苍穹渴望,在当今社会,用地更加快张,技术也更加成熟,各种各样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不但解决了诸多如节地、拥挤及环保等都市问题,更成为各个国家及都市地标性建筑,成为所在地区“名片”,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该地区形象定位及经济发展,因而,越来越多高层、超高层建筑在都市中心矗立,她们往往位置险要、造型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作为当代建筑技术结晶,成为展示都市发展成就有效手段。
高层建筑发展得益于载客电梯发展和使用,而其在世界范畴内普遍发展起来是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近三十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全新构造浮现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应用,为高层、超高层建筑浮现创造了条件。
高层建筑除先进构造体系及轻质、高强材料以外,其内部诸如自动控制一系列消防、报警、通讯、高速电梯及管理监测等系统,离不开计算机与电气化,因而它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成就体现。
当前,作为都市地标高层建筑十分多见,肩负着集办公、商业、居住等众多功能,它们大多是某一地区综合体建筑,朝着智能化、多样化及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如下以澳大利亚帕拉玛塔广场大厦为例,解析当今高层建筑发呈现状。
澳大利亚帕拉玛塔,是西悉尼市中心,为悉尼地区内第二重镇,澳大利亚第三大经济区,是澳当前发展最快地区之一。
随着西悉尼崛起,被誉为“西部三热点心脏”之称帕拉玛塔,成为了备受关注投资热点。
帕市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古老都市之一。
帕拉玛塔市举办了一种比赛,要建造一栋商业高楼,突出节能高效设计理念。
对此,urban officearchitecture事务所设计了以“都市上升”为主题这一建筑。
该建筑共有66层,集商业与办公为一体,是两个楼结合体,楼底部是融合在一起,之后随着楼层升高而提成两栋。
以各自扭转姿态向上延伸,在其中间以连廊相接,创造了大量公共平台,姿态呈现出一种生动流动感,富有韵律又不失节奏。
卡洛恩佐纽约办公室已经设想把这里建成公共领域,从帕拉马塔广场延伸到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