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132080009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人类精神财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精髓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践行科学发展观正是回归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向的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促使人们走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协调发展的误区,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好前进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党的生机和活力所在。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上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从而使党的全部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资源限制的关系。缺乏环保意识、忽视生态自然规律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而注重环境保护、尊重生态自然规律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又会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贫困人口会为短期生存需要而破坏环境和掠夺性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停止经济发展,甚至负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解决环境问题。同样,既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受到现有资源的约束而放弃经济发展,又不能因为人类开发新资源的潜力巨大,而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节约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与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史伴随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类从属、顺从和敬畏自然,自然居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和显赫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人类走向了支配、控制和征服自然,人上升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和显赫的位置,于是生态自然问题开始显现并日益严重,导致人类发展的非可持续性。其当代人在享受财富的同时需要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

2.马克思主义蕴涵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不仅给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而且正是在科学方法论的支撑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作了大量阐述,如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

关于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和可行性条件,而且对不同的节约方式进行了阐述。马克思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2]这正是循环经济中所要求的在生产的输入端贯彻的“减量化”原则,而至于从源头能减少多少资源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不仅“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这就要求从提高工艺技术、改进生产流程、革新产品设计和开发新型材料等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减量化”的目标。马克思积极评价科技进步对生产和消费废弃物“再利用”的积极价值,“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

关于适度人口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提出人自身的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而且提出人自身生产要与物质生产和自然相适应,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3]人口生产同样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即使保持人均生活水平不下降,随着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对物质总需求也会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扩大再生产,从而加大对资源需求和环境的压力。而如果人口的增长率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率,必然导致人均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保持适度的人口出生率和适度的人口总量是必要的。同时,适度人口还意味着人口中的劳动力结构和数量的供给,与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对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