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57 KB
- 文档页数:3
•••••••••••••••••《说屏》语文教案《说屏》语文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屏》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屏》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fēng):室内陈设。
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liāng)乘凉。
帷幕(wéi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súzhī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堂活动(一)、导入: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屏”特点、作用;“屏”的分类;和写“屏”的目的)(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2)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探究质疑:(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
也可以概括)(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1、说屏教学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精华,包括园林建筑,名胜古迹。
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说“屏”》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教学拟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但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说屏教案大班精选6篇说屏教案大班篇1活动目标:1.幼儿初步学习数数目,用肢体动作表示各种树的造型。
2.幼儿能认识落叶,并会用乐器敲出落叶数,并对唱名旋律进行练习。
活动准备:落叶假设干、cd、录音机、乐器〔小铃〕活动过程:〔一〕认识树、落叶1.教师故事引导:秋天到了,有好多好多的树,树上的树叶慢慢变黄了。
树叶随着风儿一片一片落下来。
瞧!2.树的造型:小树、大树、老树、爱随风摇摆的树。
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各种树的造型。
3.认识树叶:教师撒落叶,幼儿用手接,让幼儿观察落叶,并说出其形状、触感、质感。
〔二〕次数1.变大树,变小树、双手变树叶。
2.配合音乐、风儿你带什么来〔侧耳倾听状〕,问:几声?就用几片树叶表示?3.教师示范丢捡叶子,直到四片落叶都以此方式丢捡。
4.幼儿练习丢捡叶子〔配合音乐〕,直到四片落叶都以此方式丢捡。
〔三〕乐器1.教师出示乐器〔小铃〕,示范敲出落叶的数目。
2.配合音乐〔1〕歌曲:幼儿拿小铃敲出落叶数目。
〔2〕间奏:放下小铃做大树、小树随风飘动的造型。
〔四〕游戏书1.配合音乐唱次曲,请幼儿圈选正确数量的树叶。
2.配合间奏的第二声部,指出树叶唱唱名,模仿老师以慢速指树干上的唱名唱旋律。
说屏教案大班篇2教学目标:1、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2、了解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应该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知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应该珍惜生命。
难点:知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应该珍惜生命。
关键点:通过探自己的生命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课前准备:1、调查访谈:〔含采访记录〕①、找一找妈妈怀孕时的照片或者当时的录像,看看那时侯妈妈的样子与妈妈怀孕以前的照片以及现在的样子有什么不同?②问问爸爸、妈妈,当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们有些什么想法、感受和期盼,为了生个聪明健康的宝宝,他们是怎样做的?③、问一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家人,你出生的那一天,他们是怎样度过的?在你即将出世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如何?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在第一眼看到你时,他们的心情又怎样?④、找出出生记录或成长册,看看刚出生时自己的体重和身长各是多少,请家长说说当时自己是什么样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说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2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他人观点的品质。
3.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2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难点:1.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2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屏风的历史与作用。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屏风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2教师分析课文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拓展延伸5.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2教师展示屏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描述其美感。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6.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结构。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写作训练环节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说屏》教学设计《说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屏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入“屏”: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三、再读,探究“屏”: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四、拓展,走出“屏”: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屏的作用、感情:向往、欣赏说“屏”、屏的种类屏的设置、语言:生动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教材依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1、《说“屏”》教材分析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
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屏”的相关词汇;(2)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读写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学会筛选和整合文章中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文《说屏》2.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屏”的相关词汇;(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3.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2)文章结构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屏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屏风的作用和特点;(2)邀请学生分享对屏风的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结构、手法、语言等;4. 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练笔,如写一段关于屏风的描述或议论。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2. 熟读选文,理解文章内容;3. 完成练习题;4.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不同场合下的屏风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屏风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
2.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历史文物或现代设计为例,解析屏风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一、《说屏》教案教学设计二、学科领域:语文三、年级:四年级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屏的定义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屏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屏的相关词汇,描述屏的特点和用途。
2. 教学难点:屏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屏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材料:生词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屏的用途和特点。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屏的重要性。
3. 生词学习:教师呈现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
4. 课文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小组讨论: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屏的特点和用途。
6. 汇报展示: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补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屏的特点和用途。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屏的定义、特点和用途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挥等方面。
十、教学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屏的制作或设计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策略:1. 直观展示: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屏的外观和结构。
2. 互动教学: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屏的相关词汇和表达。
《说“屏”》教学设计3实用1篇《说“屏”》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
《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
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
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
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
白居易《长歌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1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并给文章分层次。
明确:纳凉帷幕伧俗忒文章分为三层;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
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明确:总——分——总逻辑顺序。
3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二层,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都学到了那些屏的知识?明确: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说“屏”》教案【最新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说“屏”》教案【最新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多媒体展示)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导入课文。
2 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多媒体展示)3 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
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范文(精选6篇)一、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说屏》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变迁的思考和思辨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变迁的思考和思辨能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说屏》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阅读和理解1.让学生阅读《说屏》并思考以下问题:–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的观点和看法有哪些?–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如何?2.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问题。
1.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2.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暗含的细节和隐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思考和讨论1.讨论《说屏》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安排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教案范文2教学目标•掌握《说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说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说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1.让学生阅读《说屏》的片段,并回答以下问题:–《说屏》是一篇什么类型的作品?–《说屏》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如何?2.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问题。
文学鉴赏1.分析《说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通过分析《说屏》中的描写和对话,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用意和目的。
写作训练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说屏》的读后感,并分享给同学。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安排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案范文3教学目标•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说屏》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说屏》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5.说“屏”
陈从周
授课者:安徽省滁州市第五中学冯翠平
知识与能力:认识“屏”这一中国传统器物;再次巩固常见的说明方法;直观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放开眼界看中国传统。
过程与方法:大声朗读,自主思考,小组、班级交流;适当使用多媒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性说明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感知中国传统。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巩固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
(出示第14课中描写雕龙屏的句子),齐读,引出“屏”。
见过屏吗?对此想问哪些问题?(板书:???)下面请阅读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请大声朗读,看看课文能不能解答你的疑问。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的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对课题的质疑其实是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加强语文紧密联系生活的方法。
二、朗读课文,解疑、解题。
1、生朗读课文。
2、朗读课后词语,特别提出“忒”的读音:口语:tei,书面语:tui
3、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解答的将问号擦去,未解决的请学生回家查。
)
4、解题:板书“说”。
还记得以前哪篇课文有“说”这个字的?(《爱
莲说》,什么意思?(一种表示议论的文体)此处“说”什么意思?(介绍说明)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具体读文,进入文本,解答疑问其实是了解内容,为后面的整体探究扫清障碍。
三、整理内容,重点探究。
(一)紧扣文体,凸显重点。
1、学生自主学习:1、陈从周先生从那几方面介绍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说明方法有哪些?
2、全班交流:介绍哪些知识?(屏的作用、分类、设置)屏的作用:生读出,注意关联词语;屏的分类:你喜欢哪一种?最雅,最俗…
点明:这是逻辑顺序。
采用哪些方法?合作交流:分类别、引用、举例子。
特别指出:下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视线。
找关键词:者、也,指出是判断句,是判断下定义的重要方法。
(多媒体展示同样说明方法的例句)(二)以文为范,写法指导。
1、语言如何?(优美)此篇为文艺性说明文。
2、开头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作者的情感,激发读者的兴趣)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读一遍。
学到写作“绝招”:说明文未必古板得让人生厌,根据内容可以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完全可以让它充满诗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全课重点,凸显教师的三大教学理念:文章解读紧扣文体;多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有始有终有指导的机会;以读促写。
四、拓展延伸。
1、拓展:屏是中国传统器物,连外国人都齐声称道,想一想:中国还有哪些传统器物?(陶瓷、京剧脸谱、剪纸、中国结、刺绣、木雕...(多媒体展示)
你也可以写一篇文章,叫<说★>
2、动动笔。
设计一种屏,加上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设计意图:文本为课程教学所用,跳出文本开拓视野,实现课程价值。
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
说”屏”屏的分类逻辑顺序
陈从周屏的设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