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86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解析—《诫子书》(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是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文题解读: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诸葛,旨在告诫、劝勉的书信。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⑴[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⑶[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⑸[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⑹[明志]明确志向。
⑺[明]明确坚定.⑻[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⑼[致]达到。
(10)[广]增长。
(11)[淫慢]放纵懈怠。
(12)[淫]放纵。
(13)[慢]懈怠。
(14)[励精]振奋精神。
(15)[励]振奋。
(16)[险躁]轻薄浮躁。
(17)[险]轻薄。
(18)[治性]修养性情。
(19)[治]修养。
(20)[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4)[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6)[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⑶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⑸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答案】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⑹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答案】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知识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
刘备称帝后,他被拜为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卒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陆游称赞他:“!”代表作有《》《》《》等。
2.背景探寻。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社稷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封家书告诫诸葛瞻。
3.知识链接。
家训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
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
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其二,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其三,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其四,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其五,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其六,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
中国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参考答案1.孔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重点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2.本文是就哪几方面进行论述的?本文是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一、课题解析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诫子书》解析《诫子书》是一本古籍,亦称为《论语·诫子篇》,由孔子传授给弟子子贡的教诲。
本文将对《诫子书》进行解析,深入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诫子书》强调了修养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成就的重要性。
它以一种直接而深入的方式激励孩子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下面将对其中一些精华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书中强调要“爱人”。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待他人具有真诚的情感和温暖的心态。
这种关怀他人的态度体现了人类基本的互助关系,也是社会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石。
孩子们读了《诫子书》后应该明白,要通过爱他人来培养友善、宽容和善良的个性。
其次,书中提到要“尊老”。
尊敬老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孔子在《诫子书》中强调孩子们应该尊重年长者,帮助他们,并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中学习。
这不仅有益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此外,《诫子书》也教导孩子们要“敬师”。
尊重老师,尊重学问是古代中国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敬师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的基本要素。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指导,积累更多的知识,进而成为更好的人。
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要“守时”。
《诫子书》强调了时间的珍贵和守时的重要性。
孩子们应该明白,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每一刻,充实自己,成就理想。
只有守时,才能高效学习和工作,追求更好未来。
最后,《诫子书》提到了“廉洁”。
廉洁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公正、正直、诚实原则的行为准则。
孔子强调了操守和诚实正直的重要性,这是孩子们成为有品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
总而言之,《诫子书》是一本重要的古籍,提供了孔子对于子弟教育的精辟见解。
它强调了爱人、尊老、敬师、守时和廉洁等重要的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和思考,《诫子书》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字数:539字)。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内容理解与赏析(简答题)《诫子书》重点问题理解1、《诫子书》的内容主旨是什么?《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作者对后代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这样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3、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4、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淡泊明志,以静求学,以学广才,珍惜时间,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学是成才的途径,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富含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观点一:“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观点二: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丰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观点三:“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诫子书》全文意思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儿子,并表达出“教子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及宁静淡泊的重要,以及劳逸结合的意义”等中心主题。
一、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诫子书》开篇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身心,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文章指出,修身养性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身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二、告诫儿子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淡泊名利,不要被世俗的浮华所迷惑。
文章指出,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三、讲明宁静淡泊的重要,以及劳逸结合的意义
《诫子书》中,诸葛亮还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性和劳逸结合的意义。
文章指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总之,《诫子书》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家书,它不仅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还告诫儿子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性和劳逸结合的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现代的人们有着深
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诫子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诫子书》习题【部编本七年级上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D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内容:
诫子书
诸葛亮〔两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内容解析:
《诫子书》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