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16
清华大学出版社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Unit 1: The Beautiful EarthOverview:In this unit。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PowerPoint 2010 and will learn how to create a simple n。
Through the n of a n on "Chinese Folk Art"。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basic skills of PowerPoint 2010.such as inserting images。
text boxes。
and using the "background" feature.Learning Objectives:Through the n of the n。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use PowerPoint 2010 and experience the joy of success。
They will also discover how n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promote Chinese folk art.Teaching Strategies: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solve problems。
For example。
when editing text。
students can use their knowledge of formatting from using Word are。
Teachers should also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similarities in ns。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教案中国剪纸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启动、退出PowerPoint的方法;学会打开、播放并结束演示文稿。
教学重点、难点打开并播放已有的演示文稿教学准备演示文稿“中国剪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作为初始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
学生初次接触该软件,应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使学生对演示文稿有个感性认识。
通过欣赏作品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对PowerPoint产生浓厚兴趣,并尽快熟识PowerPoint的工作界面;另一方面,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任务分析、探究实践来实现重难点突破。
打开并播放已有的演示文稿是本课的重、难点,指导学生边看书边启动并播放已有的演示文稿“中国剪纸”,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二、学生动手操作应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DIY栏目,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打开并播放演示文稿,如:利用“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打开一个指定的演示文稿进行播放,再通过直接双击已有的演示文稿图标的方式打开演示文稿。
三、评价交流通过小组评价,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永安完小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备课教案课题第2课中国风筝教学目标从本课开始,学生将以制作“风筝艺术”演示文稿为活动主题,学会PowerPoint的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占位符”的概念,掌握在“占位符”中输入文字并编辑文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下载一些介绍剪纸艺术的图片及文字资,供学生阅读与欣赏。
教学过程一、创建演示文稿创建演示文稿有不同的方法。
启动PowerPoint后,系统会自动建立一张空白的标题幻灯片,在这张幻灯片上,有两个用来输入文字的虚线框,称为“占位符”。
“占位符”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为便于学生的理解,可指导学生在“占位符”中输入标题文字并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以及“颜色”等设置,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占位符”及其作用。
第一课播放创建演示文稿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介绍演示文稿的播放实现,包括普通播放和控制播放,主要是讲演者放映方式和控制播放方式,讲演者放映是学生较熟悉的,控制播放对学生来说较陌生。
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使学生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与退出。
2.使学生掌握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播放幻灯片的方法。
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方面:1.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2.播放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幻灯片的制作和播放。
教学难点幻灯片的制作。
教学方法1.自学法。
2.演示法。
3.观察法。
4.实践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演示的幻灯片样例.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课题教师播放一个幻灯片演示文稿,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1.启动PowerPoint教师要求学生启动PowerPoint。
2.快速制作一份演示文稿教师介绍:一份演示文稿是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的。
教师介绍创建演示文稿的三种方法:(1)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制作演示文稿。
(2)利用模板创建演示文稿.(3)利用空演示文稿创建具有个人风格的演示文稿。
教师介绍窗口的组成:左边显示演示文稿大纲,右边显示演示文稿。
教师演示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创建标题为“我们的班级体"的演示文稿操作步骤:(1)启动PowerPoint后,屏幕出现对话窗口,在该窗口中选择内容提示向导。
(2)选择演示文稿类型,如“激发团队精神”。
(3)选择输出类型:屏幕演示文稿。
(4)输入标题和页脚内容。
(5)完成。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学生启动PowerPoint。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听教师介绍,了解创建演示文稿的三种方法。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学习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创建演示文稿的操作方法。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应掌握启动PowerPoint的方法。
学生了解什么是演示文稿。
学生了解创建演示文稿的三种方法。
清华⼤学出版社版⼩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供参考)第1单元绝美⼤地⼀、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学⽣初步接触PowerPoint2010,主要是通过制作简单的演⽰⽂稿来学习PowerPoint2010的启动、播放以及创建演⽰⽂稿。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要掌握在幻灯⽚中插⼊图⽚、艺术字、⽂本框以及设置幻灯⽚的“背景”等最基本的PowerPoint2010使⽤技能。
本教材界⾯选⽤PowerPoint2010,教材中介绍的功能和操作则不限于PowerPoint2010。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版本介绍。
⼆、学习⽬标本单元以制作“中国的‘民间艺术’演⽰⽂稿”为活动主线,把PowerPoint2010的基本使⽤技能贯穿其中,每课在知识上相互独⽴,但在内容上⼜前后联系,让学⽣在⼀点⼀滴的学习、积累中掌握PowerPoint2010的使⽤技能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任务情境的设置,让学⽣发现:运⽤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为宣传中国的民间艺术做出贡献。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利⽤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从⽽发现操作中的相通之处。
如:编辑⽂字时,要设置⽂字的字体等格式,这与学⽣在Word软件中做的⽂字编辑⼯作差不多,连“按钮”都⼀模⼀样。
教师要引导学⽣运⽤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另外,本单元中要对插⼊的图⽚(来⾃⽂件的图⽚、剪贴画、艺术字)进⾏改变⼤⼩、位置等操作,教师也要引导学⽣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并利⽤知识的迁移解决类似的问题。
要重视成果的及时展⽰。
单元结束时要进⾏作品展⽰,这是最终的成果。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各个环节的结尾,进⾏随时展⽰,如:编辑⽂字后,让学⽣看看效果;插⼊相关图⽚后,让学⽣进⾏展⽰。
在这⼀次次的展⽰过程中,学⽣可以建⽴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展⽰的⽅式可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投影机或教学系统展⽰;没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下座位⾛⾛、看看、评评。
要重视学⽣的反思。
单元结束后,要帮助学⽣梳理重点的知识、技能。
第1单元绝美大地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学生初步接触PowerPoint 20xx,主要是通过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来学习PowerPoint 20xx的启动、播放以及创建演示文稿。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以及设置幻灯片的“背景”等最基本的PowerPoint 20xx使用技能。
本教材界面选用PowerPoint 20xx,教材中介绍的功能和操作则不限于PowerPoint 20xx。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版本介绍。
二、学习目标本单元以制作“中国的‘民间艺术’演示文稿”为活动主线,把PowerPoint 20xx的基本使用技能贯穿其中,每课在知识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又前后联系,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中掌握PowerPoint 20xx的使用技能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任务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发现:运用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为宣传中国的民间艺术做出贡献。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操作中的相通之处。
如:编辑文字时,要设置文字的字体等格式,这与学生在Word软件中做的文字编辑工作差不多,连“按钮”都一模一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
另外,本单元中要对插入的图片(来自文件的图片、剪贴画、艺术字)进行改变大小、位置等操作,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并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类似的问题。
要重视成果的及时展示。
单元结束时要进行作品展示,这是最终的成果。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各个环节的结尾,进行随时展示,如:编辑文字后,让学生看看效果;插入相关图片后,让学生进行展示。
在这一次次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信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展示的方式可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用投影机或教学系统展示;没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下座位走走、看看、评评。
要重视学生的反思。
单元结束后,要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的知识、技能。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在PowerPoint 20xx中播放演示文稿的方法。
备课本清华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清华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清华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1单元绝美大地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学生初步接触PowerPoint2010,主要是通过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来学习PowerPoint2010的启动、播放以及创建演示文稿。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以及设置幻灯片的“背景”等最基本的PowerPoint2010使用技能。
本教材界面选用PowerPoint2010,教材中介绍的功能和操作则不限于PowerPoint2010。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版本介绍。
二、学习目标本单元以制作“中国的‘民间艺术’演示文稿”为活动主线,把PowerPoint2010的基本使用技能贯穿其中,每课在知识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又前后联系,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中掌握PowerPoint2010的使用技能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任务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发现:运用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为宣传中国的民间艺术做出贡献。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操作中的相通之处。
如:编辑文字时,要设置文字的字体等格式,这与学生在Word软件中做的文字编辑工作差不多,连“按钮”都一模一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
另外,本单元中要对插入的图片(来自文件的图片、剪贴画、艺术字)进行改变大小、位置等操作,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并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类似的问题。
要重视成果的及时展示。
单元结束时要进行作品展示,这是最终的成果。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各个环节的结尾,进行随时展示,如:编辑文字后,让学生看看效果;插入相关图片后,让学生进行展示。
在这一次次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信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一课播放演示文稿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介绍演示文稿的播放实现,包括普通播放和控制播放,主要是讲演者放映方式和控制播放方式,讲演者放映是学生较熟悉的,控制播放对学生来说较陌生。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PowerPoint的启动与退出。
2.使学生掌握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播放幻灯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播放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幻灯片的制作和播放。
三、教学难点:幻灯片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1.自学法。
2.演示法。
3.观察法。
4.实践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1.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师准备演示的幻灯片样例。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教师播放一个幻灯片演示文稿,由此导入课题。
(二)、新课1.启动PowerPoint教师要求学生启动PowerPoint。
2.快速制作一份演示文稿教师介绍:一份演示文稿是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的。
教师介绍创建演示文稿的三种方法:(1)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制作演示文稿。
(2)利用模板创建演示文稿。
(3)利用空演示文稿创建具有个人风格的演示文稿。
教师介绍窗口的组成:左边显示演示文稿大纲,右边显示演示文稿。
教师演示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创建标题为“我们的班级体”的演示文稿操作步骤:(1)启动PowerPoint后,屏幕出现对话窗口,在该窗口中选择内容提示向导。
(2)选择演示文稿类型,如“激发团队精神”。
(3)选择输出类型:屏幕演示文稿。
(4)输入标题和页脚内容。
(5)完成。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学生启动PowerPoint。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听教师介绍,了解创建演示文稿的三种方法。
学生听教师介绍。
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学习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创建演示文稿的操作方法。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应掌握启动PowerPoint的方法。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收集和整理数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2. 能够根据需求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2. 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
3. 实例数据(如班级成绩、兴趣爱好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以及数据在其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新课教学1. 教师演示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创建表格、输入数据、设置格式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收集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数据。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电子表格。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排序、筛选等操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 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
二、新课教学1. 教师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技巧,如计算平均值、求和、排序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习数据分析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可视化,如制作图表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