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2.01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二章可持续发展概论1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就曾围绕着“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爆发了一场大辩论。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专著《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高度,他们认为,如果以目前的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同年 6 月5 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可尔摩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为当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是人类的一个紧迫的目标”。
1987 年,由联合国授权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各国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21 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这次会议标志着初步实现了人类对“发展”认识上质的飞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权威性的定义是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所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需求,尤其是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环境和自然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的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资源环境,以确保未来世代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提出于1987年的《布鲁特兰报告》,并
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上得到国际
确认。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三个方面实现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尊重人权、确保社会公正和包容性,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基本服务。
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同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提供就业机会。
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态系统、减少污染和资源损耗,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这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推进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和共享经验等。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被列为联合国的重要议题。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指导
性框架,旨在实现到2030年之前的可持续发展。
各国政府、
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应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4.7 可持续发展地球是一个整体,污染没有国界,“以邻为壑”和“自扫门前雪”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人类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并不是根据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或设想),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并制定了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
宣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扼要叙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规定了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所应采取的7个共同原则;第二部分阐述了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所采用的共同原则所申明的信念。
就有关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污染防治、城市化、人口、资源、经济、环境责任及赔偿、核试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等一系列范围广泛的人类环境问题,从环境道德、环境战略、环境法制的不同角度,表明了与会者的“共同信念”。
由于这些观点和原则并未真正被世界各国的决策层所接受,到了1982年5月1日至18日,在内罗毕召开的人类环境特别会议,检查发现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并未收到实效。
会议通过的内罗毕宣言提出:“然而应当指出,行动计划仅是部分地得到了执行,而且其结果也不能认为是令人满意的。
这主要是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缺乏足够的预见和理解,在方法和努力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以及由于资源缺乏和分配不平均。
……人类的一些无控制的或无计划的活动使环境日趋恶化。
森林的砍伐,土壤与水质的恶化和沙漠化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并严重地危及世界大片土地的生活条件。
有害的环境状况引起的疾病继续造成人类的痛苦。
大气变化(例如臭氧层的变化、二氧化硫含量日益增加和酸雨),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污染,滥用和随便处置有害物质,以及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进一步威胁人类的环境”。
从斯德哥尔摩(1972)到内罗毕(1982)经历了10年,虽然70年代中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有明显改善,但这只是局部有所改善,而整体仍在继续恶化,8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讲解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全面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背景和实践。
一、背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环保运动和全球化进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经历了科技革命、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多重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全球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需求而不影响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
”这一定义强调了人类对于未来的责任,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保障了当前的需求与后代的权益平衡,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原则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分别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经济原则主要强调经济增长应以可持续方式为前提,将自然的生命周期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社会原则主要强调要保障社会公正、提高人类福利,并强调参与、民主和透明治理;环境原则主要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求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排放。
四、实践在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企业则可以从改善生产、运营等环节入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行为。
个人则可以做到勤俭节水、合理消费、环保行为等,从小处做起,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案例目前世界各国均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实践。
其中,挪威是全球碳排放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挪威实行了高收入及地位的能源税制度,促进了可持续能源发展。
此外,该国还注重风电、太阳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了电动车等低碳的交通工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六、结语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背景、定义、原则和实践都不容忽视。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基本理论完美正规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的出现有着一段挺有意思的历程。
还记得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那时候,镇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每到夏天,小伙伴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跳进河里嬉戏玩耍,那清凉的河水和欢快的笑声,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镇里陆续建起了工厂。
一开始,大家都为工厂带来的工作机会和经济发展感到高兴。
可慢慢地,问题出现了。
小河不再清澈,鱼儿不见了踪影,河水甚至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岸边的花草树木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变得枯黄凋零。
这时候,大家才开始意识到,只追求眼前的发展,而不考虑长远的后果,是不行的。
这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出现的一个缩影。
那可持续发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上世纪说起。
在 20 世纪50 年代到 60 年代,人们一心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开采资源,也不怎么在乎环境的保护。
结果呢,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也开始变得紧张。
到了 70 年代,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和专家就开始呼吁,不能这么干下去了,得想想办法,让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想法。
80 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报告里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达到平衡,实现协调发展。
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都有啥呢?首先是公平性理论。
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就是说,咱们这一代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享受资源和发展的成果。
代际公平呢,就是咱们不能把资源都用光了,得给子孙后代留点儿,让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然后是持续性理论。
这就好比咱们家里的存钱罐,如果只往外拿钱,不往里放钱,总有一天会空的。
地球的资源也是这样,咱们得合理利用,让资源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服务。
还有共同性理论。
可持续发展可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人的事儿,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概念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
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讲义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这一在当今世界被广泛提及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它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追求的是一种长期、稳定和平衡的发展状态。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往往过于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纠正这种短视的发展模式,引导人类走向更加合理和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
它并非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意味着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依赖资源消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不同的产业和领域中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最大的产出和效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例如,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应该更加谨慎地使用,并积极寻求替代能源;对于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则要加大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外,经济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重公平性。
不仅要在当代人之间实现公平的分配,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要考虑到代际公平,为后代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包括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提高教育水平、保障医疗卫生、促进就业等方面。
贫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许多地区,贫困导致人们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普及高质量的教育,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讨论。
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
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
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
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
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
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
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百度网2008-10-25)。